24 中国佛教第二辑 那样的大学者,恐怕也会受到障碍的。 道安在襄阳,除了从事佛学的研究与著述外,每年还讲 两次《放光般若经》,《高僧传》说“四方之士,竞往师之”, 可见当时的法席之盛;因此就不能不制定僧规。《高僧传》卷 五本传云: 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 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 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道安法师所制定的这些轨范,在当时已见到很好的效果。 如习凿齿致谢安书中有云 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 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 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 所未见(《高僧传》卷五) 这是习凿齿亲自所见的事实。道安的风范对当时佛教界 的影响一定很大,所以“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东晋的封 疆大吏如桓朗子、朱序、杨弘忠、郄超等都非常敬重他,有 的请他去开示,有的供养食米千斛,有的送铜万斤。他创立 檀溪寺,“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可见工程之大。前秦的苻 坚是东晋的敌人,也遣使送来外国的金箔倚像、金坐像、结 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尊,可能也是为了庄严檀 溪寺。东晋孝武帝曾经下诏书表扬道安,并且要当地政府给 他像王公一样的俸禄。这都说明道安在襄阳十五年,各方面 都很成功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道
那 样 的 大 学 者 , 恐 怕 也 会 受 到 障 碍 的 。 道 安 在 襄 阳 , 除 了 从 事 佛 学 的 研 究 与 著 述 外 , 每 年 还 讲 两 次 《 放 光 般 若 经 》 , 《 高 僧 传 》 说 “ 四 方 之 士 , 竞 往 师 之 ” , 可 见 当 时 的 法 席 之 盛 ; 因 此 就 不 能 不 制 定 僧 规 。 《 高 僧 传 》 卷 五 本 传 云 : 安 既 德 为 物 宗 , 学 兼 三 藏 , 所 制 僧 尼 轨 范 , 佛 法 宪 章 , 条 为 三 例 : 一 曰 行 香 定 座 上 经 上 讲 之 法 ; 二 曰 常 日 六 时 行 道 饮 食 唱 时 法 ; 三 曰 布 萨 差 使 悔 过 等 法 。 道 安 法 师 所 制 定 的 这 些 轨 范 , 在 当 时 已 见 到 很 好 的 效 果 。 如 习 凿 齿 致 谢 安 书 中 有 云 : 来 此 见 释 道 安 , 故 是 远 胜 , 非 常 道 士 , 师 徒 数 百 , 斋 讲 不 倦 。 无 变 化 技 术 可 以 惑 常 人 之 耳 目 , 无 重 威 大 势 可 以 整 群 小 之 参 差 ; 而 师 徒 肃 肃 , 自 相 尊 敬 , 洋 洋 济 济 , 乃 是 吾 由 来 所 未 见 ( 《 高 僧 传 》 卷 五 ) 。 这 是 习 凿 齿 亲 自 所 见 的 事 实 。 道 安 的 风 范 对 当 时 佛 教 界 的 影 响 一 定 很 大 , 所 以 “ 天 下 寺 舍 , 遂 则 而 从 之 ” 。 东 晋 的 封 疆 大 吏 如 桓 朗 子 、 朱 序 、 杨 弘 忠 、 郄 超 等 都 非 常 敬 重 他 , 有 的 请 他 去 开 示 , 有 的 供 养 食 米 千 斛 , 有 的 送 铜 万 斤 。 他 创 立 檀 溪 寺 , “ 建 塔 五 层 , 起 房 四 百 ” , 可 见 工 程 之 大 。 前 秦 的 苻 坚 是 东 晋 的 敌 人 , 也 遣 使 送 来 外 国 的 金 箔 倚 像 、 金 坐 像 、 结 珠 弥 勒 像 、 金 缕 绣 像 、 织 成 像 各 一 尊 , 可 能 也 是 为 了 庄 严 檀 溪 寺 。 东 晋 孝 武 帝 曾 经 下 诏 书 表 扬 道 安 , 并 且 要 当 地 政 府 给 他 像 王 公 一 样 的 俸 禄 。 这 都 说 明 道 安 在 襄 阳 十 五 年 , 各 方 面 都 很 成 功 。 东 晋 孝 武 帝 太 元 四 年 ( 3 7 9 ) , 苻 坚 遣 苻 丕 攻 占 襄 阳 , 道 2 4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中国佛教第二辑 安和习凿齿皆被延致。苻坚并认为襄阳之役只得到一个半人, 人指道安,半人为习凿齿。苻坚既得道安,就请他住在长 安五重寺,时年六十七 道安在长安的七、八年当中,除了领导几千人的大道场, 经常讲说之外,最主要的是组织翻译事业。如昙摩难提翻译 《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僧伽提婆翻译 《阿毗昙八犍度论》,鸠摩罗跋提翻译《毗昙心论》、《四阿鋡 暮抄》,昙摩蜱翻译《摩诃钵罗蜜经抄》,耶舍翻译《鼻奈 耶》,他都亲自和竺佛念、道整、法和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有 时对于不正确的译文还加以考正或劝令重译。他在《摩诃钵 罗蜜经抄序》上所说的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都是他的经 验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据《高僧传》卷五说,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道 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才改姓释氏。又他广博的学 问和文学的素养,成为长安一般衣冠子弟请教的目标,当时 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谚语,可以想见他为社会所推 重的情形。因此当苻坚要想进攻东晋,朝臣劝谏无效的时候, 大家又请安乘机“为苍生致一言”。道安在一次和苻坚同车的 机会中进言规劝,而苻坚不听,终至败亡。 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 道安圆寂于长安五重寺 道安的著作,现存的除了收于各大藏内的《人本欲生经 注》一卷外,有《出三藏记集》所收录的经论序十四篇,又 同《集》标名未详作者而可肯定为道安所作的经论序七篇,和 同《集》的《综理众经目录》原文两段:此外还有《鼻那耶
安 和 习 凿 齿 皆 被 延 致 。 苻 坚 并 认 为 襄 阳 之 役 只 得 到 一 个 半 人 , 一 人 指 道 安 , 半 人 为 习 凿 齿 。 苻 坚 既 得 道 安 , 就 请 他 住 在 长 安 五 重 寺 , 时 年 六 十 七 。 道 安 在 长 安 的 七 、 八 年 当 中 , 除 了 领 导 几 千 人 的 大 道 场 , 经 常 讲 说 之 外 , 最 主 要 的 是 组 织 翻 译 事 业 。 如 昙 摩 难 提 翻 译 《 中 阿 含 经 》 、 《 增 一 阿 含 经 》 、 《 三 法 度 论 》 , 僧 伽 提 婆 翻 译 《 阿 毗 昙 八 犍 度 论 》 , 鸠 摩 罗 跋 提 翻 译 《 毗 昙 心 论 》 、 《 四 阿 鋡 暮 抄 》 , 昙 摩 鞞 翻 译 《 摩 诃 钵 罗 蜜 经 抄 》 , 耶 舍 翻 译 《 鼻 奈 耶 》 , 他 都 亲 自 和 竺 佛 念 、 道 整 、 法 和 等 参 加 了 翻 译 工 作 , 有 时 对 于 不 正 确 的 译 文 还 加 以 考 正 或 劝 令 重 译 。 他 在 《 摩 诃 钵 罗 蜜 经 抄 序 》 上 所 说 的 翻 译 有 五 失 本 、 三 不 易 , 都 是 他 的 经 验 之 谈 , 为 后 来 的 译 经 工 作 指 出 了 正 确 的 道 路 。 据 《 高 僧 传 》 卷 五 说 , 魏 晋 沙 门 依 师 为 姓 , 姓 各 不 同 ; 道 安 认 为 “ 大 师 之 本 , 莫 尊 释 迦 ” , 才 改 姓 释 氏 。 又 他 广 博 的 学 问 和 文 学 的 素 养 , 成 为 长 安 一 般 衣 冠 子 弟 请 教 的 目 标 , 当 时 有 “ 学 不 师 安 , 义 不 中 难 ” 的 谚 语 , 可 以 想 见 他 为 社 会 所 推 重 的 情 形 。 因 此 当 苻 坚 要 想 进 攻 东 晋 , 朝 臣 劝 谏 无 效 的 时 候 , 大 家 又 请 安 乘 机 “ 为 苍 生 致 一 言 ” 。 道 安 在 一 次 和 苻 坚 同 车 的 机 会 中 进 言 规 劝 , 而 苻 坚 不 听 , 终 至 败 亡 。 苻 坚 建 元 二 十 一 年 ( 东 晋 孝 武 帝 太 元 十 年 , 3 8 5 ) 二 月 , 道 安 圆 寂 于 长 安 五 重 寺 。 道 安 的 著 作 , 现 存 的 除 了 收 于 各 大 藏 内 的 《 人 本 欲 生 经 注 》 一 卷 外 , 有 《 出 三 藏 记 集 》 所 收 录 的 经 论 序 十 四 篇 , 又 同 《 集 》 标 名 未 详 作 者 而 可 肯 定 为 道 安 所 作 的 经 论 序 七 篇 , 和 同 《 集 》 的 《 综 理 众 经 目 录 》 原 文 两 段 ; 此 外 还 有 《 鼻 那 耶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2 5
中国佛教第二辑 仝》卷首的《序》一篇。佚失的著作还很多。 道安的著作现存的不多,对他的治学方法和学说只能知 其梗概。例如:上面所引的“起尽之义”,其实就是现在所说 的科判。吉藏《法华义疏》讲到注疏的体例时,有“预科起 尽”的说法;良贲《仁王经疏》说:“昔有晋朝道安法师,科 判诸经以为三分:序分、正宗、流通分。”道安法师用科判的 方法把佛经的内容分章分节标列清楚,研究起来就容易抓住 它的中心环节;同时再用“析疑”、“甄解”的方法,对于每 个名词或每一种句义加以分析推详,自然就“文理会通,经 义克明”了。此外道安在搜求经本,考校异同方面也尽了最 大的努力,如《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叙》说: 《渐备经》恨不得上一卷,冀因缘冥中之助,忽复 得之。……《大品》上两卷,若有可寻之阶,亦勤以为意。… 《首楞严》、《须赖》,并皆与《渐备》俱至。凉州道人释慧常, 岁在壬申,于内苑寺中写此经,以酉年因寄,至子年四月 十三日达襄阳。《首楞严经》事事多于先者,非第一第二第九, 此章最多,近三四百言许,于文句极有所益。《须赖经》亦复 小多,能有佳处,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 常以为深恨,若有缘便尽访求之 从这一段文字上,可以知道道安在收集和运用资料方面 是非常热心和认真的。他就以这样的治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撰 写著作,养成佛教界朴实谨严的学风,开创了纯正的佛学研 究。因此道安的学说在当时起砥柱中流的作用。元康《肇论 疏》说:“安法师立义以性空为宗,作性空论;什法师立义以 实相为宗,作实相论。是谓命宗也。”又僧睿《毗摩罗诘提经
经 》 卷 首 的 《 序 》 一 篇 。 佚 失 的 著 作 还 很 多 。 道 安 的 著 作 现 存 的 不 多 , 对 他 的 治 学 方 法 和 学 说 只 能 知 其 梗 概 。 例 如 : 上 面 所 引 的 “ 起 尽 之 义 ” , 其 实 就 是 现 在 所 说 的 科 判 。 吉 藏 《 法 华 义 疏 》 讲 到 注 疏 的 体 例 时 , 有 “ 预 科 起 尽 ” 的 说 法 ; 良 贲 《 仁 王 经 疏 》 说 : “ 昔 有 晋 朝 道 安 法 师 , 科 判 诸 经 以 为 三 分 : 序 分 、 正 宗 、 流 通 分 。 ” 道 安 法 师 用 科 判 的 方 法 把 佛 经 的 内 容 分 章 分 节 标 列 清 楚 , 研 究 起 来 就 容 易 抓 住 它 的 中 心 环 节 ; 同 时 再 用 “ 析 疑 ” 、 “ 甄 解 ” 的 方 法 , 对 于 每 一 个 名 词 或 每 一 种 句 义 加 以 分 析 推 详 , 自 然 就 “ 文 理 会 通 , 经 义 克 明 ” 了 。 此 外 道 安 在 搜 求 经 本 , 考 校 异 同 方 面 也 尽 了 最 大 的 努 力 , 如 《 渐 备 经 十 住 胡 名 并 书 叙 》 说 : … … 《 渐 备 经 》 恨 不 得 上 一 卷 , 冀 因 缘 冥 中 之 助 , 忽 复 得 之 。 … … 《 大 品 》 上 两 卷 , 若 有 可 寻 之 阶 , 亦 勤 以 为 意 。 … … 《 首 楞 严 》 、 《 须 赖 》 , 并 皆 与 《 渐 备 》 俱 至 。 凉 州 道 人 释 慧 常 , 岁 在 壬 申 , 于 内 苑 寺 中 写 此 经 , 以 酉 年 因 寄 , 至 子 年 四 月 二 十 三 日 达 襄 阳 。 《 首 楞 严 经 》 事 事 多 于 先 者 , 非 第 一 第 二 第 九 , 此 章 最 多 , 近 三 四 百 言 许 , 于 文 句 极 有 所 益 。 《 须 赖 经 》 亦 复 小 多 , 能 有 佳 处 , 云 有 五 百 戒 , 不 知 何 以 不 至 , 此 乃 最 急 。 … … 常 以 为 深 恨 , 若 有 缘 便 尽 访 求 之 。 从 这 一 段 文 字 上 , 可 以 知 道 道 安 在 收 集 和 运 用 资 料 方 面 是 非 常 热 心 和 认 真 的 。 他 就 以 这 样 的 治 学 方 法 进 行 研 究 和 撰 写 著 作 , 养 成 佛 教 界 朴 实 谨 严 的 学 风 , 开 创 了 纯 正 的 佛 学 研 究 。 因 此 道 安 的 学 说 在 当 时 起 砥 柱 中 流 的 作 用 。 元 康 《 肇 论 疏 》 说 : “ 安 法 师 立 义 以 性 空 为 宗 , 作 性 空 论 ; 什 法 师 立 义 以 实 相 为 宗 , 作 实 相 论 。 是 谓 命 宗 也 。 ” 又 僧 睿 《 毗 摩 罗 诘 提 经 2 6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中国佛教第二辑 义疏序》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日讲肄,格义迂 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 对于道安法师的学说都备加颂扬,也的确是函盖相称的 关于道安的学说,大约可以从戒定慧三个方面来谈。在 戒律方面,当时虽然戒本未备,广律也只有竺佛念所译的十 卷《鼻奈耶》,他认为戒是断三恶道的利剑,无论在家出家都 应以戒为基础。他又以为持戒而只重形式也是片面的;也就 是说,为了众生的利益,戒律是可以有“开缘”的。这与后 来所传菩萨戒的精神相符,也与《般若经》的义理一致。由 此可见,道安在戒律方面虽然很严正,而并不是胶柱鼓瑟、偏 执不通。 道安的亲教师佛图澄以神变见称,而神变出于禅修;道 安自始就注重禅定止观,不能不说是受了佛图澄的影响。他 认为禅修达到髙深的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爊不能伤 其虑”(《人本欲生经注》),同时还能够发生种种神变(《安 般注序》),但它并不是禅修的真正目的。禅修的真正目的在 于契入“无本”(即本无)、“无为”而“开物成务”。开物是 使天下兼忘我,成务是无事而不适(《道地经序》及《安般 注序》)。也就是要从禅修所得到的境界中,使大家忘我、尽 性而造成世界的安乐,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享受或所 谓超自然力。《大十二门经序》说:“明乎匪禅无以统乎无方 而不留,匪定无以周乎万形而不碍,禅定不愆,于神变乎何 有也。”这就说得非常明白。习凿齿致谢安书,称赞道安法师 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如果从这里去理解,就更 觉意味深长了
义 疏 序 》 说 : “ 自 慧 风 东 扇 法 言 流 咏 以 来 , 虽 日 讲 肄 , 格 义 迂 而 乖 本 , 六 家 偏 而 不 即 。 性 空 之 宗 , 以 今 验 之 , 最 得 其 实 。 ” 对 于 道 安 法 师 的 学 说 都 备 加 颂 扬 , 也 的 确 是 函 盖 相 称 的 。 关 于 道 安 的 学 说 , 大 约 可 以 从 戒 定 慧 三 个 方 面 来 谈 。 在 戒 律 方 面 , 当 时 虽 然 戒 本 未 备 , 广 律 也 只 有 竺 佛 念 所 译 的 十 卷 《 鼻 奈 耶 》 , 他 认 为 戒 是 断 三 恶 道 的 利 剑 , 无 论 在 家 出 家 都 应 以 戒 为 基 础 。 他 又 以 为 持 戒 而 只 重 形 式 也 是 片 面 的 ; 也 就 是 说 , 为 了 众 生 的 利 益 , 戒 律 是 可 以 有 “ 开 缘 ” 的 。 这 与 后 来 所 传 菩 萨 戒 的 精 神 相 符 , 也 与 《 般 若 经 》 的 义 理 一 致 。 由 此 可 见 , 道 安 在 戒 律 方 面 虽 然 很 严 正 , 而 并 不 是 胶 柱 鼓 瑟 、 偏 执 不 通 。 道 安 的 亲 教 师 佛 图 澄 以 神 变 见 称 , 而 神 变 出 于 禅 修 ; 道 安 自 始 就 注 重 禅 定 止 观 , 不 能 不 说 是 受 了 佛 图 澄 的 影 响 。 他 认 为 禅 修 达 到 高 深 的 境 界 时 , “ 雷 霆 不 能 骇 其 念 , 火 燋 不 能 伤 其 虑 ” ( 《 人 本 欲 生 经 注 》 ) , 同 时 还 能 够 发 生 种 种 神 变 ( 《 安 般 注 序 》 ) , 但 它 并 不 是 禅 修 的 真 正 目 的 。 禅 修 的 真 正 目 的 在 于 契 入 “ 无 本 ” ( 即 本 无 ) 、 “ 无 为 ” 而 “ 开 物 成 务 ” 。 开 物 是 使 天 下 兼 忘 我 , 成 务 是 无 事 而 不 适 ( 《 道 地 经 序 》 及 《 安 般 注 序 》 ) 。 也 就 是 要 从 禅 修 所 得 到 的 境 界 中 , 使 大 家 忘 我 、 尽 性 而 造 成 世 界 的 安 乐 , 不 仅 仅 是 追 求 个 人 精 神 上 的 享 受 或 所 谓 超 自 然 力 。 《 大 十 二 门 经 序 》 说 : “ 明 乎 匪 禅 无 以 统 乎 无 方 而 不 留 , 匪 定 无 以 周 乎 万 形 而 不 碍 , 禅 定 不 愆 , 于 神 变 乎 何 有 也 。 ” 这 就 说 得 非 常 明 白 。 习 凿 齿 致 谢 安 书 , 称 赞 道 安 法 师 “ 无 变 化 技 术 可 以 惑 常 人 之 耳 目 ” , 如 果 从 这 里 去 理 解 , 就 更 觉 意 味 深 长 了 。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2 7
中国佛教第二辑 又佛图澄的教理以般若为宗,道安自始就重视《般若 经》的研究。他认为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单用“考文”、“察 句”的方法,而要披开繁复的文句体会它的精神实质(《道 行经序》)。有了这样的体会,才不至于把虚豁的真如或本无 当作能生万有的第一因(《名僧传抄·昙济传》),也才能把 第一义谛与世俗谛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义理表现在行动上。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译意)说: 没有智慧则无往而不生窒碍,终日所言都不合理,所以 成为八万四千尘劳门。有了智慧则无往而不发生良好的作用, 终日所言无不合理,故为八万四千波罗蜜。所谓执大净而万 行正,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平常所说的“举足下足皆道场”,或者“头头是道”, 也不外乎这个道理。那末,道安虽然处在般若弘传的初期,而 对于般若性空的义理的确是已经有了相当正确的了解了 戒定慧三学是成佛的梯航,而道安都有卓越的见解;因 此他在中国佛教史上,不但是杰出的学者,而且也是“完 人”之一。他的一言一行在当时起过典范的作用,也为后来 佛法的弘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佛教信徒永远纪念着他。 (巨赞)
又 佛 图 澄 的 教 理 以 般 若 为 宗 , 道 安 自 始 就 重 视 《 般 若 经 》 的 研 究 。 他 认 为 研 究 般 若 经 典 不 能 单 用 “ 考 文 ” 、 “ 察 句 ” 的 方 法 , 而 要 披 开 繁 复 的 文 句 体 会 它 的 精 神 实 质 ( 《 道 行 经 序 》 ) 。 有 了 这 样 的 体 会 , 才 不 至 于 把 虚 豁 的 真 如 或 本 无 当 作 能 生 万 有 的 第 一 因 ( 《 名 僧 传 抄 · 昙 济 传 》 ) , 也 才 能 把 第 一 义 谛 与 世 俗 谛 不 一 不 异 、 不 即 不 离 的 义 理 表 现 在 行 动 上 。 《 合 放 光 光 赞 略 解 序 》 ( 译 意 ) 说 : 没 有 智 慧 则 无 往 而 不 生 窒 碍 , 终 日 所 言 都 不 合 理 , 所 以 成 为 八 万 四 千 尘 劳 门 。 有 了 智 慧 则 无 往 而 不 发 生 良 好 的 作 用 , 终 日 所 言 无 不 合 理 , 故 为 八 万 四 千 波 罗 蜜 。 所 谓 执 大 净 而 万 行 正 ,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 我 们 平 常 所 说 的 “ 举 足 下 足 皆 道 场 ” , 或 者 “ 头 头 是 道 ” , 也 不 外 乎 这 个 道 理 。 那 末 , 道 安 虽 然 处 在 般 若 弘 传 的 初 期 , 而 对 于 般 若 性 空 的 义 理 的 确 是 已 经 有 了 相 当 正 确 的 了 解 了 。 戒 定 慧 三 学 是 成 佛 的 梯 航 , 而 道 安 都 有 卓 越 的 见 解 ; 因 此 他 在 中 国 佛 教 史 上 , 不 但 是 杰 出 的 学 者 , 而 且 也 是 “ 完 人 ” 之 一 。 他 的 一 言 一 行 在 当 时 起 过 典 范 的 作 用 , 也 为 后 来 佛 法 的 弘 传 建 立 了 良 好 的 基 础 , 中 国 佛 教 信 徒 永 远 纪 念 着 他 。 ( 巨 赞 ) 2 8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