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国佛教第二辑 习的都奉为圭臬。中山的支和上(名字不详)使人到仓垣断 绢誊写,取回中山之时,中山王和僧众具备幢幡,出城四十 里迎接,可谓空前盛况。一时学者象帛法祚、支孝龙、竺法 蕴、康僧渊、竺法汰、于法开等,或者加以注疏,或者从事 讲说,都借着《放光》来弘扬般若学说。 就因为朱士行求法故事动人,后人更伪托有《朱士行汉 录》的经录著作。此录在隋初即已散失,费长房撰《历代三 宝记》从当时所见几种南北朝时代经录里转引了二十五条,可 看出它的特征是对汉代各译家的重要翻译都臆造了翻译年 代,又有些译家象竺法兰、康巨等也独有它的记载。其后唐 代法琳《破邪论》更引用了《朱士行录》说秦始皇时即有印 度沙门来华传法。由这些资料看《朱录》是有意地表明佛法 东传之早,并对几个有问题的早期译家象迦叶摩腾、竺法兰 等说得那样斑斑可考,这大概是南北朝时代的佛徒为了和道 家校论教兴年代的先后,伪造了这部经录。现在对它的鉴别 还是很重要的。 (吕澂)
习 的 都 奉 为 圭 臬 。 中 山 的 支 和 上 ( 名 字 不 详 ) 使 人 到 仓 垣 断 绢 誊 写 , 取 回 中 山 之 时 , 中 山 王 和 僧 众 具 备 幢 幡 , 出 城 四 十 里 迎 接 , 可 谓 空 前 盛 况 。 一 时 学 者 象 帛 法 祚 、 支 孝 龙 、 竺 法 蕴 、 康 僧 渊 、 竺 法 汰 、 于 法 开 等 , 或 者 加 以 注 疏 , 或 者 从 事 讲 说 , 都 借 着 《 放 光 》 来 弘 扬 般 若 学 说 。 就 因 为 朱 士 行 求 法 故 事 动 人 , 后 人 更 伪 托 有 《 朱 士 行 汉 录 》 的 经 录 著 作 。 此 录 在 隋 初 即 已 散 失 , 费 长 房 撰 《 历 代 三 宝 记 》 从 当 时 所 见 几 种 南 北 朝 时 代 经 录 里 转 引 了 二 十 五 条 , 可 看 出 它 的 特 征 是 对 汉 代 各 译 家 的 重 要 翻 译 都 臆 造 了 翻 译 年 代 , 又 有 些 译 家 象 竺 法 兰 、 康 巨 等 也 独 有 它 的 记 载 。 其 后 唐 代 法 琳 《 破 邪 论 》 更 引 用 了 《 朱 士 行 录 》 说 秦 始 皇 时 即 有 印 度 沙 门 来 华 传 法 。 由 这 些 资 料 看 《 朱 录 》 是 有 意 地 表 明 佛 法 东 传 之 早 , 并 对 几 个 有 问 题 的 早 期 译 家 象 迦 叶 摩 腾 、 竺 法 兰 等 说 得 那 样 斑 斑 可 考 , 这 大 概 是 南 北 朝 时 代 的 佛 徒 为 了 和 道 家 校 论 教 兴 年 代 的 先 后 , 伪 造 了 这 部 经 录 。 现 在 对 它 的 鉴 别 还 是 很 重 要 的 。 ( 吕 澂 ) 1 4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中国佛教第二辑 五竺法护(约三、四世纪间) 竺法护梵名达磨罗察(察,一作刹),是世居敦煌的月支 侨民,原来以支为姓,八岁依竺高座出家,以后从师姓竺。他 博学强记,刻苦践行,深感当时(曹魏末)佛教徒只重视寺 庙图像,而忽略了西域大乘经典的传译,因此决心宏法,随 师西游。他通晓西域各国三十六种语言文字,搜集到大量经 典原本,回到长安。从晋武帝泰始二年到怀帝永嘉二年(266 308),译出了一百五十余部经论。武帝末年(274顷),他曾 度隐居山中,随后在长安青门外立寺修行,声名远扬,各 地僧俗从学的达千余人。他又去各地宏化,并随处译经。晚 年,行踪不详。据说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去世。法护因原居敦 煌,化洽各处,时人又称他为敦煌菩萨。后来孙绰作《道贤 论》,盛赞他“德居物宗”,并将护和竹林七贤中的山巨源相 竺法护翻译的经典,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的记录,有 百五十九部、三百零九卷,当时存在的写本是九十五部。其 后各家目录续有增加,唐代《开元录》刊定法护译本存在的 凡九十一部、二百零八卷(现经重新对勘,实系法护翻译的 只七十四部、一百七十七卷),其中有很多重要经典。 另有十种法护译本已认为散失了的,现经判明仍然存在, 但误题为别人所译。这十种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五 竺 法 护 ( 约 三 、 四 世 纪 间 ) 竺 法 护 梵 名 达 磨 罗 察 ( 察 , 一 作 刹 ) , 是 世 居 敦 煌 的 月 支 侨 民 , 原 来 以 支 为 姓 , 八 岁 依 竺 高 座 出 家 , 以 后 从 师 姓 竺 。 他 博 学 强 记 , 刻 苦 践 行 , 深 感 当 时 ( 曹 魏 末 ) 佛 教 徒 只 重 视 寺 庙 图 像 , 而 忽 略 了 西 域 大 乘 经 典 的 传 译 , 因 此 决 心 宏 法 , 随 师 西 游 。 他 通 晓 西 域 各 国 三 十 六 种 语 言 文 字 , 搜 集 到 大 量 经 典 原 本 , 回 到 长 安 。 从 晋 武 帝 泰 始 二 年 到 怀 帝 永 嘉 二 年 ( 2 6 6 — 3 0 8 ) , 译 出 了 一 百 五 十 余 部 经 论 。 武 帝 末 年 ( 2 7 4 顷 ) , 他 曾 一 度 隐 居 山 中 , 随 后 在 长 安 青 门 外 立 寺 修 行 , 声 名 远 扬 , 各 地 僧 俗 从 学 的 达 千 余 人 。 他 又 去 各 地 宏 化 , 并 随 处 译 经 。 晚 年 , 行 踪 不 详 。 据 说 以 七 十 八 岁 的 高 龄 去 世 。 法 护 因 原 居 敦 煌 , 化 洽 各 处 , 时 人 又 称 他 为 敦 煌 菩 萨 。 后 来 孙 绰 作 《 道 贤 论 》 , 盛 赞 他 “ 德 居 物 宗 ” , 并 将 护 和 竹 林 七 贤 中 的 山 巨 源 相 比 。 竺 法 护 翻 译 的 经 典 , 据 梁 僧 祐 《 出 三 藏 记 集 》 的 记 录 , 有 一 百 五 十 九 部 、 三 百 零 九 卷 , 当 时 存 在 的 写 本 是 九 十 五 部 。 其 后 各 家 目 录 续 有 增 加 , 唐 代 《 开 元 录 》 刊 定 法 护 译 本 存 在 的 凡 九 十 一 部 、 二 百 零 八 卷 ( 现 经 重 新 对 勘 , 实 系 法 护 翻 译 的 只 七 十 四 部 、 一 百 七 十 七 卷 ) , 其 中 有 很 多 重 要 经 典 。 另 有 十 种 法 护 译 本 已 认 为 散 失 了 的 , 现 经 判 明 仍 然 存 在 , 但 误 题 为 别 人 所 译 。 这 十 种 是 : 《 无 量 清 净 平 等 觉 经 》 二 卷 、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1 5
中国佛教第二辑 《般若三昧经》一卷(上两种旧题支娄迦谶译)、《舍利弗悔过 经》一卷、儡温室浴洗众僧经》一卷、《迦叶结经》一卷、《 女耆域因缘经》一卷、《大六向拜经》一卷(五种旧题为安 世高译)、《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游四衢经》一卷(旧题康孟祥 译)、《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卷(上两种旧题支谦译)。 法护的译本有《般若》经类,有《华严》经类,有《宝 积》经类。有《大集》经类,有《涅槃》《法华》经类,有大 乘经集类,有大乘律类,有本生经类,又有西方撰述类等,种 类繁多,几乎具备了当时西域流行的要籍,这就为大乘佛教 在中国的弘传打开了广阔的局面。道安说:“夫诸方等无生诸 三昧经类多此公(法护)所出,真众生之冥梯”(见《渐备经 叙》)。僧祐也说:“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见 《出三藏记集·法护传》)。至于法护的译风,忠实于原本而不 厌详尽,一改从前译家随意删略的偏向,所以他的译本形式 上是“言准天竺,事不加饰”,而给人以“辞质胜文”的印象。 用作对照异译的资料,对理解经义的帮助很大。道安称赞他 译的《光赞般若》“事事周密”、《放光》“互相补益”、“所悟 实多”(见《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序》)。又说他译的《渐备经》 说事委悉”、《兴显经》“辞叙美瞻”、更出《首楞严》“委于 先者”(均见《渐备经叙》),都对义理研求有相互启发的作用 (支敏度曾用法护译本《维摩经》、《首楞严经》分别对照旧译, 编成“合本”,便利于学者的兼通)。另外,法护译出《正法 华经》,为《法华》最初的全译本,经印度沙门竺力和龟兹居 士帛元信一再校订,又由法护向一些学徒“口校诂训,讲出
《 般 若 三 昧 经 》 一 卷 ( 上 两 种 旧 题 支 娄 迦 谶 译 ) 、 《 舍 利 弗 悔 过 经 》 一 卷 、 《 温 室 浴 洗 众 僧 经 》 一 卷 、 《 迦 叶 结 经 》 一 卷 、 《 楏 女 耆 域 因 缘 经 》 一 卷 、 《 大 六 向 拜 经 》 一 卷 ( 上 五 种 旧 题 为 安 世 高 译 ) 、 《 舍 利 弗 摩 诃 目 犍 连 游 四 衢 经 》 一 卷 ( 旧 题 康 孟 祥 译 ) 、 《 梵 网 六 十 二 见 经 》 一 卷 、 《 贝 多 树 下 思 惟 十 二 因 缘 经 》 一 卷 ( 上 两 种 旧 题 支 谦 译 ) 。 法 护 的 译 本 有 《 般 若 》 经 类 , 有 《 华 严 》 经 类 , 有 《 宝 积 》 经 类 。 有 《 大 集 》 经 类 , 有 《 涅 槃 》 《 法 华 》 经 类 , 有 大 乘 经 集 类 , 有 大 乘 律 类 , 有 本 生 经 类 , 又 有 西 方 撰 述 类 等 , 种 类 繁 多 , 几 乎 具 备 了 当 时 西 域 流 行 的 要 籍 , 这 就 为 大 乘 佛 教 在 中 国 的 弘 传 打 开 了 广 阔 的 局 面 。 道 安 说 : “ 夫 诸 方 等 无 生 诸 三 昧 经 类 多 此 公 ( 法 护 ) 所 出 , 真 众 生 之 冥 梯 ” ( 见 《 渐 备 经 叙 》 ) 。 僧 祐 也 说 : “ 经 法 所 以 广 流 中 华 者 , 护 之 力 也 ” ( 见 《 出 三 藏 记 集 · 法 护 传 》 ) 。 至 于 法 护 的 译 风 , 忠 实 于 原 本 而 不 厌 详 尽 , 一 改 从 前 译 家 随 意 删 略 的 偏 向 , 所 以 他 的 译 本 形 式 上 是 “ 言 准 天 竺 , 事 不 加 饰 ” , 而 给 人 以 “ 辞 质 胜 文 ” 的 印 象 。 用 作 对 照 异 译 的 资 料 , 对 理 解 经 义 的 帮 助 很 大 。 道 安 称 赞 他 译 的 《 光 赞 般 若 》 “ 事 事 周 密 ” 、 《 放 光 》 “ 互 相 补 益 ” 、 “ 所 悟 实 多 ” ( 见 《 合 放 光 光 赞 随 略 解 序 》 ) 。 又 说 他 译 的 《 渐 备 经 》 “ 说 事 委 悉 ” 、 《 兴 显 经 》 “ 辞 叙 美 瞻 ” 、 更 出 《 首 楞 严 》 “ 委 于 先 者 ” ( 均 见 《 渐 备 经 叙 》 ) , 都 对 义 理 研 求 有 相 互 启 发 的 作 用 ( 支 敏 度 曾 用 法 护 译 本 《 维 摩 经 》 、 《 首 楞 严 经 》 分 别 对 照 旧 译 , 编 成 “ 合 本 ” , 便 利 于 学 者 的 兼 通 ) 。 另 外 , 法 护 译 出 《 正 法 华 经 》 , 为 《 法 华 》 最 初 的 全 译 本 , 经 印 度 沙 门 竺 力 和 龟 兹 居 士 帛 元 信 一 再 校 订 , 又 由 法 护 向 一 些 学 徒 “ 口 校 诂 训 , 讲 出 1 6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中国佛教第二辑 17 深义”,并还在檀施大会中日夜讲说(见《正法华经后记》)。 他这样热心弘扬《法华》,对于其后鸠摩罗什新译本的流通 创造了条件。法护其他译本有影响于后世的,大都如此。 在法护的译经工作中,有许多助手为他执笔、详校。其 中著名的是聂承远和他的儿子道真,法护的弟子竺法乘、竺 法首、张玄伯、孙休达、陈士伦、孙百虎、虞世雅等。聂承 远父子对法护译事帮助最大,他们承旨笔受而外,并还常常 参正文句。象法护所译《超日明三昧经》,原稿文句繁重,聂 承远即曾加以整理删改。又法护译缺本中有《删维摩诘经》, 似乎也是承远所删的。承远的儿子道真通达梵语,并擅长文 学。他参加法护的译事,积累了经验,在法护死后更独自翻 译了一些小部经典。他又将法护的译籍编成目录,即后世所 称《聂道真录》(有时也称《竺法护录》)。据长房录转印的资 料看,此录记载法护的存缺译本至少有五十三部,都有年月 可稽。最早的年代是秦始五年(译《方等泥洹经》),其时或 者是道真参加译事之始。 法护的弟子很多,但行事可考者无几。最著名的要算竺 法乘。他少年就依法护为沙弥,富于悟解。太康年间,他笔 受《修行道地经》、《惟越致遮经》等,后来在敦煌立寺延 学,忘身为道,对那一方的教化起了很大作用。此外,他的 同学竺法行、竺法存,都以隐居山林、讲究实践而知名于当 世。还有竺法首,于元康年间笔受《圣法印经》。 (吕澂)
深 义 ” , 并 还 在 檀 施 大 会 中 日 夜 讲 说 ( 见 《 正 法 华 经 后 记 》 ) 。 他 这 样 热 心 弘 扬 《 法 华 》 , 对 于 其 后 鸠 摩 罗 什 新 译 本 的 流 通 , 创 造 了 条 件 。 法 护 其 他 译 本 有 影 响 于 后 世 的 , 大 都 如 此 。 在 法 护 的 译 经 工 作 中 , 有 许 多 助 手 为 他 执 笔 、 详 校 。 其 中 著 名 的 是 聂 承 远 和 他 的 儿 子 道 真 , 法 护 的 弟 子 竺 法 乘 、 竺 法 首 、 张 玄 伯 、 孙 休 达 、 陈 士 伦 、 孙 百 虎 、 虞 世 雅 等 。 聂 承 远 父 子 对 法 护 译 事 帮 助 最 大 , 他 们 承 旨 笔 受 而 外 , 并 还 常 常 参 正 文 句 。 象 法 护 所 译 《 超 日 明 三 昧 经 》 , 原 稿 文 句 繁 重 , 聂 承 远 即 曾 加 以 整 理 删 改 。 又 法 护 译 缺 本 中 有 《 删 维 摩 诘 经 》 , 似 乎 也 是 承 远 所 删 的 。 承 远 的 儿 子 道 真 通 达 梵 语 , 并 擅 长 文 学 。 他 参 加 法 护 的 译 事 , 积 累 了 经 验 , 在 法 护 死 后 更 独 自 翻 译 了 一 些 小 部 经 典 。 他 又 将 法 护 的 译 籍 编 成 目 录 , 即 后 世 所 称 《 聂 道 真 录 》 ( 有 时 也 称 《 竺 法 护 录 》 ) 。 据 长 房 录 转 印 的 资 料 看 , 此 录 记 载 法 护 的 存 缺 译 本 至 少 有 五 十 三 部 , 都 有 年 月 可 稽 。 最 早 的 年 代 是 秦 始 五 年 ( 译 《 方 等 泥 洹 经 》 ) , 其 时 或 者 是 道 真 参 加 译 事 之 始 。 法 护 的 弟 子 很 多 , 但 行 事 可 考 者 无 几 。 最 著 名 的 要 算 竺 法 乘 。 他 少 年 就 依 法 护 为 沙 弥 , 富 于 悟 解 。 太 康 年 间 , 他 笔 受 《 修 行 道 地 经 》 、 《 阿 惟 越 致 遮 经 》 等 , 后 来 在 敦 煌 立 寺 延 学 , 忘 身 为 道 , 对 那 一 方 的 教 化 起 了 很 大 作 用 。 此 外 , 他 的 同 学 竺 法 行 、 竺 法 存 , 都 以 隐 居 山 林 、 讲 究 实 践 而 知 名 于 当 世 。 还 有 竺 法 首 , 于 元 康 年 间 笔 受 《 圣 法 印 经 》 。 ( 吕 澂 )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1 7
18 中国佛教第二辑 六竺佛图澄(232-348 佛图澄,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 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清真务学,两度到闋宾学法。西域 人都称他已经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时年 已七十九。他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 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他知见超群、学识渊博并 热忱讲导,有天竺、康居名僧佛调、须菩提等不远数万里足 涉流沙来从他受学。此土名德如释道安、竺法雅等,也跋涉 山川来听他讲说。《高僧传》说他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 前后门徒几及一万。教学盛况可见。 他又重视戒学,平生“酒不瑜齿、过中不食、非戒不 履”,并以此教授徒众:对于古来相传的戒律,亦复多所考校。 如道安《比丘大戒序》说:“我之诸师始秦受戒,又之译人考 校者尠,先人所传相承谓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 但《僧传》中叙述他的神通事迹颇多,说他志弘大法,善 诵神咒,能役使鬼神,彻见千里外事,又能预知吉凶,兼善 医术,能治痼疾应时瘳损,为人所崇拜。他的义学和戒行反 为神异事迹所掩。 他到了洛阳之后,本想在洛阳建立寺院,适值刘曜攻陷 洛阳,地方扰乱,因而潜居草野。永嘉六年(312)二月石勒 屯兵葛陂,准备南攻建业。这时佛图澄因石勒大将郭黑略的
六 竺 佛 图 澄 ( 2 3 2 — 3 4 8 ) 竺 佛 图 澄 , 西 域 人 。 本 姓 帛 氏 ( 以 姓 氏 论 , 应 是 龟 兹 人 ) 。 九 岁 在 乌 苌 国 出 家 , 清 真 务 学 , 两 度 到 罽 宾 学 法 。 西 域 人 都 称 他 已 经 得 道 。 晋 怀 帝 永 嘉 四 年 ( 3 1 0 ) 来 到 洛 阳 , 时 年 已 七 十 九 。 他 能 诵 经 数 十 万 言 , 善 解 文 义 , 虽 未 读 此 土 儒 史 , 而 与 诸 学 士 论 辩 疑 滞 , 无 能 屈 者 。 他 知 见 超 群 、 学 识 渊 博 并 热 忱 讲 导 , 有 天 竺 、 康 居 名 僧 佛 调 、 须 菩 提 等 不 远 数 万 里 足 涉 流 沙 来 从 他 受 学 。 此 土 名 德 如 释 道 安 、 竺 法 雅 等 , 也 跋 涉 山 川 来 听 他 讲 说 。 《 高 僧 传 》 说 他 门 下 受 业 追 随 的 常 有 数 百 , 前 后 门 徒 几 及 一 万 。 教 学 盛 况 可 见 。 他 又 重 视 戒 学 , 平 生 “ 酒 不 踰 齿 、 过 中 不 食 、 非 戒 不 履 ” , 并 以 此 教 授 徒 众 ; 对 于 古 来 相 传 的 戒 律 , 亦 复 多 所 考 校 。 如 道 安 《 比 丘 大 戒 序 》 说 : “ 我 之 诸 师 始 秦 受 戒 , 又 之 译 人 考 校 者 尠 , 先 人 所 传 相 承 谓 是 , 至 澄 和 上 多 所 正 焉 。 ” 但 《 僧 传 》 中 叙 述 他 的 神 通 事 迹 颇 多 , 说 他 志 弘 大 法 , 善 诵 神 咒 , 能 役 使 鬼 神 , 彻 见 千 里 外 事 , 又 能 预 知 吉 凶 , 兼 善 医 术 , 能 治 痼 疾 应 时 瘳 损 , 为 人 所 崇 拜 。 他 的 义 学 和 戒 行 反 为 神 异 事 迹 所 掩 。 他 到 了 洛 阳 之 后 , 本 想 在 洛 阳 建 立 寺 院 , 适 值 刘 曜 攻 陷 洛 阳 , 地 方 扰 乱 , 因 而 潜 居 草 野 。 永 嘉 六 年 ( 3 1 2 ) 二 月 石 勒 屯 兵 葛 陂 , 准 备 南 攻 建 业 。 这 时 佛 图 澄 因 石 勒 大 将 郭 黑 略 的 1 8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