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第二辑 三支谦(约三世纪) 支谦名越,号恭明。他的祖先是后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 族后裔。他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 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他对从前 那些过分朴质以致隐晦义理的译本很不满意。汉献帝末年,洛 阳一带发生兵乱,他随族人避乱南渡到东吴。在那里他得到 从事翻译的机会,从吴黄武元年到建兴中约三十年间(223 252)搜集了各种原本和译本,未译的补译,已译的订正。特 别是对支谶的重要译本如《道行》、《首楞严》等,着意加以 重译。同时他又帮助从印度来华的维祇难和竺将炎翻译。传 说他到东吴后曾得到吴主孙权的信任,叫他辅导太子登:后 来太子死了,他就去穹隆山过隐居生活,年六十岁卒于山中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晋道安的经录里就著录了三十部, 梁僧祐又据《别录》补充了六部。慧皎《高僧传》说有四十 九部。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旁搜杂录增广到一百二十九 部。其中很多是别生或传抄的异本,不足为据。现经考订出 于支谦翻译的只有下列二十九部:1.《阿弥陀经》(又称《无 量寿经》)二卷,2.《须赖经》一卷,3.《维摩诘经》二卷, 4.《私诃末经》一卷,5.《差摩羯经》一卷,6.《月明童子 》一卷,7.《龙施女经》一卷,8.《七女经》一卷,9 《了本生死经》一卷,10.《大明度无极经》四卷,11.《慧印
三 支 谦 ( 约 三 世 纪 ) 支 谦 名 越 , 号 恭 明 。 他 的 祖 先 是 后 汉 灵 帝 时 入 中 国 籍 的 月 支 族 后 裔 。 他 从 小 就 受 汉 族 文 化 的 影 响 , 精 通 汉 文 , 后 又 兼 学 梵 书 , 受 业 于 同 族 学 者 支 亮 , 通 达 大 乘 佛 教 理 论 。 他 对 从 前 那 些 过 分 朴 质 以 致 隐 晦 义 理 的 译 本 很 不 满 意 。 汉 献 帝 末 年 , 洛 阳 一 带 发 生 兵 乱 , 他 随 族 人 避 乱 南 渡 到 东 吴 。 在 那 里 他 得 到 从 事 翻 译 的 机 会 , 从 吴 黄 武 元 年 到 建 兴 中 约 三 十 年 间 ( 2 2 3 — 2 5 2 ) 搜 集 了 各 种 原 本 和 译 本 , 未 译 的 补 译 , 已 译 的 订 正 。 特 别 是 对 支 谶 的 重 要 译 本 如 《 道 行 》 、 《 首 楞 严 》 等 , 着 意 加 以 重 译 。 同 时 他 又 帮 助 从 印 度 来 华 的 维 祇 难 和 竺 将 炎 翻 译 。 传 说 他 到 东 吴 后 曾 得 到 吴 主 孙 权 的 信 任 , 叫 他 辅 导 太 子 登 : 后 来 太 子 死 了 , 他 就 去 穹 隆 山 过 隐 居 生 活 , 年 六 十 岁 卒 于 山 中 。 支 谦 的 译 述 比 较 丰 富 , 晋 道 安 的 经 录 里 就 著 录 了 三 十 部 , 梁 僧 祐 又 据 《 别 录 》 补 充 了 六 部 。 慧 皎 《 高 僧 传 》 说 有 四 十 九 部 。 隋 费 长 房 《 历 代 三 宝 记 》 旁 搜 杂 录 增 广 到 一 百 二 十 九 部 。 其 中 很 多 是 别 生 或 传 抄 的 异 本 , 不 足 为 据 。 现 经 考 订 出 于 支 谦 翻 译 的 只 有 下 列 二 十 九 部 : 1 . 《 阿 弥 陀 经 》 ( 又 称 《 无 量 寿 经 》 ) 二 卷 , 2 . 《 须 赖 经 》 一 卷 , 3 . 《 维 摩 诘 经 》 二 卷 , 4 . 《 私 诃 末 经 》 一 卷 , 5 . 《 差 摩 羯 经 》 一 卷 , 6 . 《 月 明 童 子 经 》 一 卷 , 7 . 《 龙 施 女 经 》 一 卷 , 8 . 《 七 女 经 》 一 卷 , 9 . 《 了 本 生 死 经 》 一 卷 , 1 0 . 《 大 明 度 无 极 经 》 四 卷 , 1 1 . 《 慧 印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9
中国佛教第二辑 三昧经》一卷,12.《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13.《菩萨本 业经》一卷,14.《释摩男经》一卷,15.《赖吒和罗经》 卷,16.《梵摩渝经》一卷,17.《斋经》一卷,18.《大般泥 洹经》二卷,19.《义足经》二卷,20.《法句经》二卷,21 《佛医经》一卷,22.《四愿经》一卷,23.《阿难四事经》 卷,24.《八师经》一卷,25.《孛经钞》一卷,26.《瑞应本 起经》二卷,27.《菩萨本缘经》四卷,28.《老女人经》 卷,29.《撰集百缘经》七卷。 在这些佛经里《了本生死经》,据道安的《经注序》说, 原来是汉末译出,支谦加以注解或修改,道安的经录便又将 它列在支谦译本之内。黄武三年(225)支谦曾请竺将炎译出 维祇难传来的略本《法句经》(五百偈本),后来又请他根据 中本(七百倡本)加以补订,其间自然也有支谦参加的意见, 所以可说是支谦和竺将炎的共同译本。其次《佛医经》,情况 也相同。另外,《历代三宝记》载有支谦所译《四十二章经》 卷,并加注说:“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允正,辞 句可观;见别录。”别录大概泛指另外一种记录,决不会是刘 宋时代的《别录》,因为僧祐著作《出三藏记集》时,曾见过 《别录》,并将其中所载的支谦译本都收在《记集》里,却没 有提到这样一种《四十二章》。所以支谦是否重译过《四十二 章经》尚有问题。最后,《菩萨本缘经》(始见于《历代三宝 记》)和《撰集百缘经》(始见于《大唐内典录》),虽然原始 的记录出处不明,但从译文体裁上看无妨视为支谦所译 支谦除翻译外,还作了合译和译注的功夫。他曾将所译 有关大乘佛教陀罗尼门修行的要籍《无量门微密持经》和两
三 昧 经 》 一 卷 , 1 2 . 《 无 量 门 微 密 持 经 》 一 卷 , 1 3 . 《 菩 萨 本 业 经 》 一 卷 , 1 4 . 《 释 摩 男 经 》 一 卷 , 1 5 . 《 赖 吒 和 罗 经 》 一 卷 , 1 6 . 《 梵 摩 渝 经 》 一 卷 , 1 7 . 《 斋 经 》 一 卷 , 1 8 . 《 大 般 泥 洹 经 》 二 卷 , 1 9 . 《 义 足 经 》 二 卷 , 2 0 . 《 法 句 经 》 二 卷 , 2 1 . 《 佛 医 经 》 一 卷 , 2 2 . 《 四 愿 经 》 一 卷 , 2 3 . 《 阿 难 四 事 经 》 一 卷 , 2 4 . 《 八 师 经 》 一 卷 , 2 5 . 《 孛 经 钞 》 一 卷 , 2 6 . 《 瑞 应 本 起 经 》 二 卷 , 2 7 . 《 菩 萨 本 缘 经 》 四 卷 , 2 8 . 《 老 女 人 经 》 一 卷 , 2 9 . 《 撰 集 百 缘 经 》 七 卷 。 在 这 些 佛 经 里 《 了 本 生 死 经 》 , 据 道 安 的 《 经 注 序 》 说 , 原 来 是 汉 末 译 出 , 支 谦 加 以 注 解 或 修 改 , 道 安 的 经 录 便 又 将 它 列 在 支 谦 译 本 之 内 。 黄 武 三 年 ( 2 2 5 ) 支 谦 曾 请 竺 将 炎 译 出 维 祇 难 传 来 的 略 本 《 法 句 经 》 ( 五 百 偈 本 ) , 后 来 又 请 他 根 据 中 本 ( 七 百 倡 本 ) 加 以 补 订 , 其 间 自 然 也 有 支 谦 参 加 的 意 见 , 所 以 可 说 是 支 谦 和 竺 将 炎 的 共 同 译 本 。 其 次 《 佛 医 经 》 , 情 况 也 相 同 。 另 外 , 《 历 代 三 宝 记 》 载 有 支 谦 所 译 《 四 十 二 章 经 》 一 卷 , 并 加 注 说 : “ 第 二 出 , 与 摩 腾 译 者 小 异 , 文 义 允 正 , 辞 句 可 观 ; 见 别 录 。 ” 别 录 大 概 泛 指 另 外 一 种 记 录 , 决 不 会 是 刘 宋 时 代 的 《 别 录 》 , 因 为 僧 祐 著 作 《 出 三 藏 记 集 》 时 , 曾 见 过 《 别 录 》 , 并 将 其 中 所 载 的 支 谦 译 本 都 收 在 《 记 集 》 里 , 却 没 有 提 到 这 样 一 种 《 四 十 二 章 》 。 所 以 支 谦 是 否 重 译 过 《 四 十 二 章 经 》 尚 有 问 题 。 最 后 , 《 菩 萨 本 缘 经 》 ( 始 见 于 《 历 代 三 宝 记 》 ) 和 《 撰 集 百 缘 经 》 ( 始 见 于 《 大 唐 内 典 录 》 ) , 虽 然 原 始 的 记 录 出 处 不 明 , 但 从 译 文 体 裁 上 看 无 妨 视 为 支 谦 所 译 。 支 谦 除 翻 译 外 , 还 作 了 合 译 和 译 注 的 功 夫 。 他 曾 将 所 译 有 关 大 乘 佛 教 陀 罗 尼 门 修 行 的 要 籍 《 无 量 门 微 密 持 经 》 和 两 1 0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中国佛教第二辑 11 种旧译(《阿难陀目怯尼呵离陀邻尼经》、《无端底总持经》, 现已不存)对勘,区别本(母)末(子),分章断句,上下排 列,首创了会译的体裁(后来支敏度的合《维摩》、《首楞 ,道安的合《放光》、《光赞》,都取法于此)。支谦自译的 经也偶而加以自注,象《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这 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支谦又深谙音律,留意经文中赞颂的歌唱。他曾依据 《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 可惜在梁代以前早就失传了。后来连《共议》一章梵呗也绝 响了,现在只能想象那三契或者即是《无量寿经》里法藏比 丘赞佛的一段和《瑞应本起经》里天乐般遮之歌及梵天劝请 的两段而已。他这一创作对赞呗艺术的发展有相当影响。被 称为始制梵呗的陈思王曹植,可能是受了般遮瑞的启发而有 《瑞应本起》四十二契的巨构,成为学者之所宗 支谦翻译的风格,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也起了不少 作用。他首先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和 这当然是为了更好的畅达经意使人易解的缘故。深知翻译甘 苦的人,象后来的支敏度就很能了解他。支敏度给予他的翻 译文体的评语是:“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 深入者也。”假使他不能深刻的明了原文本意,译文就难恰到 好处。看他所改译的《大明度无极经》,对般若“冥末解悬 的宗旨是比支谶《道行》更能阐发的。他用“得法意而为 证”等译语,虽借用了道家“得意忘言”的说法,但般若 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的基本精神,他已经掌握到了(因此, 他的自注说“由言证己,当还本无”。本无即指的实相)。他
种 旧 译 ( 《 阿 难 陀 目 怯 尼 呵 离 陀 邻 尼 经 》 、 《 无 端 底 总 持 经 》 , 现 已 不 存 ) 对 勘 , 区 别 本 ( 母 ) 末 ( 子 ) , 分 章 断 句 , 上 下 排 列 , 首 创 了 会 译 的 体 裁 ( 后 来 支 敏 度 的 合 《 维 摩 》 、 《 首 楞 严 》 , 道 安 的 合 《 放 光 》 、 《 光 赞 》 , 都 取 法 于 此 ) 。 支 谦 自 译 的 经 也 偶 而 加 以 自 注 , 象 《 大 明 度 无 极 经 》 首 卷 , 就 是 一 例 。 这 种 作 法 足 以 济 翻 译 之 穷 , 而 使 原 本 的 意 义 洞 然 明 白 。 支 谦 又 深 谙 音 律 , 留 意 经 文 中 赞 颂 的 歌 唱 。 他 曾 依 据 《 无 量 寿 经 》 、 《 中 本 起 经 》 创 作 了 《 赞 菩 萨 连 句 梵 呗 》 三 契 , 可 惜 在 梁 代 以 前 早 就 失 传 了 。 后 来 连 《 共 议 》 一 章 梵 呗 也 绝 响 了 , 现 在 只 能 想 象 那 三 契 或 者 即 是 《 无 量 寿 经 》 里 法 藏 比 丘 赞 佛 的 一 段 和 《 瑞 应 本 起 经 》 里 天 乐 般 遮 之 歌 及 梵 天 劝 请 的 两 段 而 已 。 他 这 一 创 作 对 赞 呗 艺 术 的 发 展 有 相 当 影 响 。 被 称 为 始 制 梵 呗 的 陈 思 王 曹 植 , 可 能 是 受 了 般 遮 瑞 的 启 发 而 有 《 瑞 应 本 起 》 四 十 二 契 的 巨 构 , 成 为 学 者 之 所 宗 。 支 谦 翻 译 的 风 格 , 对 后 来 佛 典 翻 译 的 改 进 , 也 起 了 不 少 作 用 。 他 首 先 反 对 译 文 尚 质 的 偏 向 , 主 张 尚 文 尚 约 应 该 调 和 。 这 当 然 是 为 了 更 好 的 畅 达 经 意 使 人 易 解 的 缘 故 。 深 知 翻 译 甘 苦 的 人 , 象 后 来 的 支 敏 度 就 很 能 了 解 他 。 支 敏 度 给 予 他 的 翻 译 文 体 的 评 语 是 : “ 属 辞 析 理 , 文 而 不 越 , 约 而 义 显 , 真 可 谓 深 入 者 也 。 ” 假 使 他 不 能 深 刻 的 明 了 原 文 本 意 , 译 文 就 难 恰 到 好 处 。 看 他 所 改 译 的 《 大 明 度 无 极 经 》 , 对 般 若 “ 冥 末 解 悬 ” 的 宗 旨 是 比 支 谶 《 道 行 》 更 能 阐 发 的 。 他 用 “ 得 法 意 而 为 证 ” 等 译 语 , 虽 借 用 了 道 家 “ 得 意 忘 言 ” 的 说 法 , 但 般 若 “ 不 坏 假 名 而 说 实 相 ” 的 基 本 精 神 , 他 已 经 掌 握 到 了 ( 因 此 , 他 的 自 注 说 “ 由 言 证 己 , 当 还 本 无 ” 。 本 无 即 指 的 实 相 ) 。 他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1 1
中国佛教第二辑 翻译的《维摩诘经》,充分表现了大乘佛教善权方便以统万行 的精神。后来罗什门下虽对他的翻译还嫌有“理滞于文”的 不足处(见僧肇的经序),可是仔细将罗什重译的《维摩经》 相对照,不少地方都采用谦译,述而不改,足见支谦译风已 远为罗什的先驱。不过,在拘泥形式的学人看到支谦尽量删 除梵本的繁复而各取省便,又竭力减少音译到最低程度,以 至有时连应存原音的陀罗尼也意译了,不免有些反感。象后 来道安就说他是“斷凿之巧者”,又以为“巧则巧矣,惧窍成 而混沌终矣”。这是从另一角度的看法。要是从佛典翻译发展 的全过程来说,由质趋文,乃是必然的趋势;支谦开风气之 先,是不能否认的。 另外,支谦的译文风格也很适合于佛传文学的翻译,因 而他继承了汉末康孟祥译《修行本起经》那样“奕奕流便足 腾玄趣”的传统,更翻出了《瑞应本起经》。这一翻译不但丰 富了佛传文学的内容,而且通过赞呗的运用影响到后来偈颂 译文的改进,也是值得提出的。 (吕澂)
翻 译 的 《 维 摩 诘 经 》 , 充 分 表 现 了 大 乘 佛 教 善 权 方 便 以 统 万 行 的 精 神 。 后 来 罗 什 门 下 虽 对 他 的 翻 译 还 嫌 有 “ 理 滞 于 文 ” 的 不 足 处 ( 见 僧 肇 的 经 序 ) , 可 是 仔 细 将 罗 什 重 译 的 《 维 摩 经 》 相 对 照 , 不 少 地 方 都 采 用 谦 译 , 述 而 不 改 , 足 见 支 谦 译 风 已 远 为 罗 什 的 先 驱 。 不 过 , 在 拘 泥 形 式 的 学 人 看 到 支 谦 尽 量 删 除 梵 本 的 繁 复 而 各 取 省 便 , 又 竭 力 减 少 音 译 到 最 低 程 度 , 以 至 有 时 连 应 存 原 音 的 陀 罗 尼 也 意 译 了 , 不 免 有 些 反 感 。 象 后 来 道 安 就 说 他 是 “ 斲 凿 之 巧 者 ” , 又 以 为 “ 巧 则 巧 矣 , 惧 窍 成 而 混 沌 终 矣 ” 。 这 是 从 另 一 角 度 的 看 法 。 要 是 从 佛 典 翻 译 发 展 的 全 过 程 来 说 , 由 质 趋 文 , 乃 是 必 然 的 趋 势 ; 支 谦 开 风 气 之 先 , 是 不 能 否 认 的 。 另 外 , 支 谦 的 译 文 风 格 也 很 适 合 于 佛 传 文 学 的 翻 译 , 因 而 他 继 承 了 汉 末 康 孟 祥 译 《 修 行 本 起 经 》 那 样 “ 奕 奕 流 便 足 腾 玄 趣 ” 的 传 统 , 更 翻 出 了 《 瑞 应 本 起 经 》 。 这 一 翻 译 不 但 丰 富 了 佛 传 文 学 的 内 容 , 而 且 通 过 赞 呗 的 运 用 影 响 到 后 来 偈 颂 译 文 的 改 进 , 也 是 值 得 提 出 的 。 ( 吕 澂 ) 1 2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中国佛教第二辑 13 四朱士行(约三世纪) 朱士行是曹魏时代颖川地方人。少年出家,时当嘉平年 中(240-253)昙柯迦罗传来《僧祇戒本》,并创行羯磨受戒。 他依法成为比丘,与在他以前仅仅以离俗为僧的有别。从这 一点上,后人也将他当作汉土真正沙门的第一人。他出家后, 专心精研经典。当时最流行的译本是《道行般若》,他在洛阳 便常常讲此经。但《道行》的传译者理解不透,删略颇多,脉 络模糊,时有扦格。他慨叹大乘里这样的要点竟译得不彻底, 就发愿寻找原本来弥补这一缺憾。甘露五年(260),他从长 安西行出关,渡过沙漠,辗转到了大乘经典集中地的于田。在 那里,他果然得到《放光般若》的梵本,凡九十章,六十余 万字(二万余颂)。因受到当地声闻学徒的种种阻挠,未能将 经本很快的送出,直到太康三年(282)才由他的弟子弗如檀 (意译法饶)送回洛阳。又经过了十年,元康元年(291)才 在陈留界内仓垣水南寺由无叉罗和竺叔兰译出。而士行本人 终生留在西域,八十岁病故 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上看,朱士行可说是第一人。那 时去西域的道路十分难走,又没有人引导,士行只凭一片真 诚,竟达到了目的。他为法热忱可以和后来的法显、玄奘媲 美。他求得的经典虽只限于《放光般若》一种,译文也不完 全,但对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译本风行京华,凡有心讲
四 朱 士 行 ( 约 三 世 纪 ) 朱 士 行 是 曹 魏 时 代 颖 川 地 方 人 。 少 年 出 家 , 时 当 嘉 平 年 中 ( 2 4 0 — 2 5 3 ) 昙 柯 迦 罗 传 来 《 僧 祇 戒 本 》 , 并 创 行 羯 磨 受 戒 。 他 依 法 成 为 比 丘 , 与 在 他 以 前 仅 仅 以 离 俗 为 僧 的 有 别 。 从 这 一 点 上 , 后 人 也 将 他 当 作 汉 土 真 正 沙 门 的 第 一 人 。 他 出 家 后 , 专 心 精 研 经 典 。 当 时 最 流 行 的 译 本 是 《 道 行 般 若 》 , 他 在 洛 阳 便 常 常 讲 此 经 。 但 《 道 行 》 的 传 译 者 理 解 不 透 , 删 略 颇 多 , 脉 络 模 糊 , 时 有 扞 格 。 他 慨 叹 大 乘 里 这 样 的 要 点 竟 译 得 不 彻 底 , 就 发 愿 寻 找 原 本 来 弥 补 这 一 缺 憾 。 甘 露 五 年 ( 2 6 0 ) , 他 从 长 安 西 行 出 关 , 渡 过 沙 漠 , 辗 转 到 了 大 乘 经 典 集 中 地 的 于 田 。 在 那 里 , 他 果 然 得 到 《 放 光 般 若 》 的 梵 本 , 凡 九 十 章 , 六 十 余 万 字 ( 二 万 余 颂 ) 。 因 受 到 当 地 声 闻 学 徒 的 种 种 阻 挠 , 未 能 将 经 本 很 快 的 送 出 , 直 到 太 康 三 年 ( 2 8 2 ) 才 由 他 的 弟 子 弗 如 檀 ( 意 译 法 饶 ) 送 回 洛 阳 。 又 经 过 了 十 年 , 元 康 元 年 ( 2 9 1 ) 才 在 陈 留 界 内 仓 垣 水 南 寺 由 无 叉 罗 和 竺 叔 兰 译 出 。 而 士 行 本 人 终 生 留 在 西 域 , 八 十 岁 病 故 。 从 汉 僧 西 行 求 法 的 历 史 上 看 , 朱 士 行 可 说 是 第 一 人 。 那 时 去 西 域 的 道 路 十 分 难 走 , 又 没 有 人 引 导 , 士 行 只 凭 一 片 真 诚 , 竟 达 到 了 目 的 。 他 为 法 热 忱 可 以 和 后 来 的 法 显 、 玄 奘 媲 美 。 他 求 得 的 经 典 虽 只 限 于 《 放 光 般 若 》 一 种 , 译 文 也 不 完 全 , 但 对 当 时 的 义 学 影 响 却 很 大 。 译 本 风 行 京 华 , 凡 有 心 讲 中 国 佛 教 第 二 辑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