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教案 2015一2016学年 1949 课程名称:实验心理学(二) 任课教师: 张莉琴 开课单位: 师范学院心理系 授课班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14级 联系电话: 2055703 师范学院心理学系(部)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石河子大学教务处制
石河子大学教案 2015— 2016 学年 师范学院 心理学系(部) 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石河子大学教务处制 课程名称 : 实验心理学(二) 任课教师 : 张莉琴 开课单位 : 师范学院心理系 授课班级 : 应用心理学专业 2014 级 联系电话 : 2055703
教师姓名 张莉琴 职称 讲师 所在院系 师范、心理 课程名称 实验心理学 总学时 32理论 授课班级 2014心理 (二) 授课时间 理论课:博学楼 及地点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并掌握心理学实验 研究方法、重要实验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相关的重 要理论成果,特别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影 响。教学中介绍新的实验技术和研究进展,学生在掌握实验心理学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心理学实验要素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了 课程目标 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实验方法的广泛用途,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 识的理解和兴趣,为其今后进行后续心理学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亦 为今后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实习,进行心理学专业研究和教 学奠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训 练,要求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之外,能自主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 教材: 张学民,舒华主编 实验心理学(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教材及 主要参考书梁宁建主编《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在 朱滢主编《心理实验研究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学民,舒华编著《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教师姓名 张莉琴 职 称 讲师 所在院系 师范、心理 课程名称 实验心理学 (二) 总学时 32 理论 授课班级 2014 心理 授课时间 及地点 理论课:博学楼 课程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并掌握心理学实验 研究方法、重要实验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相关的重 要理论成果,特别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影 响。教学中介绍新的实验技术和研究进展,学生在掌握实验心理学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心理学实验要素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了 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实验方法的广泛用途,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 识的理解和兴趣,为其今后进行后续心理学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亦 为今后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实习,进行心理学专业研究和教 学奠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训 练,要求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之外,能自主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 教材及 主要参考书 教材: 张学民,舒华 主编 实验心理学(第 3 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梁宁建主编 《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滢主编 《心理实验研究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学民,舒华 编著 《实验心理学纲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孟庆茂,常建华 编著《实验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节名称 学时 理论课32学时 实验课16学时 第6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 2课时 第一节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 一、感受阀限及其测量的理论基础 二、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传统心理物理法与感受性的测量 一、最小变化法 二、平均差误法 三、恒定刺激法 四、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前提假设和三种常用方法的比较 第三节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变式与感受性的测量 一、最小变化法的变式一一刺激系列分组法 二、恒定刺激法的变式 第四节传统心理物理量表 一、心理物理量表的分类 二、制作心理物理量表的常用方法 第五节传统心理物理实验中常见的误差及控制方法 习惯误差or期望误差 一、练习误差or疲劳效应 三、空间误差 四、动作误差 五、时间误差 第7章现代心理物理法 —信号检测论(SDT)2课时 第一节信号检测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号检测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信号检测论与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差异 第二节信号检测理论的基本原理 一、信号检测论测量感受性的基本假设 二、信号检测论中被试的判断原则一一统计决策论 三、最优决策与判断原则 第三节信号检测论与感受性的测量
2 章 节 名 称 学 时 理论课 32 学时 实验课 16 学时 第 6 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 2 课时 第一节 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 一、感受阈限及其测量的理论基础 二、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传统心理物理法与感受性的测量 一、最小变化法 二、平均差误法 三、恒定刺激法 四、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前提假设和三种常用方法的比较 第三节 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变式与感受性的测量 一、最小变化法的变式——刺激系列分组法 二、恒定刺激法的变式 第四节 传统心理物理量表 一、心理物理量表的分类 二、制作心理物理量表的常用方法 第五节 传统心理物理实验中常见的误差及控制方法 一、习惯误差or期望误差 二、练习误差or疲劳效应 三、空间误差 四、动作误差 五、时间误差 第 7 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 2 课时 第一节 信号检测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号检测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信号检测论与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差异 第二节 信号检测理论的基本原理 一、信号检测论测量感受性的基本假设 二、信号检测论中被试的判断原则——统计决策论 三、最优决策与判断原则 第三节 信号检测论与感受性的测量
一、信号检测论应用于感知觉测量的两个基本假设 二、信号检测论的三个测量指标 一反应倾向性、判断标准、感受性 三、操作者操作特性曲线 四、信号检测论测量感受性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信号检测论在心理学相关领域研究的应用 一、信号检测论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二、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第8章 反应时测量技术 4课时 第一节反应时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反应时测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二、反应时测量的仪器和方法 三、反应时研究方法的应用 第二节人类对刺激的反应过程及实验范式 一、反应时间与刺激一一反应的加工过程 二、速度一一准确性权衡的原则 三、常用的反应时测量范式 第三节反应时测量技术的理论基础 减法反应时、加法反应时 一、减法反应时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二、加法反应时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三、开窗实验 第四节反应时实验应控制的因素 一、刺激变量方面的因素 二、机体变量的因素 三、环境因素 四、来自实验仪器方面的因素 五、反应过程中的心理不应期 六、选择反应时间与刺激物的数量和差异程度有关 七、速度一一准确性权衡原则及反应倾向性的检验 第9章 听觉实验研究 2课时 第一节听觉加工的理论 一、听觉的生理基础 二、听觉刺激一一声音的物理属性
3 一、信号检测论应用于感知觉测量的两个基本假设 二、信号检测论的三个测量指标——反应倾向性、判断标准、感受性 三、操作者操作特性曲线 四、信号检测论测量感受性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信号检测论在心理学相关领域研究的应用 一、信号检测论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二、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第 8 章 反应时测量技术 4 课时 第一节 反应时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反应时测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二、反应时测量的仪器和方法 三、反应时研究方法的应用 第二节 人类对刺激的反应过程及实验范式 一、反应时间与刺激——反应的加工过程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原则 三、常用的反应时测量范式 第三节 反应时测量技术的理论基础——减法反应时、加法反应时 一、减法反应时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二、加法反应时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三、开窗实验 第四节 反应时实验应控制的因素 一、刺激变量方面的因素 二、机体变量的因素 三、环境因素 四、来自实验仪器方面的因素 五、反应过程中的心理不应期 六、选择反应时间与刺激物的数量和差异程度有关 七、速度——准确性权衡原则及反应倾向性的检验 第 9 章 听觉实验研究 2 课时 第一节 听觉加工的理论 一、听觉的生理基础 二、听觉刺激——声音的物理属性
三、听觉加工的理论 四、声波的传播特性 第二节听觉现象的实验研究 一、听觉掩蔽 二、听觉疲劳与听觉适应 三、其他的听觉效应 四、听觉方向定位 第三节听觉实验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一、听觉刺激方面的因素 二、听觉生理功能的因素 三、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 第10章视觉实验研究 2课时 第一节视觉的生理基础与视觉加工的理论 一、视觉划激与人类视觉加工 二、视觉加工理论 第二节视觉形象及视觉实验研究 一、视觉现象与视觉加工规律 一、颜色视微 三、其他视觉现象 第三节视觉实验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一、光源刺激方面的因素 二、视觉生理功能的因素 三、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 第11章注意与意识实验研究 2课时 第一节注意加工理论及注意的神经机制 一、注意与信息加工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三、关于视觉选择注意的理论 四、多目标注意追踪与FINST模型 第二节注意的神经机制的研究 一、静态物体注意加工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二、运动物体注意加工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4 三、听觉加工的理论 四、声波的传播特性 第二节 听觉现象的实验研究 一、听觉掩蔽 二、听觉疲劳与听觉适应 三、其他的听觉效应 四、听觉方向定位 第三节 听觉实验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一、听觉刺激方面的因素 二、听觉生理功能的因素 三、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 第 10 章 视觉实验研究 2 课时 第一节 视觉的生理基础与视觉加工的理论 一、视觉刺激与人类视觉加工 二、视觉加工理论 第二节 视觉形象及视觉实验研究 一、视觉现象与视觉加工规律 二、颜色视觉 三、其他视觉现象 第三节 视觉实验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一、光源刺激方面的因素 二、视觉生理功能的因素 三、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 第 11 章 注意与意识实验研究 2 课时 第一节 注意加工理论及注意的神经机制 一、注意与信息加工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三、关于视觉选择注意的理论 四、多目标注意追踪与FINST模型 第二节 注意的神经机制的研究 一、静态物体注意加工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二、运动物体注意加工的脑功能成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