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课程性质:必修课 教学时数:34 培养层次:三年制 总学分数:2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 动。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 一门实践活动课。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 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 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 质。 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 校内校外劳动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讲授基础理论与知识,通过讨论课培养 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通过校内校外实践,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注 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课程性质:必修课 教学时数:34 培养层次:三年制 总学分数:2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 动。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 一门实践活动课。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 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 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 质。 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 校内校外劳动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讲授基础理论与知识,通过讨论课培养 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通过校内校外实践,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注 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本课程属于高职高专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总学时为 34学时,其中理论课16学时,实践课18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在高职高专教育 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 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行 动、社会活动的动商能力,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精 准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原则和基本内涵,开展以“新时代、新青年、新技能、新梦 想”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为 导向,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和形成良好劳动 习惯为目标,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为抓手,在技能学习和 劳动实践中磨炼学生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引导其成长为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高技能人才。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 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2.设计思路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 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劳动创造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本 课程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 践、社区服务、勤工助学,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 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重视在技能训练中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决问题能力。本课程属于高职高专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总学时为 34 学时,其中理论课 16 学时,实践课 18 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在高职高专教育 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 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行 动、社会活动的动商能力,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精 准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原则和基本内涵,开展以“新时代、新青年、新技能、新梦 想”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为 导向,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和形成良好劳动 习惯为目标,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为抓手,在技能学习和 劳动实践中磨炼学生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引导其成长为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高技能人才。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 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2. 设计思路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 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劳动创造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本 课程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 践、社区服务、勤工助学,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 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重视在技能训练中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1)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劳动课程是基于学生专业及岗 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为驱动,通过学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 开展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职业实际,提升学生的动 手实践等动商能力。 (2)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 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实践自觉为依据,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参考标准,以各专业的 岗位职责为依据设置能力目标,同时围绕岗位职责的完成设定相应的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相适应的综合劳动素养及职业素养。在实践的内容选取上, 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以及学校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 室、实训基地,并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 (3)基于各专业特点、因地制宜组织教学。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 校可以安排闲置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也作为其他学生参加生 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医学专业可以结合“三下乡”、“社区医疗 活动开展校外实践。总之,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 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二、培养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 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 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通过 各教学项目的完成,训练学生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行动、社会活动的 “动商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达成以下课程培养目标: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
(1)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劳动课程是基于学生专业及岗 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为驱动,通过学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 开展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职业实际,提升学生的动 手实践等动商能力。 (2)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 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实践自觉为依据,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参考标准,以各专业的 岗位职责为依据设置能力目标,同时围绕岗位职责的完成设定相应的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相适应的综合劳动素养及职业素养。在实践的内容选取上, 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以及学校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 室、实训基地,并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 (3)基于各专业特点、因地制宜组织教学。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 校可以安排闲置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也作为其他学生参加生 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医学专业可以结合“三下乡”、“社区医疗” 活动开展校外实践。总之,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 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二、培养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 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 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通过 各教学项目的完成,训练学生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行动、社会活动的 “动商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达成以下课程培养目标: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
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 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的思想观念。 2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 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 及团队合作能力。 3.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 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4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 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 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二)课程目标 下面将课程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进 行概况描述。 1.知识目标 (1)知道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什么: (2)认知劳模的本职,知道劳模精神是什么: (3)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 (4)认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了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5)了解衣服清洗常识和技巧,知晓衣服的整理与收纳技巧:
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 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的思想观念。 2.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 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 及团队合作能力。 3.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 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4.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 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 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二)课程目标 下面将课程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进 行概况描述。 1.知识目标 (1)知道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什么; (2)认知劳模的本职,知道劳模精神是什么; (3)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 (4)认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了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5)了解衣服清洗常识和技巧,知晓衣服的整理与收纳技巧;
(6)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知晓饮食与健康 (7)掌握绿化环保行动的要点,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原则和投放要点: (8)知晓急救相关知识: (9)掌握志愿服务的原则和要求: (10)熟悉假期实习和假期兼职的相关常识和使用技能。 2.能力目标 (1)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 (2)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自觉争当“劳模”,自 觉传承工匠精神: (3)掌握衣服清洗的方法、技巧及衣物整理与收纳技巧: (4)掌握饮食营养与健康、烹饪的相关知识: (5)知道如何将垃圾进行分类: (6)知道如何对文明寝室进行布置与建设: (7)知道如何进行劳动救护: (8)能积极参与符合自身情况的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 3.素质目标 (1)积极参加家庭、校园、社会劳动,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培养学生家务劳动的践行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劳动习惯
(6)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知晓饮食与健康; (7)掌握绿化环保行动的要点,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原则和投放要点; (8)知晓急救相关知识; (9)掌握志愿服务的原则和要求; (10)熟悉假期实习和假期兼职的相关常识和使用技能。 2.能力目标 (1)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 (2)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自觉争当“劳模”,自 觉传承工匠精神; (3)掌握衣服清洗的方法、技巧及衣物整理与收纳技巧; (4)掌握饮食营养与健康、烹饪的相关知识; (5)知道如何将垃圾进行分类; (6)知道如何对文明寝室进行布置与建设; (7)知道如何进行劳动救护; (8)能积极参与符合自身情况的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 3.素质目标 (1)积极参加家庭、校园、社会劳动,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培养学生家务劳动的践行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