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谷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 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 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 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 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 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 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 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 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 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 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 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 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 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 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
1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0 页,全卷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 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 的 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 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 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 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 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 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 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 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 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 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 45 岁以下 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 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 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 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
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 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 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 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東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 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 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 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 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 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 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 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 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 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 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 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 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 2
2 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 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 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 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 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 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 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 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 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 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 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 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 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 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 “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 础。 D. 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 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 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 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 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 气质的重要性。 D. 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
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 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 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 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 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答案】1.B2.C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B项,“…… 使得……”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第二段说的是“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 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 费’”,无法说明是“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 的现象”,且“最重要的现象”错误,文中说的是“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选项忽略了 “之一”这一词语,夸大其词。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 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是从经典作品的魅力到阅读经典,再到成就今典,并非是论 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错误,该信息于文无 据。故选C。 【3题详解】
3 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 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 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 产。 C. 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 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 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 的 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 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B 项,“…… 使得……”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第二段说的是“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 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 费’”,无法说明是“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 的现象”,且“最重要的现象”错误,文中说的是“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选项忽略了 “之一”这一词语,夸大其词。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 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是从经典作品的魅力到阅读经典,再到成就今典,并非是论 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错误,该信息于文无 据。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 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本题中,B项,“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 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错误,“不再是……而是”改变了文章的 意思,第四段说的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 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文中是“不仅仅是……,还将是……”,两者都包含。C项, “如果……就”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第五段只是说“‘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 下,……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文中说的是“需 要……”,但并非这样做了就一定能避免。D项,“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 开放性……”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最后一段说的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 的开放性”,选项把“技术发展”换为“知识更新”。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4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 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本题中,B 项,“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 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错误,“不再是……而是”改变了文章的 意思,第四段说的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 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文中是“不仅仅是……,还将是……”,两者都包含。C 项, “如果……就”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第五段只是说“‘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 下,……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文中说的是“需 要……”,但并非这样做了就一定能避免。D 项,“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 开放性……”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最后一段说的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 的开放性”,选项把“技术发展”换为“知识更新”。故选 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 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岀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 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 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裏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岀行时,谁还会注意她 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他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 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 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 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 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一一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 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 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 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 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 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 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快点儿!菜 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 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 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 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 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 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 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 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他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 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 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 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 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 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 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 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 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 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 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快点儿!菜 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 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 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 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