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填写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 在试题卷上无效 (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奇葩(pa) 含英咀华(j)毗邻(bi 自给自足(j1) B.尽管(jin)风驰电掣(zhi)渲染(xudn)茅塞顿开(se) C.下载(zai)博闻强识(zhi)煽情(shan)一曝十寒(pi) D.模块块(m)抛头露面(lu)筵席(yan)未雨绸缪(mou)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瞧,9岁的林妙可旁若无人地轻唱《歌唱祖国》,她那可爱大方的形象 那美妙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B.王瑞起的散文《点击经典话语》真可谓石破惊天之作,他在文中对人们 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一些流行的经典话语提出了质疑。 C.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尘埃落定,由英国导演丹尼·鲍尔执导的《贫民 窟的百万富翁》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八项大奖。 D.在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个人整齐地排列起来,整齐地击着大鼓,做着 整齐的动作,那如雷贯耳的声音震撼整个“鸟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昨天,中国各地的67名律师组成公益诉讼志愿团,在京召开发布会,称 准备起诉法国拍卖方.追索从圆明园流失的国宝一一鼠首和兔首 B.中国联通16日启动“手机下乡’活动,即日起,在中国联通营业厅购 买“家电下乡,指定手机,不仅农民可享受政府13%的购机补贴,还可享受中 国联通的话费优惠。 C.第24届世界大冬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有“相约冰城”“凝聚中华”“和谐 世界”“青春与未来”四部分组成,既展示了东道主哈尔滨的文化风貌,也展现 了世界各国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D.去年12月18日,省教育厅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失业返 乡农民工随返子女入学问题,切实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 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 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①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共 3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填写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 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奇葩.(pā) 含英咀.华(jǔ) 毗.邻(bì) 自给.自足(jǐ) B.尽.管(jǐn) 风驰电掣.(zhì) 渲.染(xuàn) 茅塞.顿开(sě) C.下载.(zài) 博闻强识.(zhì) 煽.情(shān) 一曝.十寒(pǜ) D.模.块块(mú) 抛头露.面(lù) 筵.席(yán) 未雨绸缪.(móu)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瞧,9 岁的林妙可旁若无人 ....地轻唱《歌唱祖国》,她那可爱大方的形象, 那美妙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B.王瑞起的散文《点击经典话语》真可谓石破惊天 ....之作,他在文中对人们 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一些流行的经典话语提出了质疑。 C.第 81 届奥斯卡金像奖,尘埃落定 ....,由英国导演丹尼·鲍尔执导的《贫民 窟的百万富翁》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八项大奖。 D.在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 个人整齐地排列起来,整齐地击着大鼓,做着 整齐的动作,那如雷贯耳 ....的声音震撼整个“鸟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昨天,中国各地的 67 名律师组成公益诉讼志愿团,在京召开发布会,称 准备起诉法国拍卖方.追索从圆明园流失的国宝——鼠首和兔首。 B.中国联通 16 日启动“手机下乡’’活动,即日起,在中国联通营业厅购 买“家电下乡,,指定手机,不仅农民可享受政府 13%的购机补贴,还可享受中 国联通的话费优惠。 C.第 24 届世界大冬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有“相约冰城”“凝聚中华”“和谐 世界”“青春与未来”四部分组成,既展示了东道主哈尔滨的文化风貌,也展现 了世界各国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D.去年 12 月 18 日,省教育厅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失业返 乡农民工随返子女入学问题,切实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 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 ___________。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①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
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②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③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 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④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 能听到的沙沙声。 A.④③①②B.③①④②C.①③④②D.③①②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粮食!石油!生物燃料? 近年来,油价飙升,粮价暴涨,闹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一个粮食,一个石 油,都是大事,谁也得罪不起。游移于二者之间的生物燃料,是福是祸,莫衷 是。当前,媒体对生物燃料的负面报道很多,罪名有“与人争粮”“人道危机 “粮食危机的元凶”“破坏生态”等等,好像面目狰狞的魔鬼。凡事都有它的多 面性和相互关联性。面对复杂的现实,更需要人们的冷静与客观, 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发出警讯后,石油进口国就开始寻思“替代”了。 巴西和美国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以甘蔗和玉米生产乙醇替代石油。20世纪80 年代,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市对9种燃料车进行了十多年的替代化石燃料试验,最 后选择了沼气和乙醇两种生物燃料。美国年消费石油9.5亿吨.净进口6.4亿 吨,石油对美国经济和外交的压力越来越大。经过三四十年寻觅才找到能使美国 绝处逢生的生物燃料,故不惜顶住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倾其20%以至40% (2015年)的玉米及技术突破后的非食物性原料,替代30%(2030年)甚至50% (2050年)的石油运输燃料。为减少与粮食供应的冲突,2006年布什在国情咨文 中要求6年内(到2012年)使纤维素乙醇的商业化生产成为现实,并以1.6亿美 元建3个纤维素乙醇示范厂和投入21亿美元用于新技术开发,全面部署了由玉 米乙醇向非粮二代生物燃料的战略过渡。预计到2020年前后,全球生物乙醇产 量将达到2亿吨,约相当于现在世界石油生产量的5%。 过去,人们也曾进行过煤变油、煤转化为甲醇和二甲醚等替代石油的试验 中国神华集团2007年已经在内蒙古等地进行了煤变油的试生产,据该集团网站 称,转化成1吨燃油需要消耗4吨煤炭和用水1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原油精 炼的7—10倍。而按能量投入产出比,得到1份能量的甲醇燃油,需要投入4- 6份能量的煤,生产1吨煤基甲醇要排放8.25吨二氧化碳,还有腐蚀″-机械、 储存困难、影响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尚难解决,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 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都只适合于转化为物理态的电 能和热能,唯有生物质能才是经植物光舍转化成的化学态能量,最适合转化为液 态燃料。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非粮 原料资源非常丰富,生物质原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其中一类是现在就可 供使用的薯类、甜高粱、甘蔗、木本油料、畜禽粪便及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有机废 水废渣废糖蜜;另一类是尚待技术突破后方能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作物秸秆、林业 剩余物和能源植物的纤维素原料。此两类原料的年产3量燃料乙醇潜力分别为 1.52亿吨和2.80亿吨,二者可替代石油2.7亿吨,是现进口量的1.5倍。1公 顷甜髙粱或薯类一般可转化燃料乙醇3-5吨,高者可迭10吨。而我国耕地中有 非粮低产田5024万公顷可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此外,还有734万公顷的宜垦 后备土地
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②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③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 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④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 能听到的沙沙声。 A.④③①②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粮食!石油!生物燃料? 近年来,油价飙升,粮价暴涨,闹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一个粮食,一个石 油,都是大事,谁也得罪不起。游移于二者之间的生物燃料,是福是祸,莫衷一 是。当前,媒体对生物燃料的负面报道很多,罪名有“与人争粮”“人道危机” “粮食危机的元凶”“破坏生态”等等,好像面目狰狞的魔鬼。凡事都有它的多 面性和相互关联性。面对复杂的现实,更需要人们的冷静与客观。 自 1973 年世界石油危机发出警讯后,石油进口国就开始寻思“替代”了。 巴西和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以甘蔗和玉米生产乙醇替代石油。20 世纪 80 年代,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市对 9 种燃料车进行了十多年的替代化石燃料试验,最 后选择了沼气和乙醇两种生物燃料。美国年消费石油 9.5 亿吨.净进口 6.4 亿 吨,石油对美国经济和外交的压力越来越大。经过三四十年寻觅才找到能使美国 绝处逢生的生物燃料,故不惜顶住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倾其 20%以至 40% (2015 年)的玉米及技术突破后的非食物性原料,替代 30%(2030 年)甚至 50% (2050 年)的石油运输燃料。为减少与粮食供应的冲突,2006 年布什在国情咨文 中要求 6 年内(到 2012 年)使纤维素乙醇的商业化生产成为现实,并以 1.6 亿美 元建 3 个纤维素乙醇示范厂和投入 21 亿美元用于新技术开发,全面部署了由玉 米乙醇向非粮二代生物燃料的战略过渡。预计到 2020 年前后,全球生物乙醇产 量将达到 2 亿吨,约相当于现在世界石油生产量的 5%。 过去,人们也曾进行过煤变油、煤转化为甲醇和二甲醚等替代石油的试验。 中国神华集团 2007 年已经在内蒙古等地进行了煤变油的试生产,据该集团网站 称,转化成 1 吨燃油需要消耗 4 吨煤炭和用水 10 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原油精 炼的 7—10 倍。而按能量投入产出比,得到 1 份能量的甲醇燃油,需要投入 4— 6 份能量的煤,生产 1 吨煤基甲醇要排放 8.25 吨二氧化碳,还有腐蚀"-机械、 储存困难、影响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尚难解决,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 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都只适合于转化为物理态的电 能和热能,唯有生物质能才是经植物光舍转化成的化学态能量,最适合转化为液 态燃料。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非粮 原料资源非常丰富,生物质原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其中一类是现在就可 供使用的薯类、甜高粱、甘蔗、木本油料、畜禽粪便及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有机废 水废渣废糖蜜;另一类是尚待技术突破后方能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作物秸秆、林业 剩余物和能源植物的纤维素原料。此两类原料的年产 3 量燃料乙醇潜力分别为 1.52 亿吨和 2.80 亿吨,二者可替代石油 2.7 亿吨,是现进口量的 1.5 倍。1 公 顷甜高粱或薯类一般可转化燃料乙醇 3—5 吨,高者可迭 10 吨。而我国耕地中有 非粮低产田 5024 万公顷可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此外,还有 734 万公顷的宜垦 后备土地
(节录自2008年6月8日《科技日报》,作者:石元春)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质原料资源”的一项是 A.玉米、甘蔗 B.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 C.沼气、乙醇 D.薯类、甜高粱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负面报道把生物燃料描述成面目狰狞的魔鬼,给它加上“与人争粮”“粮 食危机的元凶”等罪名,其实都是毫无事实依据的凭空指责。 B.为解决严重的石油危机,美国不仅作出了用生物燃料来部分替代石油的具 体及远景规划,而且投入了巨额资金,以谋求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C.以煤为原料来生产石油的替代产品,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唯有 中国取得了进展,并进行了煤变油的生产。 D.我国的生物燃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中国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 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使我国的非粮作物种植规模走在了世界前列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用生物燃料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需要观念上 的改变,还需要巨大的经济和政策支持。 B.中国拥有足量的种植非粮作物的适耕宜垦土地,不可能出现“生物燃料’ 与人争粮争地的局面 C.美国政府在发展生物燃料问题上立场坚定,他们的计划如能付诸实施, 用生物燃料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将指日可待。 D.在石油资源渐趋枯竭的今天,人类主要使用的是生物燃料,同时尝试使 用其他各种能源。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 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 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 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 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 “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 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 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 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 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 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 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 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节录自 2008 年 6 月 8 日《科技日报》,作者:石元春)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质原料资源”的一项是 A.玉米、甘蔗 B.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 C.沼气、乙醇 D.薯类、甜高粱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负面报道把生物燃料描述成面目狰狞的魔鬼,给它加上“与人争粮”“粮 食危机的元凶”等罪名,其实都是毫无事实依据的凭空指责。 B.为解决严重的石油危机,美国不仅作出了用生物燃料来部分替代石油的具 体及远景规划,而且投入了巨额资金,以谋求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C.以煤为原料来生产石油的替代产品,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唯有 中国取得了进展,并进行了煤变油的生产。 D.我国的生物燃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中国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 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使我国的非粮作物种植规模走在了世界前列。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用生物燃料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需要观念上 的改变,还需要巨大的经济和政策支持。 B.中国拥有足量的种植非粮作物的适耕宜垦土地,不可能出现“生物燃料’’ 与人争粮争地的局面。 C.美国政府在发展生物燃料问题上立场坚定,他们的计划如能付诸实施, 用生物燃料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将指日可待。 D.在石油资源渐趋枯竭的今天,人类主要使用的是生物燃料,同时尝试使 用其他各种能源。 三、(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 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 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 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 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 “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 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 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 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 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 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 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 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节选《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注】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行端方。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 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 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 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 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 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 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 四、(30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4 分) ②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3分 ③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3分)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江烟水照睛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 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写出了江南景物什么样的特色?请结合诗句 分析。(4分) (2)此曲写景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节选《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注】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行端方。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 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 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 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报:报告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3 分)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 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 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 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 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70 分) 四、(30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4 分) ②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3 分) ③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3 分)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0 分) [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睛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 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写出了江南景物什么样的特色?请结合诗句 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写景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归去来兮! ,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髙》) (3)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一尽心上》)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姑苏看水 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 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髙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 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 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 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 字班驳的古书爹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 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 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髙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问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 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问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 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 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 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 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 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 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 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岀,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 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 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寡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 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 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 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 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髙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 分) (1)归去来兮! _______,胡不归? 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 _______、 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达则兼济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尽心上》)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姑苏看水 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 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 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 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 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 字班驳的古书爹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 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 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问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 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问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 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 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 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 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 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 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 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 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 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寡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 明和昊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 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 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 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