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2014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I)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 刘长乐 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 现在我们的身边。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 东方价值观一一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 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必 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 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 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 阶层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 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 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 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 《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 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 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 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 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 果 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 “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理《五 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 现。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吸收确实有大家的风范。孔子被后世誉为 “集大成,,者,其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中国古研“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仁出发,亦可肯定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 圆满和谴。“和而不同”的模式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相当宽厚的容忍性。中国文化 在观念和价值上对21世纪人类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也许就是“以仁为体 以和为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开明的中国更加渴望与世界对话,中国在传统文化精粹 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希望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希望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到 和谐,找到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坐标,,世界应该感觉到了中国人对于文明对话 的自信和迫切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最终将使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大道相通。用平 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交换立场,平等众生一一那就是求
陕西省渭南市 2014 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I)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 刘长乐 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 现在我们的身边。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 东方价值观一一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 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必 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 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 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 阶层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 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 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 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 《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 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 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 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 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 果。 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 “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理《五 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 现。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吸收确实有大家的风范。孔子被后世誉为 “集大成,,者,其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中国古研“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仁出发,亦可肯定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 圆满和谴。“和而不同”的模式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相当宽厚的容忍性。中国文化 在观念和价值上对 21 世纪人类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也许就是“以仁为体, 以和为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开明的中国更加渴望与世界对话,中国在传统文化精粹 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希望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希望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到 和谐,找到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坐标.,世界应该感觉到了中国人对于文明对话 的自信和迫切。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最终将使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大道相通。用平 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交换立场,平等众生——那就是求
同存异的过程,那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也就是包容智慧的体现。 (有删 改) 1.下列对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容是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它能为解决“文明的冲突”、消 弭人类的隔阂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B.郑和下西洋、接纳遣唐使、洋务运动以及百年来大规模的留学潮,都显示出 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包容心态。 C、中国儒家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注重对其他各派思想的吸收融合,但这 种多元开放并不意味着儒学就具有包容性。 D.“和而不同”在强调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 性,是一种富有中国智慧的古老理念。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具有必然性,是中国愿意融合 世界、包容世界的反映。 B.因为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所以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 哺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C.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多元开放,这使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并进而形成了 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 D.开放的中国之所以渴望与世界对话,并拥有相当的自信心,是因为它在传统 文化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文化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且使其歉收并蓄,绵延不绝 B.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并没有删掉其中的齐诗,是因为他对儒学以外的文 化传统采取了积极的继承和吸收的态度。 C.中国古人倡导“仁的观念,亦是对“和”的肯定,体现了一种包容精神,它 对人类在21世纪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D.东西方文化最终的相互融合,有赖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也依 靠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等包容的智慧。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47题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顗之九世孙也。祖颙,齐中书侍郎, 领著作。父宝始,梁司徒祭酒 弘正幼孤,及弟弘让、弘直,俱为伯父侍中护军舍所养。年十岁,通《老子》、 《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 当出吾右。”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 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 博士到洽议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 起家梁太学博士。晋安王为丹阳尹,引为主簿。出为鄴令,丁母忧去职。服阕 历曲阿、安吉令。普通中,初置司文义郎,直寿光省,以弘正为司义侍郎。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大同末,尝谓弟弘让曰:“国家厄运,数年 当有兵起,吾与汝不知何所逃之。”及梁武帝纳侯景,弘正谓弘让曰:“乱阶此 矣。”京城陷,弘直为衡阳内史,元帝在江陵,遗弘直书曰:“适有都信,贤兄
同存异的过程,那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也就是包容智慧的体现。 (有删 改) 1.下列对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包容是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它能为解决“文明的冲突”、消 弭人类的隔阂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B.郑和下西洋、接纳遣唐使、洋务运动以及百年来大规模的留学潮,都显示出 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包容心态。 C、中国儒家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注重对其他各派思想的吸收融合,但这 种多元开放并不意味着儒学就具有包容性。 D.“和而不同”在强调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 性,是一种富有中国智慧的古老理念。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具有必然性,是中国愿意融合 世界、包容世界的反映。 B.因为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所以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 哺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C.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多元开放,这使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并进而形成了 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 D.开放的中国之所以渴望与世界对话,并拥有相当的自信心,是因为它在传统 文化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文化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且使其歉收并蓄,绵延不绝 。 B.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并没有删掉其中的齐诗,是因为他对儒学以外的文 化传统采取了积极的继承和吸收的态度 。 C.中国古人倡导“仁的观念,亦是对“和”的肯定,体现了一种包容精神,它 对人类在 2l 世纪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D.东西方文化最终的相互融合,有赖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也依 靠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等包容的智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 4—7 题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顗之九世孙也。祖颙,齐中书侍郎, 领著作。父宝始,梁司徒祭酒。 弘正幼孤,及弟弘让、弘直,俱为伯父侍中护军舍所养。年十岁,通《老子》、 《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 当出吾右。”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 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 博士到洽议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 起家梁太学博士。晋安王为丹阳尹,引为主簿。出为鄴令,丁母忧去职。服阕, 历曲阿、安吉令。普通中,初置司文义郎,直寿光省,以弘正为司义侍郎。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大同末,尝谓弟弘让曰:“国家厄运,数年 当有兵起,吾与汝不知何所逃之。”及梁武帝纳侯景,弘正谓弘让曰:“乱阶此 矣。”京城陷,弘直为衡阳内史,元帝在江陵,遗弘直书曰:“适有都信,贤兄
博士平安。但京师搢绅,无不附逆,王克已为家臣,陆缅身充卒伍,唯有周生, 确乎不拔。言及西军,潺湲掩泪,恒思吾至,如望岁焉,松柏后凋,一人而已。 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元帝手 书与弘正曰:“獯丑逆乱,寒暑亟离,海内相识,零落略尽。韩非之智,不免 秦狱,刘歆之学,犹弊亡新,音尘不嗣,每以耿灼。常欲访山东而寻子云,问关 西而求伯起,遇有今信,力附相闻,迟比来邮,慰其延伫。”仍遣使迎之,谓朝 士曰:“晋氏平吴,喜获二陆,今我破贼,亦得两周,今古一时,足为连类。” 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授黄门侍郎,直侍中省。俄迁左民尚书, 寻加散骑常侍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注]①獯:獯鬻,我北方少数民族名。②耿灼:忧思焦虑。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舍每与谈论,辄异之 异:认为……奇特 B.虽日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 俟:等待 C.弘正谓弘让日:“乱阶此矣。” 阶:官阶 D.元帝手书与弘正日 书:写信 5.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均能表现周弘正“博学”的一项是(3分) ①齐中书侍郎,领著作 ②年十岁,通《老子》《周易》 ③仍于国学讲《周易》 ④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 ⑤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 ⑥俄迁左民尚书,寻加散骑常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弘正是晋光禄大夫周顗的第九世孙,是梁的司徒祭酒周宝始的大儿子,周 宝始在周弘正年幼时就已经亡故,周弘正兄弟被伯父抚养。 B.周弘正十五岁时就以国子生的身份在国学讲《周易》,他应举时,学司认为 他年龄小,不同意,博士到洽认为他曾自讲经,都可以做老师了。于是周弘正得 以任职。 C.周弘直在衡阳担任内史时,侯景攻陷京城健康,当时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写 信给周弘直称赞他的哥哥周弘正。 D.王僧辩率领西军讨伐侯景,周弘正兄弟俩逃出建康奔向西军,拜见了王僧辩, 王僧辩立即派人告知了梁元帝,梁元帝亲自写焦给周弘正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1)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5分) 译文: (2)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 途中;除夜即除夕
博士平安。但京师搢绅,无不附逆,王克已为家臣,陆缅身充卒伍,唯有周生, 确乎不拔。言及西军,潺湲掩泪,恒思吾至,如望岁焉,松柏后凋,一人而已。” 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元帝手 书与弘正曰: “獯丑逆乱,寒暑亟离,海内相识,零落略尽。韩非之智,不免 秦狱,刘歆之学,犹弊亡新,音尘不嗣,每以耿灼。常欲访山东而寻子云,问关 西而求伯起,遇有今信,力附相闻,迟比来邮,慰其延伫。”仍遣使迎之,谓朝 士曰:“晋氏平吴,喜获二陆,今我破贼,亦得两周,今古一时,足为连类。” 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授黄门侍郎,直侍中省。俄迁左民尚书, 寻加散骑常侍。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注]①獯:獯鬻,我北方少数民族名。②耿灼:忧思焦虑。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舍每与谈论,辄异之 异:认为……奇特 B.虽日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 俟:等待 C.弘正谓弘让日:“乱阶此矣。” 阶:官阶 D.元帝手书与弘正日 书:写信 5.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均能表现周弘正“博学”的一项是(3 分) ①齐中书侍郎,领著作 ②年十岁,通《老子》《周易》 ③仍于国学讲《周易》 ④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 ⑤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 ⑥俄迁左民尚书,寻加散骑常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弘正是晋光禄大夫周顗的第九世孙,是梁的司徒祭酒周宝始的大儿子,周 宝始在周弘正年幼时就已经亡故,周弘正兄弟被伯父抚养。 B.周弘正十五岁时就以国子生的身份在国学讲《周易》,他应举时,学司认为 他年龄小,不同意,博士到洽认为他曾自讲经,都可以做老师了。于是周弘正得 以任职。 C.周弘直在衡阳担任内史时,侯景攻陷京城健康,当时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写 信给周弘直称赞他的哥哥周弘正。 D.王僧辩率领西军讨伐侯景,周弘正兄弟俩逃出建康奔向西军,拜见了王僧辩, 王僧辩立即派人告知了梁元帝,梁元帝亲自写焦给周弘正。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 分) (1)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5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 途中;除夜即除夕
8.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答 9.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庄子·逍遥游》) (2)轮台东门送君去,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 参《自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①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 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 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 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 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 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②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 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 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 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 活 ③安静,是一种晢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 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 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 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 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④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 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 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⑤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 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 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
8.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______,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 参《自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①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 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 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 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 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 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②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 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 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 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 活。 ③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 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 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 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 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④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 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 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⑤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 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 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
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 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 很少提他。 ⑥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 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 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 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 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 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 髙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 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⑦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 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髙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 得那么平静、优雅。 ⑧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 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⑨“大化”一—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 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 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 的从容和冷漠一一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 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 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拒绝轰动,又没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 B.第一段中划线处“他可能还会觉得”的内容,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实 质上是作者觉得。 C.陶渊明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官,但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他惦念 着自己的田园,担心自己的田园荒芜了,因此辞官回到了田园 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 E.本文采用了比较、比喻、欲扬先抑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②)文章开头说:“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可能 有点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该句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6分) 答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6分) 答 (4)作者在第⑥段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 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的高峰"。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欢成 为“土坡”,不愿成为“被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 你的看法。(8分)
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 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 很少提他。 ⑥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 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 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 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 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 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 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 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⑦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 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 得那么平静、优雅。 ⑧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 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⑨“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 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 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 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 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 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陶渊明拒绝轰动,又没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 B.第一段中划线处“他可能还会觉得”的内容,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实 质上是作者觉得。 C.陶渊明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官,但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他惦念 着自己的田园,担心自己的田园荒芜了,因此辞官回到了田园。 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 E.本文采用了比较、比喻、欲扬先抑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2)文章开头说:“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可能 有点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该句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⑥段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 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的高峰"。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欢成 为“土坡”,不愿成为“被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 你的看法。(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