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机读答题卡上规定 位置:将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规定位置。 3.第一大题的1-3小题、第二大题的4--6小题、第四大题的14小题和第五大题的17-19 小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机读答题卡题号的对应位置:;其它试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 签字笔完成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和”文化辨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形成了 独特的“和”文化思想理念,并贯穿到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和”文化思想与思 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和美”等“贵和”思 想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百姓也以“和”为贵,信守“平和”“和气”“和谐”,乃至造 反也要贯之以“义和”,从而使“和”文化思想观念滲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和”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有研究者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是从哪里来的? 说到底,我们是从‘和’而来的。‘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政德政风的淳化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精神理念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成为处理各类体之 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和”的,大多都在进步、发展;反之,则退步、滞后,甚至给国 家、民族和人类带来灾难。许多事实都证明,世界上大多争执只要采取了“和”的谈判协商 方式,就能够得以“和平”解决。凡万事万物的产生与变化,都可以用“和”文化来化解、 包容、理解。面对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用“和”文化思维方式去解决、处理矛 盾,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 当然,中国推崇“和”文化思想理念并不是否认或不承认个体的差异以及矛盾的对抗。 差异和矛盾是绝对存在的,“和”文化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强调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 的多样性。也正是由于矛盾和差异不断产生,不断变革和斗争,才使得各类体之间的矛盾得 以化解与“中和”,这也是“和”不断升华的过程。“和”的核心就是“和谐相处、和而不同” 一一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在当代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和”文化能 够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因此,若要实现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安定、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 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机读答题卡上规定 位置;将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规定位置。 3.第一大题的 1--3 小题、第二大题的 4--6 小题、第四大题的 14 小题和第五大题的 17--19 小题答案用 2B 铅笔填涂在机读答题卡题号的对应位置;其它试题答案用 0.5 毫米黑色 签字笔完成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和”文化辨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形成了 独特的“和”文化思想理念,并贯穿到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和”文化思想与思 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和美”等“贵和”思 想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百姓也以“和”为贵,信守“平和”“和气”“和谐”,乃至造 反也要贯之以“义和”,从而使“和”文化思想观念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和”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有研究者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是从哪里来的? 说到底,我们是从‘和’而来的。‘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政德政风的淳化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精神理念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成为处理各类体之 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和”的,大多都在进步、发展;反之,则退步、滞后,甚至给国 家、民族和人类带来灾难。许多事实都证明,世界上大多争执只要采取了“和”的谈判协商 方式,就能够得以“和平”解决。凡万事万物的产生与变化,都可以用“和”文化来化解、 包容、理解。面对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用“和”文化思维方式去解决、处理矛 盾,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 当然,中国推崇“和”文化思想理念并不是否认或不承认个体的差异以及矛盾的对抗。 差异和矛盾是绝对存在的,“和”文化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强调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 的多样性。也正是由于矛盾和差异不断产生,不断变革和斗争,才使得各类体之间的矛盾得 以化解与“中和”,这也是“和”不断升华的过程。“和”的核心就是“和谐相处、和而不同” ——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在当代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和”文化能 够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因此,若要实现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安定、和
谐、进步与发展,中国“和”文化是最应予以重视和发扬的文化 中国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中国正在谋求建立 个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力求实现天地人伦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正确认识、科学运用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和谐发展”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人类共同意识。全球化时代 精神的召唤与中国的和谐发展理念,都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和利用中国的“和”文化。中国的 “和”文化也有着无穷的活力与魅力,它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中华 民族的哲学智慧,在人、自然、社会、自我等诸多关系中建构起文化桥梁,以开辟人类和谐 发展的新境界 (选自马泽文著《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和”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文化思想理念是中国人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而形 成的,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如百姓中有“贵和”思想,他们以“和”为贵 信守“平和”“和气”“和谐”。 C.在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和”文化思维方式能彻底解决问题,无疑是化 解各类矛盾的最佳方式。 D.“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等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已成 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 里来这一问题。 “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 “和睦和美”等思想深入民心。 C.“和”文化思想承认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对个体的差异和矛盾有极大的包 容性。 D.“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矛盾就是在不断产生、 变革、斗争的过程中化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以“和”的思想解决问题,往往能取得进步、发展。世界上很多争执就是通过 “和”的方式解决的。 B.中国“和”文化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下,能促进心灵、家庭、社会 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谐、发展
谐、进步与发展,中国“和”文化是最应予以重视和发扬的文化。 中国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中国正在谋求建立 一个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力求实现天地人伦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正确认识、科学运用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和谐发展”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人类共同意识。全球化时代 精神的召唤与中国的和谐发展理念,都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和利用中国的“和”文化。中国的 “和”文化也有着无穷的活力与魅力,它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中华 民族的哲学智慧,在人、自然、社会、自我等诸多关系中建构起文化桥梁,以开辟人类和谐 发展的新境界。 (选自马泽文著《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和”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文化思想理念是中国人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而形 成的,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如百姓中有“贵和”思想,他们以“和”为贵, 信守“平和”“和气”“和谐”。 C.在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和”文化思维方式能彻底解决问题,无疑是化 解各类矛盾的最佳方式。 D.“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等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已成 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 里来这一问题。 B.“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 “和睦和美”等思想深入民心。 C.“和”文化思想承认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对个体的差异和矛盾有极大的包 容性。 D.“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矛盾就是在不断产生、 变革、斗争的过程中化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以“和”的思想解决问题,往往能取得进步、发展。世界上很多争执就是通过 “和”的方式解决的。 B.中国“和”文化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下,能促进心灵、家庭、社会 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谐、发展
C.现在,“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应该运用“和”文化这一哲学智慧, 开辟人类发展的新境界 D.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并建成了和谐的心灵空间、 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雄字温叔,贵州人。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虞允文宣抚四蜀,辟干办公事, 入相,荐于朝。乾道五年,召见便殿,孝宗大奇之,即日手诏除正字。 范成大使金,将行,雄当登对,允文招与之语。既进见,雄极论恢复。孝宗大喜曰: 功名与卿共之。”即除右史,两月除舍人。金使耶律子敬贺会庆节,雄馆伴。子敬披露事 情不敢隐,逻者以闻。上夜召雄,雄具以子敬所言对,上喜。金使入辞,故事当用乐,雄 奏:“卜郊有日,天子方斋,乐不可用。”上难之,遣中使谕雄,雄奏:“金使必不敢不顺, 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上大喜。雄请复置恢复局,日夜讲磨,条具合上意,除中书舍人 文言文阅读答案赵雄字温叔,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文言文阅读答案赵雄字温叔, 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自选人入馆至此,未满岁也 时金将起河南之役,议尽以诸陵梓宫归于我。上命雄出使贺生辰,仍止奉迁陵寝及正受 书仪。雄既见金主,争辨数四。其臣屡喝起,雄辞益力,卒得请乃已,金人谓之“龙斗 尝上疏论恢复计,大略谓:“莫若由蜀以取陕西,得陕西以临中原,是秦制六国之势也。” 八年,以母忧去 朱熹累召不出,雄请处以外郡,命知南康军。熹极论时裹上怒逾雄令分杬雄奏狂生迥 理短罪之适成其惹天涵地育置而不间可也会周必大亦力言之,乃止。 自雄独相,蜀人在朝者仅十数。及眷衰,有言其私里党者,上疑之。已而陈岘为四川 制置,王渥为茶马,命从中出。雄求去,诏勉留,曰:“丞相任事不避怨,选才无乡旧。” 盖有所激也。祖宗时蜀人未尝除蜀帅,雄请外,除观文殿大学士、四川制置使。王蔺为御 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上思雄不忘,改知江陵府。江陵无 险可恃,雄请城江陵,城成,民不告扰。 绍熙四年薨,年六十五,赠少师。嘉定二年,谥文定。 (选自《宋史·赵雄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 置而不问可也 B.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 置而不问可也/
C.现在,“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应该运用“和”文化这一哲学智慧, 开辟人类发展的新境界。 D.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并建成了和谐的心灵空间、 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赵雄字温叔,贵州人。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虞允文宣抚四蜀,辟干办公事, 入相,荐于朝。乾道五年,召见便殿,孝宗大奇之,即日手诏除正字。 范成大使金,将行,雄当登对,允文招与之语。既进见,雄极论恢复。孝宗大 喜曰: “功名与卿共之。”即除右史,两月除舍人。金使耶律子敬贺会庆节,雄馆伴。子敬披露事 情不敢隐,逻者以闻。上夜召雄,雄具以子敬所言对,上喜。金使 入辞,故事当用乐,雄 奏:“卜郊有日,天子方斋,乐不可用。”上难之,遣中使谕雄,雄奏:“金使必不敢不顺, 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上大喜。雄请复置恢 复局,日夜讲磨,条具合上意,除中书舍人 文言文阅读答案 赵雄字温叔,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赵雄字温叔, 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自选人入馆至此,未满岁也。 时金将起河南之役,议尽以诸陵梓宫归于我。上命雄出使贺生辰,仍止奉迁陵寝..及正受 书仪。雄既见金主,争辨数四。其臣屡喝起,雄辞益力,卒得请乃已,金 人谓之“龙斗”。 尝上疏论恢复计,大略谓:“莫若由蜀以取陕西,得陕西以临中 原,是秦制六国之势也。” 八年,以母忧去。 朱熹累召不出,雄请处以外郡,命知南康军。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 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会周必大亦力言之,乃止。 自雄独相,蜀人在朝者仅十数。及眷衰,有言其私里党者,上疑之。已而陈岘 为四川 制置,王渥为茶马,命从中出。雄求去,诏勉留,曰:“丞相任事不避怨, 选才无乡旧。” 盖有所激也。祖宗时蜀人未尝除蜀帅,雄请外,除观文殿大学士、 四川制置使。王蔺为御 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上思雄不忘,改知江陵府。江陵无 险可恃,雄请城江陵,城成,民不告扰。 绍熙四年薨 .....,年六十五,赠少师。嘉定二年,谥文定。 (选自《宋史·赵雄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 置而不问可也 B.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 置而不问可也/
C.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 置而不问可也/ D.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 置而不问可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斋,斋戒。主要用于祭祀、典礼等庄重严肃的场合,斋戒者事前沐浴更衣,整洁身 戒除游乐,以示虔诚庄重 B.绍熙四年,我国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文中的“绍熙四年”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C.陵寝,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通常规模宏大,花费巨大,其名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 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 D.薨,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把有爵位高官的死以及皇帝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皇子、 公主的死也称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雄主张恢复中原,多有献策。晋见孝宗时,赵雄力论恢复国土,深得孝宗赏识 曾经与孝宗日夜探讨恢复之计,恳请设置恢复局。 B.赵雄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皇帝令他出使金国,围绕迁陵寝与接受国书仪式,赵雄 与金主和他的朝臣据理力争,最终完成使命 C.赵雄私袒乡党,失去信任。赵雄任相后,蜀地人士在朝廷中任职的有十几个人,皇 帝听到传言起疑心,不再让他在京城为官。 D.赵雄机智应付,保护儒生。朱熹因极论时事惹怒皇帝,赵雄巧妙应对,再加上周必 大的规劝,从而避免朱熹受处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难之,遣中使谕雄,雄奏:“金使必不敢不顺,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5分) (2)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水龙吟.雪 杨无咎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 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玕尾 骨冷魂清无寐。这身在、广寒宫里。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岁事峥嵘,故园 睽阻,归期犹未。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 【注】①琅玕尾:竹梢,古称竹为琅玕。②睽阻:阻隔
C.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 置而不问可也/ D.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 置而不问可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斋,斋戒。主要用于祭祀、典礼等庄重严肃的场合,斋戒者事前沐浴更衣,整洁身 心,戒除游乐,以示虔诚庄重。 B.绍熙四年,我国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文中的“绍熙四年”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C.陵寝,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通常规模宏大,花费巨大,其名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 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 D.薨,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把有爵位高官的死以及皇帝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皇子、 公主的死也称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雄主张恢复中原,多有献策。晋见孝宗时,赵雄力论恢复国土,深得孝宗赏识; 曾经与孝宗日夜探讨恢复之计,恳请设置恢复局。 B.赵雄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皇帝令他出使金国,围绕迁陵寝与接受国书仪式,赵雄 与金主和他的朝臣据理力争,最终完成使命。 C.赵雄私袒乡党,失去信任。赵雄任相后,蜀地人士在朝廷中任职的有十几个人,皇 帝听到传言起疑心,不再让他在京城为官。 D.赵雄机智应付,保护儒生。朱熹因极论时事惹怒皇帝,赵雄巧妙应对,再加上周必 大的规劝,从而避免朱熹受处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上难之,遣中使 谕雄,雄奏:“金使必不敢不顺,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5 分) (2)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水龙吟.雪 杨无咎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 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玕尾。 骨冷魂清无寐。这身在、广寒宫里。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岁事峥嵘,故园 睽阻,归期犹未。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 【注】①琅玕尾:竹梢,古称竹为琅玕。②睽阻:阻隔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上片描写的是午夜时分风紧雪大的景象,突出天气的寒冷 B.词作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了一幅雪夜寒乡图。 C.“春虫扑纸”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密的景象。 D.风雪之中,词人看到了大雪堆满屋檐、压断竹梢的景象。 E.本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由景入情,即景抒情。 9.如何理解“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送东阳马升序》中“ ”两句描述了自己早年穿着旧衣服出入于那 些衣着光鲜的同学之间,而心中毫无羡慕之情的状态。 (2)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告诉人们在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 的意蕴的名句是“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 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4分) 朱先生刚从南方讲学归来。杭州一位先生盛情邀约,仰慕他的独到见解,希望此次南行 交流诸家、沟通南北学界,顺便游玩观赏一番南国景致。然而此行却闹得不大愉快,乘兴而 去扫兴而归。到南方后,同仁们先不提讲学之事,连续几天游山玩水,开始尚赏心悦目,三 天未过便烦腻不振。整日吃酒游玩的生活,使他多年来形成的早读午习的生活习惯完全被打 乱,心里烦闷无着,又不便开口向友人提及讲学之事。几位聚会一起的南北才子学人很快厮 混熟悉,不恭和戏谑的玩笑滋生不穷,他们不约而同把开心的目标集中到他的服饰和口语上。 他一身布衣,青衫青裤青袍黑鞋布袜,皆出自贤妻的只手,棉花自种自纺自织自裁自缝,从 头到脚不见一根洋线一缕丝绸。妻子自做的衣服使他们觉得式样古笨得可笑;秦地浑重的口 语与南方轻俏的声调无异于异族语言,往往也被他们讪笑取乐。他渐渐不悦他们的轻浮 天晚宴之后,他们领他进了一座烟花楼。当他意诚到这是一个什麽去处时怒不可遏,拂袖而 去,对遨他南行讲学的朋友大发雷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感。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吾等责无旁贷,本应著书立论,大声疾呼,以正世风。竟然是白日里游山玩水,饮酒作乐, 夜间寻花问柳,梦死醉生……”朋友再三解释,朱先生不齿地说:“君子慎独。此乃学人修 身之基本。表里不一,岂能正人正世!”当即断然决定,天明即起程北归,再不逗留。朋友 再三挽留说,如果一次学也不讲就匆匆离去,于他的面子上实在难以支持。朱先生于是让步, 讲了一回,语言又成为大的障碍,一些轻浮子弟窃窃讥笑他的发音而无心听讲。朱先生更加 懊恼。他憋着一肚子败兴气儿回到关中,一气登上华山顶峰,那一口气才吁将出来,这才叫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词的上片描写的是午夜时分风紧雪大的景象,突出天气的寒冷。 B.词作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了一幅雪夜寒乡图。 C.“春虫扑纸”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密的景象。 D.风雪之中,词人看到了大雪堆满屋檐、压断竹梢的景象。 E.本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由景入情,即景抒情。 9.如何理解“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送东阳马升序》中“ , ”两句描述了自己早年穿着旧衣服出入于那 些衣着光鲜的同学之间,而心中毫无羡慕之情的状态。 (2)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告诉人们在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 的意蕴的名句是“ ,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 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14 分) 朱先生刚从南方讲学归来。杭州一位先生盛情邀约,仰慕他的独到见解,希望此次南行 交流诸家、沟通南北学界,顺便游玩观赏一番南国景致。然而此行却闹得不大愉快,乘兴而 去扫兴而归。到南方后,同仁们先不提讲学之事,连续几天游山玩水,开始尚赏心悦目,三 天未过便烦腻不振。整日吃酒游玩的生活,使他多年来形成的早读午习的生活习惯完全被打 乱,心里烦闷无着,又不便开口向友人提及讲学之事。几位聚会一起的南北才子学人很快厮 混熟悉,不恭和戏谑的玩笑滋生不穷,他们不约而同把开心的目标集中到他的服饰和口语上。 他一身布衣,青衫青裤青袍黑鞋布袜,皆出自贤妻的只手,棉花自种自纺自织自裁自缝,从 头到脚不见一根洋线一缕丝绸。妻子自做的衣服使他们觉得式样古笨得可笑;秦地浑重的口 语与南方轻俏的声调无异于异族语言,往往也被他们讪笑取乐。他渐渐不悦他们的轻浮。一 天晚宴之后,他们领他进了一座烟花楼。当他意诚到这是一个什麽去处时怒不可遏,拂袖而 去,对遨他南行讲学的朋友大发雷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感。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吾等责无旁贷,本应著书立论,大声疾呼,以正世风。竟然是白日里游山玩水,饮酒作乐, 夜间寻花问柳,梦死醉生……”朋友再三解释,朱先生不齿地说:“君子慎独。此乃学人修 身之基本。表里不一,岂能正人正世!”当即断然决定,天明即起程北归,再不逗留。朋友 再三挽留说,如果一次学也不讲就匆匆离去,于他的面子上实在难以支持。朱先生于是让步, 讲了一回,语言又成为大的障碍,一些轻浮子弟窃窃讥笑他的发音而无心听讲。朱先生更加 懊恼。他憋着一肚子败兴气儿回到关中,一气登上华山顶峰,那一口气才吁将出来,这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