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市2013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 语文试 题试卷类型:A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其它试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 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 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 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 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 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 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 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 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 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 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 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塵、登高临远之 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 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 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同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 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 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 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 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 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环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 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 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 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 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 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
陕西渭南市 2013 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Ⅱ) 语文试 题 试卷类型:A 1.本试卷分第 l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1 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其它试题为必考题。满分 l50 分;考试 时间 l50 分钟。 第 1 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 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 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 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 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 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 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 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 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 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 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 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 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 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 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同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 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 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 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 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 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环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 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 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 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 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 “夫气激于喉中而浊, 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 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 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 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 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 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 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 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 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 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El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 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4-7题 梁慬字伯威,北地弋居人也。懂有勇气,常慷慨好功名。初为车骑将军邓鸿司马, 再迁,拜西域副校尉。会众羌反叛,朝廷大发兵西击之,诏懂留为诸军援。懂至 张掖日勒。羌诸种万余人攻亭侯,杀略吏人。慬进兵击,大破之,乘胜追至昭武, 虏遂散走,其能脱者十二三。乃至姑臧,羌大豪三百余人诣懂降,并慰譬遣还故 地,河西四郡复安。慬受诏当屯金城,闻羌转寇三辅,迫近园陵,即引兵赴击之, 转战武功美阳关。懂临阵被创,不顾,连破走之。尽还得所掠生口,获马畜财物 甚众,羌遂奔散。 三年冬,南单于乌桓大人俱反。庞雄与耿夔共击匈奴奧键日逐王,破之。 单于乃自将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连战数月,攻之转急,种移檄求救。懂将八千 余人驰往赴之,至属国故城,与匈奴左将军、乌桓大人战,破斩其渠帅,杀三千 余人,虏其妻子,获财物甚多。单于复自将七八千骑迎攻,围慬。慬被甲奔击, 所向皆破,虏遂引还虎泽。三月,何煕军到冇原曼柏,暴疾,不能进,遺庞雄与 懂及耿种步兵骑万六千人攻虎泽。墨守成规营稍前,单于惶怖,遺左奥犍日逐王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 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 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 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 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 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 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 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 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 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 El 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 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 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 4—7 题 梁慬字伯威,北地弋居人也。懂有勇气,常慷慨好功名。初为车骑将军邓鸿司马, 再迁,拜西域副校尉。会众羌反叛,朝廷大发兵西击之,诏懂留为诸军援。懂至 张掖日勒。羌诸种万余人攻亭侯,杀略吏人。慬进兵击,大破之,乘胜追至昭武, 虏遂散走,其能脱者十二三。乃至姑臧,羌大豪三百余人诣懂降,并慰譬遣还故 地,河西四郡复安。慬受诏当屯金城,闻羌转寇三辅,迫近园陵,即引兵赴击之, 转战武功美阳关。懂临阵被创,不顾,连破走之。尽还得所掠生口,获马畜财物 甚众,羌遂奔散。 三年冬,南单于乌桓大人俱反。庞雄与耿夔共击匈奴奥键日逐王,破之。 单于乃自将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连战数月,攻之转急,种移檄求救。懂将八千 余人驰往赴之,至属国故城,与匈奴左将军、乌桓大人战,破斩其渠帅,杀三千 余人,虏其妻子,获财物甚多。单于复自将七八千骑迎攻,围慬。 慬被甲奔击, 所向皆破,虏遂引还虎泽。三月,何熙军到五原曼柏,暴疾,不能进,遣庞雄与 懂及耿种步兵骑万六千人攻虎泽。墨守成规营稍前,单于惶怖,遣左奥犍日逐王
诣懂乞降,懂乃大陈兵受之。单于脱帽徒跣,面缚稽颡,纳质。会煕卒于师,即 拜懂度辽将军 明年,安定、北地、上郡皆被羌寇,谷贵人流.不能自立。诏悭发边兵迎三郡太 守,使将吏人徙扶风界。懂慬即遺南单于兄子优孤涂奴将兵迎之。既还,懂以涂奴 接其家属有劳,辄授以羌侯印绶,坐专擅,征下狱,抵罪。 会叛羌寇三辅,关中盜贼起,拜慬。谒者,将兵击之。至胡县,病卒。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七》,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羌大豪三百余人诣懂降 诣:到……去 B.遣左奧艇日逐王诣懂乞降 乞:乞讨 C.会熙卒于师 会:适逢。 D.坐专擅,征下狱 坐: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懂“有勇气”的一组是(3分) ①乘胜追至昭武,虏遂散走 ②并慰譬遣还故地,河西四郡复安 ③懂临阵被创,不顾,连破走之 ④破斩其渠帅,杀三千余人,虏其妻子 ⑤谷贵人流,不能自立 ⑥懂以涂奴接其家属有劳,辄授以羌侯印绶 A.①③④ B.①⑤⑥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各羌族部落一万多人攻打亭侯、杀戮官吏的关键时刻,梁懂率兵进击, 把羌人打得大败,能逃回去的有十分之二三。 B.按照诏令,梁懂应驻扎在金城,但当他听到羌人入侵三辅,迫近皇家园陵 时,立即带兵出击,把羌人打得四处逃散。 C.庞雄、梁懂、耿种三部调集一万六千名步兵和骑兵,运用连接营寨逐渐前 进的策略攻打虎泽,致使单于脱帽光脚,自绑请降 D.梁懂在调发边兵迎接三郡太守时,因奖赏带兵接太守的南单于的侄子优孤 涂奴,犯下奖赏不当罪,被捕入狱抵偿罪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懂被甲奔击,所向皆破,虏遂引还虎泽。(5分) 译文: (2)会叛羌寇三辅,关中盗贼起,拜懂谒者,将兵击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凉州词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 西②。 【注】①碛,沙漠。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8.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5分) 答 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诣懂乞降,懂乃大陈兵受之。单于脱帽徒跣,面缚稽颡,纳质。会熙卒于师,即 拜懂度辽将军。 明年,安定、北地、上郡皆被羌寇,谷贵人流.不能自立。诏悭发边兵迎三郡太 守,使将吏人徙扶风界。慬即遣南单于兄子优孤涂奴将兵迎之。既还,懂以涂奴 接其家属有劳,辄授以羌侯印绶,坐专擅,征下狱,抵罪。 会叛羌寇三辅,关中盗贼起,拜慬 谒者.将兵击之。至胡县,病卒。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七》,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羌大豪三百余人诣懂降 诣:到……去。 B.遣左奥艇日逐王诣懂乞降 乞:乞讨。 C.会熙卒于师 会:适逢。 D.坐专擅,征下狱 坐:犯了……罪。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懂“有勇气”的一组是(3 分) ①乘胜追至昭武,虏遂散走 ②并慰譬遣还故地,河西四郡复安 ③懂临阵被创,不顾,连破走之 ④破斩其渠帅,杀三千余人,虏其妻子 ⑤谷贵人流,不能自立 ⑥懂以涂奴接其家属有劳,辄授以羌侯印绶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各羌族部落一万多人攻打亭侯、杀戮官吏的关键时刻,梁懂率兵进击, 把羌人打得大败,能逃回去的有十分之二三。 B.按照诏令,梁懂应驻扎在金城,但当他听到羌人入侵三辅,迫近皇家园陵 时,立即带兵出击,把羌人打得四处逃散。 C.庞雄、梁懂、耿种三部调集一万六千名步兵和骑兵,运用连接营寨逐渐前 进的策略攻打虎泽,致使单于脱帽光脚,自绑请降。 D.梁懂在调发边兵迎接三郡太守时,因奖赏带兵接太守的南单于的侄子优孤 涂奴,犯下奖赏不当罪,被捕入狱抵偿罪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懂被甲奔击,所向皆破,虏遂引还虎泽。(5 分) 译文: (2)会叛羌寇三辅,关中盗贼起,拜懂谒者,将兵击之。(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 凉州词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 西②。 【注】①碛,沙漠。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8.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5 分) 答: 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 遥游>)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事多磨 张秀林 小王单位举行了表彰大会,小王再一次获得了“见义勇为”奖,因为他救起了 个落水的小孩。这已说不清是第几次受到表彰了,小王爱做好事,在公司里早已 是妇孺皆知。大家平时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王,因为他热心肠,人 缘极好。谁料回到家,妻子却泼来一盆冷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别为了一时 虚荣害了自己,也害了我们全家!” 小王感到奇怪,以前都是万分支持自己的妻子这是怎么了。他正要问个明白,妻 子狠狠地扔过来一张报纸。小王拿起来一看,噢,原来上面报道了一篇做好人好 事被讹的新闻。以前,小王也听说过,有人好心扶持跌倒的老人,反而被指为肇 事者。但是这样的事只是听说,还没有真正遇到过,小王对此总是一笑置之,从 不放在心上。倒是妻子心痛丈夫,她劝小王说:“你老是喜欢做好事不行,万 遇到一次这样的情况咋办?”小王摇摇头:“换一个位置思考,要是急需救助的 是我们的亲人,你救不救?要是人人像你这样想,这个社会还有没有温情?做好事 自古以来就是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不能老盯着自己的鼻子过日子。”妻 说:“发扬是要发扬,但不缺你一个人,还是小心为妙。”小王说:“我不信, 我做了那么多好事,人家感激我还来不及呢!” 妻子见劝说无效,想想丈夫的犟脾气,说不定有天真遇上了厄运,落入人家的圈 套,忍不住呜呜呜地哭了起来。小王见状,顿时心软了下来,急忙连哄带笑,答 应了妻子的要求。怕妻子不信,他还指天发誓,立下军令状这才罢休 不久,小王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礼拜六,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小王走出小区去买菜,刚行不远,就发现前面有 个熟悉的东西。他走近细看,原来是顶破草帽,但是帽子底下盖着个人头,看不 见模样。好像正在睡觉,也好像是晕倒,那人旁边是个蛇皮袋.鼓鼓的,不知装 着什么东西。路上人来人往,脚步匆匆,对此无人问津。小王想,会不会是乞丐 呢?要不怎么睡在马路边?转念一想,他也可能是被人撞倒的,大白天的,谁愿意 睡在这火辣辣的太阳底下?于是走上前去想问个明白,可刚要迈开步子就犹豫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___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 遥游>>) (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 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苏 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好 事多磨 张秀林 小王单位举行了表彰大会,小王再一次获得了“见义勇为”奖,因为他救起了一 个落水的小孩。这已说不清是第几次受到表彰了,小王爱做好事,在公司里早已 是妇孺皆知。大家平时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王,因为他热心肠,人 缘极好。谁料回到家,妻子却泼来一盆冷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别为了一时 虚荣害了自己,也害了我们全家!” 小王感到奇怪,以前都是万分支持自己的妻子这是怎么了。他正要问个明白,妻 子狠狠地扔过来一张报纸。小王拿起来一看,噢,原来上面报道了一篇做好人好 事被讹的新闻。以前,小王也听说过,有人好心扶持跌倒的老人,反而被指为肇 事者。但是这样的事只是听说,还没有真正遇到过,小王对此总是一笑置之,从 不放在心上。倒是妻子心痛丈夫,她劝小王说:“你老是喜欢做好事不行,万一 遇到一次这样的情况咋办?”小王摇摇头:“换一个位置思考,要是急需救助的 是我们的亲人,你救不救?要是人人像你这样想,这个社会还有没有温情?做好事 自古以来就是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不能老盯着自己的鼻子过日子。”妻子 说:“发扬是要发扬,但不缺你一个人,还是小心为妙。”小王说:“我不信, 我做了那么多好事,人家感激我还来不及呢!” 妻子见劝说无效,想想丈夫的犟脾气,说不定有天真遇上了厄运,落入人家的圈 套,忍不住呜呜呜地哭了起来。小王见状,顿时心软了下来,急忙连哄带笑,答 应了妻子的要求。怕妻子不信,他还指天发誓,立下军令状这才罢休。 不久,小王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礼拜六,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小王走出小区去买菜,刚行不远,就发现前面有 个熟悉的东西。他走近细看,原来是顶破草帽,但是帽子底下盖着个人头,看不 见模样。好像正在睡觉,也好像是晕倒,那人旁边是个蛇皮袋.鼓鼓的,不知装 着什么东西。路上人来人往,脚步匆匆,对此无人问津。小王想,会不会是乞丐 呢?要不怎么睡在马路边?转念一想,他也可能是被人撞倒的,大白天的,谁愿意 睡在这火辣辣的太阳底下?于是走上前去想问个明白,可刚要迈开步子就犹豫了
他突然想起妻子的劝告和在妻子面前写的保证书,于是,鬼使神差般离开了破草 帽,向菜市场走去 刚走了不几步,天空飘来一片低云,小王觉得心里发慌,心口突突乱撞,路边的 花草树木也都像凝滞了一样.没有一点活力二他不由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徘徊 脑子里乱糟糟的,妻子的劝告不时闪现在他的眼前二他惊奇地发现,自己今天好 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冷血无情,见死不救的人。小王折过一个墙角,突然眼 前一亮,刚才那个人说不定正急需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如果错过了机会,人命关 天啊;即使那人实在睡觉,也会影响交通,人来人往,十分危险呐;假如是个死 人,就必须报警才行。但如果是圈套怎么办?唉,圈套毕竟是个案,世上还是好 人多,不会出问题的……小王决计回去看看,尽上自己的最大责任。于是,小王 折回头来,向着破草帽的方向小跑了起来 这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妻子打来的,说父亲从老家进城,给自己送新收获 的黏玉米,半路中暑晕倒,住进了医院。小王一听,急忙向医院跑去。小王跑到 急诊室,看见那顶熟悉的破草帽与那件蛇皮袋子安静地躺在病房的一隅,父亲双 眼紧闭,躺在病床上。正打着点滴,脸上没半点血色,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苏醒 过来。父亲感叹道:“幸亏有个好心人救了我,把我送到这里,不然,你们就见 不到我了!”小王紧紧地抱着父亲,说:“送你来的那个人在哪里?”父亲说:“那 个好心人走了,留下了仅有的二百块在这里,你看 望着好心人远去的背影,妻子的规劝又浮现在眼前,小王脖子憋得老粗,半晌才 冒出一个字:“咳!”两手捶的脑瓜子啪啪直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王喜欢做好事,曾多次受到公司的表彰与奖励,因他又救起了公司的 个落水小孩,又一次获得了“见义勇为”奖 B.妻子对小王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小王这样做是为了一时的虚荣,怕被指 为肇事者,于是,只好以“哭”来阻止小王。 C.小说善于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刻画小王和妻子的形象,小王“两手 捶得脑瓜子啪啪直响”表现了强烈的悔恨之情 D.第6段“天空飘来一片低云”“路边的花草树木也都像凝滞了一样”这两 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小王压抑矛盾的心理。 E.“好心人”送父亲去医院的情节,表明了做好事的人虽然一时受到误解, 但挡不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好人自有好报 (2)小说是怎样运用伏笔手法的?请列举两例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中的小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妻子”是一个被贬斥的人物,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 谈你的 具体理由。(8分)
他突然想起妻子的劝告和在妻子面前写的保证书,于是,鬼使神差般离开了破草 帽,向菜市场走去。 刚走了不几步,天空飘来一片低云,小王觉得心里发慌,心口突突乱撞,路边的 花草树木也都像凝滞了一样.没有一点活力二他不由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徘徊, 脑子里乱糟糟的,妻子的劝告不时闪现在他的眼前二他惊奇地发现,自己今天好 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冷血无情,见死不救的人。小王折过一个墙角,突然眼 前一亮,刚才那个人说不定正急需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如果错过了机会,人命关 天啊;即使那人实在睡觉,也会影响交通,人来人往,十分危险呐;假如是个死 人,就必须报警才行。但如果是圈套怎么办?唉,圈套毕竟是个案,世上还是好 人多,不会出问题的……小王决计回去看看,尽上自己的最大责任。于是,小王 折回头来,向着破草帽的方向小跑了起来。 这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妻子打来的,说父亲从老家进城,给自己送新收获 的黏玉米,半路中暑晕倒,住进了医院。小王一听,急忙向医院跑去。小王跑到 急诊室,看见那顶熟悉的破草帽与那件蛇皮袋子安静地躺在病房的一隅,父亲双 眼紧闭,躺在病床上。正打着点滴,脸上没半点血色,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苏醒 过来。父亲感叹道:“幸亏有个好心人救了我,把我送到这里,不然,你们就见 不到我了!”小王紧紧地抱着父亲,说:“送你来的那个人在哪里?”父亲说:“那 个好心人走了,留下了仅有的二百块在这里,你看!” 望着好心人远去的背影,妻子的规劝又浮现在眼前,小王脖子憋得老粗,半晌才 冒出一个字:“咳!”两手捶的脑瓜子啪啪直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王喜欢做好事,曾多次受到公司的表彰与奖励,因他又救起了公司的一 个落水小孩,又一次获得了“见义勇为”奖。 B.妻子对小王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小王这样做是为了一时的虚荣,怕被指 为肇事者,于是,只好以“哭”来阻止小王。 C.小说善于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刻画小王和妻子的形象,小王“两手 捶得脑瓜子啪啪直响”表现了强烈的悔恨之情。 D.第 6 段“天空飘来一片低云”“路边的花草树木也都像凝滞了一样”这两 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小王压抑矛盾的心理。 E.“好心人”送父亲去医院的情节,表明了做好事的人虽然一时受到误解, 但挡不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好人自有好报。 (2)小说是怎样运用伏笔手法的?请列举两例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小说中的小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妻子”是一个被贬斥的人物,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 谈你的 具体理由。(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