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2017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I)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自然科学倒也罢了,我们自愧不如 虚心甚至甘心亦步亦趋尚无可厚非;而眼下的情况是,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同样是“西风 压倒东风”,举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照单全收,现学现卖, 似乎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 方面著述的空白。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因为重情义, 故而贬财利,于是有了儒家的“义利之辨”。其实,儒家亦认同人们对富贵利达的追求,只不 过儒家主张的是合乎道义的富与贵。古代中国早有成熟而自洽的市场交换原则及富国庶民之 道。尤其是秦商、徽商、晋商的出现,以及票号、钱庄、银楼的通行,无不说明儒道与商道 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生共荣,成为滋养社会生活和自然经济的肥沃土壤。 《情商中国》的新颖在于它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颇具现 代感的“情商”二字出之,更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 商业性质,以及商业的情感参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比如 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 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因为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无论时代及个人生活多么“瞬 息万变”,在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然挺立着某种“不变”的东西,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 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社会而言,形下之“器”的不断 增量,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那些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古老法则,绝不 会因为人类衣食住行的日益趋同而就此失效。换言之,我们可以接受一种“顶层设计”的调 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一个民族在文化心灵和生活趣味上的整体溃败,如同在一次其乐融融 的亲朋聚会上,我们固执地拒绝所谓“AA制”,而喜欢看到有人抢着买单。 徐彦平说:“人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情的事。”这句 话似乎还可以这样理解:商道其实就是人道。 1.下列关于《情商中国》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 方面著述的空白 B.《情商中国》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情商”二字出之, 颇为新颖。 C.《情商中国》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与
陕西省渭南市 2017 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I)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自然科学倒也罢了,我们自愧不如, 虚心甚至甘心亦步亦趋尚无可厚非;而眼下的情况是,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同样是“西风 压倒东风”,举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照单全收,现学现卖, 似乎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一 方面著述的空白。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因为重情义, 故而贬财利,于是有了儒家的“义利之辨”。其实,儒家亦认同人们对富贵利达的追求,只不 过儒家主张的是合乎道义的富与贵。古代中国早有成熟而自洽的市场交换原则及富国庶民之 道。尤其是秦商、徽商、晋商的出现,以及票号、钱庄、银楼的通行,无不说明儒道与商道 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生共荣,成为滋养社会生活和自然经济的肥沃土壤。 《情商中国》的新颖在于它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颇具现 代感的“情商”二字出之,更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 商业性质,以及商业的情感参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比如 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 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因为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无论时代及个人生活多么“瞬 息万变”,在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然挺立着某种“不变”的东西,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 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社会而言,形下之“器”的不断 增量,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那些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古老法则,绝不 会因为人类衣食住行的日益趋同而就此失效。换言之,我们可以接受一种“顶层设计”的调 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一个民族在文化心灵和生活趣味上的整体溃败,如同在一次其乐融融 的亲朋聚会上,我们固执地拒绝所谓“AA 制”,而喜欢看到有人抢着买单。 徐彦平说:“人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情的事。”这句 话似乎还可以这样理解:商道其实就是人道。 1.下列关于《情商中国》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一 方面著述的空白。 B.《情商中国》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情商”二字出之, 颇为新颖。 C.《情商中国》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与
商业的情感参与。 D.《情商中国》认为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而从古到今所有国人 对此都严格遵守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等无 不奉行“拿来主义”。 B.古代中国早有成熟的富国庶民之道,尤其是各地商帮及票号的出现,无不说明儒道与商 道相互依存的关系。 C.东方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下之“器”的量的变化,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 结者”。 D.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历来 宗教虽多却始终无法代替儒家。 B.《情商中国》提出“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这说明中国 古人始终找不到自信 C.国人可以接受“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民族在文化心灵上的整体溃败, 这也反映了“道”对国人的影响 D.“人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情的事。”这句话似乎也可 以这样理解:人道其实就是商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 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 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 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 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 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 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 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 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
商业的情感参与。 D.《情商中国》认为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而从古到今所有国人 对此都严格遵守。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等无 不奉行“拿来主义”。 B.古代中国早有成熟的富国庶民之道,尤其是各地商帮及票号的出现,无不说明儒道与商 道相互依存的关系。 C.东方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下之“器”的量的变化,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 结者”。 D.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历来 宗教虽多却始终无法代替儒家。 B.《情商中国》提出“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这说明中国 古人始终找不到自信。 C.国人可以接受“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民族在文化心灵上的整体溃败, 这也反映了“道”对国人的影响。 D.“人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情的事。”这句话似乎也可 以这样理解:人道其实就是商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 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 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 乡和区的干部,整整 16 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 年秋 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 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 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 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 20 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 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 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 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
也使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 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 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 写下的 随着阔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 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来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 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 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 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 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忽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 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 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 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 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 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 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 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 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 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 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 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 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 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 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 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 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岀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特出的全部苦心和苦 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相关链接】 ①昨日接受《西安晚报》记者采访时,陈忠实说,路遥小自己7岁。1988年,路遥完成 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陈忠实说:“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
也使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 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 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 写下的。 随着阔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 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来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 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 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 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 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忽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 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 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 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 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 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 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 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 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 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 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 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 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 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 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 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 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特出的全部苦心和苦 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相关链接】 ①昨日接受《西安晚报》记者采访时,陈忠实说,路遥小自己 7 岁。1988 年,路遥完成 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 年获茅盾文学奖。陈忠实说:“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
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我感到了 种巨大的无形压力。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这部富有乡土气息的《白鹿原》。” (摘自“中国新闻网”)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一—<白鹿原>创作手 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 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注】《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 学生必读”系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主的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所以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品 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 B.传主从来不曾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通过阅读中外一些作家成长 道路的文章,更坚定了这样的观念,也坚定了静下心来、扎实基础的决心。 C.传主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同时还要承受一般 人所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折磨和打击。 D.与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刘绍棠相比,传主认为自己无疑属于非天才类型。每一 次接到退稿信他都会感到矛盾与痛苦,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而悲哀 5.传主自叙中重点回忆了初中时阅读赵树理作品的经历。赵树理的作品对传主的文学生涯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4分) 传主从一个高考落第回乡的农民,成长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远在天边 蒂姆·温顿 这个女孩,大家叫她胖姑梅兹,在父亲的书报店干活。她父亲是个先天畸形足,军队不 要他,因此心里总是恨恨的。他整天在书架夹缝间走来走去,脚步橐橐响,提防着小偷,也 留意顾客,不让他们不买东西却站着免费看书。姑娘的母亲整天坐在收银机前,看着来往的 车辆。“灰狗”大巴轰然而过,往北开到城里,一天一班。老掉牙的松下收音机里传出枯燥的 嗡嗡声,这才提醒姑娘,母亲还在那里。父母回家吃午饭,留下她看店,这时她心里才踏实。 每天午饭时分,一个高个子黑皮肤男子会走进店里,在门内站一会儿,仿佛调节一下眼 睛,或者辨清方向,然后径直朝一本小说走去。小说的书名叫《远在天边》,是个平装本。他 打开书,一只脚踩在书架的低档上,读上15分钟。第一次进店时,他是偷偷地读的。一面读
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我感到了一 种巨大的无形压力。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这部富有乡土气息的《白鹿原》。” (摘自“中国新闻网”)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 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 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注】《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1997 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 学生必读”系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传主的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所以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品 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 B.传主从来不曾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通过阅读中外一些作家成长 道路的文章,更坚定了这样的观念,也坚定了静下心来、扎实基础的决心。 C.传主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同时还要承受一般 人所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折磨和打击。 D.与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刘绍棠相比,传主认为自己无疑属于非天才类型。每一 次接到退稿信他都会感到矛盾与痛苦,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而悲哀。 5.传主自叙中重点回忆了初中时阅读赵树理作品的经历。赵树理的作品对传主的文学生涯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4 分) 6.传主从一个高考落第回乡的农民,成长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远在天边 蒂姆·温顿 这个女孩,大家叫她胖姑梅兹,在父亲的书报店干活。她父亲是个先天畸形足,军队不 要他,因此心里总是恨恨的。他整天在书架夹缝间走来走去,脚步橐橐响,提防着小偷,也 留意顾客,不让他们不买东西却站着免费看书。姑娘的母亲整天坐在收银机前,看着来往的 车辆。“灰狗”大巴轰然而过,往北开到城里,一天一班。老掉牙的松下收音机里传出枯燥的 嗡嗡声,这才提醒姑娘,母亲还在那里。父母回家吃午饭,留下她看店,这时她心里才踏实。 每天午饭时分,一个高个子黑皮肤男子会走进店里,在门内站一会儿,仿佛调节一下眼 睛,或者辨清方向,然后径直朝一本小说走去。小说的书名叫《远在天边》,是个平装本。他 打开书,一只脚踩在书架的低档上,读上 15 分钟。第一次进店时,他是偷偷地读的。一面读
面不断抬头,看看有没有人监视他。他翻着白眼,担心封面奇异的紫色太显眼。姑娘朝他 笑笑,耸了耸肩,表示毫不在意 “好看吗?”第一天他不花分文走出店门时,姑娘问。 那人什么也没说,只是低着头,从收银机旁走过。他步出小店,到了街上,迎着从海港 吹来的难闻的微风,整了整领带,扣上外套钮扣,走掉了。 打那以后,那人又来了。不过他没有瞧姑娘,也没有表示相识。这要是她父亲,早就把 他扔出去了。他不仅不花钱白看书,而且,她估摸他还是个巴基斯坦人。他雀巢咖啡色的手 很干净,指甲经过精心修剪。西装款式保守,裁剪得线条分明。姑娘查看了一下这本《远在 天边》,发现他用一根长长的黑头发做了记号,标出读到的地方。这本书看上去仿佛从来没有 人翻过。封底的推介说:你希望这本书永远不要结束。 几个星期过去了,姑娘恩忖,自己是不是也该读一读《远在天边》。那个黑皮肤男子似乎 从书里汲取了巨大的能量,从他每天迎风扣上外套扣子那样子看得出来。但是这本书那么厚 而且自从离开学校后,她几乎没有看过一本书。更何况,不知怎的,她觉得看这本书仿佛是 偷听别人的谈话。而现在,光是企盼午饭时刻,以及那黑皮肤男子在店里时她所感受到的奇 怪的友情,已经够有意思了。她成了一桩阴谋的一部分。在这一小时之内,她的原则就是店 规。单单看着他站在后面,擦得锃亮的皮鞋搁在书架底层,尖尖的眉毛往下弯着,充满光泽 的眉尖在荧光灯下闪亮,就给了她莫大的愉快。 她不是个漂亮姑娘,不读书,也没有男朋友。一次,黑皮肤男子来迟了。姑娘的父母吃 过午饭已回到店里。她紧张万分,看见黑皮肤男子不知不觉朝后面走去,她大气不出。可是 那人甚至还没摸着《远在天边》就已经感觉到,姑娘的母亲正隔着“松下”伸出头来。那男 子立马走人。第二天,他又来了,非常准时。 有一回,情况更加危急。一天,一个大块头女人,脸红红的,身穿一件亮光光的开襟羊 毛衫,拿着那本《远在天边》来到收银机前。当时,姑娘的母亲正好在外边人行道上,把成 捆弄湿了的《每日新闻》拖进来 “不好意思,”姑娘说。“那本书已经有人预订了。” 那天,黑皮肤男子照例又来了。她瞧着他看书,见他长得不漂亮,但对他的肤色并不反 感。他的牙齿看上去像上了光的大米。她觉得,他翻书的时候,她自己脸上浮起了一个笑容 那小小的瞬间变化是一种激动?此刻,她很愉快,那是毫无疑问的。不是别的,是愉快 店里空空荡荡,只有黑皮肤男子在读《远在天边》,还有她,隔着收银机明目张胆地窥视 着他。除了成千艳丽夺目的封面,没有别的东西。他很愉快,她想,看着他翻过一页。 她这么瞧着的时候,她敢发誓,雀巢咖啡色男子看样子翻过了最后一页。她的喉咙隔断 了她的心。她听见他在叹息,看见他合上书,把它放回书架上,看见他朝收银机走来。 他微笑着,露出细细的牙齿。 “谢谢你,”他说
一面不断抬头,看看有没有人监视他。他翻着白眼,担心封面奇异的紫色太显眼。姑娘朝他 笑笑,耸了耸肩,表示毫不在意。 “好看吗?”第一天他不花分文走出店门时,姑娘问。 那人什么也没说,只是低着头,从收银机旁走过。他步出小店,到了街上,迎着从海港 吹来的难闻的微风,整了整领带,扣上外套钮扣,走掉了。 打那以后,那人又来了。不过他没有瞧姑娘,也没有表示相识。这要是她父亲,早就把 他扔出去了。他不仅不花钱白看书,而且,她估摸他还是个巴基斯坦人。他雀巢咖啡色的手 很干净,指甲经过精心修剪。西装款式保守,裁剪得线条分明。姑娘查看了一下这本《远在 天边》,发现他用一根长长的黑头发做了记号,标出读到的地方。这本书看上去仿佛从来没有 人翻过。封底的推介说:你希望这本书永远不要结束。 几个星期过去了,姑娘恩忖,自己是不是也该读一读《远在天边》。那个黑皮肤男子似乎 从书里汲取了巨大的能量,从他每天迎风扣上外套扣子那样子看得出来。但是这本书那么厚, 而且自从离开学校后,她几乎没有看过一本书。更何况,不知怎的,她觉得看这本书仿佛是 偷听别人的谈话。而现在,光是企盼午饭时刻,以及那黑皮肤男子在店里时她所感受到的奇 怪的友情,已经够有意思了。她成了一桩阴谋的一部分。在这一小时之内,她的原则就是店 规。单单看着他站在后面,擦得锃亮的皮鞋搁在书架底层,尖尖的眉毛往下弯着,充满光泽 的眉尖在荧光灯下闪亮,就给了她莫大的愉快。 她不是个漂亮姑娘,不读书,也没有男朋友。一次,黑皮肤男子来迟了。姑娘的父母吃 过午饭已回到店里。她紧张万分,看见黑皮肤男子不知不觉朝后面走去,她大气不出。可是 那人甚至还没摸着《远在天边》就已经感觉到,姑娘的母亲正隔着“松下”伸出头来。那男 子立马走人。第二天,他又来了,非常准时。 有一回,情况更加危急。一天,一个大块头女人,脸红红的,身穿一件亮光光的开襟羊 毛衫,拿着那本《远在天边》来到收银机前。当时,姑娘的母亲正好在外边人行道上,把成 捆弄湿了的《每日新闻》拖进来。 “不好意思,”姑娘说。“那本书已经有人预订了。” 那天,黑皮肤男子照例又来了。她瞧着他看书,见他长得不漂亮,但对他的肤色并不反 感。他的牙齿看上去像上了光的大米。她觉得,他翻书的时候,她自己脸上浮起了一个笑容。 那小小的瞬间变化是一种激动?此刻,她很愉快,那是毫无疑问的。不是别的,是愉快。 店里空空荡荡,只有黑皮肤男子在读《远在天边》,还有她,隔着收银机明目张胆地窥视 着他。除了成千艳丽夺目的封面,没有别的东西。他很愉快,她想,看着他翻过一页。 她这么瞧着的时候,她敢发誓,雀巢咖啡色男子看样子翻过了最后一页。她的喉咙隔断 了她的心。她听见他在叹息,看见他合上书,把它放回书架上,看见他朝收银机走来。 他微笑着,露出细细的牙齿。 “谢谢你,”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