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 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岀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 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 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 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 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 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 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 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 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 为”;用—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 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 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 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 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 教是 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 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 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岀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 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 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 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岀“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 合心态的形成。 (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银川一中 2011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 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 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 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 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 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 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 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 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 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 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 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 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 “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 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 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 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 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 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 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 合心态的形成。 (2010 年 11 月 29 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 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 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 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 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说 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 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 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 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 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 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 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 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 态和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 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 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干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 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日:“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 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 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 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 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日:“主上问我 为首为讳乎?”允日:“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 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日:“如君言,诱我死 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 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 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 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 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 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 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 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 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说 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 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 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 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 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 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 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 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 态和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 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 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 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 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 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 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 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 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 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 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 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 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 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 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
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B.世祖善之 善:善待 C.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 宠:受宠 D.为首为讳乎 首:自首 5.下列句子全能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②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 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 误,一定会免于责罚。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向皇 帝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 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7.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10分)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5分) (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寒食夜 恻恻轻寒翦翦风 小梅飘雪杏花红 攴深斜搭秋干索① 楼阁朦胧细雨中。 注:①《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qo)。后 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 8.这是一首描绘“寒食春夜图”的七绝。诗歌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环境?又是怎样描绘这 环境的?(5分) 9.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请结合全诗做简 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论语》) (2)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3 分)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B.世祖善.之 善:善待 C.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 宠:受宠 D.为首.为讳乎 首:自首 5.下列句子全能表明 ....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3 分)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 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 误,一定会免于责罚。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向皇 帝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 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7.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10 分)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5 分) (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寒 食 夜 韩 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 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①, 楼阁朦胧细雨中。 注:①《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qiáo)。后 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 8.这是一首描绘“寒食春夜图”的七绝。诗歌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环境?又是怎样描绘这 一环境的?(5 分) 9.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请结合全诗做简 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论语》) (2)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兔东瞧西望的。忽见堂 中柱子上挂着一_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 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 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说着,都迎岀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問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 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 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个填漆茶盘,盘内—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 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 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 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 且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問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 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 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 二奶奶,都是一样 老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 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 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 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 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 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 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 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 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 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 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 言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 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 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 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 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 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 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 姥只管干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 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 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 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 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 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2)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 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 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 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 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 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 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 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 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 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 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 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 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 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 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 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 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 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 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 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 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 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 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 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 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 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 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 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 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 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 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 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 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 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 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 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2)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6分) (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 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 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 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 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毎天晩上学校熄 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 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 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 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 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 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 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比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 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 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便不再反对 为了说服昊有训,他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软磨硬泡。昊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 六点半就等在门口。最后,吴有训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钱伟长先到物理系学一年,期末 考试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达到70分才可以继续学下去 这个没有难倒钱伟长。刻苦学习本来就是他的习惯,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钱伟长已经成 为物理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 吴有训也非常器重他,还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1956年我国第一次袆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 制定。钱伟长在自己的计划之中,秉着在当时“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的原则,提出五项 科学计划:原子能、航天导弹,还有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计划遭到了数学、物 理等多个基础学科约400来名知名学者的反对。但钱伟长坚持己见,并最终得到了周总理的 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 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 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 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 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 庠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 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 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 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 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 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 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第—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 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硏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 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 (摘编自2010年8月《中国周刊》,作者邓艳玲)
(3)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6 分) (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 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 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 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 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 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 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 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 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 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 5 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 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 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 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 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便不再反对。 为了说服吴有训,他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 六点半就等在门口。最后,吴有训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钱伟长先到物理系学一年,期末 考试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达到 70 分才可以继续学下去。 这个没有难倒钱伟长。刻苦学习本来就是他的习惯,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钱伟长已经成 为物理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吴有训也非常器重他,还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1956 年我国第一次制定 12 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 制定。钱伟长在自己的计划之中,秉着在当时“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的原则,提出五项 科学计划:原子能、航天导弹,还有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计划遭到了数学、物 理等多个基础学科约 400 来名知名学者的反对。但钱伟长坚持己见,并最终得到了周总理的 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 年 1 月,他 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 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 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 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 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 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 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 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 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 年,钱伟长回 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 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 1948 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 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之后一直到 1949 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 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 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 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 (摘编自 2010 年 8 月《中国周刊》,作者邓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