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各市统考209届高三调研语文卷精编 实用文本专题 (江苏省姜堰中学2009届高三调研)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1619题 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 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 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我是按约定于9月底的—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3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 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 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 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 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 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热情地招待 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 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 物,女主人坐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 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 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 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 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间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 随和 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
江苏省各市统考 2009 届高三调研语文卷精编 -实用文本专题 (江苏省姜堰中学 2009 届高三调研)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 16—19 题。 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 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 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我是按约定于 9 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 3 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 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 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 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 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 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热情地招待 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 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 物,女主人坐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 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 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 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 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间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 随和。 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
绍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 时,她马上接口说: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 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 是再次提出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 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 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她说1993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 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印了8万册。我微笑着调侃道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 规了,不会再有盜版一类的事。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 改动书名:因为 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 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 否可以合个影。“ Why not'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5本她写 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 还递过两张价值30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 得知她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 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 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些问题。 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 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 16.关于《金色笔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绍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 时,她马上接口说:“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 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 是再次提出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 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 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她说 1993 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 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印了 8 万册。我微笑着调侃道: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 规了,不会再有盗版一类的事。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 改动书名:因为 The Goden Notebook 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 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 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 5 本她写 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 还递过两张价值 30 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 得知她获得 2007 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 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 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 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 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 16.关于《金色笔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作为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作者对莱辛有更多的了解的基础上,翻译了《金 色笔记》。 B.作者拜访莱辛的目的是再次提出请她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情。 C.莱辛主张不要随意改动书名,因为 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 部分。 D.莱辛拒绝为《金色笔记》写序,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其在中国己经有一个译 本了 17.关于文本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类比的手法,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类比, 突出莱辛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组织,已经走上了正轨,盗版的事情 就再也不会发生了。莱辛对是否盗版却不是十分在意。 C.文章第2段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渲染一种随和、 适意的氛围,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 D.莱辛不懂中文,坚持不为中文译本写序,不敢妄下断语的行为,反映她的 严谨、踏实的写作精神。 8.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语言不通”与“语 言相通”矛盾吗?为什么?(6分) 19.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 概括。 (6分) 16.A(因果倒置) 17.B(“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绝对化,注意原文作者说话的语境 是一种玩笑口吻。) 18.不矛盾,“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3分)“语言相通的人”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
A.作为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作者对莱辛有更多的了解的基础上,翻译了《金 色笔记》。 B.作者拜访莱辛的目的是再次提出请她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情。 C.莱辛主张不要随意改动书名,因为 The Goden Notebook 是小说整体的组成 部分。 D.莱辛拒绝为《金色笔记》写序,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其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 本了。 17.关于文本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用类比的手法,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类比, 突出莱辛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组织,已经走上了正轨,盗版的事情 就再也不会发生了。莱辛对是否盗版却不是十分在意。 C.文章第 2 段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渲染一种随和、 适意的氛围,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 D.莱辛不懂中文,坚持不为中文译本写序,不敢妄下断语的行为,反映她的 严谨、踏实的写作精神。 18.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语言不通”与“语 言相通”矛盾吗?为什么?(6 分) 19.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 概括。 (6 分) 16.A (因果倒置) 17.B(“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绝对化,注意原文作者说话的语境, 是一种玩笑口吻。) 18.不矛盾,“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3 分)“语言相通的人”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
通之处。(3分)(仅判断,不解释,不能得分) 19.①谦虚随和,平易近人:②热爱读书,热爱写作;③态度诚恳,治学严谨 ④爽朗大气,慷慨无私。(只要能答出其中的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江苏省靖江市2009届高三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大气人生 夏明亮 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 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 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 由人作保,16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 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 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 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欣然接受了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无职无权的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硏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 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 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 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 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 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 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一一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 近5年。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 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 可谓直抒民意。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1300万左
通之处。(3 分)(仅判断,不解释,不能得分) 19.①谦虚随和,平易近人;②热爱读书,热爱写作;③态度诚恳,治学严谨; ④爽朗大气,慷慨无私。(只要能答出其中的任意三点,即可得 6 分) (江苏省靖江市 2009 届高三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3 题。 大气人生 夏明亮 马寅初于 1882 年 6 月 24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 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 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 由人作保,16 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 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 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 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 1916 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欣然接受了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无职无权的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 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 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 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 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 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 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 近 5 年。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 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 可谓直抒民意。 1953 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 6 亿,并且以每年 l300 万左
右盼速度在继续剧增。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 学研究领域。经过5年的实地调査和分析研究,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 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 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一一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 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 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 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 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 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决不应向困难低头。”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 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 16.下列对于马寅初的“人口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许多人还没有重视中国人口问题的时候,马寅初预警了人口问题的严重 性,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已刻不容缓。 B.马寅初的“人口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远见卓识,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 的建议,批判马寅初使中国失去了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机会。 C.国内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开始还是纯粹的学术争 论,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 D.马寅初坚持自己的人口论,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提出是科学严谨的,并且提 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 1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艰难的境遇中 体现出了高贵的品质。 B.马寅初抨击蒋介石,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 益,大发国难财,而不只是出于私怨。 C.“马首是瞻”是人们对马寅初爱国行为的褒奖,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任
右盼速度在继续剧增。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 学研究领域。经过 5 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 年 7 月 5 日在《人民日报》 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 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一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 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 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 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 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 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决不应向困难低头。”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 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 16.下列对于马寅初的“人口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当许多人还没有重视中国人口问题的时候,马寅初预警了人口问题的严重 性,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已刻不容缓。 B.马寅初的“人口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远见卓识,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 的建议, 批判马寅初使中国失去了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机会。 C.国内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开始还是纯粹的学术争 论,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 D.马寅初坚持自己的人口论,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提出是科学严谨的,并且提 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 1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艰难的境遇中; 体现出了高贵的品质。 B.马寅初抨击蒋介石,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 益,大发国难财,而不只是出于私怨。 C.“马首是瞻”是人们对马寅初爱国行为的褒奖,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