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从琴瑟里而来的 ②只有与国家和人民 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 到人民的拥戴。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的那一天。 ④京剧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其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 点 A.演化休戚与共另眼相看各有千秋 B.演绎休戚相关刮目相看平分秋色 C.演化休戚与共刮目相看各有千秋 D.演绎休戚相关另眼相看平分秋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 “演化”,演变,变化发展。 “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 观上的认识和态度 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 存在的关系。 “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另眼相看”,是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尤其指特别看重或重视。 “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长处和特色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①句应该是古筝从琴瑟里演变,变化发展而来。所以应填“演化”。②句侧重的 是主观情感,所以填“休戚与共”。③句强调是假以时日,韩晓鹏通过自己的努 力,将会让人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的。所以应填“刮目相看”。④强调的是“表演 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优点,应填“各有千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巴黎气候大会的目标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成一个具有法律 效力的协议,该协议将成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依据 B.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 己的未来。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 将,最终夺得冠军。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奧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它既展 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答案】A
江苏省启东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60 分时间: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从琴瑟里______而来的。 ②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 到人民的拥戴。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_____的那一天。 ④京剧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其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 点___。 A. 演化 休戚与共 另眼相看 各有千秋 B. 演绎 休戚相关 刮目相看 平分秋色 C. 演化 休戚与共 刮目相看 各有千秋 D. 演绎 休戚相关 另眼相看 平分秋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 “演化”,演变,变化发展。 “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 观上的认识和态度; “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 存在的关系。 “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另眼相看”,是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尤其指特别看重或重视。 “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长处和特色。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①句应该是古筝从琴瑟里演变,变化发展而来。所以应填“演化”。②句侧重的 是主观情感,所以填“休戚与共”。③句强调是假以时日,韩晓鹏通过自己的努 力,将会让人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的。所以应填“刮目相看”。④强调的是“表演 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优点,应填“各有千秋”。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巴黎气候大会的目标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成一个具有法律 效力的协议,该协议将成为 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依据。 B. 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 己的未来。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 将,最终夺得冠军。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 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它既展 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 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语序不当,两个“构想……未来”对调:C项, 搭配不当,“达到…行列”不搭配;D项,句式杂糅,删除“相”或“在一起” 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B.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C.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秦观《鹧鸪天》) D.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修辞手法。A项,“纨绔”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儒冠”借指儒生。B项,“牙璋”借指将帅。C项,“鱼雁”借指消息。D项 “翠奁”翠绿色的镜匣。比喻湖水面碧绿如镜。所以选D项。 4.下列诗句,依“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②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③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②①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象的感悟能力。①“翠叶残”“西风”,表 明是秋天:②“燕子来”梨花落”,表明是春天:③“蔷薇一院香”,表明是夏天; ④六出飞花,指雪花,表明是冬天。所以选C项 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题名对观赏者来说是一种“有意图”的文字 ①意思是浇水种菜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②而且蕴意深 邃,让人回味无穷。③其隐晦表达了另一层含义:从政者是拙笨人干的事。④这 些文字往往经过推敲,与环境非常贴切。⑤如拙政园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 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⑥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 A.⑥⑤①②③④ B.⑤⑥①③②④ C.④⑤①③②⑥ D.④⑥②⑤①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 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④中的“这些文字”紧承开头“‘有意图的文字”,所以排除A、B项。⑥紧 承④并照应开头“园林”,①紧承⑤,是对“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的解说, 而③又是对“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解说,即④⑥②总说,⑤①③举例说明。所 以选D项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 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 项,语序不当,两个“构想……未来”对调;C 项, 搭配不当,“达到……行列”不搭配;D 项,句式杂糅,删除“相”或“在一起”。 3.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B.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C. 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秦观《鹧鸪天》) D.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 项,“纨绔”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儒冠”借指儒生。B 项,“牙璋”借指将帅。C 项,“鱼雁”借指消息。D 项, “翠奁”翠绿色的镜匣。比喻湖水面碧绿如镜。所以选 D 项。 4. 下列诗句,依“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②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③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 ②①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象的感悟能力。①“翠叶残”“西风”,表 明是秋天;②“燕子来”“梨花落”,表明是春天;③“蔷薇一院香”,表明是夏天; ④六出飞花,指雪花,表明是冬天。所以选 C 项。 5.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题名对观赏者来说是一种“有意图”的文字。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意思是浇水种菜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②而且蕴意深 邃,让人回味无穷。③其隐晦表达了另一层含义:从政者是拙笨人干的事。④这 些文字往往经过推敲,与环境非常贴切。⑤如拙政园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 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⑥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 题。 A. ⑥⑤①②③④ B. ⑤⑥①③②④ C. ④⑤①③②⑥ D. ④⑥②⑤①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 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④中的“这些文字”紧承开头“‘有意图’的文字”,所以排除 A、B 项。⑥紧 承④并照应开头“园林”,①紧承⑤,是对“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的解说, 而③又是对“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解说,即④⑥②总说,⑤①③举例说明。所 以选 D 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 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 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遺,遂不得已。先是, 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 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 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 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 无时矣。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虛声。愿先生 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时 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 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 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 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①。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诏公车 征错等。 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 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 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 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十,访以政化,使陈得失。若改敝从善,择 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书逆遗之曰 逆:迎接 B.愿先生弘此远谟 愿:希望 C.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夺:争夺 D.如有不移,示以好恶 移:改悔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固写信给黄琼,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认为有志之士应当积极参政, 救助百姓,施展自己的才智。 B.李固认为,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 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土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 C.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时,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一上任便对官府运作 驾轻就熟,议政时无人能够驳倒他 D.永建三年大旱,黄琼上书条陈政见,用鲁僖公的事例,劝皇上检查政事得失 改正不足之处,好让世人耳目一新 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 (2)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 9.文章第一段中,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 【答案】6.C7.A 8.(1)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予以遣 送,这才没有停止(上路)。(关键词:有司、慰遣、遂、已)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 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 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 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 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 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 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 无时矣。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 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时 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 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 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 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①。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诏公车 征错等。 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 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 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 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若改敝从善,择 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以书逆遗之曰 逆:迎接 B. 愿先生弘此远谟 愿:希望 C. 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夺:争夺 D. 如有不移,示以好恶 移:改悔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固写信给黄琼,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认为有志之士应当积极参政, 救助百姓,施展自己的才智。 B. 李固认为,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 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 C. 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时,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一上任便对官府运作 驾轻就熟,议政时无人能够驳倒他。 D.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上书条陈政见,用鲁僖公的事例,劝皇上检查政事得失, 改正不足之处,好让世人耳目一新。 8.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 (2)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 9. 文章第一段中,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 【答案】6. C 7. A 8. (1)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予以遣 送,这才没有停止(上路)。(关键词:有司、慰遣、遂、已)
(2)(朝廷)多次召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用政事来询问他们,让他们 陈述得失利弊。(关键词:数、引纳、访、陈) 9.①从圣贤立身之道:以伯夷、柳下惠引入话题,然后说若想归隐山林,如巢 父、许由的无欲无求就罢了;如果有心参政救助百姓,现在正是时候 ②从现实的角度: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使处士得了恶名。希望先生为处士洗雪恶 名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 用法的正误。C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意思是“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 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所以“夺”,改变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 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批评巢父 许由那样的隐士”错,原文“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是说 “如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 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 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 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 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査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 题解文的意识。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中得 分点:“有司”,有官吏;“慰遣”,宽慰并予以遣送;“遂”,这才、于是;“已”, 停止。第二句中得分点:“数”,多次:“引纳〃,招揽接纳;“访”,询问;“陈”, 陈述。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 题干的要求,“文章第一段中,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作答时明确 答题区域在“文章第一段中”,答题的角度是“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 的”,先从第一段中筛选相关信息“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 夷不惠,可否之间’〃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 今其时也“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 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用自己的语 言,分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黄琼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人。黄琼最初因父亲的关系而任太子舍人,他以有病 为由没有就任。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官署连年召请他为官,他都没有答应。 永建年间,公卿都向朝廷推荐他,于是他和会稽郡的贺纯、广汉郡的杨厚一起都 以公车征召进京。黄琼走到纶氏,又称病不再前进。有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 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将他遣送至京城(或予以遣送),这才没有 停止(上路)。这以前,朝廷召请的处士多名不符实,李固平日对黄琼就很钦佩, 这时便写信迎接他说:“听说你已经渡过伊水和洛水,接近万岁亭,是不是很快
(2)(朝廷)多次召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用政事来询问他们,让他们 陈述得失利弊。(关键词:数、引纳、访、陈) 9. ①从圣贤立身之道:以伯夷、柳下惠引入话题,然后说若想归隐山林,如巢 父、许由的无欲无求就罢了;如果有心参政救助百姓,现在正是时候。 ②从现实的角度: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使处士得了恶名。希望先生为处士洗雪恶 名。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 用法的正误。C 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意思是“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 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所以“夺”,改变。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 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 项,“批评巢父、 许由那样的隐士”错,原文“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是说 “如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 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 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 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 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 题解文的意识。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中得 分点:“有司”,有官吏;“慰遣”,宽慰并予以遣送;“遂”,这才、于是;“已”, 停止。第二句中得分点:“数”,多次;“引纳”,招揽接纳;“访”,询问;“陈”, 陈述。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 题干的要求,“文章第一段中,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作答时明确 答题区域在“文章第一段中”,答题的角度是“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 的”,先从第一段中筛选相关信息“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 夷不惠,可否之间’”“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 今其时也”“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 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用自己的语 言,分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黄琼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人。黄琼最初因父亲的关系而任太子舍人,他以有病 为由没有就任。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官署连年召请他为官,他都没有答应。 永建年间,公卿都向朝廷推荐他,于是他和会稽郡的贺纯、广汉郡的杨厚一起都 以公车征召进京。黄琼走到纶氏,又称病不再前进。有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 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将他遣送至京城(或予以遣送),这才没有 停止(上路)。这以前,朝廷召请的处士多名不符实,李固平日对黄琼就很钦佩, 这时便写信迎接他说:“听说你已经渡过伊水和洛水,接近万岁亭,是不是很快
就能任官服从王命呢?君子有言:伯夷太偏执,柳下惠太不恭敬,所以传书中说 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折中而不偏激’。这可是圣贤处世立身所珍视的。如 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如果还有心 参政救助百姓的话,现在正是时候。自古以来,清明的政治少而坏风俗多,一定 要等到尧、舜出世,那这对于志士来说恐怕根本就没有机会了。从近来国家召请 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 帮欺世盗名之徒。希望先生能有深远的谋略,作出令众人叹服的成绩,为处士 洗雪恶名。”黄琼到京,当即被任命为议郎,稍后又改任尚书仆射。 当初,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等到他居位任职,便 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当 时连着出现灾异,黄琼便上书顺帝说:“皇上应该打开石室,研读《河》和《洛》, 同时命令史官整理史料,将皇上登位以前直至汉初所有灾异,与登位以来直到现 在的灾异情况,一一登录上报,看看各个时期灾异发生的多少。并让近臣和儒生 结合时政提出意见,经常引见公卿共议,检査政务得失。那些没有功绩德行的官 僚应一律罢免。我看巴郡的黄错、汉阳的任棠,年岁在八九十岁,都是有名的隐 逸高士。宜于引荐招纳,从而使其辅助陛下,实现大治理想。”于是下诏书征召 黄错等人。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又上书条陈政见,说:“当年鲁僖公遇到了大旱灾,就从 六个方面自我检查,躬行节俭,禁止女子干求请托,流放谗侒小人十三名,严惩 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而今也应当 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让世人耳目一新。宫中所有地 方,一律停止那些耗费巨大之事。明令近臣,必须遵守法纪,如有不肯改悔,就 给以应得的处罚。常常会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询问政事,让他们陈述得 失利弊。另外,狱中囚满为患,很多人死于狱中,这也触犯和气,招致灾旱。如 能革除弊端从善如流,择用好的建议,那么就会灾消而福至了”奏章呈上后,皇 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让中常侍责成掌管的人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0.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1.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10.(1)想象、虚写。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的快乐时光,写出往昔生 活的美好。 (2)比喻、对偶。“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 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3)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 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11.(1)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 达,不因失意而哀伤 (2)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 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
就能任官服从王命呢?君子有言:伯夷太偏执,柳下惠太不恭敬,所以传书中说 ‘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折中而不偏激’。这可是圣贤处世立身所珍视的。如 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如果还有心 参政救助百姓的话,现在正是时候。自古以来,清明的政治少而坏风俗多,一定 要等到尧、舜出世,那这对于志士来说恐怕根本就没有机会了。从近来国家召请 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 一帮欺世盗名之徒。希望先生能有深远的谋略,作出令众人叹服的成绩,为处士 洗雪恶名。”黄琼到京,当即被任命为议郎,稍后又改任尚书仆射。 当初,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等到他居位任职,便 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当 时连着出现灾异,黄琼便上书顺帝说:“皇上应该打开石室,研读《河》和《洛》, 同时命令史官整理史料,将皇上登位以前直至汉初所有灾异,与登位以来直到现 在的灾异情况,一一登录上报,看看各个时期灾异发生的多少。并让近臣和儒生 结合时政提出意见,经常引见公卿共议,检查政务得失。那些没有功绩德行的官 僚应一律罢免。我看巴郡的黄错、汉阳的任棠,年岁在八九十岁,都是有名的隐 逸高士。宜于引荐招纳,从而使其辅助陛下,实现大治理想。”于是下诏书征召 黄错等人。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又上书条陈政见,说:“当年鲁僖公遇到了大旱灾,就从 六个方面自我检查,躬行节俭,禁止女子干求请托,流放谗侫小人十三名,严惩 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而今也应当 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让世人耳目一新。宫中所有地 方,一律停止那些耗费巨大之事。明令近臣,必须遵守法纪,如有不肯改悔,就 给以应得的处罚。常常会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询问政事,让他们陈述得 失利弊。另外,狱中囚满为患,很多人死于狱中,这也触犯和气,招致灾旱。如 能革除弊端从善如流,择用好的建议,那么就会灾消而福至了”奏章呈上后,皇 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让中常侍责成掌管的人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0. 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1.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10. (1)想象、虚写。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的快乐时光,写出往昔生 活的美好。 (2)比喻、对偶。“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 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3)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 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11. (1)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 达,不因失意而哀伤。 (2)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 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