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各大市2009届高三期末调研语文卷汇编 论述类文本专题 (盐城市2008/2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5分) 甲、论逃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 ①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 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 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②选择什么书来读,不是毫无讲究。就一个国家、一个 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 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读,这就是本民族的那些文化经典。 ③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典籍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 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 的诸子,而且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都可以 暂时不读,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全部都读。但汉代的《礼记》里有两篇著作,却不能不读 一是《中庸》,一是《大学》。当然宋明儒的书,还是要读一些的,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的著 作。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 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 ④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忐》。 般阅读,光读《史记》就可以。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 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些来读。《楚辞》可选屈原的《离骚》,《诗经》不可忽 略《小雅》。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宋的苏东坡、 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
江苏省各大市 2009 届高三期末调研语文卷汇编 -论述类文本专题 (盐城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5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 ①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 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 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②选择什么书来读,不是毫无讲究。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 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就是本民族的那些文化经典。 ③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典籍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 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 的诸子,而且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都可以 暂时不读,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全部都读。但汉代的《礼记》里有两篇著作,却不能不读: 一是《中庸》,一是《大学》。当然宋明儒的书,还是要读一些的,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的著 作。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 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 ④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 一般阅读,光读《史记》就可以。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 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楚辞》可选屈原的《离骚》,《诗经》不可忽 略《小雅》。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宋的苏东坡、 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
的《红楼梦》等,都是不能不读的。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奇特的书,读起来会打 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来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都堪 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 未免太可惜。20世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 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至于道家,老庄足矣。佛学可读《弘明集》《广弘明集》《出 三藏记集》,获得佛学的可靠知识,《坛经》《金刚经》《心经》则能够引导进入佛理的信仰层 面。 ⑤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然而其意义又 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 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 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 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⑥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 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 化经典的风气。 15.下列有关阅读经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养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书需要大家来读 卖,这些书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 B.作为一般阅读,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孔子、老子和 庄子等,而孟子、荀子、墨子等都可不读。 C.一般的人阅读史学作品,只读《史记》就可以了;文学方面,《诗经》中只要读《小 雅》,《楚辞》中只要读屈原的《离骚》 D.不少清末民初以来的20世纪学术大师们的著作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 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一种便利的方法 16.结合文本,谈谈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多元文化?请作简要评述。(6分) 17.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经典作品?请分条概述。(6分)
的《红楼梦》等,都是不能不读的。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奇特的书,读起来会打 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来 20 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都堪 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 未免太可惜。20 世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 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至于道家,老庄足矣。佛学可读《弘明集》《广弘明集》《出 三藏记集》,获得佛学的可靠知识,《坛经》《金刚经》《心经》则能够引导进入佛理的信仰层 面。 ⑤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然而其意义又 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 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 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 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⑥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 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 化经典的风气。 15.下列有关阅读经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养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书需要大家来读 一读,这些书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 B.作为一般阅读,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孔子、老子和 庄子等,而孟子、荀子、墨子等都可不读。 C.一般的人阅读史学作品,只读《史记》就可以了;文学方面,《诗经》中只要读《小 雅》,《楚辞》中只要读屈原的《离骚》。 D.不少清末民初以来的 20 世纪学术大师们的著作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 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一种便利的方法。 16.结合文本,谈谈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多元文化?请作简要评述。(6 分) ▲ ▲ ▲ ▲ ▲ ▲ 17.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经典作品?请分条概述。(6 分)
15.D(A.原文是“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些书构 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经典。B.原文是“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荀子、墨子、 韩非子、公孙龙子等,都可以暂时不读”,“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全部都读”。C.“《诗经》中 只要读《小雅》,《楚辞》中只要读屈原的《离骚》”不对。) 16.(1)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交错,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2)无须拒绝外 来文化的影响(接受异质文化),(3)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3点,每点2分。共6分) 17.(1)文化传承的需要,(2)变化个人的气质,(3)转移社会的风气(或提高全民文化素 质,或养成社会文化风气)。(3点,每点2分。共6分) (宿迁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原以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会是个特例,却没想到远非如此:“杨贵妃身高164厘 米.体重69公斤…‘南京明城墙外廓是朱元璋的脸”“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 如此等等。去年以来,各种惊世骇俗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看来,很有必要对如此“学 来一声棒喝。 人们常把追逐明星隐私、名人琐事的报道者称为“狗仔队”,称呼中充满了不屑。而研 究历史人物不去关心人家的成就、思想、贡献和那些尚待研究和厘清的重大问题,却对历 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兴味盎然,这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放弃学术品 格、同样让人不屑的行为。学术研究只关心“八卦”“花边”,折射的是学者学术品位的下滑 学术趣味的低级。对于把“八卦”当学术来“钻研”的学者,人们不禁要奉劝一句:中华文 明 源远流长.适逢社会转轨之际。需要也值得学者们去研宄并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多 如牛毛,研究点什么不比研究这些好? 也许人各有志,也许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一一接纳学者去追逐古人的“边角八卦”, 不 强求所有学者都去研究重大问题。即便如此,既然冠名“学术”,就该拿出个学术的样子, 遵 循学术的准则。仅凭李白好酒、好斗、好武,就断言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种结论 下 得是否也太过武断?纵观“八卦学术”,“也许”“可能”“大概”充斥其中,“戏说”“大话 搞”极尽其能,又哪有学术研究科学、严肃、严谨的影子?如果这类“八卦学术”也能位列 术.岂不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7 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学者的思想、操守和道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 航向和榜样,每当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学者的呐喊和力挽狂澜是社会走出泥淖的
▲ ▲ ▲ ▲ ▲ ▲ 15.D(A.原文是“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些书构 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经典。B.原文是“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荀子、墨子、 韩非子、公孙龙子等,都可以暂时不读”,“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全部都读”。C.“《诗经》中 只要读《小雅》,《楚辞》中只要读屈原的《离骚》”不对。) 16.(1)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交错,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2)无须拒绝外 来文化的影响(接受异质文化),(3)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3 点,每点 2 分。共 6 分) 17.(1)文化传承的需要,(2)变化个人的气质,(3)转移社会的风气(或提高全民文化素 质,或养成社会文化风气)。(3 点,每点 2 分。共 6 分) 】 (宿迁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原以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会是个特例,却没想到远非如此:“杨贵妃身高 164 厘 米.体重 69 公斤…‘南京明城墙外廓是朱元璋的脸”“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 如此等等。去年以来,各种惊世骇俗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看来,很有必要对如此“学 术” 来一声棒喝。 人们常把追逐明星隐私、名人琐事的报道者称为“狗仔队”,称呼中充满了不屑。而研 究历史人物不去关心人家的成就、思想、贡献和那些尚待研究和厘清的重大问题,却对历 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兴味盎然,这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放弃学术品 格、同样让人不屑的行为。学术研究只关心“八卦”“花边”,折射的是学者学术品位的下滑、 学术趣味的低级。对于把“八卦”当学术来“钻研”的学者,人们不禁要奉劝一句:中华文 明 源远流长.适逢社会转轨之际。需要也值得学者们去研究并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多 如牛毛,研究点什么不比研究这些好? 也许人各有志,也许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一一接纳学者去追逐古人的“边角八卦”, 不 强求所有学者都去研究重大问题。即便如此,既然冠名“学术”,就该拿出个学术的样子, 遵 循学术的准则。仅凭李白好酒、好斗、好武,就断言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种结论 下 得是否也太过武断?纵观“八卦学术”,“也许”“可能”“大概”充斥其中,“戏说”“大话” “恶 搞”极尽其能,又哪有学术研究科学、严肃、严谨的影子?如果这类“八卦学术”也能位列 学 术.岂不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 7 . 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学者的思想、操守和道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 航向和榜样,每当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学者的呐喊和力挽狂澜是社会走出泥淖的
希望。遗憾的是,一些学者非但没有树立标杄,反而一味媚俗,迎合大众对八卦隐私的“低 级趣味”。为了追逐名利,为了吸引眼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择手段,“八卦研究”透 出 了浮躁、铜臭、名利熏心。这种学者越多,人们对学者的印象就越打折扣,这种“学术”影 越大,对学术的清誉破坏就越重。对于这种学者,应该视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唯有如此, 才能维护学术的尊严,才能保护学者的形象,还学者和学术一个本来的面貌。 (选自2008年4月15日《新华日报》,有删节) 16.下列对“八卦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卦研究”兴趣盎然地关注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等。 B.“八卦研究”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和品格,让人不屑的行为。 八卦研究”中充斥着“也许”“可能”“大概”这样的词,这不是学术研究应有 态度 D.“八卦研究”为了迎合大众,哗众取宠,使社会误人低俗浮躁的歧途 1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样的研究只是个特例,那么对如此“学术”就 高三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B。如果将只关心古人的“八卦”“花边”的研究位列学术,就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 有损学术的清誉。 C,这些“八卦研究”虽然冠名学术,但毫无意义,且会导致政治、经济、文化这些重大 问题无人问津。 D.去除功利思想,维护学术尊严,保护学者形象,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之道 18。根据文意,概括有必要对“八卦研究”进行棒喝的原因。(6分) 19.作者认为学者和学术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样的?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16.D(“使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错) 17.C(“无人问津”绝对化) 18.①“八卦研究”学术品位低下,学术趣味低级:②不遵循学术的准则,缺乏科学、严 肃 严谨的研究态度;⑧浮躁媚俗,哗众取宠,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失去了学术的尊严。(每 点2分) 19.①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术研究应遵循科学、严肃、严谨的准则:②学者应该有高洁 的操 守、高尚的学术品格以及高级的学术趣味:⑧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是 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每点2分,若只答“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只 得2分 (苏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5分)
希望。遗憾的是,一些学者非但没有树立标杆,反而一味媚俗,迎合大众对八卦隐私的“低 级趣味”。为了追逐名利,为了吸引眼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择手段,“八卦研究”透 出 了浮躁、铜臭、名利熏心。这种学者越多,人们对学者的印象就越打折扣,这种“学术”影 响 越大,对学术的清誉破坏就越重。对于这种学者,应该视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唯有如此, 才能维护学术的尊严,才能保护学者的形象,还学者和学术一个本来的面貌。 (选自 2008 年 4 月 15 日《新华日报》,有删节) 16.下列对“八卦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八卦研究”兴趣盎然地关注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等。 B. “八卦研究”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和品格,让人不屑的行为。 C. “八卦研究”中充斥着“也许”“可能”“大概”这样的词,这不是学术研究应有 的 态度。 D. “八卦研究”为了迎合大众,哗众取宠,使社会误人低俗浮躁的歧途。 1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样的研究只是个特例,那么对如此“学术”就 高三语文试卷第 6 页(共 8 页) 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B。如果将只关心古人的“八卦”“花边”的研究位列学术,就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 ’ 有损学术的清誉。 C,这些“八卦研究”虽然冠名学术,但毫无意义,且会导致政治、经济、文化这些重大 问题无人问津。 D.去除功利思想,维护学术尊严,保护学者形象,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之道。 18。根据文意,概括有必要对“八卦研究”进行棒喝的原因。(6 分) 19.作者认为学者和学术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样的?(6 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16.D(“使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错) 17.C(“无人问津”绝对化) 18.①“八卦研究”学术品位低下,学术趣味低级;②不遵循学术的准则,缺乏科学、严 肃、 严谨的研究态度;⑧浮躁媚俗,哗众取宠,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失去了学术的尊严。(每 点 2 分) 19.①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术研究应遵循科学、严肃、严谨的准则;②学者应该有高洁 的操 守、高尚的学术品格以及高级的学术趣味:⑧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是 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每点 2 分,若只答“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只 得 2 分。) (苏州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5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人与自然无法和谐 葛剑雄 我们应该怎么样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但能否成为现实要靠人类自身 的努力。我们地球从产生到这么多物种,人类只不过是万物之一,但为什么人能成为万物之 灵,这是凭了人类自身的努力,不是自然对人的偏爱。 第二,我们得认识到,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所以不要把这 个事情看那么严重。人类发展那么久,一点都不改变环境?不可能的。学会用火,是人类的 大进步,但这个过程中,多少树木,多少柴禾被烧掉了?你能说这一定是退步吗? 可以说,改变与破坏,只有程度差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得承认这个事实:没有 哪个国家的繁荣不改变环境。但我这样讲,是不是听任人破坏自然?当然不是这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有一个由必然到自由,由人类中心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发 展的过程。在一开始人的破坏是必然的,因为人在不了解自然规律之前,只能满足自己的要 求,不然人就生存不下来了。人发达了以后,逐步掌握了自然规律,有了比较高度发展的生 产力和科学技术,慢慢地从必然走向自由 另一方面,现在人类并没有达到完全的自由,有时候还要伤害动植物,这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我们到南极去,在南极保护的公约里面就有一条,如果考察队员碰到了生命危险,可 以适当地掠杀海豹。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人和动物之间,人还是重要的。我们这样做, 其实是体现人的价值 要达到和谐,人类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这中间不仅需要正确的 观念,还要有科学的技术。晚清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已经知道了把山上的树砍掉会引起当 地江河淤塞,加剧水灾旱灾,但照样砍。为什么呢,人要活下去啊,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才可以。当然,只有正确观念,没有科学技术,好心也办不了好事。东晋的时候,有个不 成文的规定,谁家里出了瘟疫,当官的就不上朝了。但有些大臣不平衡,拿了皇帝的俸禄怎 么能不上朝呢,结果上朝,死一大片。不能说这些人观念不对,观念对啊,但他没有科学技 归结下来。我认为对待未来的变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八个字:不应无忧,无须过虑 15.结合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3分)() A.从世界上看,很多国家在发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且我们对很多自然规律还不知 道,所以无须过虑 B.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成为现实靠的是人类自身的努力,而人类的任何 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C.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发达的科学技术 D.我们历史上的环境思想、人地关系的见解,的确有它先进的方面,但是也有不足的一面。 16.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吗?为什么?结合文章简要阐明。(6分) 17.“归结下来,我认为对待未来的变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八个字:不应无忧,无须过虑。” 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5~18 题。 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吗 葛剑雄 我们应该怎么样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但能否成为现实要靠人类自身 的努力。我们地球从产生到这么多物种,人类只不过是万物之一,但为什么人能成为万物之 灵,这是凭了人类自身的努力,不是自然对人的偏爱。 第二,我们得认识到,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所以不要把这 个事情看那么严重。人类发展那么久,一点都不改变环境?不可能的。学会用火,是人类的 一大进步,但这个过程中,多少树木,多少柴禾被烧掉了?你能说这一定是退步吗? 可以说,改变与破坏,只有程度差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得承认这个事实:没有 哪个国家的繁荣不改变环境。但我这样讲,是不是听任人破坏自然?当然不是这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有一个由必然到自由,由人类中心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发 展的过程。在一开始人的破坏是必然的,因为人在不了解自然规律之前,只能满足自己的要 求,不然人就生存不下来了。人发达了以后,逐步掌握了自然规律,有了比较高度发展的生 产力和科学技术,慢慢地从必然走向自由。 另一方面,现在人类并没有达到完全的自由,有时候还要伤害动植物,这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我们到南极去,在南极保护的公约里面就有一条,如果考察队员碰到了生命危险,可 以适当地掠杀海豹。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人和动物之间,人还是重要的。我们这样做, 其实是体现人的价值。 要达到和谐,人类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这中间不仅需要正确的 观念,还要有科学的技术。晚清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已经知道了把山上的树砍掉会引起当 地江河淤塞,加剧水灾旱灾,但照样砍。为什么呢,人要活下去啊,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才可以。当然,只有正确观念,没有科学技术,好心也办不了好事。东晋的时候,有个不 成文的规定,谁家里出了瘟疫,当官的就不上朝了。但有些大臣不平衡,拿了皇帝的俸禄怎 么能不上朝呢,结果上朝,死一大片。不能说这些人观念不对,观念对啊,但他没有科学技 术。 归结下来。我认为对待未来的变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八个字:不应无忧,无须过虑。 15.结合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3 分) ( ) A.从世界上看,很多国家在发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且我们对很多自然规律还不知 道,所以无须过虑。 B.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成为现实靠的是人类自身的努力,而人类的任何 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C.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发达的科学技术。 D.我们历史上的环境思想、人地关系的见解,的确有它先进的方面,但是也有不足的一面。 16.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吗?为什么?结合文章简要阐明。(6 分) 17.“归结下来,我认为对待未来的变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八个字:不应无忧,无须过虑。” 这句话如何理解?(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