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9期 上海经济研究· 1949~1952年被接管官僚资本企业转化 为新中国国营企业的历史考察 以上海国营纺织企业接管、改造与建制过程为中心 朱婷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0020 内容摘要:在新中囯国有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中华人民共和 国所有,是建立国营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没收官僚资本企业转化而来的新国营企 业,在解决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后,还必须解决生产关系的变革问题,这类企业 须经历脱胎换骨的自身改造和建制,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生产关系。本文 以“接收、清点与恢复生产;组织系统的初步整改';“管理制度的废旧立新”三大重要 步骤为主线,梳理、分析上海国营纺织企业从原封不动地接管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到彻底 裁撤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从逐步展开企业组织系统的整编改组,到形成厂部、车间、生产 产小组三级管理体制;从废除一系列封建压迫制度,到建立一系列民主管理制度的具体 过程,探析建国初期上海国营纺织企业自身生产关系成功变革的历史经验,以及新中国 国营企业形成的条件、路径和初期样态 关键词:接管改造建制民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12)09-0147-009 1949~1952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共中 央通过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举措:统一财经、土地改革、镇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企业民 主改革等,巩固了国家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在此基础上使社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发展,广 大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和提高。史学界对这一时期诸多经济问题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 果,但仍有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例如以没收官僚资本企业转化而来的国营企业,其 内部生产关系如何成功变革,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没收高度集中和庞大的官僚 资本是形成新中国国有经济的主要方式,在新中国国有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国营企业主要来源 有三:继承解放区公营企业、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接管外资企业,而官僚资本企业所占比重为最大。 其次,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解决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问题,确立了新生 国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然而在生产关系这个复杂的经济结构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虽然是 最具决定因素的基础,但不是生产关系的全部,由没收官僚资本企业转化而来的新国营企业,既拥 有利于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也留有脱胎于封建经济的不合理生产关系,必须经历 脱胎换骨的自身改造和建制,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生产关系。其三,国有经济作为 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肩负领导新民主主义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重任,而国营企业作为国有 经济的载体,建立服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经营机制,是承载社会主义国有经济领 收稿日期:2012-04-0 一147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1949 ~ 1952 年被接管官僚资本企业转化 为新中国国营企业的历史考察 ———以上海国营纺织企业接管、改造与建制过程为中心 朱 婷 (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0020) 内容摘要: 在新中国国有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中华人民共和 国所有,是建立国营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没收官僚资本企业转化而来的新国营企 业,在解决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后,还必须解决生产关系的变革问题,这类企业必 须经历脱胎换骨的自身改造和建制,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生产关系。本文 以“接收、清点与恢复生产”; “组织系统的初步整改”; “管理制度的废旧立新”三大重要 步骤为主线,梳理、分析上海国营纺织企业从原封不动地接管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到彻底 裁撤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从逐步展开企业组织系统的整编改组,到形成厂部、车间、生产 产小组三级管理体制; 从废除一系列封建压迫制度,到建立一系列民主管理制度的具体 过程,探析建国初期上海国营纺织企业自身生产关系成功变革的历史经验,以及新中国 国营企业形成的条件、路径和初期样态。 关键词: 接管 改造 建制 民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1309( 2012) 09 - 0147 - 009 收稿日期: 2012 - 04 - 07 1949 ~ 1952 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共中 央通过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举措: 统一财经、土地改革、镇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企业民 主改革等,巩固了国家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在此基础上使社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发展,广 大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和提高。史学界对这一时期诸多经济问题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 果,但仍有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例如以没收官僚资本企业转化而来的国营企业,其 内部生产关系如何成功变革,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没收高度集中和庞大的官僚 资本是形成新中国国有经济的主要方式,在新中国国有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国营企业主要来源 有三: 继承解放区公营企业、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接管外资企业,而官僚资本企业所占比重为最大。 其次,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解决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问题,确立了新生 国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然而在生产关系这个复杂的经济结构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虽然是 最具决定因素的基础,但不是生产关系的全部,由没收官僚资本企业转化而来的新国营企业,既拥 有利于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也留有脱胎于封建经济的不合理生产关系,必须经历 脱胎换骨的自身改造和建制,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生产关系。其三,国有经济作为 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肩负领导新民主主义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重任,而国营企业作为国有 经济的载体,建立服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经营机制,是承载社会主义国有经济领 — 147 — 2012 年第9 期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2012年第9期 导重任的必要条件,其间由官僚资本企业转化而来的国营企业,如何通过自身改造、变革的必要过 程,逐步建立起新国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既是确立国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之后建立计 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其四,关于这一变革情况从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看,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经济史专著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章节论述但基本限于概述,①相关专题研究的论文亦不多 虽有若干篇关于“接管”及“民主改革”的论文,但缺乏对这一变革过程全般考察的论析。本文尝试 就此问题做一相对完整、具体的探讨,通过对建国初期上海国营纺织企业形成过程的梳理、分析, 考察以官僚资本企业转化而来的国营企业自身改造和建制的过程,探析新中国国营企业形成的条 件、路径和初期样态,以期了解改革开放前国营体制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规律,为深入国企改 革的探索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以“原封不动”为方针进行接收、清点与恢复生产 随着解放战争由北至南的推进,1949年初,人民民主政权已经基本接管了长江以北的官僚资 本企业,为即将解放城市接管官僚资本企业接累了相当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49年上 半年连续发出了《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关于接收江南城市给华东局的指示》、《关于 接收平津企业经验介绍》等文件,为之后接管官僚资本企业在方针、政策上做了详尽的部署。根据 这些文件确立了“原封不动”的接管方式,以及“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接管原则,具体落实到 接管过程中,就是对官僚资本企业“必须严格地注意到不要打乱企业组织的原来的机构”;对于企 业中的旧人员“没有逃跑,并愿意继续服务者,只要不是破坏分子,应令其担负原来职务,继续工 作;“对于企业中的各种组织及制度,亦应照旧保持,不应任意改革及宣布废除”;对于“旧的实际 工资标准和等级及实行多年的奖励制度、劳动保险制度等,亦应照旧,不得取消或任意改订”。此 外,中央还明确规定了“军管会只派军事代表去监督其工作,而不应派人去代替他们”的原则,阐明 军管会在接管工作中的作用,是派军代表传达上级命令和监督被接管企业的正常生产,而非直接 进行经营管理。②由此可见,中央的意图就是争取最大化地保持官僚资本企业的原状,以保证接管 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企业生产继续正常运营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按照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接管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华东局(简 称华东局)和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市军管会)对上海市接管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以“各按 系统,原封不动,自上而下,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步改造”为基本方针③,开始了对上海的全面 接管工作。5月29日人民解放军上海市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轻工业处,以刘少文为军事总代表, 正式宣布接管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纺公司)及其在上海所属企业为国营企业。④ 月12日财经接管委员会向轻工业处发布命令:“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业经本会派总军事代表接 ①如吴承明、董志凯主编,武力、陈廷漩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版。孙怀仁主编《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简史(1949-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杨 公仆、厦大慰主编《上海工业发展报告—五十年历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1949年1月15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第496-499页。 ③仕海市轻工业处工作报告》1949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接管上海》上卷、文献资料,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3页。 ④中纺公司是国民党政府于抗战胜利之初,接收日伪经营管理的纺织企业,并投入部分资金筹组而成,总公 司设在上海,此外在天津、青岛、东北分别设有分公司,中纺公司原属经济部纺织事业管理委员会所辖,1947年初该 撤消,转属经济部管辖,1948年9月虽奉命改组为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招收民股,但仍未脱离国官僚资本 性质,因其资本总额中只有30%发行无记名股票,而实际认购份额极为有限,直至解放中纺公司仍保持政府经营状 态。上海解放后对中纺公司的接管仅限于在上海总公司及其所属企业,其他地方的分公司及其所属企业由当地军 管会负责接管,接管期间中纺公司在各地附属营业所、代办处等仍归上海总公司管辖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导重任的必要条件,其间由官僚资本企业转化而来的国营企业,如何通过自身改造、变革的必要过 程,逐步建立起新国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既是确立国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之后建立计 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其四,关于这一变革情况从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看,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经济史专著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章节论述但基本限于概述,①相关专题研究的论文亦不多, 虽有若干篇关于“接管”及“民主改革”的论文,但缺乏对这一变革过程全般考察的论析。本文尝试 就此问题做一相对完整、具体的探讨,通过对建国初期上海国营纺织企业形成过程的梳理、分析, 考察以官僚资本企业转化而来的国营企业自身改造和建制的过程,探析新中国国营企业形成的条 件、路径和初期样态,以期了解改革开放前国营体制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规律,为深入国企改 革的探索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一、以“原封不动”为方针进行接收、清点与恢复生产 随着解放战争由北至南的推进,1949 年初,人民民主政权已经基本接管了长江以北的官僚资 本企业,为即将解放城市接管官僚资本企业接累了相当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 1949 年上 半年连续发出了《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关于接收江南城市给华东局的指示》、《关于 接收平津企业经验介绍》等文件,为之后接管官僚资本企业在方针、政策上做了详尽的部署。根据 这些文件确立了“原封不动”的接管方式,以及“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接管原则,具体落实到 接管过程中,就是对官僚资本企业“必须严格地注意到不要打乱企业组织的原来的机构”; 对于企 业中的旧人员“没有逃跑,并愿意继续服务者,只要不是破坏分子,应令其担负原来职务,继续工 作”; “对于企业中的各种组织及制度,亦应照旧保持,不应任意改革及宣布废除”; 对于“旧的实际 工资标准和等级及实行多年的奖励制度、劳动保险制度等,亦应照旧,不得取消或任意改订”。此 外,中央还明确规定了“军管会只派军事代表去监督其工作,而不应派人去代替他们”的原则,阐明 军管会在接管工作中的作用,是派军代表传达上级命令和监督被接管企业的正常生产,而非直接 进行经营管理。② 由此可见,中央的意图就是争取最大化地保持官僚资本企业的原状,以保证接管 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企业生产继续正常运营。 1949 年 5 月 27 日上海全境解放,按照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接管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华东局( 简 称华东局) 和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简称市军管会) 对上海市接管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以“各按 系统,原封不动,自上而下,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步改造”为基本方针③,开始了对上海的全面 接管工作。5 月 29 日人民解放军上海市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轻工业处,以刘少文为军事总代表, 正式宣布接管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纺公司) 及其在上海所属企业为国营企业。④ 6 月 12 日财经接管委员会向轻工业处发布命令: “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业经本会派总军事代表接 — 148 — ·上海经济研究· 2012 年第9 期 ① ② ③ ④ 如吴承明、董志凯主编,武力、陈廷漩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 ~ 1952)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年 1 月版。孙怀仁主编《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简史( 1949 - 1985 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杨 公仆、厦大慰主编《上海工业发展报告———五十年历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1949 年 1 月 15 日,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948 - 1949) ) 》,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年,第 496 ~ 499 页。 《上海市轻工业处工作报告》1949 年 6 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接管上海》上卷、文献资料,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1993 年版,第 23 ~ 33 页。 中纺公司是国民党政府于抗战胜利之初,接收日伪经营管理的纺织企业,并投入部分资金筹组而成,总公 司设在上海,此外在天津、青岛、东北分别设有分公司,中纺公司原属经济部纺织事业管理委员会所辖,1947 年初该 会撤消,转属经济部管辖,1948 年 9 月虽奉命改组为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招收民股,但仍未脱离国官僚资本 性质,因其资本总额中只有 30% 发行无记名股票,而实际认购份额极为有限,直至解放中纺公司仍保持政府经营状 态。上海解放后对中纺公司的接管仅限于在上海总公司及其所属企业,其他地方的分公司及其所属企业由当地军 管会负责接管,接管期间中纺公司在各地附属营业所、代办处等仍归上海总公司管辖
2012年第9期 上海经济研究· 管,该公司之原有董事会应即停止职权,由本会之总军事代表代行原董事会一切职权”,①军管会 对中纺公司的接收,从公司到工厂再到车间,自上而下逐步展开,除撤销董事会外其他一切组织机 构均原封未动,至6月底中纺公司及上海所属35家企业的接收工作基本完成,具体包括:棉纺织厂 18家,毛纺织厂5家,印染厂6家,绢纺厂1家,针织、机械、线带等厂5家;主要设备:棉纺锭 910088枚,织机17535台;毛麻绢纺锭50836枚,织机817台。2中纺公司的设备规模在上海纺织 工业整体规模中占有极大比重,仅以18家棉纺织厂为例,其纺锭数占到全市纺锭总数的 3761%,③另一方面,中纺公司所有企业都是由日资企业转化而来,其设施、设备水平及生产能力 都远在上海私营纺织企业之上,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机构完整地收归人民所有,对于新中国国有 经济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接收清点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司财产不流失,是接管中纺公司的重要环节。首先,清点工作需 要熟练的技术人员或业务人员才能胜任,同时清点工作必须在维持生产的前提下进行,军管会“根 据不打乱原来的企业机构和积极恢复生产的原则”,明确规定“国民党官僚经营时所进用人员,除 开少数反革命分子,破坏分子,挂名领薪及劣迹昭著者外,凡愿意照旧供职的一切员工,应令他们 照旧供职”,为此,留用了包括日籍技术人员在内的绝大多数旧职员,并保留其原职原薪,在军管会 的监督下令其有权有责地照常进行工作,同时发动广大工人群众和积极分子参与清点工作。其 次,原中纺公司仅存在三年多时间,与日资企业经营时相比“凡固定物资,如机器、房屋、地产等, 大体可能相同;凡流动性的物资,如原料,物料,成品等,则迥不相同”。故此次清点的目的就是要 查明日人经营时的一切优良设备,是否仍完美无缺”,及其日资企业遗留物资与原中纺公司移交 物资的增减情况。而实际上,在国民政府接收日资企业时已经过两次点收手续,第一次由日人移 交经济部苏浙皖区特派员办公处,第二次由特派员办公处移交原中纺公司,日人移交时即制有原 始移交清册,原中纺公司接收时又另制一份点收清册,并另外制有一份与日人原始清册不相符的 增耗清册。由此,军管会确定以日本人原始清册为蓝本,原中纺公司接收时的点收清册及増耗清 册为辅本的基本方针,以“先盘点其结存数量,然后再一面开工,一面详细检点、接收和整理”为步 骤,分门别类逐一进行盘存、点收,并对增减设备、物资,做出详细增耗报告,使清点工作在1949年 内顺利完成。④ 实际上“接管”本身包涵了“接收”与“管理”两层意义,它是两种不同性质而又互相穿插的工 作“接收”的任务主要是通过物资盘存、资产点收等具体工作,把官僚资本企业完整地收归人民所 有,“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利用旧机构、旧人员、旧制度,维持被接收官僚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正所 谓边接边管。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的饶漱石对“接”与“管”的关系 与接管目的明确指示:∵…不要把接与管分开。接是为了管,管是为了搞好生产”,企业接管的 “目的不是打乱而是改造,不是停止生产而是越快恢复生产越好,…总之,一切是以恢复与发展 生产为目的,不能因为接收而停止了生产”。⑤中纺公司所属各厂在“在上海解放后三天内即全部 复工”,6月中旬,各厂生产基本得到了恢复,其生产恢复情况“已接近今年四月份国民党统治时期 ①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1-1-2067-2《为令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之原有董事会停止一切职权由》。 ②主要设备的数据依据《上海纺织工业志》大事记,另关于棉纺锭数《上海纺织工业志》行业篇、《上海通志》 《上海市人民政府志》等资料都为89.82万枚,两个数据略有差距,但因《上海纺织工业志》“大事记”中,主要设备 数据包括棉纺锭,织机:毛麻绢纺锭及织机四项,更能反映中纺公司的设备规模情况,故此处选用了“大事记”的数 ③参见《上海纺织工业志》行业篇、《上海通志》、《上海市人民政府志》等 ④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1-1-2062促上海军管会财经委轻工处“关于接管中纺公司的方法办法建议”》 1949年4月26日 ⑤《饶漱石关于接管上海问题的报告》1949年5月6日,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接管上海》上卷、文献资 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3页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管,该公司之原有董事会应即停止职权,由本会之总军事代表代行原董事会一切职权”,①军管会 对中纺公司的接收,从公司到工厂再到车间,自上而下逐步展开,除撤销董事会外其他一切组织机 构均原封未动,至 6 月底中纺公司及上海所属 35 家企业的接收工作基本完成,具体包括: 棉纺织厂 18 家,毛纺织厂 5 家,印染厂 6 家,绢纺厂 1 家,针织、机械、线带等厂 5 家; 主要设备: 棉纺锭 910088 枚,织机 17535 台; 毛麻绢纺锭 50836 枚,织机 817 台。② 中纺公司的设备规模在上海纺织 工业整体规 模 中 占 有 极 大比 重,仅 以 18 家棉纺织厂为例,其纺锭数占到全市纺锭总数的 37. 61% ,③另一方面,中纺公司所有企业都是由日资企业转化而来,其设施、设备水平及生产能力 都远在上海私营纺织企业之上,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机构完整地收归人民所有,对于新中国国有 经济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接收清点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司财产不流失,是接管中纺公司的重要环节。首先,清点工作需 要熟练的技术人员或业务人员才能胜任,同时清点工作必须在维持生产的前提下进行,军管会“根 据不打乱原来的企业机构和积极恢复生产的原则”,明确规定“国民党官僚经营时所进用人员,除 开少数反革命分子,破坏分子,挂名领薪及劣迹昭著者外,凡愿意照旧供职的一切员工,应令他们 照旧供职”,为此,留用了包括日籍技术人员在内的绝大多数旧职员,并保留其原职原薪,在军管会 的监督下令其有权有责地照常进行工作,同时发动广大工人群众和积极分子参与清点工作。其 次,原中纺公司仅存在三年多时间,与日资企业经营时相比,“凡固定物资,如机器、房屋、地产等, 大体可能相同; 凡流动性的物资,如原料,物料,成品等,则迥不相同”。故此次清点的目的就是要 “查明日人经营时的一切优良设备,是否仍完美无缺”,及其日资企业遗留物资与原中纺公司移交 物资的增减情况。而实际上,在国民政府接收日资企业时已经过两次点收手续,第一次由日人移 交经济部苏浙皖区特派员办公处,第二次由特派员办公处移交原中纺公司,日人移交时即制有原 始移交清册,原中纺公司接收时又另制一份点收清册,并另外制有一份与日人原始清册不相符的 增耗清册。由此,军管会确定以日本人原始清册为蓝本,原中纺公司接收时的点收清册及增耗清 册为辅本的基本方针,以“先盘点其结存数量,然后再一面开工,一面详细检点、接收和整理”为步 骤,分门别类逐一进行盘存、点收,并对增减设备、物资,做出详细增耗报告,使清点工作在 1949 年 内顺利完成。④ 实际上“接管”本身包涵了“接收”与“管理”两层意义,它是两种不同性质而又互相穿插的工 作,“接收”的任务主要是通过物资盘存、资产点收等具体工作,把官僚资本企业完整地收归人民所 有,“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利用旧机构、旧人员、旧制度,维持被接收官僚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正所 谓边接边管。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的饶漱石对“接”与“管”的关系 与接管目的明确指示: “……不要把接与管分开。接是为了管,管是为了搞好生产”,企业接管的 “目的不是打乱而是改造,不是停止生产而是越快恢复生产越好,……总之,一切是以恢复与发展 生产为目的,不能因为接收而停止了生产”。⑤中纺公司所属各厂在“在上海解放后三天内即全部 复工”,6 月中旬,各厂生产基本得到了恢复,其生产恢复情况“已接近今年四月份国民党统治时期 — 149 — 2012 年第9 期 ·上海经济研究· ① ② ③ ④ ⑤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1 - 1 - 2067 - 2《为令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之原有董事会停止一切职权由 》。 主要设备的数据依据《上海纺织工业志》大事记,另关于棉纺锭数《上海纺织工业志》行业篇、《上海通志》、 《上海市人民政府志》等资料都为 89. 82 万枚,两个数据略有差距,但因《上海纺织工业志》“大事记”中,主要设备 数据包括棉纺锭,织机; 毛麻绢纺锭及织机四项,更能反映中纺公司的设备规模情况,故此处选用了“大事记”的数 据。 参见《上海纺织工业志》行业篇、《上海通志》、《上海市人民政府志》等。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B1 - 1 - 2062《上海军管会财经委轻工处: “关于接管中纺公司的方法办法建议”》 1949 年 4 月 26 日。 《饶漱石关于接管上海问题的报告》1949 年 5 月 6 日,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接管上海》上卷、文献资 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版,第 23 ~ 33 页
·上海经济研究· 2012年第9期 中纺开工程度与生产的水准,有个别部门(如印染各厂)与个别厂(如中纺一厂)且已超过该月开工 程度与生产水准”,①到1949年年底,各厂生产总体恢复到解放前的生产水平甚至“一部分超过了 官僚资本统治的任何时期”。2华东局曾提出:看上海接管工作的好坏,关键是要看入城后工厂是 不是冒烟,生产是不是照常进行之标准看,由此可见中纺公司的接管工作是成功的,成功的主要原 因就在于接管过程中严格遵循了“原封不动”的基本原则,利用原有组织系统、原有管理机制及原 有从业人员进行“接”与“管”,使公司财产没有出现明显流失,生产运营也没有中断,保证了接收、 清点与恢复生产的顺利完成。 以“逐步改造”为原则实施组织系统的初步整改 按照中央提出的“不要打烂旧机构”和保存“原职、原薪、原制度”等指示精神,中纺公司在“原 封不动”、“整套接收”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接管第一阶段的两项重大任务:“接收”与“复工”。 “原封不动”地接管,的确避免了企业新旧所有制交替之时可能出现的不必要混乱,同时为新生政 权的巩固和人民生活的稳定维持了必要的生产。然而“原封不动”的接管原则,仅适用于接管之初 的接收与初步复工,当官僚资本企业已经转变成为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它的内部机制不可能不 发生变化,企业归属权的改变必然会引发企业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只是新中国特定的历史条 件决定了这种变革更适宜于“渐变”而不适于“激变”,所以中共中央在接管前就确定了对于原组织 机构“不是打乱而是改造”的变革方针,仅仅要求“在短时期内要原封不动”,之后再加以“逐步改 造”,至于“改造”什么时候开始,应该采取哪些方式,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这些问题在最初并不明 了。理论上讲,官僚资本企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要经历接收、管理、改造三个阶 段,但实际上这三项工作在时间上是穿插进行的,接收与管理、管理与改造是不可能剥离的。从中 纺公司的实际情况看,“改造”很快就发生了,1949年8月30日,中纺公司还处在接收清点、恢复生 产的接管第一阶段,军管会即发出了《对中纺公司机构改造的意见》,提出“打烂旧躯壳,“废除旧 的总经理制,以及一连串的处科等旧系统,以消减过去包而不办互不负责的腐化现象;“建立机能 化的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和“生产委员会”等改造中纺公司的初步设想,③虽然这些设想直到 民主改革运动完成才逐一实现,但在1949年内,中纺公司组织系统的改造已经颇具成效。 中纺公司组织系统改造的第一步是对公司机构进行改组整编。接管之初,中纺公司机构臃 肿,凌乱不堪,按原有总公司组织规程规定的各级管理机构共有7处1室,下辖18课3组,而组织 规程规定之外“叠床架屋五光十色存在着的各室、会、团、队、组、所等等,复叠二十余个单位之 多”,机构重叠庞杂暴露出企业管理“衙门化”的严重问题,事权不一、权责不明,管理混乱,行政效 率极其低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产的正常发展。中纺公司接管后即“权衡缓急轻重”开始 对原有机构进行整编,历时半年多,对一些没有需要的机构进行了裁撤,一些还有部分需要的机构 进行了合并,一共裁并了20多个单位,与此同时新公司组织规程也在积极酝酿中。④经过反复讨 论研究,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业部于1949年12月23日制发了《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组织 规程》,根据新组织规程规定“公司设总经理一人总理公司全部业务副总经理三人协助总经理处 理业务”;公司下设5处,1室,下辖27课,新规程大大紧缩了中纺公司的组织机构,并至少在三方 面改进了原有机构的弊病“第一节省开支;第二事权统一;第三提高工作效能”。新组织规程还确 定,于1950年1月1日起“遵照新颁组织规程正式成立新公司”,启用“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之 ①上海市轻工业处工作报告(1949年6月,《接管上海》,第273-274页 ②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132-1-7-4《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1949年工作报告》,1950年。 ③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B1-1-2068《军管会对中纺公司机构改造的意见》,1949年8月30日。 ④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B132-1-39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人事可工作总结》,1950年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纺开工程度与生产的水准,有个别部门( 如印染各厂) 与个别厂( 如中纺一厂) 且已超过该月开工 程度与生产水准”,①到 1949 年年底,各厂生产总体恢复到解放前的生产水平甚至“一部分超过了 官僚资本统治的任何时期”。② 华东局曾提出: 看上海接管工作的好坏,关键是要看入城后工厂是 不是冒烟,生产是不是照常进行之标准看,由此可见中纺公司的接管工作是成功的,成功的主要原 因就在于接管过程中严格遵循了“原封不动”的基本原则,利用原有组织系统、原有管理机制及原 有从业人员进行“接”与“管”,使公司财产没有出现明显流失,生产运营也没有中断,保证了接收、 清点与恢复生产的顺利完成。 二、以“逐步改造”为原则实施组织系统的初步整改 按照中央提出的“不要打烂旧机构”和保存“原职、原薪、原制度”等指示精神,中纺公司在“原 封不动”、“整套接收”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接管第一阶段的两项重大任务: “接收”与“复工”。 “原封不动”地接管,的确避免了企业新旧所有制交替之时可能出现的不必要混乱,同时为新生政 权的巩固和人民生活的稳定维持了必要的生产。然而“原封不动”的接管原则,仅适用于接管之初 的接收与初步复工,当官僚资本企业已经转变成为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它的内部机制不可能不 发生变化,企业归属权的改变必然会引发企业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只是新中国特定的历史条 件决定了这种变革更适宜于“渐变”而不适于“激变”,所以中共中央在接管前就确定了对于原组织 机构“不是打乱而是改造”的变革方针,仅仅要求“在短时期内要原封不动”,之后再加以“逐步改 造”,至于“改造”什么时候开始,应该采取哪些方式,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这些问题在最初并不明 了。理论上讲,官僚资本企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要经历接收、管理、改造三个阶 段,但实际上这三项工作在时间上是穿插进行的,接收与管理、管理与改造是不可能剥离的。从中 纺公司的实际情况看,“改造”很快就发生了,1949 年 8 月 30 日,中纺公司还处在接收清点、恢复生 产的接管第一阶段,军管会即发出了《对中纺公司机构改造的意见》,提出“打烂旧躯壳”,“废除旧 的总经理制,以及一连串的处科等旧系统,以消减过去包而不办互不负责的腐化现象”; “建立机能 化的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和“生产委员会”等改造中纺公司的初步设想,③虽然这些设想直到 民主改革运动完成才逐一实现,但在 1949 年内,中纺公司组织系统的改造已经颇具成效。 中纺公司组织系统改造的第一步是对公司机构进行改组整编。接管之初,中纺公司机构臃 肿,凌乱不堪,按原有总公司组织规程规定的各级管理机构共有 7 处 1 室,下辖 18 课 3 组,而组织 规程规定之外,“叠床架屋五光十色存在着的各室、会、团、队、组、所等等,复叠二十余个单位之 多”,机构重叠庞杂暴露出企业管理“衙门化”的严重问题,事权不一、权责不明,管理混乱,行政效 率极其低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产的正常发展。中纺公司接管后即“权衡缓急轻重”开始 对原有机构进行整编,历时半年多,对一些没有需要的机构进行了裁撤,一些还有部分需要的机构 进行了合并,一共裁并了 20 多个单位,与此同时新公司组织规程也在积极酝酿中。④ 经过反复讨 论研究,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业部于 1949 年 12 月 23 日制发了《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组织 规程》,根据新组织规程规定,“公司设总经理一人总理公司全部业务副总经理三人协助总经理处 理业务”; 公司下设 5 处,1 室,下辖 27 课,新规程大大紧缩了中纺公司的组织机构,并至少在三方 面改进了原有机构的弊病,“第一节省开支; 第二事权统一; 第三提高工作效能”。新组织规程还确 定,于 1950 年 1 月 1 日起“遵照新颁组织规程正式成立新公司”,启用“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之 — 150 — ·上海经济研究· 2012 年第9 期 ① ② ③ ④ 上海市轻工业处工作报告( 1949 年 6 月) ,《接管上海》,第 273 ~ 274 页。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B132 - 1 - 7 - 4《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1949 年工作报告》,1950 年。 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 B1 - 1 - 2068《军管会对中纺公司机构改造的意见》,1949 年 8 月 30 日。 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 B132 - 1 - 39《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人事可工作总结》,1950 年
2012年第9期 上海经济研究· 名,以取代原名“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公司”,12月30日,中纺公司下发“关于公司改名各 所属单位修正名称的通知”,通知下属各机构亦随公司更名日同时改用新名。①新公司的成立,标 志着中纺公司组织系统改造获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中纺公司董事会早在接 管之初即被取缔“股份有限公司”早已名存实亡,此次更名结束了这种名实不符的局面,二是上海 中纺公司不再是中纺总公司,而仅是华东局下属的地方国营企业,其权责上剥离了与各地分公司 的关系。2 中纺公司组织系统改造的第二步是对公司人事制度进行整顿改革。接管之初,中纺公司的人 事系统庞大松散,人浮于事“按照总公司原来组织规程,设置总工程师名额20人,工程师名额28 至40人,专门委员14至40人专员名额80至120人各课不论业务性质不管工作繁简,办事人员数 额一律,计总公司的全部规定员额竟达768至1198名之多,其他在组织规程以外乃至拿干薪的顾 问人员犹不在内”,③中纺公司接管时职员在编人数多达3747人。“为了使中纺人事配备趋于合 理,为了使中纺过剩人员转移到适宜工作岗位,为了使旧人员获得改造的机会”,中纺公司接管之 后即开始对庞杂凌乱的人事状况加以整改,整改的核心任务是对职员进行精简。整改工作大致可 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接管初期“许多自问劣迹昭彰,不容于新时代的人物,先期溜掉了,剩下 部分躲躲闪闪想掩藏起来的人,经过群众指摘,分别予以追赔工务,交保,撤职,免职等处分”加以 整顿;第二阶段从接管初期至1949年底,采取资遣、解职、留纸停薪;自动辞职、回乡生产;其他机构 商调、自行转业;以及参加学习等多种方式,对相当一部分过剩的普通事务人员与一小部分不称职 的技术人员实行了精简,具体精简人数如下表:④ 1949年5-12月上海中纺公司职员精简表 精简单位 接管时人数1949年底人数实减人数各机构减少人数% 总公司各处室 总公司直辖各附属单位 各棉纺织厂 7.6% 各印染厂 19.8% 各毛蘼绢针机械纱带厂 571 36% 747 18.8% 据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B132-1-39《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人事工作总結》制作 中纺公司7个月共精简职员705名,精简了原有职员总数的18.8%,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 人事系统过于庞大、人浮于事的状况,同时剔除了那些靠裙带关系身居要职而无所作为者,又精简 或调岗了部分业务能力较差者,无形中提升了公司管理能力。 中纺公司组织系统改造的第三步是对公司工资制度进行调整改造。接管之初,中纺公司的工 资制度极不合理,工人与职员、低级职员与高级职员之间的工资差别悬殊“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 的差距太大,几达十六倍之多;…底薪高低的太不合理现象是始终相当普遍的存在”,⑤工人工资 ①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132-1-2-1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业部《关于制发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组织规程的训令》1949年12月23日 ②中纺公司各地分公司从一开始既归所在大区军管会接管,解放后上海中纺公司与各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 限于解放前遗留业务的善后,包括各地办事处营业所的业务也在逐步转归当地政府,新公司成立后与前所属各 分支机构的账务处理仍在处理中 ③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B132-1-39《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人事可工作总结》,1950年。 ④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132-1-7-4《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1949年工作报告》1950年 ⑤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B132-1-39《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人事可工作总结》,1950年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名,以取代原名“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公司”,12 月 30 日,中纺公司下发“关于公司改名各 所属单位修正名称的通知”,通知下属各机构亦随公司更名日同时改用新名。① 新公司的成立,标 志着中纺公司组织系统改造获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其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中纺公司董事会早在接 管之初即被取缔,“股份有限公司”早已名存实亡,此次更名结束了这种名实不符的局面,二是上海 中纺公司不再是中纺总公司,而仅是华东局下属的地方国营企业,其权责上剥离了与各地分公司 的关系。② 中纺公司组织系统改造的第二步是对公司人事制度进行整顿改革。接管之初,中纺公司的人 事系统庞大松散,人浮于事。“按照总公司原来组织规程,设置总工程师名额 20 人,工程师名额 28 至 40 人,专门委员 14 至 40 人专员名额 80 至 120 人各课不论业务性质不管工作繁简,办事人员数 额一律,计总公司的全部规定员额竟达 768 至 1198 名之多,其他在组织规程以外乃至拿干薪的顾 问人员犹不在内”,③中纺公司接管时职员在编人数多达 3747 人。“为了使中纺人事配备趋于合 理,为了使中纺过剩人员转移到适宜工作岗位,为了使旧人员获得改造的机会”,中纺公司接管之 后即开始对庞杂凌乱的人事状况加以整改,整改的核心任务是对职员进行精简。整改工作大致可 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接管初期,“许多自问劣迹昭彰,不容于新时代的人物,先期溜掉了,剩下一 部分躲躲闪闪想掩藏起来的人,经过群众指摘,分别予以追赔工务,交保,撤职,免职等处分”加以 整顿; 第二阶段从接管初期至 1949 年底,采取资遣、解职、留纸停薪; 自动辞职、回乡生产; 其他机构 商调、自行转业; 以及参加学习等多种方式,对相当一部分过剩的普通事务人员与一小部分不称职 的技术人员实行了精简,具体精简人数如下表: ④ 1949 年 5 ~12 月上海中纺公司职员精简表 精简单位 接管时人数 1949 年底人数 实减人数 各机构减少人数% 总公司各处室 724 528 196 27 % 总公司直辖各附属单位 830 637 193 23 % 各棉纺织厂 1370 1265 105 7. 6 % 各印染厂 252 202 50 19. 8 % 各毛蔴绢针机械纱带厂 571 365 206 36 % 合计 3747 2997 705 18. 8 % 根据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 B132 - 1 - 39《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人事工作总结》制作。 中纺公司 7 个月共精简职员 705 名,精简了原有职员总数的 18. 8%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 人事系统过于庞大、人浮于事的状况,同时剔除了那些靠裙带关系身居要职而无所作为者,又精简 或调岗了部分业务能力较差者,无形中提升了公司管理能力。 中纺公司组织系统改造的第三步是对公司工资制度进行调整改造。接管之初,中纺公司的工 资制度极不合理,工人与职员、低级职员与高级职员之间的工资差别悬殊,“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 的差距太大,几达十六倍之多; ……底薪高低的太不合理现象是始终相当普遍的存在”,⑤工人工资 — 151 — 2012 年第9 期 ·上海经济研究· ① ② ③ ④ ⑤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B132 - 1 - 2 - 1 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业部《关于制发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组织规程的训令》1949 年 12 月 23 日。 中纺公司各地分公司从一开始既归所在大区军管会接管,解放后上海中纺公司与各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 仅限于解放前遗留业务的善后,包括各地办事处营业所的业务也在逐步转归当地政府,新公司成立后与前所属各 地分支机构的账务处理仍在处理中。 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 B132 - 1 - 39《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人事可工作总结》,1950 年。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B132 - 1 - 7 - 4《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1949 年工作报告》1950 年。 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 B132 - 1 - 39《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人事可工作总结》,195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