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5期 太平洋学报 VoL 23, No 5 2015年5月 PACIFIC JOURNAL May 2015 DO:10.14015/j.cnki.1004-8049.2015.05.003 金灿荣、王博“有关中国特色军事外交的理论思考,《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5期,第17-25页。 JIN Canrong, WANG Bo " On the Theories of 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 Pacifie Journal, Vol. 23. No 5, 2015, Pp. 17-25 有关中国特色军事外交的理论思考 金灿荣王博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军队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由于承担国际维和责任领域的拓展以及建 枃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总体需求,对中国军事外交进行理论探讨尤显必要。本文将军事外交 定义为国家战略的对外非战争军事延伸,在回顾中国军事外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进 行理论建构,并指出未来中国军事外交实务的三个发展方向,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外交 大国军事外交和基于中华文明的军事外交。 关键词:军事外交理论;中国军事外交历程;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大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049(2015)05-0017-09 随着中国日益承担大国责任,中国军队也的定义,国内还无统一意见。一种理解是将“军 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军事外事外交”中的“军事”二字界定为军事领域、军事 交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和挑战多发期。议题。金正昆在(现代外交学概论》中认为,军 20世纪90年代,学界有关军事外交的研究逐渐事外交是指国与国之间建立并加强军事领域的 增加和深入,但相关成果更多是围绕政策和具联系与合作,其形式包括人员往来、从事武器销 体实践形成的,主动的理论总结相对匮乏。本售、提供军事援助、实行军事合作和缔结军事同 文尝试以中国军事外交历程为依据,对中国军盟。熊武一、周家法主编的《军事大辞海》将 事外交理论进行初步建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军事外交”定义为“由军事领导机关、驻外武 向进行探讨。 官或军事代表团进行的外交活动。如军事代表 团互访、谈判、缔结军事条约,或协调两军关系, 军事外交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以及处理国际上的军事事务等,也称‘国防外 交’或‘国防外事’。”2钱其琛主编的《世界外交 我国官方首次使用“军事外交”一词是在大辞典》认为,军事外交是“对一国国防部门和 1998年的国防白皮书中。目前,对于军事外交军队旨在促进国家间关系在军事领域所进行的 收稿日期:2015-1=9:修订日期:20154446。 作者简介:金灿荣(1962-),男,湖北武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美关系:王博(1986-),女,内蒙 古赤峰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军事外交。 ①金正昆著《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②熊武一、周家法主编《军事大辞海》(上册),长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0页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3 卷 第 5 期 太 平 洋 学 报 Vol. 23,No. 5 2015 年 5 月 PACIFIC JOURNAL May 2015 DOI∶ 10. 14015 /j. cnki. 1004 - 8049. 2015. 05. 003 金灿荣、王博: “有关中国特色军事外交的理论思考”,《太平洋学报》,2015 年第 5 期,第 17 - 25 页。 JIN Canrong,WANG Bo,“On the Theories of 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Pacific Journal,Vol. 23,No. 5,2015,pp. 17 - 25. 有关中国特色军事外交的理论思考 金灿荣1 王 博1 ( 1.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要: 中国军队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由于承担国际维和责任领域的拓展以及建 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总体需求,对中国军事外交进行理论探讨尤显必要。本文将军事外交 定义为国家战略的对外非战争军事延伸,在回顾中国军事外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进 行理论建构,并指出未来中国军事外交实务的三个发展方向,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外交、 大国军事外交和基于中华文明的军事外交。 关键词: 军事外交理论; 中国军事外交历程; 命运共同体; 和平与发展; 大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8049( 2015) 05 - 0017 - 09 收稿日期: 2015-01-29; 修订日期: 2015-04-06。 作者简介: 金灿荣( 1962—) ,男,湖北武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中美关系; 王博( 1986—) ,女,内蒙 古赤峰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军事外交。 ① 金正昆著: 《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2 页。 ② 熊武一、周家法主编: 《军事大辞海》( 上册) ,长城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240 页。 随着中国日益承担大国责任,中国军队也 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军事外 交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和挑战多发期。 20 世纪 90 年代,学界有关军事外交的研究逐渐 增加和深入,但相关成果更多是围绕政策和具 体实践形成的,主动的理论总结相对匮乏。本 文尝试以中国军事外交历程为依据,对中国军 事外交理论进行初步建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 向进行探讨。 一、军事外交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我国官方首次使用“军事外交”一词是在 1998 年的国防白皮书中。目前,对于军事外交 的定义,国内还无统一意见。一种理解是将“军 事外交”中的“军事”二字界定为军事领域、军事 议题。金正昆在《现代外交学概论》中认为,军 事外交是指国与国之间建立并加强军事领域的 联系与合作,其形式包括人员往来、从事武器销 售、提供军事援助、实行军事合作和缔结军事同 盟。①熊武一、周家法主编的《军事大辞海》将 “军事外交”定义为: “由军事领导机关、驻外武 官或军事代表团进行的外交活动。如军事代表 团互访、谈判、缔结军事条约,或协调两军关系, 以及处理国际上的军事事务等,也称‘国防外 交’或‘国防外事’。”②钱其琛主编的《世界外交 大辞典》认为,军事外交是“对一国国防部门和 军队旨在促进国家间关系在军事领域所进行的
太平洋学报第23卷 对外交往的一种提法”,“在对外关系中运用军国防部采取的各项行动提供力量保证,这些行动 事手段配合外交行动的做法不能称之为‘军事旨在消除敌视,建立和维持信任,帮助治理与民 外交 主的武装力量发展,为冲突预防和解决做出贡 另一种理解与钱其琛的意见不同,认为“军献”。英国定义的军事外交的涵盖范围甚广。 事外交”中的“军事”二字包含军事手段、军事工 美国关于军事外交的理论研究相对空白, 具。贺俊起在《国防的多维结构》一书中指出,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少,也没有对军事外 军事外交并非单纯的军事行动与外交行为,而交做明确界定,官方也极少使用军事外交一词, 是兼具两者,并介于军事与外交之间。军事外更多使用涵义更广的“军事关系”( military rela- 交又称为国防外交,专指以国家安全为目的、在tion、“军对军关系”( military -to-military rela 军事上建立的各种接触、联系和关系,以及与此 tionship)或者涵义较窄的“军事接触”( military 有关的各种活动的总称,而此种活动带有显著 contacts)、军事交流( military exchanges)等词。 的军事性质和战略意义。2郭新宁的《试论军事 上述定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重在 外交的概念、定位及功能》一文认为“军事外交尝试以中国现实的国际国内环境为基础,总结 主要指主权国家的国防部门及武装力量旨在增出符合中国军事外交的行为逻辑、适应中国军 进和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尤其是国防安事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建构中国军 全的目标,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及国际组织进事外交理论的“军事外交”的定义。笔者将军 行的交往、交涉和活动,是一国对外关系和总体事外交定义为“国家战略的对外非战争军事延 外交的一个方面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该国防伸”。具体来讲,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国 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③ 家战略为遵循、以军队为主体、以军事为主要 有学者对以上定义进行了综合,杨松河在领域,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利用多手段维护安全 《军事外交学概论》中认为军事外交有广义和狭利益、促进世界和平的行为、艺术以及过程。 义之分。“广义军事外交指一切涉及国家安全这里“外交”二字的内涵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 和军队的外交活动,狭义军事外交则专指国防上的“外交即谈判”,它包括了战略的制定以及 机构和武装部队参与的涉外事务。”④狭义军事更具体化的政策措施组合。这一军事外交的 外交包含军事高层访问、军购或军售、联合军事定义既视“军事”为手段、途径,同时也是内容、 演习、军事科技的合作、军官培训与进修、军事援领域 助、联合国维和行动、军舰访问、参与国际军事会 具体到中国军事外交,其任务是为社会主 议、军队文艺团体的表演、驻外武官任务等。 国外类似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使用的是 ①钱其琛主编《世界外交大辞典》(上册),世界知识出版 “防务外交”( defense diplomacy)-词。按照外.205年版,第96页 ②贺俊起著《国防的多维结构》,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年 交辞典》的解释,指“通过包括武官在内的军事版第22页。 人员,支持冲突预防和处理工作。军事外交的 ③郭新宁“试论军事外交的概念、定位及功能,《外交评 论》,2009年第3期,第48页 行为多种多样,包括为具有民主性的军队的发 ④杨松河蓉《军事外交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 展提供援助”⑤。这一意义广泛的术语得到了少版,第1页 ⑤[美]杰夫·贝里奇、艾伦·詹姆斯著,高飞译《外交辞 数国家的采纳。1998年7月英国国防部公布的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年版,第72页 《战略防卫评估》中提到所谓的军事外交,指“国 6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 U. K. Ministry of De- fenceStrategicDefenceReview",July1998,http://www.moduk/ 防部与武装部队具有预防冲突的合宜的经验及NR/ rdonlyres65F3D7AC-4340-419-9342-20825848E0E0 专业,而赋予其成为正式的国防外交任务将成s1998 complete.pd. 为国防核心活动”。6英国国防部于2000年正式 www.mod.uk/nr/rdonlyRes/bB03foe7-1f85-4e7b-b7eb 推出了务外交》的文件,认为防务外交是“为4F0418152932/0/ polpapaerl_def_dip.po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太平洋学报 第 23 卷 对外交往的一种提法”,“在对外关系中运用军 事手段配合外交行动的做法不能称之为‘军事 外交’”。① 另一种理解与钱其琛的意见不同,认为“军 事外交”中的“军事”二字包含军事手段、军事工 具。贺俊起在《国防的多维结构》一书中指出, 军事外交并非单纯的军事行动与外交行为,而 是兼具两者,并介于军事与外交之间。军事外 交又称为国防外交,专指以国家安全为目的、在 军事上建立的各种接触、联系和关系,以及与此 有关的各种活动的总称,而此种活动带有显著 的军事性质和战略意义。② 郭新宁的《试论军事 外交的概念、定位及功能》一文认为: “军事外交 主要指主权国家的国防部门及武装力量旨在增 进和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尤其是国防安 全的目标,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及国际组织进 行的交往、交涉和活动,是一国对外关系和总体 外交的一个方面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该国防 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③ 有学者对以上定义进行了综合,杨松河在 《军事外交学概论》中认为军事外交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广义军事外交指一切涉及国家安全 和军队的外交活动,狭义军事外交则专指国防 机构和武装部队参与的涉外事务。”④狭义军事 外交包含军事高层访问、军购或军售、联合军事 演习、军事科技的合作、军官培训与进修、军事援 助、联合国维和行动、军舰访问、参与国际军事会 议、军队文艺团体的表演、驻外武官任务等。 国外类似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使用的是 “防务外交”( defense diplomacy) 一词。按照《外 交辞典》的解释,指“通过包括武官在内的军事 人员,支持冲突预防和处理工作。军事外交的 行为多种多样,包括为具有民主性的军队的发 展提供援助”⑤。这一意义广泛的术语得到了少 数国家的采纳。1998 年 7 月英国国防部公布的 《战略防卫评估》中提到所谓的军事外交,指“国 防部与武装部队具有预防冲突的合宜的经验及 专业,而赋予其成为正式的国防外交任务将成 为国防核心活动”。⑥ 英国国防部于 2000 年正式 推出了《防务外交》的文件,认为防务外交是“为 国防部采取的各项行动提供力量保证,这些行动 旨在消除敌视,建立和维持信任,帮助治理与民 主的武装力量发展,为冲突预防和解决做出贡 献”⑦。英国定义的军事外交的涵盖范围甚广。 美国关于军事外交的理论研究相对空白, 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少,也没有对军事外 交做明确界定,官方也极少使用军事外交一词, 更多使用涵义更广的“军事关系”( military relations) 、“军对军关系”( military-to-military relationship) 或者涵义较窄的“军事接触”( military contacts) 、军事交流( military exchanges) 等词。 上述定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重在 尝试以中国现实的国际国内环境为基础,总结 出符合中国军事外交的行为逻辑、适应中国军 事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建构中国军 事外交理论的“军事外交”的定义。笔者将军 事外交定义为“国家战略的对外非战争军事延 伸”。具体来讲,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国 家战略为遵循、以军队为主体、以军事为主要 领域,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利用多手段维护安全 利益、促进世界和平的行为、艺 术 以 及 过 程。 这里“外交”二字的内涵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 上的“外交即谈判”,它包括了战略的制定以及 更具体化的政策措施组合。这一军事外交的 定义既视“军事”为手段、途径,同时也是内容、 领域。 具体到中国军事外交,其任务是为社会主 1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钱其琛主编: 《世界外交大辞典》( 上册) ,世界知识出版 社,2005 年版,第 956 页。 贺俊起著: 《国防的多维结构》,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 年 版,第 227 页。 郭新宁: “试论军事外交的概念、定位及功能”,《外交评 论》,2009 年第 3 期,第 48 页。 杨松河著: 《军事外交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 年 版,第 1 页。 [美]杰夫·贝里奇、艾伦·詹姆斯著,高飞译: 《外交辞 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72 页。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U. K. Ministry of Defence,“Strategic Defence Review”,July 1998,http: / /www. mod. uk / NR/rdonlyres/65F3D7AC - 4340 - 4119 - 93A2 - 20825848E50E/0 / sdr1998_complete. pdf. U. K. Ministry of Defence,“Defence Diplomacy”,http: / / www. mod. uk /NR/rdonlyres/BB03F0E7 - 1F85 - 4E7B - B7EB - 4F0418152932 /0 /polpapaer1_def_dip. pdf.
第5期金灿荣等;有关中国特色军事外交的理论思考 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篇论文,最早是在1946年。整体来看,中国军 友好和谐的国际关系,其根本目标是从国家根事外交在1994年前并没有引起充分关注,每年 本利益出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等不超过10篇 展各国友好合作关系与促进共同繁荣。 1994年以后,对中国军事外交的研究开始明显 然而对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增长,2010年首度超过50篇。然而以“中国+ 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实践中面临的诸多军事外交+理论”进行主题搜索,仅有5篇文 问题目前还未得到理论的指导。笔者在中国知章,理论性研究成果还不到总量的1%,并且最 网上以“中国+军事外交”为主题检索,得到513早直到2008年才出现(见图1) ■理论探讨 口总量 19461965198419891991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20112013 图1有关中国军事外交及其理论研究的数量(1946-2013年) 同时,既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有关军事外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中国 交的定义、形式、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分歧,军事外交也随之发生变化 许多研究主要停留于简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2.1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步时期 缺乏理论层面上的升华。对中国军事外交进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按照“一边倒”外交战略, 理论探讨的需要由此显得格外迫切。 我国主要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 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确定了这 中国军事外交的历程 时期军事外交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即开 展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交往,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军事外交随之展开。进习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经验,建立 入新世纪,中国军事外交全面深入推进,也引起现代化国防力量。从1950年至1958年,我国与 了西方的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利用各种活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军事外交往来频 动、计划和场合来开展军事外交,包括高级战略繁,多次派出军事代表团到苏联学习、考察苏联 安全对话、军事交流、职业军事教育交流、武器军队的建设经验。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 装备进出口和参与维和行动等传统活动。”①在代末,随着总体外交政策的调整,我国军事外交 6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以军事外交促进世界和的方向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转向积 平与繁荣,形成了自身特色。从1949年到1978极支持和大力援助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 年的30年是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步时期,此时的这一时期中国军事外交的主要对象是第三世界 军事外交围绕的主题是国家生存。从1979年国家,内容包括提供无偿军事援助以及为第三 到2009年的30年是中国军事外交的大发展时世界国家培训军官。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毛 期,军事外交根据国内外形势进行了调整,主要 目的是谋求中国发展的和平环境。2010年至 o Kristen Gunness "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 in an Era of 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开创性地提m, aper Prepared for th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Symposi um on"China's Global Activism: Implications for U. S. Security In 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倡议,致力于与他国建立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5 期 金灿荣等: 有关中国特色军事外交的理论思考 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 友好和谐的国际关系,其根本目标是从国家根 本利益出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 展各国友好合作关系与促进共同繁荣。 然而对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 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实践中面临的诸多 问题目前还未得到理论的指导。笔者在中国知 网上以“中国 + 军事外交”为主题检索,得到513 篇论文,最早是在 1946 年。整体来看,中国军 事外交在 1994 年前并没有引起充分关注,每年 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等不超过 10 篇。 1994 年以后,对中国军事外交的研究开始明显 增长,2010 年首度超过 50 篇。然而以“中国 + 军事外交 + 理论”进行主题搜索,仅有 5 篇文 章,理论性研究成果还不到总量的 1% ,并且最 早直到 2008 年才出现( 见图 1) 。 图 1 有关中国军事外交及其理论研究的数量( 1946—2013 年) 同时,既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有关军事外 交的定义、形式、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分歧, 许多研究主要停留于简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 缺乏理论层面上的升华。对中国军事外交进行 理论探讨的需要由此显得格外迫切。 二、中国军事外交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军事外交随之展开。进 入新世纪,中国军事外交全面深入推进,也引起 了西方的关注: “中国人民解放军利用各种活 动、计划和场合来开展军事外交,包括高级战略 安全对话、军事交流、职业军事教育交流、武器 装备进出口和参与维和行动等传统活动。”①在 60 多年的实践中,中国以军事外交促进世界和 平与繁荣,形成了自身特色。从 1949 年到 1978 年的 30 年是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步时期,此时的 军事外交围绕的主题是国家生存。从 1979 年 到 2009 年的 30 年是中国军事外交的大发展时 期,军事外交根据国内外形势进行了调整,主要 目的是谋求中国发展的和平环境。2010 年至 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开创性地提 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倡议,致力于与他国建立 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中国 军事外交也随之发生变化。 2. 1 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步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按照“一边倒”外交战略, 我国主要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 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确定了这 一时期军事外交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即开 展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交往,学 习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经验,建立 现代化国防力量。从 1950 年至 1958 年,我国与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军事外交往来频 繁,多次派出军事代表团到苏联学习、考察苏联 军队的建设经验。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年 代末,随着总体外交政策的调整,我国军事外交 的方向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转向积 极支持和大力援助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军事外交的主要对象是第三世界 国家,内容包括提供无偿军事援助以及为第三 世界国家培训军官。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毛 19 ① Kristen Gunness,“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 in an Era of Change”,Paper Prepared for th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Symposium on“China's Global Activism: Implications for U. S. Security Interests”,June 20,2006.
太平洋学报第23卷 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条线”和“一个国家在中国设立武官处。近两年,人民解放 大片”的外交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这一时军高级军事代表团出访40多个国家,有60多个 期中国军事外交的特点是:空间进一步拓展,军国家的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来访”。这一时期的 事外交活动明显增多。在保持与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军事外交开始对外树立中国国防政策逐步 军事往来、继续开展与我国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开放、致力于增加透明度和努力贯彻新安全观 家军事交往的同时,积极开展对美国、西欧等西的大国形象。 方国家的军事外交。中国军事外交从此开始摆2.3中国军事外交的拓展时期 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 2.2中国军事外交的发展时期 第二大经济体。“不管中国对自己的国际定位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国际形势进行了科是否还是传统的发展中国家但从国际社会的 学分析,判断新的世界大战在一个时期内打不期望来看,中国要承担的国际责任已经大大超 起来。在国家内政外交包括军事外交都服从和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范畴。”2在国际体系转型的 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施战略环境下,中国军事外交作为国家整体外交 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对外军事关系,提升与外 两个转变重大决策的指导下,中国军事外交开国军队的互信合作水平;拓展务实性军事合作, 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发展。到冷战进一步向服务部队现代化建设聚焦积极稳妥 结束前,中国军事外交已经超越了社会制度、意地推进重要领域的工作改革,增强军事外交的 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对外升级与活力;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具有中国特色 军事交往的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军事外交领域的军事外交风格。中国军事外交以之前的全 进一步扩大,广度与深度大大增强,中国在国际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为基础,始终保持 军事关系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改善。 和平的外交姿态,进一步扩大国际视野,拓展广 1998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对外阔的军事外交平台。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军事关 军事交往是中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系在保持战略稳定中加强良性互动。中俄军事 分,服从和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关系进一步深化,中俄“海上联合—204”军事 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独立自主演习于2014年5月在中国东海北部海空域展 地处理对外军事关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开。2014年6月,中国海军首次参加环太平洋 中国在对外军事交往中,一贯主张互相尊重、增军事演习。这一举动对于中美军事外交的发展 进了解、发展友谊、互利合作。中国军队积极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中国还不断深化与多个 与多边军事外交活动,充分发挥中国军队在处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以联演联训深化同有 理国际军事事务中的积极作用。”这一时期的中关国家的互信合作,积极履行国际人道主义救 国军事外交在国家对外政策和新时期军事战略援减灾等义务,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 对第三方的对外军事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军 、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建构 事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互信协作的军事安全 环境,形成开放、务实、活跃的军事外交新局面 回顾历史,中国在国内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2008年,中国建立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 发布重要信息,加大公共外交力度。2008年的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2010年中国的 国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国防白皮书中提及,中国已“形成开放、务实、活 ②郑永年著《通往大国之路一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 跃的军事外交新局面。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里),东方出版社,01年版,第题页 ③张芳著《当代中国军事外交历史与现实》,时事出版社 建立军事关系,在109个国家设立武官处,有982014年版,第179页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太平洋学报 第 23 卷 泽东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了“一条线”和“一 大片”的外交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这一时 期中国军事外交的特点是: 空间进一步拓展,军 事外交活动明显增多。在保持与第三世界国家 军事往来、继续开展与我国友好的社会主义国 家军事交往的同时,积极开展对美国、西欧等西 方国家的军事外交。中国军事外交从此开始摆 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2. 2 中国军事外交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国际形势进行了科 学分析,判断新的世界大战在一个时期内打不 起来。在国家内政外交包括军事外交都服从和 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施 两个转变重大决策的指导下,中国军事外交开 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发展。到冷战 结束前,中国军事外交已经超越了社会制度、意 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对外 军事交往的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军事外交领域 进一步扩大,广度与深度大大增强,中国在国际 军事关系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改善。 1998 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 “对外 军事交往是中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服从和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 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独立自主 地处理对外军事关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 中国在对外军事交往中,一贯主张互相尊重、增 进了解、发展友谊、互利合作。中国军队积极参 与多边军事外交活动,充分发挥中国军队在处 理国际军事事务中的积极作用。”这一时期的中 国军事外交在国家对外政策和新时期军事战略 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 对第三方的对外军事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军 事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互信协作的军事安全 环境,形成开放、务实、活跃的军事外交新局面。 2008 年,中国建立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 发布重要信息,加大公共外交力度。① 2008 年的 国防白皮书中提及,中国已“形成开放、务实、活 跃的军事外交新局面。中国已与 150 多个国家 建立军事关系,在 109 个国家设立武官处,有 98 个国家在中国设立武官处。近两年,人民解放 军高级军事代表团出访40 多个国家,有60 多个 国家的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来访”。这一时期的 中国军事外交开始对外树立中国国防政策逐步 开放、致力于增加透明度和努力贯彻新安全观 的大国形象。 2. 3 中国军事外交的拓展时期 2010 年,中国的 GDP 超过日本,成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不管中国对自己的国际定位 是否还是传统的发展中国家,但从国际社会的 期望来看,中国要承担的国际责任已经大大超 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范畴。”②在国际体系转型的 战略环境下,中国军事外交作为国家整体外交 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对外军事关系,提升与外 国军队的互信合作水平; 拓展务实性军事合作, 进一步向服务部队现代化建设聚焦; 积极稳妥 地推进重要领域的工作改革,增强军事外交的 升级与活力; 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具有中国特色 的军事外交风格。③ 中国军事外交以之前的全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为基础,始终保持 和平的外交姿态,进一步扩大国际视野,拓展广 阔的军事外交平台。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军事关 系在保持战略稳定中加强良性互动。中俄军事 关系进一步深化,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 演习于 2014 年 5 月在中国东海北部海空域展 开。2014 年 6 月,中国海军首次参加环太平洋 军事演习。这一举动对于中美军事外交的发展 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中国还不断深化与多个 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以联演联训深化同有 关国家的互信合作,积极履行国际人道主义救 援减灾等义务,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建构 回顾历史,中国在国内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20 ① ②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 《2010 年中国的 国防》,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 郑永年 著: 《通 往 大 国 之 路———中 国 与 世 界 秩 序 的 重 塑》,东方出版社,2011 年版,第 86 页。 张芳著: 《当代中国军事外交历史与现实》,时事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79 页
第5期金灿荣等;有关中国特色军事外交的理论思考 21 的同时,军事外交也在不断开拓进取。由于当 国家安全观事实上是国家在自身所处安全 前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处于环境和面临威胁判断的基础上,上升至理性层 向全球性大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军事外交的面的应对安全问题的总体认知。国家安全观是 任务更加艰巨。首先,中国己经成为世界第二决定一国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又 大经济体,离国际舞台中心越来越近,中国军队是应对国防和外交问题的基本方针。换而言 的一举一动更加引人瞩目。无论是参加国际维之,国家安全观也决定着军事外交的走向。中 和、派军舰去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还是医疗国的国家安全观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船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任务等行动,在赢得习近平在2014年4月15日召开的中央国家安 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时,也引起了某些国家的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是第一次对中 误解和质疑。中国军事外交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国国家安全的宗旨理念、地位作用、构成因素 的关注点,因此亟须对中国军事外交的根本理实施原则、建设目标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念、目的和指导原则等进行全面总结归纳和提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 升。其次,中国作为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其理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 论日益拥有世界意义,国际社会也在期待着更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 多的“北京共识、“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问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的重 世。在为世界提供物质性公共产品的同时,中要理论贡献,标志着中国开始自觉主动塑造未 国更需要提供战略性、安全性和思想性的公共来的国际事务。这也意味着中国军事外交将不 产品。①中国军事外交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再仅仅是过去的被动参与和主动融入,而是进入 次,早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就提了能动塑造的拓展阶段。 出了“外交学中国化”的大命题。当前构建中国 “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 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已经在理论界引起了重视,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是一种以应对人类 探讨中国军事外交理论也属于新形势下军队建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习近平就任总 设的重要理论探索,中国军事外交理论的建设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 更具迫切性 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 根据一般性的社会科学理论建构方法,理体”,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 论建构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部分。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命运共同体”这一全 本体论是探究事物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球价值观的指导下,近年来中国外交关系不断 因和依据,具体就中国军事外交而言,本体论对拓展与升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积极开拓进取, 应中国军事外交的根本理念。认识论是联系本致力于与他国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 体论和方法论的中间环节,对应中国军事外交展伙伴关系。同时,围绕打造“命运共同体”,中 的目的、目标。方法论对应的是中国军事外交国军事外交近年来首先十分重视与大国之间的 的指导原则 军事交流与合作。中美军事外交关系的发展虽 3.1中国军事外交的根本理念 然有所起伏,但中国一直致力于改善两军关系 加强两军各领域各层级的对话交流,加深相互 从中国军事外交的历程来看,中国始终反 了解和信任。中俄两军互信合作稳步发展,有定 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助力共同发展。中 期会晤机制和联合军事演习,在重大国际和地区 国军事外交呈现独立性、自主性、和平性、灵活 安全事务上的协调配合不断加强。其次是加强 性、非结盟的特点,倡导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军事外交理念。这一根本理念也 ①杨洁勉“中国走向全球强国的外交理论准备,《世界经 是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核心 济与政治》,2013年第5期,第11页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5 期 金灿荣等: 有关中国特色军事外交的理论思考 的同时,军事外交也在不断开拓进取。由于当 前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处于 向全球性大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军事外交的 任务更加艰巨。首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 大经济体,离国际舞台中心越来越近,中国军队 的一举一动更加引人瞩目。无论是参加国际维 和、派军舰去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还是医疗 船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任务等行动,在赢得 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时,也引起了某些国家的 误解和质疑。中国军事外交日益成为国际社会 的关注点,因此亟须对中国军事外交的根本理 念、目的和指导原则等进行全面总结归纳和提 升。其次,中国作为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其理 论日益拥有世界意义,国际社会也在期待着更 多的“北京共识”、“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问 世。在为世界提供物质性公共产品的同时,中 国更需要提供战略性、安全性和思想性的公共 产品。① 中国军事外交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再 次,早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就提 出了“外交学中国化”的大命题。当前构建中国 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已经在理论界引起了重视, 探讨中国军事外交理论也属于新形势下军队建 设的重要理论探索,中国军事外交理论的建设 更具迫切性。 根据一般性的社会科学理论建构方法,理 论建构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部分。 本体论是探究事物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 因和依据,具体就中国军事外交而言,本体论对 应中国军事外交的根本理念。认识论是联系本 体论和方法论的中间环节,对应中国军事外交 的目的、目标。方法论对应的是中国军事外交 的指导原则。 3. 1 中国军事外交的根本理念 从中国军事外交的历程来看,中国始终反 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助力共同发展。中 国军事外交呈现独立性、自主性、和平性、灵活 性、非结盟的特点,倡导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军事外交理念。这一根本理念也 是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核心。 国家安全观事实上是国家在自身所处安全 环境和面临威胁判断的基础上,上升至理性层 面的应对安全问题的总体认知。国家安全观是 决定一国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又 是应对国防和外交问题的基本方针。换而言 之,国家安全观也决定着军事外交的走向。中 国的国家安全观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习近平在 2014 年 4 月 15 日召开的中央国家安 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是第一次对中 国国家安全的宗旨理念、地位作用、构成因素、 实施原则、建设目标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 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 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 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的重 要理论贡献,标志着中国开始自觉主动塑造未 来的国际事务。这也意味着中国军事外交将不 仅仅是过去的被动参与和主动融入,而是进入 了能动塑造的拓展阶段。 “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 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是一种以应对人类 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习近平就任总 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 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 体”,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 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命运共同体”这一全 球价值观的指导下,近年来中国外交关系不断 拓展与升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积极开拓进取, 致力于与他国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 展伙伴关系。同时,围绕打造“命运共同体”,中 国军事外交近年来首先十分重视与大国之间的 军事交流与合作。中美军事外交关系的发展虽 然有所起伏,但中国一直致力于改善两军关系, 加强两军各领域各层级的对话交流,加深相互 了解和信任。中俄两军互信合作稳步发展,有定 期会晤机制和联合军事演习,在重大国际和地区 安全事务上的协调配合不断加强。其次是加强 21 ① 杨洁勉: “中国走向全球强国的外交理论准备”,《世界经 济与政治》,2013 年第 5 期,第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