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的条件探索 金灿荣赵远良 【内容提要】中美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美双方的政治定位进 行了多次调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目前最新的一次定位,旨在对历史上大国冲突的 问题做出正面回答,避免两国跌入“修昔底德陷阱”。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中美关系 出现了两国在地区领导权、中国军事现代化、航天与电子及网络领域、产业升级、海洋 战略、政治多元、发展模式以及战略互信等八个方面进行竟争的新问题,但中美在构建 新型大国关系方面却存在诸多可资利用的有利条件。在主体性条件上,中美既是超大 型国家,也是文明型国家,这使得中美两国在性质上不同于历史上出现的新兴大国与 现存大国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在客观性条件上,其历史性、技术性和时代性条件将起到 维持中美关系稳定的作用;在中美双边特性的条件上,中美之间的紧密关系具有了共 同演进的基础。作者认为,如果中美两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且路径选择得当,成 功构建两国间的新型大国关系是可能的 【关键词】新型大国关系;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竞争性议题;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邮编:100872); 赵远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 士研究生。(北京邮编:10073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14) 03-0050-19 本文系金灿荣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題攻关项目“大国关系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项目编 号:05JD0039)的阶段性成果。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这些建议对 于笔者完善本文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当然,文中存在的疏漏和错误由笔者承担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的条件探索* 金灿荣 赵远良 揖内容提要铱 中美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美双方的政治定位进 行了多次调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目前最新的一次定位,旨在对历史上大国冲突的 问题做出正面回答,避免两国跌入“修昔底德陷阱冶。 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中美关系 出现了两国在地区领导权、中国军事现代化、航天与电子及网络领域、产业升级、海洋 战略、政治多元、发展模式以及战略互信等八个方面进行竞争的新问题,但中美在构建 新型大国关系方面却存在诸多可资利用的有利条件。 在主体性条件上,中美既是超大 型国家,也是文明型国家,这使得中美两国在性质上不同于历史上出现的新兴大国与 现存大国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在客观性条件上,其历史性、技术性和时代性条件将起到 维持中美关系稳定的作用;在中美双边特性的条件上,中美之间的紧密关系具有了共 同演进的基础。 作者认为,如果中美两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且路径选择得当,成 功构建两国间的新型大国关系是可能的。 揖关键词铱 新型大国关系;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竞争性议题;中国外交 揖作者简介铱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 邮编:100872); 赵远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 士研究生。 (北京 邮编:100732) 揖中图分类号铱 D815 揖文献标识码铱 A 揖文章编号铱 1006 -9550 (2014) 03-0050-19 * 本文系金灿荣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国关系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冶 (项目编 号:05JZD00039)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这些建议对 于笔者完善本文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 当然,文中存在的疏漏和错误由笔者承担。 ·50· 世界政治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喝台沿2014年第3期 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和平发展,其实力显著增强,中美两国在力量对比上 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政治定位也处于不断调适中,这使得中美两国关系 的调整具有了动态发展的特征。 1972-1997年,中美两国还处于一种相互接触与调适的过程中,期间经历了破冰 阶段、正式建交阶段短暂的蜜月期阶段和曲折发展阶段。①虽然中美两国对彼此的 政治结构与定位还没有形成,但初步达成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方针。例如,邓小平同志 认为要从长远的战略观点出发来看待两国关系,做出了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的判 断。2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提出了处理对美关系的16字方针,即“增加信任,减少麻 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③这些思想既是对美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又为后来的中 美关系定位提供了战略视角,打下了对中美关系进行动态调整的基础 1997-2011年,中美关系经历了四次定位。中美关系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体现在 1997年的《中美联合声明》中。中国将中美关系定位于“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 伙伴关系”。2005年11月美国总统小布什访华时,中方给出了中美关系的第二次定 位,即“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并随后建立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2009 年4月,胡锦涛同志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伦敦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会晤时,提 出了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这是中美关系的第三次定位。 2009年年底,奥巴马在首次访华行程中提出中美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成为中美关系第三次定位的补充。2011年,中国提出了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 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表述,这是中美关系的第四次定位④在 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产生以及奥巴马总统取得连 任,中国适时提出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新定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也是中美关系 的第五次定位。 针对中国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和定位,美国也做出了回应。从中 ①对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的分析可参见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倪世雄:《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3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0页 ③1993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美国西雅图同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正式会晤,指出处理中美关系应遵循“增 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方针 ④王晓薇:《中美关系13年四次定义600亿合同注解伙伴关系》,载《华夏时报》,2011年1月21 51
2014 年第 3 期 一 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和平发展,其实力显著增强,中美两国在力量对比上 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政治定位也处于不断调适中,这使得中美两国关系 的调整具有了动态发展的特征。 1972-1997 年,中美两国还处于一种相互接触与调适的过程中,期间经历了破冰 阶段、正式建交阶段、短暂的蜜月期阶段和曲折发展阶段。淤 虽然中美两国对彼此的 政治结构与定位还没有形成,但初步达成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方针。 例如,邓小平同志 认为要从长远的战略观点出发来看待两国关系,做出了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的判 断。于 江泽民同志在 1993 年提出了处理对美关系的 16 字方针,即“增加信任,减少麻 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冶。盂 这些思想既是对美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又为后来的中 美关系定位提供了战略视角,打下了对中美关系进行动态调整的基础。 1997-2011 年,中美关系经历了四次定位。 中美关系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体现在 1997 年的《中美联合声明》中。 中国将中美关系定位于“面向 21 世纪的建设性战略 伙伴关系冶。 2005 年 11 月美国总统小布什访华时,中方给出了中美关系的第二次定 位,即“21 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冶,并随后建立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2009 年 4 月,胡锦涛同志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伦敦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会晤时,提 出了努力建设“21 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冶,这是中美关系的第三次定位。 2009 年年底,奥巴马在首次访华行程中提出中美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冶, 成为中美关系第三次定位的补充。 2011 年,中国提出了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 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冶 的表述,这是中美关系的第四次定位。榆 在 2012 年年底和 2013 年年初,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产生以及奥巴马总统取得连 任,中国适时提出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新定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冶,这也是中美关系 的第五次定位。 针对中国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冶的建议和定位,美国也做出了回应。 从中 ·51·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榆 对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的分析可参见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 -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倪世雄:《结交一言重 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 30 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50 页。 1993 年11 月,江泽民同志在美国西雅图同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正式会晤,指出处理中美关系应遵循“增 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冶的方针。 王晓薇:《中美关系 13 年四次定义 600 亿合同注解伙伴关系》,载《华夏时报》,2011 年 1 月 21 日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方提出该概念到美国奥巴马政府接过“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提法,大致经历了一年多 的时间,在此期间,美国的态度经历了观察、评估和认可的过程。2013年3月11日,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托马斯·多尼伦( Thomas donilon)在阐述奥巴马政府第 任期的亚洲政策时,提出了“构建崛起大国与既有大国间的新型大国关系”的说法,提 出美国欢迎一个和平崛起的、繁荣的中国,美国不希望中美关系被定位为竞争和冲 突。①这被认为是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国提出的这一理念。2013年11月 20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 Susan rice)在乔治城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外界 传达了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愿,认为中美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 利益趋同,中美将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来管理彼此的竞争。2这表明“新型大国关系 已经成为美国对华关系中的一个官方概念。 中美关系中竞争性新议题分析 在强调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并审慎评估中美关系中 出现的问题。具体而言,这些新议题3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亚地区领导权的竞争。随着国家实力的大幅提升,特别是自2010年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并保持至今,中国在经济上正日益缩小 与美国的差距,而且在抵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程 中,其表现要比多数西方国家好得多。中国在东亚地区的主导性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从过去中国的外交重点来说,中国外交向来重视加强同周边国家以及亚太地区国家之 间的合作,将其视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邓小平同志较早就提出了“稳定周 边,立足亚太,走向世界”的外交指导方针。之后,中国将“周边是首要”确定为外交的 指导政策,随后又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以及“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 积极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目前,中国同几乎所有亚 ①参见 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in2013," March11,2013,htp:// asIas- ociety.org/new-york/ complete-transcript-thomas- donilon-asil- -society-new-york,登录时间:2014年1月17日。 22) Susan E. Rice, America's Future in Asia,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Rice on U. S.-Asia Relationship ovember20,2013,http://uspolicy.belgiumusembassy.go/headline/national-security-advisor-rice-us-asia-relation- ship,登录时间:2014年1月16日。 ③笔者曾在诸多场合谈及中美关系中出现的竞争性新议题,但大多比较零散,也没有进一步做详细的论 证,现借此对之前论及的观点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修正、归纳和总结。相关论述可参见金灿荣:《未来十年中美 关系面临8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htp://w.csmn.cm/hy/ hy gdxw/201401/20140115943980.hml,登录 时间:2014年2月16日;《未来10年中美关系将新老问题并存》,htp://word.people.com.cm/m/202/1227/ c1002-20038499.html,登录时间:2014年2月16日
方提出该概念到美国奥巴马政府接过“新型大国关系冶这一提法,大致经历了一年多 的时间,在此期间,美国的态度经历了观察、评估和认可的过程。 2013 年 3 月 11 日,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托马斯·多尼伦(Thomas Donilon)在阐述奥巴马政府第二 任期的亚洲政策时,提出了“构建崛起大国与既有大国间的新型大国关系冶的说法,提 出美国欢迎一个和平崛起的、繁荣的中国,美国不希望中美关系被定位为竞争和冲 突。淤 这被认为是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国提出的这一理念。 2013 年 11 月 20 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Susan Rice)在乔治城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外界 传达了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愿,认为中美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 利益趋同,中美将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来管理彼此的竞争。于 这表明“新型大国关系冶 已经成为美国对华关系中的一个官方概念。 二 中美关系中竞争性新议题分析 在强调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并审慎评估中美关系中 出现的问题。 具体而言,这些新议题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亚地区领导权的竞争。 随着国家实力的大幅提升,特别是自 2010 年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并保持至今,中国在经济上正日益缩小 与美国的差距,而且在抵御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 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程 中,其表现要比多数西方国家好得多。 中国在东亚地区的主导性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从过去中国的外交重点来说,中国外交向来重视加强同周边国家以及亚太地区国家之 间的合作,将其视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 邓小平同志较早就提出了“稳定周 边,立足亚太,走向世界冶的外交指导方针。 之后,中国将“周边是首要冶确定为外交的 指导政策,随后又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冶的方针以及“睦邻、富邻、安邻冶的政策, 积极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目前,中国同几乎所有亚 ·52·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参见 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鄄Pacific in 2013,冶 March 11, 2013, http: / / asias鄄 ociety. org / new鄄york / complete鄄transcript鄄thomas鄄donilon鄄asia鄄society鄄new鄄york,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7 日。 Susan E. Rice, “America蒺s Future in Asia,冶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Rice on U. S. 鄄Asia Relationship, November 20, 2013, http: / / uspolicy. belgium. usembassy. gov / headline / national鄄security鄄advisor鄄rice鄄us鄄asia鄄relation鄄 ship,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6 日。 笔者曾在诸多场合谈及中美关系中出现的竞争性新议题,但大多比较零散,也没有进一步做详细的论 证,现借此对之前论及的观点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修正、归纳和总结。 相关论述可参见金灿荣:《未来十年中美 关系面临 8 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 / / www. cssn. cn / hy / hy_gdxw / 201401 / t20140115_943980. shtml,登录 时间:2014 年 2 月 16 日;《未来 10 年中美关系将新老问题并存》, http: / / world. people. com. cn / n / 2012 / 1227 / c1002-20038499. html,登录时间:2014 年 2 月 16 日
喝台沿2014年第3期 洲国家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成为许多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例如,中国 同东盟共同建成了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涵盖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基础设 施,互联互通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周边地区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和 投资的重要区域。①应该说,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的角度看,周边 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中国在主观上并没有将美国排斥在外的意 愿,但是中国力量的上升趋势所带来的客观结果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使美国 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压力,美国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被排斥感,认为中国开 始凭借自己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其核心利益的范围,不愿意让步的问题也会日益增 多。对此,美国以积极的姿态进入亚洲,还宣布自己是“太平洋国家”,认为亚洲构 建的体系结构是美国战略的第四根支柱,美国的安全与繁荣在21世纪将取决于其在 亚洲的存在和参与④可以说,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中美两国探索构建面向21世纪新 型大国关系可能性的试验场所。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政策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是 美国旨在对中国挑战其亚洲领导地位而进行反击的一种战略。 第二,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过程非常迅速,其基础是产业的 现代化,背后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作支撑,而中国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又比较完整,存 在一个非常扎实和稳定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美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充满了忧虑 2013年5月6日,美国国防部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军力和防务发展报告书》,对中 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变得更加“焦虑”,重点强调了中国军力缺乏透明度的问题。 这份报告还首次披露了多种中国新型武器的发展状态和性能评估,认为中国的“反 介人和区域封锁”武器对美国维持亚太地区稳定的关键战略目标构成严重挑战。此 外,中国还在空间作战、战区反导、综合防空、水下作战、核威慑与战略打击、作战指 挥控制能力、陆海空协同训练和演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⑤西方媒体甚至认为, “中国有雄心,而且逐渐有能力成为区域霸权。中国坚定地致力于将美国排除在亚洲 之外,而这一区域事关美国安全的核心利益。中国也正在把东南亚国家拖入它的默认 ①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梳理,参见张建:《中国周边外交再思考》,载《当代世界》,2013年第6期,第41-43页。 ②赵穗生:《中美应共同谋求世界权力天平“新的均衡”》,载《学术前沿》,2013年第9期,第9-10页。 3 Barack Obama. "The United States Is a Pacific Power and We Are Here to Stav. November 17. 2011 中p://ww.ahe.net.a/ lateline/ content./2011/s3369684.hm,登录时 年1月13日; Hillary R. Clinton, “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htt://w.ste.gw/ secretary/m/2011/10/175215htm,登录时间:2014年1月13日。 4 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in 2013 Remarks by Tom Donilon. National Secu- rityAdvisortothePresident,"theUnitedStatesandtheAsia-pacificin2013,http://www.whitehouse.gow/the-press ofie/20L3/03/1l/ remarks-. om-donilon-national- county- advisory- president-united-tsa,登录时间:2014年1月14日。 6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ce, "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ina2013,”p5-14,hp:/w. defense.,gw/pths/2013_ China_Report_FINAL. P,登录时间:2014年1月15日 53
2014 年第 3 期 洲国家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成为许多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例如,中国 同东盟共同建成了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涵盖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基础设 施,互联互通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 与此同时,周边地区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和 投资的重要区域。淤 应该说,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的角度看,周边 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尽管中国在主观上并没有将美国排斥在外的意 愿,但是中国力量的上升趋势所带来的客观结果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使美国 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压力,美国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被排斥感,认为中国开 始凭借自己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其核心利益的范围,不愿意让步的问题也会日益增 多。于 对此,美国以积极的姿态进入亚洲,还宣布自己是“太平洋国家冶,盂认为亚洲构 建的体系结构是美国战略的第四根支柱,美国的安全与繁荣在 21 世纪将取决于其在 亚洲的存在和参与。榆 可以说,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中美两国探索构建面向 21 世纪新 型大国关系可能性的试验场所。 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冶政策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是 美国旨在对中国挑战其亚洲领导地位而进行反击的一种战略。 第二,中国的军事现代化。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过程非常迅速,其基础是产业的 现代化,背后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作支撑,而中国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又比较完整,存 在一个非常扎实和稳定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美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充满了忧虑。 2013 年 5 月 6 日,美国国防部发布了《2013 年度中国军力和防务发展报告书》,对中 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变得更加“焦虑冶,重点强调了中国军力缺乏透明度的问题。 这份报告还首次披露了多种中国新型武器的发展状态和性能评估,认为中国的“反 介入和区域封锁冶武器对美国维持亚太地区稳定的关键战略目标构成严重挑战。 此 外,中国还在空间作战、战区反导、综合防空、水下作战、核威慑与战略打击、作战指 挥控制能力、陆海空协同训练和演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虞 西方媒体甚至认为, “中国有雄心,而且逐渐有能力成为区域霸权。 中国坚定地致力于将美国排除在亚洲 之外,而这一区域事关美国安全的核心利益。 中国也正在把东南亚国家拖入它的默认 ·53·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榆 虞 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梳理,参见张建:《中国周边外交再思考》,载《当代世界》,2013 年第 6 期,第 41-43 页。 赵穗生:《中美应共同谋求世界权力天平“新的均衡冶》,载《学术前沿》,2013 年第 9 期,第 9-10 页。 Barack Obama, “The United States Is a Pacific Power and We Are Here to Stay,冶 November 17, 2011, http:/ / www. abc. net. au / lateline / content / 2011 / s3369684. htm,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3 日; Hillary R. Clinton, “America蒺s Pacific Century,冶 http:/ / www. state. gov / secretary / rm/ 2011 / 10 / 175215. htm,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13 日。 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鄄Pacific in 2013,冶 Remarks by Tom Donilon, National Secu鄄 rity Advisor to the Presiden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鄄Pacific in 2013,冶 http:/ / www. whitehouse. gov / the鄄press鄄 office / 2013/ 03/ 11/ remarks鄄tom鄄donilon鄄national鄄security鄄advisory鄄president鄄united鄄states鄄a,登录时间:2014 年1 月14 日。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c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蒺s Republic of China 2013,冶 pp. 5-14, http:/ / www. defense. gov / pubs/ 2013_China_Report_FINAL. pdf,登录时间:2014 年1 月15 日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势力范围”。在2013年公布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虽然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基调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争霸,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军事扩张”,②但美国仍然对 中国的国防政策表示了担忧。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报告所认为 的,中国已经迈上了军事强国的道路,这些改变将确保中国发展成太平洋地区能够与 美国抗衡的潜在军事力量。美国把中国视为一个明确的竞争对手以及潜在的未来 威胁。③ 第三,中美在无限空间领域的竞争大大增强。传统的地理空间包括海、陆、空领 域,但是在无限空间出现了太空、电子、网络领域。在太空领域问题上,美国国内舆论 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流露出了复杂的心态,是否要和中国进行太空合作一直 是一个争议性问题。赞成派认为太空本身就是世界的,应该加强同中国的合作,过于 保守只能导致退步;反对派认为技术转移等于加强中国的军事实力,这对美国来说是 危险的,中国登月计划及其他太空计划都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他们甚至认为中国军 队可以借此获得有关远程通讯、测绘、导弹技术和反卫星战争等方面的经验。④在电 子和网络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和防范也日益提高。例如,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指出 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严重担忧中国通过网络针对性地攻击和窃取其商业机密和专 有技术,国际社会不能容忍这种活动,美国将对网络威胁采取行动,以保护美国的经 济”。⑤有学者认为,网络空间不仅对传统中美关系形成了冲击,而且还引发了相应的 博弈与竞争,如网络空间治理权之争、网络军备竞赛和网络话语权竞争等。网络空间 的中美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中美关系在实体世界的体现。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必然在网络空间浮现。同时,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中美网络空间安全困境的 产生。⑥ o"Chinas Military Rise the Dragon's New Teeth: A Rare Look Inside the World Biggest Military Expan sion," The economics,Apil7,2012,hp://w. economist.cm/nde/21552193,登录时间:2014年1月19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前言”。 Anthony H. Cordesman, Ashley Hess and Nicholas S. Yarosh,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Force Development;AWesternPerspectiveAugust23,2013,http:// g/files/publication/130725-_chinesemilmod- pdf,登录时间:2014年1月12日 4 Clara Moskowitz,"US China: Space Race or Cosmic Cooperation? "SPACE, September 27, 2011: FrankKlotz,china'sGrowingSpacePower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chinas-growing-space-powe 7244,登录时间:2014年1月18日。 6TomDonilon,"nationalseCurityadVisorDonilononAsia-pacificin2013,"http://iipdigital.usembassy gv/s/ english/ exttran√2013/03/2013031143926.hml#ixm2m4Shqs,登录时间:2014年1月18日。 ⑥蔡翠红:《网络空间的中美关系:竞争、冲突与合作》,载《美国研究》,2012年第3期,第107、121页
势力范围冶。淤 在 2013 年公布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虽然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基调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争霸,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军事扩张冶,于但美国仍然对 中国的国防政策表示了担忧。 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报告所认为 的,中国已经迈上了军事强国的道路,这些改变将确保中国发展成太平洋地区能够与 美国抗衡的潜在军事力量。 美国把中国视为一个明确的竞争对手以及潜在的未来 威胁。盂 第三,中美在无限空间领域的竞争大大增强。 传统的地理空间包括海、陆、空领 域,但是在无限空间出现了太空、电子、网络领域。 在太空领域问题上,美国国内舆论 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流露出了复杂的心态,是否要和中国进行太空合作一直 是一个争议性问题。 赞成派认为太空本身就是世界的,应该加强同中国的合作,过于 保守只能导致退步;反对派认为技术转移等于加强中国的军事实力,这对美国来说是 危险的,中国登月计划及其他太空计划都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冶,他们甚至认为中国军 队可以借此获得有关远程通讯、测绘、导弹技术和反卫星战争等方面的经验。榆 在电 子和网络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和防范也日益提高。 例如,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指出, “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严重担忧中国通过网络针对性地攻击和窃取其商业机密和专 有技术,国际社会不能容忍这种活动,美国将对网络威胁采取行动,以保护美国的经 济冶。虞 有学者认为,网络空间不仅对传统中美关系形成了冲击,而且还引发了相应的 博弈与竞争,如网络空间治理权之争、网络军备竞赛和网络话语权竞争等。 网络空间 的中美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中美关系在实体世界的体现。 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必然在网络空间浮现。 同时,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中美网络空间安全困境的 产生。愚 ·54·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榆 虞 愚 “China蒺s Military Rise the Dragon蒺s New Teeth: A Rare Look Inside the World Biggest Military Expan鄄 sion,冶 The Economics, April 7, 2012, http: / / www. economist. com/ node / 21552193,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9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前言冶。 Anthony H. Cordesman, Ashley Hess and Nicholas S. Yarosh,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Force Development: A Western Perspective,冶 August 23, 2013, http: / / csis. org / files/ publication / 130725_chinesemilmod鄄 ern. pdf,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2 日。 Clara Moskowitz, “US & China: Space Race or Cosmic Cooperation?冶 SPACE, September 27, 2011; Frank Klotz, “China蒺s Growing Space Power,冶 http: / / nationalinterest. org / commentary / chinas鄄growing鄄space鄄power鄄 7244,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8 日。 Tom Donilon,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Donilon on Asia鄄Pacific in 2013,冶 http: / / iipdigital. usembassy. gov / st / english / texttrans/ 2013 / 03 / 20130311143926. html#ixzz2nn4Shqts,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8 日。 蔡翠红:《网络空间的中美关系:竞争、冲突与合作》,载《美国研究》,2012 年第 3 期,第 107、1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