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15届高三9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 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 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 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 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 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的把握现实生 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 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 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 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 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 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 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 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 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 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 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 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 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 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 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 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 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 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 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 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 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 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 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 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河北省唐山市 2015 届高三 9 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 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 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 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 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 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的把握现实生 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 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 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 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 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 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 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 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 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 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 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 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 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 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 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 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 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 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 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 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 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 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 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 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髙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 不一相一一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 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 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 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 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 造成这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 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 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 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B.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 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C.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 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 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 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 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 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 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 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 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 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 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 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 一不一相一一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 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 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 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 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 造成这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 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 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 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B.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 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C.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 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 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 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 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 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 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 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 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 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 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 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 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 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 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 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 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 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 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踪迹:追踪探访 B.多赍金币金币:钱币财物 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邀劫:邀人抢劫 D.帝以践阼岁久践阼:登上帝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 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 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 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 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来者日多。(5分) 译文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黄大临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 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 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 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 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 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 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 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 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D.帝以践阼 岁久 践阼:登上帝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 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 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 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 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来者日多。(5 分) 译文:____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 分) 译文: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 黄大临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 日同归处。 樽垂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 尽空阶雨。 注:黄大临,黄庭坚之兄。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 8.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痛?请简要概括。(5分) 9.词的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 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 暖的名句 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白马陈毓 三天前,他看见那匹马,只一眼,爱已无药可治。马在黎明的地平线上向着太阳 驰骋,轮廓金红,但经验告诉他,马是白马。他注视着马的背影起伏又起伏,直 至消失.在短短的三分钟里,他经历了爱与离别。 他在马离去的蹄声中失魂落魄。他一整天都神不守舍,不时倾耳而听,期待那独 无二的蹄声再次响起。 东方再次亮起前,他一夜不眠的守候里,那匹马光彩熠熠地出现。 他“嗨”一声,那一声“嗨”寄托着他对马仅仅一天一夜过去就凝集了一生的情 感,他敏感地意识到马明白他的情感。马一个打挺,在他目不转睛的注视里,完 成从起步到驰飞到止步的一个完美过程,像是诚意报答他的守望,又像是要自夸 给他看。 他向马远远地伸岀他的右手,他想走得姿态洒脱,但却走得磕磕绊绊,他控制不 住战粟,但他还是靠近了马。他几乎是一跃而起,就在他几乎触及马背的一瞬, 马闪电般地向他扬起后蹄,他感到小腹一麻,马蹄却在离他一寸的距离收住。马 一个转身,向着天边飘然而去,使他再一次地失魂落魄。 他忽然想起他的经验,两天来退隐的经验这一刻被唤醒。他要用经验拥有这匹马 是的,他是驯马师,草原上最优秀的驯马师,驯服野马是他一生的光荣。他是野 马的敌人,也是野马的知已。千里马之于伯乐,野马之于他,都是彼此的存在意 义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 日同归处。 樽垂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 尽空阶雨。 注:黄大临,黄庭坚之兄。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 8.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痛?请简要概括。 (5 分) 9.词的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 1 分,共 6 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 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 , ”。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 暖的名句 是“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白 马 陈毓 三天前,他看见那匹马,只一眼,爱已无药可治。马在黎明的地平线上向着太阳 驰骋,轮廓金红,但经验告诉他,马是白马。他注视着马的背影起伏又起伏,直 至消失.在短短的三分钟里,他经历了爱与离别。 他在马离去的蹄声中失魂落魄。他一整天都神不守舍,不时倾耳而听,期待那独 一无二的蹄声再次响起。 东方再次亮起前,他一夜不眠的守候里,那匹马光彩熠熠地出现。 他“嗨”一声,那一声“嗨”寄托着他对马仅仅一天一夜过去就凝集了一生的情 感,他敏感地意识到马明白他的情感。马一个打挺,在他目不转睛的注视里,完 成从起步到驰飞到止步的一个完美过程,像是诚意报答他的守望,又像是要自夸 给他看。 他向马远远地伸出他的右手,他想走得姿态洒脱,但却走得磕磕绊绊,他控制不 住战粟,但他还是靠近了马。他几乎是一跃而起,就在他几乎触及马背的一瞬, 马闪电般地向他扬起后蹄,他感到小腹一麻,马蹄却在离他一寸的距离收住。马 一个转身,向着天边飘然而去,使他再一次地失魂落魄。 他忽然想起他的经验,两天来退隐的经验这一刻被唤醒。他要用经验拥有这匹马. 是的,他是驯马师,草原上最优秀的驯马师,驯服野马是他一生的光荣。他是野 马的敌人,也是野马的知已。千里马之于伯乐,野马之于他,都是彼此的存在意 义.
带上驯马师的套索、鞭子以及嚼子,它们从祖先那里传递过来。他想起他的工具, 却决定放弃工具,赤裸的马,天籁一般妙不可言的马,任何工具对它,都是侮辱.他 决定徒手对待白马 他在第三天黎明前夕等在他遇见马的地方,他预感马会来和他约会。 他捕捉到风中马的气息,循着气味,他看见那匹马,他耸动鼻翼,心醉神迷,但 他清醒着眼前的约会,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动作,把身体变成一朵云,袅袅升腾, 飘上马背。 他感受到了马背的温度,但几乎同时,他像一滴难以栖息在树叶上的水珠一样, 在马背上弹跳而起,跌落在马身后的草地上。他再次把身体聚拢成一朵云,飘向 马背。他依然白费力气,再次坠地.白马稳立不动,像是在奚落他,又像是在嘲 讽他 他仰脸躺在地上,向白马伸出双手,喃喃自语:小白马、小白龙、龙龙… 他听见四周轰然而起的笑声。 你还是驯马师吗? 你忘了你的鞭子、套绳、马嚼子啦? 他的那些驯马的搭档,他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他真是昏了头,忘了潜伏在白马 身边的危机. 多么漂亮的一匹马啊!伙伴们赞美道 去野马那里,带上你的马鞭和嚼子,你忘了这些了,一个驯马师怎能忘了这些! 奚落他的同伴,把一根长长的套索向白马抛去。 他从草地上跃起的同时,看见三根套马索从三个角度抛向他心爱的白马的脖 子.把腾空的马从半空绊倒在地,马在脊背触地的刹那再次腾起,像一团火焰跑 远了,脖子上的绳索在它的身后哆哆嗦嗦.那团火焰在天边再次被绊倒,绊倒又 挣起,像夏日雷雨天在草地深处炸响的连环雷。一团火焰,又一团火焰。三个驯 马师拉着套索滚下各自的马背,被白马拖拽着在草地上犁过,却都不松手。又有 三个驯马师齐刷刷抛出手上的套索,把他们像石头般沉重的身体坠在各自的套索 上,一起对付那孤胆英雄 冷铁的马嚼子穿过白马的嘴唇,缰绳也已套上,天光大亮,所有的人都看清眼前 这匹马,熠熠生辉,仿佛神就住在它那一边。 个胆大妄为的家伙拉着马缰绳跃上白马优美的脊背,但他旋即像被利剑刺中 般滚落下来.另一个知难而上,被马闪电般地一踢,也跌下去了 同伴的号叫唤起驯马人心中更大的野性。6根套索如死亡的绞索,把马拉翻在地。 跃起,摔倒.摔倒,跃起。似乎一千次。 嫣红如红宝石的血滴从衔铁口滴滴跌落.即便这个时候,他心爱的白马依然睁着 那双不染一尘的眼睛,它不知道不屈服的马儿在驯马人这里是不存在的. 白马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马被杀死,变成驯马人胃囊中的物质,马的精神将来 到人的身体里,马的勇气、气力、无畏、不屈,这些都是驯马人看重的.宰杀烹 食马肉的过程,也以欢庆的方式,男人举杯痛饮,女人载歌载舞,孩子为争一块 马的拐骨扭打在一起 奇异的肉香不可阻挡地冲进他的鼻腔,刺激他的眼泪滚滚 他渴望得到马的头骨,哪怕他要为此和那个杀死马的驯马师决斗,他也不放弃这 最后的机会。他想要珍藏它,像珍藏可以一生缅怀的爱情。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带上驯马师的套索、鞭子以及嚼子,它们从祖先那里传递过来。他想起他的工具, 却决定放弃工具,赤裸的马,天籁一般妙不可言的马,任何工具对它,都是侮辱.他 决定徒手对待白马。 他在第三天黎明前夕等在他遇见马的地方,他预感马会来和他约会。 他捕捉到风中马的气息,循着气味,他看见那匹马,他耸动鼻翼,心醉神迷,但 他清醒着眼前的约会,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动作,把身体变成一朵云,袅袅升腾, 飘上马背。 他感受到了马背的温度,但几乎同时,他像一滴难以栖息在树叶上的水珠一样, 在马背上弹跳而起,跌落在马身后的草地上。他再次把身体聚拢成一朵云,飘向 马背。他依然白费力气,再次坠地.白马稳立不动,像是在奚落他,又像是在嘲 讽他. 他仰脸躺在地上,向白马伸出双手,喃喃自语:小白马、小白龙、龙龙…. 他听见四周轰然而起的笑声。 你还是驯马师吗? 你忘了你的鞭子、套绳、马嚼子啦? 他的那些驯马的搭档,他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他真是昏了头,忘了潜伏在白马 身边的危机. 多么漂亮的一匹马啊!伙伴们赞美道。 去野马那里,带上你的马鞭和嚼子,你忘了这些了,一个驯马师怎能忘了这些! 奚落他的同伴,把一根长长的套索向白马抛去。 他从草地上跃起的同时,看见三根套马索从三个角度抛向他心爱的白马的脖 子.把腾空的马从半空绊倒在地,马在脊背触地的刹那再次腾起,像一团火焰跑 远了,脖子上的绳索在它的身后哆哆嗦嗦.那团火焰在天边再次被绊倒,绊倒又 挣起,像夏日雷雨天在草地深处炸响的连环雷。一团火焰,又一团火焰。三个驯 马师拉着套索滚下各自的马背,被白马拖拽着在草地上犁过,却都不松手。又有 三个驯马师齐刷刷抛出手上的套索,把他们像石头般沉重的身体坠在各自的套索 上,一起对付那孤胆英雄。 冷铁的马嚼子穿过白马的嘴唇,缰绳也已套上,天光大亮,所有的人都看清眼前 这匹马,熠熠生辉,仿佛神就住在它那一边。 一个胆大妄为的家伙拉着马缰绳跃上白马优美的脊背,但他旋即像被利剑刺中一 般滚落下来.另一个知难而上,被马闪电般地一踢,也跌下去了。 同伴的号叫唤起驯马人心中更大的野性。6 根套索如死亡的绞索,把马拉翻在地。 跃起,摔倒.摔倒,跃起。似乎一千次。 嫣红如红宝石的血滴从衔铁口滴滴跌落.即便这个时候,他心爱的白马依然睁着 那双不染一尘的眼睛,它不知道不屈服的马儿在驯马人这里是不存在的. 白马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马被杀死,变成驯马人胃囊中的物质,马的精神将来 到人的身体里,马的勇气、气力、无畏、不屈,这些都是驯马人看重的.宰杀烹 食马肉的过程,也以欢庆的方式,男人举杯痛饮,女人载歌载舞,孩子为争一块 马的拐骨扭打在一起。 奇异的肉香不可阻挡地冲进他的鼻腔,刺激他的眼泪滚滚。 他渴望得到马的头骨,哪怕他要为此和那个杀死马的驯马师决斗,他也不放弃这 最后的机会。他想要珍藏它,像珍藏可以一生缅怀的爱情。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