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题 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章,完成1~3题 后羿射日是我国古代经典的神话传说。据《山海经》等古文献描述:远古时期,天 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它们在天空并列而过,所到之处庄稼草木皆成灰烬,给人民带来了 无尽灾难,战神后羿用弓箭射落九个太阳,拯救了天下苍生。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认为这只是虚构的传说,但1979年,考古学家在江苏省连 云港市将军崖,发现了距今6100年前石器时代的岩画,它证明了后羿射日故事是远古 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将军崖岩画在国际考古界久负盛名,被外国人称为“东方天书”。其岩画中刻画了 大小共十个不规则的圆形,每个圆形内部刻有诡异不同的图案,下部还有长尾巴,旁边 还有类似山川和水流的线条。将军崖岩画发现三十八年来,我国考古学家一直在试图破 解岩画的内容,其中被广为接受的说法,就是认为岩画描述了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后 羿射日的故事。 据《山海经》记載,后羿射日发生在华夏东方的西和之国(也叫扶桑国),该国对 照古文献就是现代的山东省日照市。江苏连云港市和山东日照市相距不远,也就是说, 这一带是后羿部族繁衍生息的领地。那么,西和之国极有可能是其它古文献中提及的少 昊部落。 那么,远古时期真曾有十个太阳吗?弓箭真能够射落太阳吗?这些当然是不可能发 生的。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大多是某种真实事件的虚拟反映。后羿射日所反映的真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题 总分:150 分 答题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章,完成 1~3 题 后羿射日是我国古代经典的神话传说。据《山海经》等古文献描述:远古时期,天 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它们在天空并列而过,所到之处庄稼草木皆成灰烬,给人民带来了 无尽灾难,战神后羿用弓箭射落九个太阳,拯救了天下苍生。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认为这只是虚构的传说,但 1979 年,考古学家在江苏省连 云港市将军崖,发现了距今 6100 年前石器时代的岩画,它证明了后羿射日故事是远古 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将军崖岩画在国际考古界久负盛名,被外国人称为“东方天书”。其岩画中刻画了 大小共十个不规则的圆形,每个圆形内部刻有诡异不同的图案,下部还有长尾巴,旁边 还有类似山川和水流的线条。将军崖岩画发现三十八年来,我国考古学家一直在试图破 解岩画的内容,其中被广为接受的说法,就是认为岩画描述了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后 羿射日的故事。 据《山海经》记载,后羿射日发生在华夏东方的西和之国(也叫扶桑国),该国对 照古文献就是现代的山东省日照市。江苏连云港市和山东日照市相距不远,也就是说, 这一带是后羿部族繁衍生息的领地。那么,西和之国极有可能是其它古文献中提及的少 昊部落。 那么,远古时期真曾有十个太阳吗?弓箭真能够射落太阳吗?这些当然是不可能发 生的。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大多是某种真实事件的虚拟反映。后羿射日所反映的真
相,或许有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后羿射日是颀星坠落地球的天文事件。远古时,可能有一个彗星撞向地球, 在大气中碎裂为九块,这些陨石带着熊熊火焰,出现在山东和江苏一带的天空。因为原 始社会先民认知有限,错以为这是九个太阳。于是部落首领后羿弯弓射日,没想到真的 将太阳“射落”,由此成为神话传说。 第二,后羿射日描述了一场部落间的战争。远古时期为了争夺领地,各原始部落间 战争频发,可能有九个氏族部落组成联盟,向后羿所在的少昊部落发起了进攻。“将军 崖”岩画中九个圆形的诡异图案,也许是九个氏族的图腾。他们从东北方而来,一路烧 杀抢掠。少昊部族在首领后羿的带领下,依靠强大的弓箭和精准的箭术,击败了来犯之 敌。 第三,也是最大胆的一个想法,后羿射日或许与夏朝有关。司马迁《史记》的《夏 本纪》中,记載了“太康失国”的故事。夏朝太康为王时,沉迷于打猎,不修德政,随 之奸臣当道,结果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后羿所在的东夷部落因不满夏朝的压迫,奋起 反抗。最终击败了太康率领的九大部落的联合國剿,并驱逐了太康,夺取了夏朝统治权。 太阳在古代一般指代君王,射落的九个太阳,也许就是参与镇压东夷部族的九大部落, 剩下的太阳就是被流放的太康。 那么,您认为后羿射日的真相,最符合以上哪一种可能呢?如果第三种假想成立, 岩画中的后羿就是太康失国中的东夷部族首领,那么最大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将军崖” 岩画的考古年代测定是距今6100年,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夏朝的历史,远比我们认为的 更加久远呢? 1.下列关于后羿射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羿射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经典,《山海经》等中国古代文献和中国周边国 家的神话传说中都可以发现它流传的印迹。 B.后羿射日故事虽然见诸典籍,流传甚广,但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意义曾一度为 人们所怀疑 C.人们对后羿射日真实性看法的改变,是因为我国考古学家经过三十八年的努力 终于破解了将军崖岩画的内容。 D.将军崖岩画的发现,证明了在远古时代,后羿射落九个太阳,拯救天下苍生的 事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相,或许有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后羿射日是陨星坠落地球的天文事件。远古时,可能有一个彗星撞向地球, 在大气中碎裂为九块,这些陨石带着熊熊火焰,出现在山东和江苏一带的天空。因为原 始社会先民认知有限,错以为这是九个太阳。于是部落首领后羿弯弓射日,没想到真的 将太阳“射落”,由此成为神话传说。 第二,后羿射日描述了一场部落间的战争。远古时期为了争夺领地,各原始部落间 战争频发,可能有九个氏族部落组成联盟,向后羿所在的少昊部落发起了进攻。“将军 崖”岩画中九个圆形的诡异图案,也许是九个氏族的图腾。他们从东北方而来,一路烧 杀抢掠。少昊部族在首领后羿的带领下,依靠强大的弓箭和精准的箭术,击败了来犯之 敌。 第三,也是最大胆的一个想法,后羿射日或许与夏朝有关。司马迁《史记》的《夏 本纪》中,记载了“太康失国”的故事。夏朝太康为王时,沉迷于打猎,不修德政,随 之奸臣当道,结果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后羿所在的东夷部落因不满夏朝的压迫,奋起 反抗。最终击败了太康率领的九大部落的联合围剿,并驱逐了太康,夺取了夏朝统治权。 太阳在古代一般指代君王,射落的九个太阳,也许就是参与镇压东夷部族的九大部落, 剩下的太阳就是被流放的太康。 那么,您认为后羿射日的真相,最符合以上哪一种可能呢?如果第三种假想成立, 岩画中的后羿就是太康失国中的东夷部族首领,那么最大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将军崖” 岩画的考古年代测定是距今 6100 年,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夏朝的历史,远比我们认为的 更加久远呢? 1.下列关于后羿射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后羿射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经典,《山海经》等中国古代文献和中国周边国 家的神话传说中都可以发现它流传的印迹。 B.后羿射日故事虽然见诸典籍,流传甚广,但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意义曾一度为 人们所怀疑。 C.人们对后羿射日真实性看法的改变,是因为我国考古学家经过三十八年的努力 终于破解了将军崖岩画的内容。 D.将军崖岩画的发现,证明了在远古时代,后羿射落九个太阳,拯救天下苍生的 事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考古界经过多年的努力破解,终于确认:将军崖岩画描述的是上古奇书《山海 经》中后羿射日的故事。 B.对照古文献,《山海经》中所记后羿射日发生地西和之国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日照 市 C.可以推出,江苏连云港市是后羿部族繁衍生息的领地,西和之国很可能就是其 它古文献中所说的少昊部落 D.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大多是某种真实事件的虚拟反映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一致的一项是()(3分) A.东夷部落与太康统率的九大部落展开激战,结果对夏朝生产造成极大破坏,以 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后使太康失国 B.原始社会先民认知有限,会把燃烧掉落的彗星看做太阳,这是先民认定后羿射 日拯救苍生的一种可能。 C.英雄创造历史,后羿依靠自己强大的弓箭和精准的箭术,击败了来犯之敌,取 得了战争的胜利。 D.由将军崖岩画可以推知,夏朝的历史,远比我们认为的更加久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独到寒山顶 杜芳清 今年春节期间,我独自登上近些年新开发的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顶巅。山上被冰 雪覆盖,空中仍飘着小雪。风不大,却像刀子一样刮人肌肤。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 是管理山林的清洁工扫出来的,还是寒风有意无意之中吹出来的,我不得而知。我也不 愿多想它。人生有限,岁月宝贵,不必物物寻根,事事探底,只需走好自己愿走的路 做妤自己想做的事。在雪天高低错落的茫茫山野中游走,我自然得拣道而行,因为我早 已从人生的坎坷道和荆棘林中走出,摆脱了莽撞,抛却了固执,摈弃了狂想,甩掉了浅 薄。况且这山的地形坡谷我早已熟知。尽管如此,我还是捡了一根长长的干树枝作探路 之物 我不怕冷,尽管是零下二十一度,我并没有感到那种奇寒。但我还是在两个毛衣之 外又加了件藏蓝色大衣,大衣领内又围了条黑白间点的围巾。我慢慢地随意而轻松地向
A.考古界经过多年的努力破解,终于确认:将军崖岩画描述的是上古奇书《山海 经》中后羿射日的故事。 B.对照古文献,《山海经》中所记后羿射日发生地西和之国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日照 市。 C.可以推出,江苏连云港市是后羿部族繁衍生息的领地,西和之国很可能就是其 它古文献中所说的少昊部落。 D.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大多是某种真实事件的虚拟反映。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东夷部落与太康统率的九大部落展开激战,结果对夏朝生产造成极大破坏,以 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后使太康失国。 B.原始社会先民认知有限,会把燃烧掉落的彗星看做太阳,这是先民认定后羿射 日拯救苍生的一种可能。 C.英雄创造历史,后羿依靠自己强大的弓箭和精准的箭术,击败了来犯之敌,取 得了战争的胜利。 D.由将军崖岩画可以推知,夏朝的历史,远比我们认为的更加久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独到寒山顶 杜芳清 今年春节期间,我独自登上近些年新开发的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顶巅。山上被冰 雪覆盖,空中仍飘着小雪。风不大,却像刀子一样刮人肌肤。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 是管理山林的清洁工扫出来的,还是寒风有意无意之中吹出来的,我不得而知。我也不 愿多想它。人生有限,岁月宝贵,不必物物寻根,事事探底,只需走好自己愿走的路, 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在雪天高低错落的茫茫山野中游走,我自然得拣道而行,因为我早 已从人生的坎坷道和荆棘林中走出,摆脱了莽撞,抛却了固执,摈弃了狂想,甩掉了浅 薄。况且这山的地形坡谷我早已熟知。尽管如此,我还是捡了一根长长的干树枝作探路 之物。 我不怕冷,尽管是零下二十一度,我并没有感到那种奇寒。但我还是在两个毛衣之 外又加了件藏蓝色大衣,大衣领内又围了条黑白间点的围巾。我慢慢地随意而轻松地向
前放步,上坡,越谷,转弯,踏阶,雪花为我轻扬飘舞,树木为我冰清五洁。这柴坡坡 岭岭道旁渠咔的息杨、垂柳青莩、野花,夏季是何等地放情开颜潇洒妩媚!可时光一 转,秋风一吹,它们就叶子变黄,技无变秃,“一朝春尽红颜者”了自古女子怕红颜 褪去,男子怕体弱无能,但这是自然沧桑,谁都逃脱不了啊。只是我想,处在同一个时 间段和年龄段的人,其精神和状态竟有天地之差,有的女子潇洒依然,风韵独存;而有 的女子却褶皱网面。有的男子成熟威式,年富力强;而有的男子却面如土灰,老态龙钟。 何止同齡,不同齡者亦是如此,有的年过八旬,仍是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而有的不足 三十,却是疲态不振,目光呆痴。我曾于十五年前说过:真正的青春在精神,而不在年 龄。眼前的山野已不是秋天,而是银装替换了绿装的严冬季节。可我却聊发少年狂气, 稳踏阶台,迅速登上了山顶的凉亭中 在山巅,我忽然感到一股冰凉的清气穿过我的全身,脑腔中的杂质和腐物也被全盘 清除,浑身觉得好轻松好清醒。六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击破了我的童真,酸甜苦辣的悲欢 阅历练就了我的才智,善恶正邪的人世百态顿悟了我的思维。此时此地,我敢于面对苍 天厚土,面对人世尘寰,庄严而郑重地说:天地之间,人界之中,我好清醒好轻松啊! 我挺胸东望,大西北名城乌音木齐的千楼万厦笼罩在雪花飞舞之中。冬季是冷,可 没有寒冷,哪来的雪花飞舞?哪来的玉树琼枝?哪来的栩棚如生的冰雕雪人?哪来的茫 茫千里壮观气派的冰雪世界?我喜冷,还不在于它的外观外貌,而在于它的哲学内涵。 许多人都喜欢热,因为热能生春,没有春天,哪会有山明水秀万紫千红的胜景?因为热 能生情,没有热情,就会出现心难通、事难成的冷落而尴尬的局面。但热盛出浮躁,热 极出膨胀。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少年意气导致的打杀成祸,受委屈 不忍,一怒而结冤仇,都市邀友聚会上的酒来醉态……这些有失社会文明又污染人文环 境的劣态,极为影响人们的心灵健康。这就需要一个“冷”字。有冷才有静,先冷而后 静。静生平和,静出智慧。任何棘手之事、麻烦之事,必须先作冷处理,然后再图良策。 这样才能据情顺理,得以比较合情合理的解决。所谓“三思而后行”,不冷静何来三思? 不三思何来良策?无良策事怎能做顺做成?无论是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国事、民 事,都不能偏离这个思路和程序,其先决条件就是:先冷静下来! 雪花陪伴我下了山。路迹不清,我竟然没有滑倒。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地形坡谷熟悉,又懂得拣道而行,加以树枝探路
前放步,上坡,越谷,转弯,踏阶,雪花为我轻扬飘舞,树木为我冰清玉洁。这些坡坡 岭岭道旁渠畔的白杨、垂柳、青草、野花,夏季是何等地放情开颜潇洒妩媚!可时光一 转,秋风一吹,它们就叶子变黄,枝干变秃,“一朝春尽红颜老”了。自古女子怕红颜 褪去,男子怕体弱无能,但这是自然沧桑,谁都逃脱不了啊。只是我想,处在同一个时 间段和年龄段的人,其精神和状态竟有天地之差,有的女子潇洒依然,风韵独存;而有 的女子却褶皱网面。有的男子成熟威武,年富力强;而有的男子却面如土灰,老态龙钟。 何止同龄,不同龄者亦是如此,有的年过八旬,仍是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而有的不足 三十,却是疲态不振,目光呆痴。我曾于十五年前说过:真正的青春在精神,而不在年 龄。眼前的山野已不是秋天,而是银装替换了绿装的严冬季节。可我却聊发少年狂气, 稳踏阶台,迅速登上了山顶的凉亭中。 在山巅,我忽然感到一股冰凉的清气穿过我的全身,脑腔中的杂质和腐物也被全盘 清除,浑身觉得好轻松好清醒。六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击破了我的童真,酸甜苦辣的悲欢 阅历练就了我的才智,善恶正邪的人世百态顿悟了我的思维。此时此地,我敢于面对苍 天厚土,面对人世尘寰,庄严而郑重地说:天地之间,人界之中,我好清醒好轻松啊! 我挺胸东望,大西北名城乌鲁木齐的千楼万厦笼罩在雪花飞舞之中。冬季是冷,可 没有寒冷,哪来的雪花飞舞?哪来的玉树琼枝?哪来的栩栩如生的冰雕雪人?哪来的茫 茫千里壮观气派的冰雪世界?我喜冷,还不在于它的外观外貌,而在于它的哲学内涵。 许多人都喜欢热,因为热能生春,没有春天,哪会有山明水秀万紫千红的胜景?因为热 能生情,没有热情,就会出现心难通、事难成的冷落而尴尬的局面。但热盛出浮躁,热 极出膨胀。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少年意气导致的打杀成祸,受委屈 不忍,一怒而结冤仇,都市邀友聚会上的酒桌醉态……这些有失社会文明又污染人文环 境的劣态,极为影响人们的心灵健康。这就需要一个“冷”字。有冷才有静,先冷而后 静。静生平和,静出智慧。任何棘手之事、麻烦之事,必须先作冷处理,然后再图良策。 这样才能据情顺理,得以比较合情合理的解决。所谓“三思而后行”,不冷静何来三思? 不三思何来良策?无良策事怎能做顺做成?无论是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国事、民 事,都不能偏离这个思路和程序,其先决条件就是:先冷静下来! 雪花陪伴我下了山。路迹不清,我竟然没有滑倒。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对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地形坡谷熟悉,又懂得拣道而行,加以树枝探路
随意轻松而行,无惧天气恶劣,最终登上了山巅 B.作者已经大十多岁了,人生的风雨让他思想成熟起来,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才 智不凡,人世百态令他思维顿悟,他活得清醒而轻松 C.文章开头写“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结尾写“路迹不清”,“路”一语双关, 既指上山的路,也指人生之路;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D.文章边叙边议,借登上顶而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思索,抒 真情,启人智,散发着智意、哲理的光芒。 5.简要分析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6分) 6.作者说“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倡导遇事“先冷静下来”,你 是否赞同这种说法?结合本文和现实认识,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唤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唤 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 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 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 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 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 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 程,还參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 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紐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 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 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 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
随意轻松而行,无惧天气恶劣,最终登上了山巅。 B.作者已经六十多岁了,人生的风雨让他思想成熟起来,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才 智不凡,人世百态令他思维顿悟,他活得清醒而轻松。 C.文章开头写“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结尾写“路迹不清”,“路”一语双关, 既指上山的路,也指人生之路;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D.文章边叙边议,借登上顶而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思索,抒 真情,启人智,散发着智慧、哲理的光芒。 5.简要分析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6 分) 6.作者说“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倡导遇事“先冷静下来”,你 是否赞同这种说法?结合本文和现实认识,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9 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 年 1 月 15 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 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 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中 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 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 1918 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 年 8 月 14 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 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 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 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 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 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 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 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 1920 年 9 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 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