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2017级高二第一学期 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命题人:汤清香秦旭闫葳王育育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是有别于私学与官学的一种文化、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到唐代已经得到充分与完美的 发展,其制度基本定型,运作已臻于成熟,随之而来的是官学与私学科举化的完成。于是,中国 教育的现实——求功名利禄,与中国教育的传统——“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发生了根 本性的冲突。面对教育越来越功利化的倾向,一些坚守儒家价值观与理想的学者挺身而出,办书 院以拔私学、官学之偏。 书院发展到宋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代士人大兴办书院之风,自觉地承担起化民成俗与 传道(儒家之道统)的社会责任。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办学宗旨及院规等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宋代书院反拨应举之学的鲜明特点:它强调的是人文与道统,它所要成就的是符合儒家价值观的 人伦与人格,而不是应科举而试的器用之才。 古代书院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它不是一种营利性的机构,它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突出了 益性的宏大格局。以宋代四大书院为例,他们的兴建或复建都有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赠书与划拔 学田的记载。但政府的支持仅此而已,书院日后的运营与维护、发展等,政府不再承担任何费用, 完全靠书院自己的管理与经营能力。绝大多数的书院完全靠民间捐助和乡绅、官员及士人、商人 们的民间集资捐助。 中国古代书院的公益性,除了表现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制度设定上,还表现在他对学员采用 免费入学并予以资助的制度安排上。书院学生的伙食费一般是免赀的,有的是发放伙食费。此外, 还对学生发放一定的“膏火”(即津贴),相当于今天的助学金。 中国的书院,由私学演变而来,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道”—一传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中 华民族文化之道。儒学在汉武帝独尊之前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主要是在民间传衍。从本质 上说,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学说。但是经董仲舒的鼓吹,它取得了意识形态的独尊地位,成为官 方哲学。这以后的一长段历史中,儒学渐渐远离民间,成为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知识分子的 学问。于是,它逐步走向封闭和僵化。朱子在论说儒家道统的传承时说,自孟子以后,儒家的道 统就中断了,指的正是这一现象。直到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出,儒家 的道统才又重新接续了下来,而朱子则构建了理学,从而使儒家的道统得以延续,一直到今天。 宋代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们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担负起兴亡继绝的历史重任,而书院正是他们努力将儒学重新拉回民 间的努力的一部分。元代以后,作为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朱子学,再次成为官方哲学,但是,儒 学却并没有再次走上脱离民间的老路,其中书院起了至关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元明清三代,书 院成了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思想学术的纽带。元明清三代的书院,除了继续保持着化民成俗的教 育功能外,讲学与研究蔚为风气。这三代的大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几乎没有一个不与书院 发生过这样那样的联系。加之书院编书、刻书、出版功能的完善与强化,书院成了继承传统、推 动学术、酝酿和产生新思想的重要孵化器。 (摘编自朱杰人《传统书院的当代复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院是有别于私学与官学的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它的兴起与科举制度在唐朝基本定型、科
汕头市 2017 级高二第一学期 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命题人:汤清香 秦旭 闫葳 王育育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书院,是有别于私学与官学的一种文化、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到唐代已经得到充分与完美的 发展,其制度基本定型,运作已臻于成熟,随之而来的是官学与私学科举化的完成。于是,中国 教育的现实——求功名利禄,与中国教育的传统——“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发生了根 本性的冲突。面对教育越来越功利化的倾向,一些坚守儒家价值观与理想的学者挺身而出,办书 院以拨私学、官学之偏。 书院发展到宋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代士人大兴办书院之风,自觉地承担起化民成俗与 传道(儒家之道统)的社会责任。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办学宗旨及院规等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宋代书院反拨应举之学的鲜明特点:它强调的是人文与道统,它所要成就的是符合儒家价值观的 人伦与人格,而不是应科举而试的器用之才。 古代书院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它不是一种营利性的机构,它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突出了公 益性的宏大格局。以宋代四大书院为例,他们的兴建或复建都有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赠书与划拨 学田的记载。但政府的支持仅此而已,书院日后的运营与维护、发展等,政府不再承担任何费用, 完全靠书院自己的管理与经营能力。绝大多数的书院完全靠民间捐助和乡绅、官员及士人、商人 们的民间集资捐助。 中国古代书院的公益性,除了表现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制度设定上,还表现在他对学员采用 免费入学并予以资助的制度安排上。书院学生的伙食费一般是免费的,有的是发放伙食费。此外, 还对学生发放一定的“膏火”(即津贴),相当于今天的助学金。 中国的书院,由私学演变而来,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道”——传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中 华民族文化之道。儒学在汉武帝独尊之前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主要是在民间传衍。从本质 上说,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学说。但是经董仲舒的鼓吹,它取得了意识形态的独尊地位,成为官 方哲学。这以后的一长段历史中,儒学渐渐远离民间,成为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知识分子的 学问。于是,它逐步走向封闭和僵化。朱子在论说儒家道统的传承时说,自孟子以后,儒家的道 统就中断了,指的正是这一现象。直到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出,儒家 的道统才又重新接续了下来,而朱子则构建了理学,从而使儒家的道统得以延续,一直到今天。 宋代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们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担负起兴亡继绝的历史重任,而书院正是他们努力将儒学重新拉回民 间的努力的一部分。元代以后,作为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朱子学,再次成为官方哲学,但是,儒 学却并没有再次走上脱离民间的老路,其中书院起了至关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元明清三代,书 院成了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思想学术的纽带。元明清三代的书院,除了继续保持着化民成俗的教 育功能外,讲学与研究蔚为风气。这三代的大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几乎没有一个不与书院 发生过这样那样的联系。加之书院编书、刻书、出版功能的完善与强化,书院成了继承传统、推 动学术、酝酿和产生新思想的重要孵化器。 (摘编自朱杰人《传统书院的当代复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书院是有别于私学与官学的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它的兴起与科举制度在唐朝基本定型、科
举制度的运作臻于成熟不无关系 B.面对教育越来越功利的现实,宋代一些学者开始办书院承担起化民成俗与传道的社会责任, 以拨官学、私学教育之偏。 C.古代书院不是营利性的机构,政府对它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书院兴建或复建完成后的发展 完全靠自己的管理与经营能力 D.古代的书院具有公益性,不但让学员免费入学,还会对学员进行资助,或给伙食费,或免其 伙食费,还会发放津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书院,脱胎于古代私学,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道”——传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中 华民族文化之道 B.儒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只能够在民间传衍,直到汉武帝时才取得了意识形态的独尊地位 从此成为官方哲学 C.儒学成为官方哲学之后,变成了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学问,走向封闭和僵化 直到北宋五子出现后才改变 D.书院在将儒学拉回民间这点上起了重要作用,虽然元以后朱子学成为了官方哲学,儒学却并 未脱离民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绝大多数书院的经费靠民间捐助,书院本身没有稳定可观的收入,一旦得不到资助,就 很可能影响其运营。 B.古代书院能够获得不断发展,与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对儒家价值观的坚守具有很 大的关系 C.元明清三代的书院既传播官方意识形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又汇聚了民间力量,使民间 的学术思想更加活跃 D.元明清三代的大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往往都与书院有一定联系,这有利于推动学术发展 酝酿和产生新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 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 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 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 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 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 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 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 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 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 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柬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 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 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 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
举制度的运作臻于成熟不无关系。 B. 面对教育越来越功利的现实,宋代一些学者开始办书院承担起化民成俗与传道的社会责任, 以拨官学、私学教育之偏。 C.古代书院不是营利性的机构,政府对它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书院兴建或复建完成后的发展 完全靠自己的管理与经营能力。 D.古代的书院具有公益性,不但让学员免费入学,还会对学员进行资助,或给伙食费,或免其 伙食费,还会发放津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的书院,脱胎于古代私学,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道”——传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中 华民族文化之道。 B.儒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只能够在民间传衍,直到汉武帝时才取得了意识形态的独尊地位, 从此成为官方哲学。 C.儒学成为官方哲学之后,变成了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学问,走向封闭和僵化, 直到北宋五子出现后才改变。 D.书院在将儒学拉回民间这点上起了重要作用,虽然元以后朱子学成为了官方哲学,儒学却并 未脱离民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绝大多数书院的经费靠民间捐助,书院本身没有稳定可观的收入,一旦得不到资助,就 很可能影响其运营。 B.古代书院能够获得不断发展,与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对儒家价值观的坚守具有很 大的关系。 C.元明清三代的书院既传播官方意识形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又汇聚了民间力量,使民间 的学术思想更加活跃。 D.元明清三代的大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往往都与书院有一定联系,这有利于推动学术发展、 酝酿和产生新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 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 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 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 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 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 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 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 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 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 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 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 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 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
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 手”。 同 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 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 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 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 “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 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 “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 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 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 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 “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 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 子,少爷!” 团长齜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 外边已经摆妤了一枭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 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一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 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 团长觉得怪委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介绍当地的社会习俗,“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 科呢?”陈小手和社会习俗的冲突为他的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B.小说中团长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寥寥数语逼真地呈现了他邪恶、野蛮的流氓痞性,团 长最后的言行提升了作品的深度。 C.小说语言具有地方特色,比如“老娘”就是接生婆在当地的称呼,“走柳”是不停走来走去 焦虑的民间说法,“得罪”只是陈小手告辞之前的习惯用语 D.全知视角使作者在讲述故事抒发感受时不受限制,但本文作者并没有直接将主观评价传递给 读者,而是冷静的讲述,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5.有人说“陈小手就像他的坐骑白马一样‘浑身雪白’,他是作者有意塑造的集众多美好品质 于一身的人物符号”。请概括陈小手的美好品质,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陈小手被枪杀、团长感到委屈结尾,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
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 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 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 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 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 “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 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 “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 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 “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 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 “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 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 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 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 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 团长觉得怪委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开篇介绍当地的社会习俗,“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 科呢?”陈小手和社会习俗的冲突为他的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B. 小说中团长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寥寥数语逼真地呈现了他邪恶、野蛮的流氓痞性,团 长最后的言行提升了作品的深度。 C. 小说语言具有地方特色,比如“老娘”就是接生婆在当地的称呼,“走柳”是不停走来走去、 焦虑的民间说法,“得罪”只是陈小手告辞之前的习惯用语。 D. 全知视角使作者在讲述故事抒发感受时不受限制,但本文作者并没有直接将主观评价传递给 读者,而是冷静的讲述,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5.有人说“陈小手就像他的坐骑白马一样‘浑身雪白’,他是作者有意塑造的集众多美好品质 于一身的人物符号”。请概括陈小手的美好品质,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以陈小手被枪杀、团长感到委屈结尾,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8 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
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 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 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 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 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 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 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 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 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孝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 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 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 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 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 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 玫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 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校提出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 政50.7%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 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 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 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 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綜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 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 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綜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綜合 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 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
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 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 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 3 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 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 70 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 考题+加试题”(满分 100 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 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 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 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孝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 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 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 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 30 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 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 1400 所高校里,有 500 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 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 3 门的占 33%,2 门的占 8%,1 门的占 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 95%的专业;选择 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 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 34% 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 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 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 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 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 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 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 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 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 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 毕业的 2017 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 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 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 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 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 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 效果 打破文理限制 和高考制度 和3门选考科日 考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浙江省学业1特点为「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结果「学生可跨年级考试 水平考试方案 目同次考试相结 有最多两次机会 C.|浙江以外其他各省]考试分为 合格性考试推断「不会出现不同年级学生 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等级性考试 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河南省高考 招生录取「据高考和学考成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方案 参考综合素质评 扭转“唯分数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 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 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 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 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E.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 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9.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认识。(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19分)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谅反,逼之不从,见杀。 时五等废,炀帝嘉诞忠,赠诞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杀,乃与段 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弃母妻,斩关自归。追骑及,无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 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 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儉人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遣给事中李公昌驰谕 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协,因表自陈,并上璡罪。有诏刘世龙、温彦 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璡。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 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 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 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 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 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 2014 年即明确“考 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 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 .....是( )(5 分) A. 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 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 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 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 从 2017 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 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 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 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E.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 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9. 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认识。(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0~13 题。(19 分)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谅反,逼之不从,见杀。 时五等废,炀帝..嘉诞忠,赠诞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杀,乃与段 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弃母妻,斩关自归。追骑及,无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 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 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憸人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遣给事中李公昌驰谕。 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协,因表自陈,并上璡罪。有诏刘世龙、温彦 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璡。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 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