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提示: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 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 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 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 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 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 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 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 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 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 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 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 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 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 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 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度的谬误, 然后,他“一一详辫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 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者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作者认为一定要遵循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 B.平庸的书籍,尽量少读或不读,因为它会损耗你选择读经典的时间和精力 C.作者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读书可打通文理
张家口市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提示: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 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 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 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 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 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 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 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 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 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 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 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 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 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 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 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 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 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读者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作者认为一定要遵循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 B.平庸的书籍,尽量少读或不读,因为它会损耗你选择读经典的时间和精力。 C.作者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读书可打通文理
D.读书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避免人云亦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遇见”这一比喻形象地阐释读书的实质,并较为深入地进行分析 B.文章以“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为立论前提,引出选择主动权问题 C.文章以梁启超反复硏读还原历史真相一事,证明读书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 D.关于读书,文章先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接着阐述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打开书本,你就能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就能吸取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B.如果我们认真读一本经典著作,可以抵得上读几十本乃至上百本平庸的书籍。 C.读书和交友道理一样,交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面越广越好。 D.一个人如果读书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那就是他对自己的治学态度不负责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竹子就在跟前 沈祖连乔迁新居,一家人喜气洋洋。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进入客厅,进入卧室 进入厨房,最后来到阳台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阳台,几乎成了母亲的最大心愿,她要在阳 台上养几盆花,要在阳台上安一张躺椅,每天能充分地享受阳光,而最实际的是可以在自己 的阳台上联晒衣服,这是老人最最期待的。 给我找根竹子。”母亲发话了。 大姐说,“就交给他吧。” 大姐夫不很乐意,但还是毅然受命:不接受行吗,丈母娘的要求,妻子的命令。再说 不就是一根竹子吗? 可接受下来,大姐夫才知道自己的荒唐:要在老家,要根竹子,提刀上山,便可手到拿 来。可在这大都市里,去哪里找?可怜的大姐夫,骑着自行车,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 司,跑了土产公司,一无所获 午时归来,大姐问他要到没有。大姐夫说: “还没。我想,用根不锈钢管不是更好吗?” 真没用。阿妈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一根竹子,哪来的这么多废话?” 那我下午继续找吧。” 大姐夫登上楼顶,看到前街有建设工地,正在拆着脚手架,大姐夫心里一高兴,立时跑 了过去。一根根卸下来的正是他所要找的竹子。 大姐夫来到了门口,找到了门卫,递上一根烟,说,“师傅,卖根竹子给我好吗,多少钱 呀
D.读书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避免人云亦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遇见”这一比喻形象地阐释读书的实质,并较为深入地进行分析。 B.文章以“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为立论前提,引出选择主动权问题。 C.文章以梁启超反复研读还原历史真相一事,证明读书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 D.关于读书,文章先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接着阐述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打开书本,你就能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就能吸取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B.如果我们认真读一本经典著作,可以抵得上读几十本乃至上百本平庸的书籍。 C.读书和交友道理一样,交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面越广越好。 D.一个人如果读书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那就是他对自己的治学态度不负责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竹子就在跟前 沈祖连乔迁新居,一家人喜气洋洋。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进入客厅,进入卧室, 进入厨房,最后来到阳台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阳台,几乎成了母亲的最大心愿,她要在阳 台上养几盆花,要在阳台上安一张躺椅,每天能充分地享受阳光,而最实际的是可以在自己 的阳台上晾晒衣服,这是老人最最期待的。 “给我找根竹子。”母亲发话了。 大姐说,“就交给他吧。” 大姐夫不很乐意,但还是毅然受命:不接受行吗,丈母娘的要求,妻子的命令。再说, 不就是一根竹子吗? 可接受下来,大姐夫才知道自己的荒唐:要在老家,要根竹子,提刀上山,便可手到拿 来。可在这大都市里,去哪里找?可怜的大姐夫,骑着自行车,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 司,跑了土产公司,一无所获。 午时归来,大姐问他要到没有。大姐夫说: “还没。我想,用根不锈钢管不是更好吗?” “真没用。阿妈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一根竹子,哪来的这么多废话?” “那我下午继续找吧。” 大姐夫登上楼顶,看到前街有建设工地,正在拆着脚手架,大姐夫心里一高兴,立时跑 了过去。一根根卸下来的正是他所要找的竹子。 大姐夫来到了门口,找到了门卫,递上一根烟,说,“师傅,卖根竹子给我好吗,多少钱 呀?
卖竹?我这里不卖竹 “就是那些拆下来的……” 那是脚手架用的,不卖。 可我急着用,不瞒你说,我的丈母娘……” “不用说了,我明白,你丈母娘要一根晾衣服…” 正是。” 可我不能卖呀。要不你去找工长吧,”门卫指着里边的一个汉子说,“就是那个戴着黄 帽子的。” 大姐夫来到了黄帽子跟前,叫了声:“工长,你好。” “什么事?” “我想跟你买根竹子。” “没有竹子卖。” “这是脚手架,还要搬到其他工地去用。” 我只要一根,次一点的也行。你就收回成本费吧。” “这可没有先例啊。” 看在我们男人的面上。通融一下吧。” 可是,我不能让你在光天化日之下扛着一根竹走出去呀。这么吧,你去找我们主任吧。 他在办公室。” 大姐夫在工长的指点下,见到了主任。 主任是个脸皮白皙的汉子,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可不想一听到大姐夫说要买他的一根竹 子时,却是一副不耐烦:“去去去,买竹子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碰了一鼻子的灰,大姐夫从工地出来,望着一地的竹子,却是一脸的茫然。这样回去, 丈母娘问起,怎么是好? 他在街角点燃了根烟,吸了一口,大脑皮层一下子跳出了个人:老同学李青不是在这个 建筑公司任职吗?并且听说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部门头头了,好,就找他,不就是一根竹子 吗?难道会不给老同学点面子? 到公用电话亭打了个电话,说是不在家,得晚上才回来。好吧,晚上就晚上,等等吧。 心里有了点底,大姐夫便昂然地回来了。不过他还是不太敢见丈母娘。 大姐问:“怎么,还没找到? 有眉目了。” 我的天,跑了一天,才有眉目,能告诉我,怎么个眉目吗?” 阿英你别说这根竹子,手续还挺复杂的,不过总算找到了建筑公司的一个老同学了, 他今晚回来,我估计明早吧,明早准能要到。” “什么呀?为了一根竹子,还得托人情,你这人情也用得太廉价了吧
“卖竹?我这里不卖竹。” “就是那些拆下来的……” “那是脚手架用的,不卖。” “可我急着用,不瞒你说,我的丈母娘……” “不用说了,我明白,你丈母娘要一根晾衣服……” “正是。” “可我不能卖呀。要不你去找工长吧,”门卫指着里边的一个汉子说,“就是那个戴着黄 帽子的。” 大姐夫来到了黄帽子跟前,叫了声:“工长,你好。” “什么事?” “我想跟你买根竹子。” “没有竹子卖。” “这是脚手架,还要搬到其他工地去用。” “我只要一根,次一点的也行。你就收回成本费吧。” “这可没有先例啊。” “看在我们男人的面上。通融一下吧。” “可是,我不能让你在光天化日之下扛着一根竹走出去呀。这么吧,你去找我们主任吧。 他在办公室。” 大姐夫在工长的指点下,见到了主任。 主任是个脸皮白皙的汉子,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可不想一听到大姐夫说要买他的一根竹 子时,却是一副不耐烦:“去去去,买竹子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碰了一鼻子的灰,大姐夫从工地出来,望着一地的竹子,却是一脸的茫然。这样回去, 丈母娘问起,怎么是好? 他在街角点燃了根烟,吸了一口,大脑皮层一下子跳出了个人:老同学李青不是在这个 建筑公司任职吗?并且听说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部门头头了,好,就找他,不就是一根竹子 吗?难道会不给老同学点面子? 到公用电话亭打了个电话,说是不在家,得晚上才回来。好吧,晚上就晚上,等等吧。 心里有了点底,大姐夫便昂然地回来了。不过他还是不太敢见丈母娘。 大姐问:“怎么,还没找到?” “有眉目了。” “我的天,跑了一天,才有眉目,能告诉我,怎么个眉目吗?” “阿英你别说这根竹子,手续还挺复杂的,不过总算找到了建筑公司的一个老同学了, 他今晚回来,我估计明早吧,明早准能要到。” “什么呀?为了一根竹子,还得托人情,你这人情也用得太廉价了吧
这时,二姐夫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一听大姐在指责大姐夫,便说,“不就是根竹子吗,也 值不了多少钱,大姐夫你说你在哪发现了,告诉我,我去搞掂。” “不远,在前街工地上就有。只是……” 你是说那些刚拆下来的吗?好。” 二姐夫说着掉转车头,不到5分钟工夫,便扛着一根竹子回来了。 大姐夫尷尬地问,“怎么我去不卖,你去就卖了?” 不就是一根竹子吗?用什么卖不卖的,我扛起就走。” 那要是让人抓住了呢? 那就让罚吧,一根破竹能值什么钱的。不过谁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该句采用排比手法,既形象地写 出了“大姐夫”寻找“竹子”的辛劳,又突出相关部门官僚作风之严重 B.“竹子”就在眼前,可“大姐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弄不回来,而“二姐夫”却“不到 5分钟工夫”就到了手,两相对照,说明“大姐夫”办事效率和办事能力不如“二姐夫 C.小说情节可概括为“母亲要竹子”、“大姐夫找竹子”、“二姐夫拿竹子”:虽然作者花 了大量笔墨写“大姐夫找竹子”,但“二姐夫拿竹子”却可视为小说的高潮和结局 D.语言描写是该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它的成功运用,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大 姐夫”等人的性格特点,还含蓄地交代了相关人物的身份和职业特点 5.“二姐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6分) 6.试探究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据CN旗下财经网站报道,特朗普政府周四宣布,将对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价值500亿美 元的商品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引发人们对于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的 担忧,美国股市暴跌。 对于美国一些大型公司来说,与中国的贸易战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如果中国采取报 复措施,苹果、波音、英特尔和其他跨国公司的日子将会变得很难过。 星巴克也在中国市场投下了巨大赌注,并且正在收获成果。该咖啡巨头现在有大约14% 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其中国业务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市场 一摘自《财经 网
这时,二姐夫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一听大姐在指责大姐夫,便说,“不就是根竹子吗,也 值不了多少钱,大姐夫你说你在哪发现了,告诉我,我去搞掂。” “不远,在前街工地上就有。只是……” “你是说那些刚拆下来的吗?好。” 二姐夫说着掉转车头,不到 5 分钟工夫,便扛着一根竹子回来了。 大姐夫尴尬地问,“怎么我去不卖,你去就卖了?” “不就是一根竹子吗?用什么卖不卖的,我扛起就走。” “那要是让人抓住了呢?” “那就让罚吧,一根破竹能值什么钱的。不过谁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该句采用排比手法,既形象地写 出了“大姐夫”寻找“竹子”的辛劳,又突出相关部门官僚作风之严重。 B.“竹子”就在眼前,可“大姐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弄不回来,而“二姐夫”却“不到 5 分钟工夫”就到了手,两相对照,说明“大姐夫”办事效率和办事能力不如“二姐夫”。 C.小说情节可概括为“母亲要竹子”、“大姐夫找竹子”、“二姐夫拿竹子”;虽然作者花 了大量笔墨写“大姐夫找竹子”,但“二姐夫拿竹子”却可视为小说的高潮和结局。 D.语言描写是该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它的成功运用,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大 姐夫”等人的性格特点,还含蓄地交代了相关人物的身份和职业特点。 5.“二姐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6 分) 6.试探究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材料一: 据 CNN 旗下财经网站报道,特朗普政府周四宣布,将对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价值 500 亿美 元的商品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引发人们对于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的 担忧,美国股市暴跌。 对于美国一些大型公司来说,与中国的贸易战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如果中国采取报 复措施,苹果、波音、英特尔和其他跨国公司的日子将会变得很难过。 星巴克也在中国市场投下了巨大赌注,并且正在收获成果。该咖啡巨头现在有大约 14% 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其中国业务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市场。 ——摘自《财经 网》
材料 2018年3月23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自美国进口的7类、128税项产品(主要是农产品) 拟加征关税的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这是针对之前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终止 减让的回应,按照2017年统计,涉及金额30亿美金,与之前美国终止减让涉及的金额相对 对等,产品结构也都是偏上游端。对于本周四特朗普签署的针对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 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中国政府将如何反制,目前并没有公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政 府在处理中美双边贸易库擦方面表现出了相对理性和沉稳。 潘向东《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注释:232措施,是指基于美国商务部根据《贸易法》第232条款调查的结果,2018年3月 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了公告,对美国进口的钢铁、铝产品中止减让关税,并加征10-25% 的关税。专家认为该措施主要是针对中国的。 材料三: 鲜水果 高性能区疗器械 千水果 生物医药 新材料 农机装备 对美终止减税 改性乙醇 工业机器人 新一代信息技术 无雠钢 新能源汽车 高铁装备 材料四: 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对美出口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包括家电、电子)、纺织服 装、家具灯具、玩具鞋帽等,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以大豆、飞机、 汽车、集成电路和塑料制品为主。 美国贸易保护虽然会对其国内部分行业形成利好,但将损害多数行业及消费者的利益。 若美国对中国制造进一步提高关税实际上将等同于向消费者征税,势必增加美国民众的生活 成本,推升美国通胀,制约美国消费。 一一摘自《网易财经 频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500亿美元的关税,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B.作为美国经济的风向标,美国股市暴跌预示着正在开展的中美贸易战将超过以往 C.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美国从中国进口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说明中国技术已超越 美国
材料二: 2018 年 3 月 23 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自美国进口的 7 类、128 税项产品(主要是农产品) 拟加征关税的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这是针对之前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 措施”的终止 减让的回应,按照 2017 年统计,涉及金额 30 亿美金,与之前美国终止减让涉及的金额相对 对等,产品结构也都是偏上游端。对于本周四特朗普签署的针对中国进口约 500 亿美元商品 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中国政府将如何反制,目前并没有公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政 府在处理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方面表现出了相对理性和沉稳。 ——潘向东《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注释:232 措施,是指基于美国商务部根据《贸易法》第 232 条款调查的结果,2018 年 3 月 8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了公告,对美国进口的钢铁、铝产品中止减让关税,并加征 10-25% 的关税。专家认为该措施主要是针对中国的。 材料三: 材料四: 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对美出口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包括家电、电子)、纺织服 装、家具灯具、玩具鞋帽等,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以大豆、飞机、 汽车、集成电路和塑料制品为主。 美国贸易保护虽然会对其国内部分行业形成利好,但将损害多数行业及消费者的利益。 若美国对中国制造进一步提高关税实际上将等同于向消费者征税,势必增加美国民众的生活 成本,推升美国通胀,制约美国消费。 ——摘自《网易 财经 频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 500 亿美元的关税,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B.作为美国经济的风向标,美国股市暴跌预示着正在开展的中美贸易战将超过以往。 C.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美国从中国进口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说明中国技术已超越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