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 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 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 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 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 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 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 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瀲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 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 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 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 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 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 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 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 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 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 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 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 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 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 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 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 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 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 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 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 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 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 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 年 10 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 一个是 1921 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 7 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 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 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 1923 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 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 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 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 也确实如此,1931 年 11 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 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 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 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 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 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 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 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 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 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 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 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 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 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 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背定或否 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9.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第一部分;课内文言文(6分) 10.下列各选项中,对文言特殊句式归纳正确的一项为( )(3分) ①秋以为期②熟年岁之不吾与③为仲卿母所遣④何以解忧 ⑤渐见愁煎迫⑥不吾知其亦已兮⑦亦自缢于庭树⑧俟我于城隅⑨开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 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 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 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 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 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 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 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 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 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 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9.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6 分) 10.下列各选项中,对文言特殊句式归纳正确的一项为( )(3 分) ①秋以为期 ②恐年岁之不吾与 ③为仲卿母所遣 ④何以解忧 ⑤渐见愁煎迫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 ⑦亦自缢于庭树 ⑧俟我于城隅 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