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川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 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 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不欲专利于官,而 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入中也是如此。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 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 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 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 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 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 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 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另 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 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嬴。如有 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 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而对 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 利可图。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正如文彦博指出 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 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 纳。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 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 基础。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 抽分制。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 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 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点。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 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 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増减情况,酌中 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 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 中营私舞弊。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点入纳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因无 法兑现茶叶而贬值,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广西陆川县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 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 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不欲专利于官,而 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入中也是如此。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 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 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 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 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 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 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 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另一 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 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如有一 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 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而对 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 利可图。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正如文彦博指出 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 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 纳。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 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 基础。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 抽分制。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 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 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点。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 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 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增减情况,酌中 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 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 中营私舞弊。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点入纳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因无 法兑现茶叶而贬值,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B.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 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C.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分成制,允许坑户依法采矿、冶户自备物料冶炼,官府 只抽取二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 D.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恢复了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平等合作关系, 也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 系。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 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宋朝初期,政府主要考虑国家的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很难保证 官府和坑户、冶户的利益,也影响了宋代矿冶业的发展。 D.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 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 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对商人而言 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C.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最大的优点是在课额 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D.在出让坑冶场坊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 州历届买扑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 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 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 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 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 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 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 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 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 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 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B.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 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C.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分成制,允许坑户依法采矿、冶户自备物料冶炼,官府 只抽取二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产。 D.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恢复了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平等合作关系, 也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 系。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 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宋朝初期,政府主要考虑国家的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很难保证 官府和坑户、冶户的利益,也影响了宋代矿冶业的发展。 D.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 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 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对商人而言, 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C.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最大的优点是在课额 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D.在出让坑冶场坊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 州历届买扑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4-6 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 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 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 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 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 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 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 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 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 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 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 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 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 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 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己经不再有人居 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 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 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 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 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 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 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 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 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 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 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 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 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 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 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 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 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 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 题鲜明。 B.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 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 不离的阿黄的形象 D.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 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5.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5分)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 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 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 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 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 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 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 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 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 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 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 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 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 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 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 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 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 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 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 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 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 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 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 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 题鲜明。 B. 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 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 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 不离的阿黄的形象。 D. 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 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5.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5 分)
6.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 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 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 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 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 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 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 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 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 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 效果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 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 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 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 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 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 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 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 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
6.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 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 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 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 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 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 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 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 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 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 效果。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 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 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 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 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 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 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 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 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
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 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 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 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 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 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 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 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 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 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 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 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 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 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守文,字国华,并州太原人。父晖,从周祖征河中,战死。守文年十四,居丧 哀毁,周祖怜之,召隶帐下。广顺初,补左班殿直。宋初,迁西头供奉官。蜀平, 迁知简州。时剑外多寇,守文悉招来集附。从曹彬等平金陵,护送李煜归阙下,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見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十以致太 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遂安。太平兴国初,秦州内附,蕃部骚动,命守文乘传 抚谕,西夏悦伏。三年夏,汴水决于宁陵,发宋、亳丁壮四千五百塞之,命守文
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 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 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 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 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 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 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 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 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 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 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 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 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 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郭守文,字国华,并州太原人。父晖,从周祖征河中,战死。守文年十四,居丧 哀毁,周祖怜之,召隶帐下。广顺初,补左班殿直。宋初,迁西头供奉官。蜀平, 迁知简州。时剑外多寇,守文悉招来集附。从曹彬等平金陵,护送李煜归阙下。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 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遂安。太平兴国初,秦州内附,蕃部骚动,命守文乘传 抚谕,西夏悦伏。三年夏,汴水决于宁陵,发宋、亳丁壮四千五百塞之,命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