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0月)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 中的绅士 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 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 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 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 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 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 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 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 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 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 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 “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 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 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 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 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 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 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 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 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 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 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 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 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 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 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 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 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 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 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广东省汕头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0 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 中的绅士 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 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 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 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 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 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 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 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 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 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 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 “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 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 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 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 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 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 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 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 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 “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 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 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 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 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 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 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 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 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 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 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 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 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 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 Gentleman基本相同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 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 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 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 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 C.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 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D.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 子,所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 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 是简单的”,目的是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 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 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 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 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 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 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 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 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 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 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 年第 6 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 Gentleman 基本相同,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 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 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 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 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D. 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 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 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 C. 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 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D. 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 子,所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 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 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 是简单的”,目的是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 “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 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 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 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 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 20 世纪 90 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 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 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 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 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 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 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 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 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 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 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 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 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 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 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 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緊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 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 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 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 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 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 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 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 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 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 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 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 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 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2016年第4期《小说月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 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 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 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 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 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 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 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 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 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 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 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 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 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 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 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 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 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 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 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 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 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 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 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 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 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 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 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 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 2016 年第 4 期《小说月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 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 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 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C.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 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D.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 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5.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 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 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还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 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 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 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 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 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 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 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 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 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査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 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 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 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 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 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 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 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会离开,这有利于干部队伍吐 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 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 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千员工 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所以针对公务员频 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 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 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
D. 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 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5. 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 春 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 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 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还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 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 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 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 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 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 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 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 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 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 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 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和当公务员,5 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 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 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 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 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 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会离开,这有利于干部队伍吐 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 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 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 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所以针对公务员频 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 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 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
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 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出现了倒寒逆 流之潮—一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 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 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 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 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 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 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 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 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 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 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 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 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 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 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 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 相应的应对措施。 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 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 中去 D.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 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 闻事件的价值。 8.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 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 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 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 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出现了倒寒逆 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 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 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 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 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 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 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 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 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 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 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 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 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 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 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 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 相应的应对措施。 C. 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 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 中去。 D. 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 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 闻事件的价值。 8. 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 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 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 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 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 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