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以故河塞不通 D,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侍父母极孝,父母相继亡故后,他在墓前筑草庐而居,终日痛苦丧气, 一直不肯离开。 B.包拯为政清廉,处处为老百姓考虑,连妇女孩童都知道他的名字,不畏权贵, 在打击有不法行为的权贵时毫不留情。 C.包拯为国尽忠,直言不隐,多次向朝廷建言献策,甚至把魏征的三篇奏疏献 给皇帝让他作为座右铭和借鉴。 D.包拯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但是对人却很宽厚,总是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 务 第Ⅱ卷(12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8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文言翻译、诗歌鉴赏及名句默写(23分) 1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每小题5分,共10分) (1)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2)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 也
C.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以故河塞不通 D,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侍父母极孝,父母相继亡故后,他在墓前筑草庐而居,终日痛苦丧气, 一直不肯离开。 B.包拯为政清廉,处处为老百姓考虑,连妇女孩童都知道他的名字,不畏权贵, 在打击有不法行为的权贵时毫不留情。 C.包拯为国尽忠,直言不隐,多次向朝廷建言献策,甚至把魏征的三篇奏疏献 给皇帝让他作为座右铭和借鉴。 D.包拯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但是对人却很宽厚,总是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 务。 第Ⅱ卷(120 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 8 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文言翻译、诗歌鉴赏及名句默写(23 分) 1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8分)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髙考资源网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部队之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银花:元夜彩灯中蜡烛的烛花。 (1)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 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4分) (2)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 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 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13.请选择其中一题,填写句子。(每空1分,共5分)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 (归有光《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8 分)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高考资源网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部队之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银花:元夜彩灯中蜡烛的烛花。 (1)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 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 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 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3.请选择其中一题,填写句子。(每空 1 分,共 5 分)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有光《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