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2016届高三升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 必将自己的姓 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3.答题全部在答题纸上完成,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 又称《十 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 对这些 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据史传, 这第一部 《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 大禹治水, 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 高山心怀感 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对山的崇 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 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 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 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 “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 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 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 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 籍资料 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 称名《归 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坤为地,以“坤” 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 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 到农作
河南省林州市 2016 届高三升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 必将自己的姓 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2.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3.答题全部在答题纸上完成,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 10 篇文字,故 又称《十 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 对这些 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据史传, 这第一部 《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 大禹治水, 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 高山心怀感 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对山的崇 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 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 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 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 “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 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 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 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 籍资料 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 称名《归 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坤为地,以“坤” 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 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 到农作
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 灾,歉收甚 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 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第 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经姬昌重新编纂之 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 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 到春秋 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 门跑到殷商 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 的透露,我们 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 可能还有较多内 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 记》注疏中 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 台楚墓 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 工具。 《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 权威性和实用 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 绝”;为学 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 合编成《易 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 举取士的“统 编教材” 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 知,《周易》 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 形成对《周 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 到周代, 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 灾,歉收甚 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 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第 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经姬昌重新编纂之 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 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 到春秋 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 门跑到殷商 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 的透露,我们 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 可能还有较多内 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 记》注疏中 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 台楚墓 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 工具。 《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 权威性和实用 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 绝”;为学 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 合编成《易 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 举取士的“统 编教材”。 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 知,《周易》 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 形成对《周 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 到周代,一 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D.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 三部著作体现 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2.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 化,人们 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B.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对山的崇 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C.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 情于“地”,使 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D.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 多取决于天 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 对象确认为“山” 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 改编全部内 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 直至此时 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D.汉代时,第二部《易经》一—《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 焦竑的“商 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李琪,字台秀,河西敦煌人也。与其兄珽皆以文章知名。唐亡,事梁太祖为翰林 学 梁兵征伐四方,所下诏书,皆琪所为,下笔辄得太祖意。末帝时,与萧顷同为宰 相。顷性畏 慎周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二人多所异同。琪内结赵岩、张汉杰等为助 以故顷言多 沮。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 等救解乃堡 罢为太子少保唐庄宗灭梁,得琪,欲以为相,而梁之旧臣多嫉忌之,乃以为太常 卿。同光三 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硃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 其说漫然
D.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 三部著作体现 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2.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 化,人们 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B. 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对山的崇 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C. 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 情于“地”,使 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D. 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 多取决于天 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 对象确认为“山” 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 改编全部内 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 直至此时 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D.汉代时,第二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 焦竑的“商 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李琪,字台秀,河西敦煌人也。与其兄珽皆以文章知名。唐亡,事梁太祖为翰林 学士。 梁兵征伐四方,所下诏书,皆琪所为,下笔辄得太祖意。末帝时,与萧顷同为宰 相。顷性畏 慎周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二人多所异同。琪内结赵岩、张汉杰等为助, 以故顷言多 沮。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 等救解乃堡 罢为太子少保唐庄宗灭梁,得琪,欲以为相,而梁之旧臣多嫉忌之,乃以为太常 卿。同光三 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硃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 其说漫然
无足取,而庄宗独称重之,遂以为国计使。方欲以为相,而庄宗崩。明宗入洛阳, 群臣劝进, 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霍彦威、孔循等请改国号,绝土德。明宗武君,不 晓其说,问 何谓改号,对日:“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继昭宗以立,而号国日唐。今唐天命 已绝,宜改 号以自新。”明宗疑之,下其事群臣,群臣依违不决。琪议日:“殿下宗室之贤, 立功三世 今兴兵向阙,以赴难为名,而欲更易统号,使先帝便为路人,则茕然梓宫, 何所依往!”明宗以为然,乃发丧成服①,而后即位。以琪为御史中丞。是时, 枢密使安重 诲专权用事,重诲前驱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冲之,重诲即台门斩延而后奏.琪 为中丞, 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豆卢 革等罢相, 任圜议欲以琪为相,而孔循、郑珏沮之,乃止。琪为人少持重,不知进退,故数 为当时所沮。 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六十。 (节选自《新五代史·李琪传》) 【注】①旧时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 成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其兄埏皆以文.章.知名文章:文辞、文采 B.庄宗以硃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御札:帝王的诏令。 C.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宗属:宗室成员。 D.以太子太傅致.仕.致仕:取得官职。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 /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7 B.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 欲窜逐 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C.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 /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亍少保/ D.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 /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琪做事凭恃意气,不居人下。在与萧顷同辅梁室时,两人意见经常不 他就结 交赵岩、张汉杰等权贵,致使萧顷的进言多次被阻
无足取,而庄宗独称重之,遂以为国计使。方欲以为相,而庄宗崩。明宗入洛阳, 群臣劝进, 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霍彦威、孔循等请改国号,绝土德。明宗武君,不 晓其说,问 何谓改号,对日:“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继昭宗以立,而号国日唐。今唐天命 已绝,宜改 号以自新。”明宗疑之,下其事群臣,群臣依违不决。琪议日:“殿下宗室之贤, 立功三世, 今兴兵向阙,以赴难为名,而欲更易统号,使先帝便为路人,则茕然梓宫, 何所依往!”明宗以为然,乃发丧成服①,而后即位。以琪为御史中丞。是时, 枢密使安重 诲专权用事,重诲前驱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冲之,重诲即台门斩延而后奏.琪 为中丞, 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豆卢 革等罢相, 任圜议欲以琪为相,而孔循、郑珏沮之,乃止。琪为人少持重,不知进退,故数 为当时所沮。 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六十。 (节选自《新五代史·李琪传》) 【注】①旧时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 成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其兄埏皆以文.章.知名 文章:文辞、文采。 B.庄宗以硃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 御札:帝王的诏令。 C.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 宗属:宗室成员。 D.以太子太傅致.仕. 致仕:取得官职。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 /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7 B.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 欲窜逐 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C.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 /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亍少保/ D.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 窜逐之 /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琪做事凭恃意气,不居人下。在与萧顷同辅梁室时,两人意见经常不一, 他就结 交赵岩、张汉杰等权贵,致使萧顷的进言多次被阻
B.李琪为官长于为文,受到赞赏。他草拟的梁兵征伐四方的诏书,深得太祖之 意;他 在天下大水京师乏食时,上书陈事虽漫然无足取,却独受庄宗赏识 C.李琪敢于奏议国事,建言被纳。在是否改国号一事上,他能明确表明自己的 主张 反对改变国号,明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依礼发丧后才即位 D.李琪为人不够稳重,仕途受阻。庄宗灭梁后,想任命他为宰相,因受梁朝旧 臣反对 而改任;明宗时,任圜提议任命他为宰相时,又受到孔循、郑珏的阻止。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 (2)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退栖 司空图① 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 燕昭②不是空怜马,支遁③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注】①司空图:字表圣。唐僖宗去四川,司空图没有被批准随驾,退回中条山 王官谷。 这首诗是他回中条山后写的。②燕昭即燕昭王,曾被郭隗所讲古国君购买已死千 里马的故 事打动。③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 8.这首诗的颔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份)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从 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 思的概括性 的两句是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 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在答题纸上 所选大 题题号后的方块内打勾。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B.李琪为官长于为文,受到赞赏。他草拟的梁兵征伐四方的诏书,深得太祖之 意;他 在天下大水京师乏食时,上书陈事虽漫然无足取,却独受庄宗赏识。 C.李琪敢于奏议国事,建言被纳。在是否改国号一事上,他能明确表明自己的 主张, 反对改变国号,明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依礼发丧后才即位。 D.李琪为人不够稳重,仕途受阻。庄宗灭梁后,想任命他为宰相,因受梁朝旧 臣反对 而改任;明宗时,任圜提议任命他为宰相时,又受到孔循、郑珏的阻止。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 (2)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退栖 司空图① 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 燕昭②不是空怜马,支遁③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注】①司空图:字表圣。唐僖宗去四川,司空图没有被批准随驾,退回中条山 王官谷。 这首诗是他回中条山后写的。②燕昭即燕昭王,曾被郭隗所讲古国君购买已死千 里马的故 事打动。③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 8.这首诗的颔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份)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 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 思的概括性 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 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在答题纸上 所选大 题题号后的方块内打勾。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