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 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 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 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 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 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作节奏感。为了跟上节奏, 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 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 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 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 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 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和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 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一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 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紧接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 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 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你能离开 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 本质吗?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 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 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 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 雪垠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 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 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 (节选自朱光潜《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有改动) 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是节奏。 B.节奏可以是呼吸、循环、运动等人体器官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起伏流转。 C.当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表现的节奏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 D.引起听众同情共鸣的艺术,艺术家一定会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
- 1 - 河南省永城市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 3 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 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 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 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 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 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作节奏感。为了跟上节奏, 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 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 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 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 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 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和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 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 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紧接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 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 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你能离开 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 本质吗?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 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 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 雪垠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 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 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 (节选自朱光潜《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有改动) 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 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是节奏。 B.节奏可以是呼吸、循环、运动等人体器官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起伏流转。 C.当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表现的节奏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 D.引起听众同情共鸣的艺术,艺术家一定会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高超的艺术表演,当觉得每个字音和每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时,这说明我们进 入到一种美的节奏感里。 B.欣赏艺术表演,当全身筋肉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时,这说明我们的筋肉打板时没 有跟上节奏 C.《蜀道难》的节奏较慢且起伏不平,李白在突兀沉雄的气象中让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 D.《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妙肖琴音,是因为诗的音调节奏传达了琴音本身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正确的音调、节奏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情趣及变化发展,这样的朗读一定很有美感。 B.节奏见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因为无论是声音、形状、色彩抑或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起伏流 转 C.“张而不弛,吾不为也!”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 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D.节奏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第一段结尾的两个反问,说明了节 奏美感的特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回乡 余显斌 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 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 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 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 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 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
- 2 -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高超的艺术表演,当觉得每个字音和每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时,这说明我们进 入到一种美的节奏感里。 B.欣赏艺术表演,当全身筋肉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时,这说明我们的筋肉打板时没 有跟上节奏。 C.《蜀道难》的节奏较慢且起伏不平,李白在突兀沉雄的气象中让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 觉。 D.《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妙肖琴音,是因为诗的音调节奏传达了琴音本身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正确的音调、节奏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情趣及变化发展,这样的朗读一定很有美感。 B.节奏见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因为无论是声音、形状、色彩抑或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起伏流 转。 C.“张而不弛,吾不为也!”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 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D.节奏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第一段结尾的两个反问,说明了节 奏美感的特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回乡 余显斌 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 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 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 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 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 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
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 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 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 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 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 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 终的嘱托,能兑现吗? 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 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 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 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 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 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竞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 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 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 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
- 3 - “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 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 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 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 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 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 终的嘱托,能兑现吗? 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 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 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 吗? 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 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 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 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 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 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
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 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 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 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 定更想念将军。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 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B.“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 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 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 D.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 小说中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 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 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 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 4 - 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 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 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 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 一定更想念将军。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 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B.“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 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 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 D.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 5.小说中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6.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8 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 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 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 “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 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 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 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 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 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 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 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 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 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 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 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 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物理 物理 64% 化学 技术 36% 技术 生物 32% 考生 生物 历史 地理 5% 政治 3% 政治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 5 -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 3 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 70 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 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 100 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 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 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 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 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 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 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 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 30 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 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 1400 所高校里,有 500 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 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 3 门的占 33%,2 门的占 8%,1 门的占 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 95%的专 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 66%的专业,比现 行高考 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 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