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高中20132014学年度下期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 第I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在哪里 李建永 我们所谓当下文化的全部意义,就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活动中,以及大大小 小的事情里。举手投足是文化,待人接物是文化,企业形象是文化,机关作风是文化,社会 改革是文化,制度创新是文化。有一段时间,国外的一个著名电子品牌在国内风靡一时,但 我却对之大泼凉水,并断言其不久便会衰微。原因很简单—以它的手机产品为例,在没 有什么重大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每添加或者修改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批量生产并加价销售。 如今这个品牌真的开始衰落了。不是我在恶意唱衰它,它的袞落就蕴含在其营销策略和企业 文化中。《吕氏舂秋·义赏》说得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 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同样,一切以偷奸取巧、以 邻为壑、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为经营理念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什么机构,都是不可能持续 发展下去的。 历史越是古老悠久,文化便越是深邃悠长。文化是一条激荡在人类历史中湍流不息的长 河。《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 献不足故也。”“文献”之“献”古作“贤”讲,所谓无贤不成礼;现在则不妨把它当成文 献典籍来解。只有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才能作为文化曾经存在的凭证和依据。我们说 起郡县制,即有《史记·秦始皇本纪》述其原委;我们谈到科举制,亦有《隋书·高祖纪》叙 其肇始。我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修齐治平”,诸如我们今天常说的“以人为本”和以民 为本″,最早分别见于《管子·霸言》和《晏子春秋》,属于政治文化的“治平″范畴;稍微 生僻的“以身为本”和“以仁为本”,较早亦分别出自《大戴札记·子张问入官》和《三国志 魏书·钟会传》,属于修身文化之“修齐”范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
1 永和高中 2013—2014 学年度下期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在哪里 李建永 我们所谓当下文化的全部意义,就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活动中,以及大大小 小的事情里。举手投足是文化,待人接物是文化,企业形象是文化,机关作风是文化,社会 改革是文化,制度创新是文化。有一段时间,国外的一个著名电子品牌在国内风靡一时,但 我却对之大泼凉水,并断言其不久便会衰微。原因很简单——以它的手机产品为例,在没 有什么重大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每添加或者修改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批量生产并加价销售。 如今这个品牌真的开始衰落了。不是我在恶意唱衰它,它的衰落就蕴含在其营销策略和企业 文化中。《吕氏春秋•义赏》说得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 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同样,一切以偷奸取巧、以 邻为壑、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为经营理念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什么机构,都是不可能持续 发展下去的。 历史越是古老悠久,文化便越是深邃悠长。文化是一条激荡在人类历史中湍流不息的长 河。《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 献不足故也。’”“文献”之“献”古作“贤”讲,所谓无贤不成礼;现在则不妨把它当成文 献典籍来解。只有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才能作为文化曾经存在的凭证和依据。我们说 起郡县制,即有《史记•秦始皇本纪》述其原委;我们谈到科举制,亦有《隋书•高祖纪》叙 其肇始。我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修齐治平”,诸如我们今天常说的“以人为本”和“以民 为本”,最早分别见于《管子•霸言》和《晏子春秋》,属于政治文化的“治平”范畴;稍微 生僻的“以身为本”和“以仁为本”,较早亦分别出自《大戴札记•子张问入官》和《三国志 •魏书•钟会传》,属于修身文化之“修齐”范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
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即使是凝 固的历史(遗迹),亦需要文献典籍来佐证,更遑论其他此谓之其来有自、良有以也 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 过去时,亦有现在、未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发展它。然而,任何一种文化(或曰文 明)都不可能割断母体的脐带凭空发展,故学习、研究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开拓创新未来文 化的重要一途。没有读过《易》的人,很难想象那些现在看来仍富于生命力的词语——文 明、革命、消息、事业等,均来自古老的《易》。正是由于有《易》的“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后哲才会创造出“穷则思变”和“与时俱进”这两个 颇具时代色彩的新词。尽管《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与当代 哲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你得承认,《汉书》的 实事求是”乃基础性工程,是今日之“实事求是”的原始根据。俗话说,往来成今古,无 古不成今。庄子亦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 也无力。”未来文化要想创新和发展,必须把根深深扎进传统文化营养丰厚的土壤中,只有 根深才能叶茂,没有博大何来精深! (选自2013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企业形象、机关作风社会改革、制度创新等都是文化,它 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活动中 B.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什么机构,一旦以追求短期收益为经营理念,就不可能持续发 展。 C.著名电子品牌的营销策略和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即使没有重大技术创新, 它也不会开始衰落 D.本段引述《吕氏春秋·义赏》中的话,其实质讲的就是长久经营的理念,换言之讲
2 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即使是凝 固的历史(遗迹),亦需要文献典籍来佐证,更遑论其他!此谓之其来有自、良有以也。 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 过去时,亦有现在、未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发展它。然而,任何一种文化(或曰文 明)都不可能割断母体的脐带凭空发展,故学习、研究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开拓创新未来文 化的重要一途。没有读过《易》的人,很难想象那些现在看来仍富于生命力的词语——文 明、革命、消息、事业等,均来自古老的《易》。正是由于有《易》的“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后哲才会创造出“穷则思变”和“与时俱进”这两个 颇具时代色彩的新词。尽管《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与当代 哲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你得承认,《汉书》的 “实事求是”乃基础性工程,是今日之“实事求是”的原始根据。俗话说,往来成今古,无 古不成今。庄子亦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 也无力。”未来文化要想创新和发展,必须把根深深扎进传统文化营养丰厚的土壤中,只有 根深才能叶茂,没有博大何来精深! (选自 2013 年 3 月 1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企业形象、机关作风、社会改革、制度创新等都是文化,它 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活动中。 B.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什么机构,一旦以追求短期收益为经营理念,就不可能持续发 展。 C.著名电子品牌的营销策略和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即使没有重大技术创新, 它也不会开始衰落。 D.本段引述《吕氏春秋•义赏》中的话,其实质讲的就是长久经营的理念,换言之讲
的就是文化的重要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的话表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这说明在孔 子时代就已经很重视文献对于文化的佐证价值。 B.我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修齐治平”,与我们今天常说的“以人为本”和“以民为 是完全一致的。 C.文化曾经存在的凭证和依据就是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比如,《史记·秦始皇本 纪》中的“郡县制”,《隋书·高祖纪》中的“科举制"。 D.凝固的历史,也就是历史遗迹,在今天也需要文献典籍来佐证,可见探究文化须重 视典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哲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其基础应是《汉书》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它们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差别很大,但其间清晰的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却是显而 易见的 B.“穷则思变”和“与时俱进”这两个颇具时代色彩的新词,其实是来源于古代典籍 《易》 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C.开拓创新未来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研究和继承传统文化,因为任何一种文化 都不可能割断母体的脐带凭空发展。 D.未来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只有深深扎进传统文化营养丰厚的土壤中,才能达到根深 叶茂、博大精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3 的就是文化的重要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的话表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这说明在孔 子时代就已经很重视文献对于文化的佐证价值。 B.我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修齐治平”,与我们今天常说的“以人为本”和“以民为 本” 是完全一致的。 C.文化曾经存在的凭证和依据就是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比如,《史记•秦始皇本 纪》中的“郡县制”,《隋书•高祖纪》中的“科举制”。 D.凝固的历史,也就是历史遗迹,在今天也需要文献典籍来佐证,可见探究文化须重 视典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哲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其基础应是《汉书》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它们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差别很大,但其间清晰的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却是显而 易见的。 B.“穷则思变”和“与时俱进”这两个颇具时代色彩的新词,其实是来源于古代典籍 《易》 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C.开拓创新未来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研究和继承传统文化,因为任何一种文化 都不可能割断母体的脐带凭空发展。 D.未来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只有深深扎进传统文化营养丰厚的土壤中,才能达到根深 叶茂、博大精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曰,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 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 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 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 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 为通政使 宣德三年,都御史刘观以贪被黜,大学士杨土奇、杨荣荐佐公廉有威,历官并著风采, 为京尹,政凊弊革。帝喜,立擢右都御史,赐敕奖勉。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遺归。 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曰:“中朝官俸薄,仆马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 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曰 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士奇对曰:细事不 足干上怒。”帝乃以吏状付佐曰:“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 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曰:“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 会鞫,果干户臧凊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曰:“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 正统初考察御史不称者十五人,降黜之。邵宗九载满,吏部已考称,亦与焉。宗奏辨 尚书郭琏亦言宗不应与在任者同考。帝遂责佐。而御史张鹏等复劾宗微过。帝以鹏朋欺,并 切责佐。佐上章致仕去。赐敕奖慰,赉钞五十贯,命户部复其家。十一年九月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佐预焉 预:参与 B.细事不足干上怒 干:触犯 C.吾当贷汝 贷:原谅 D.并切责佐 切:恳切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 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 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 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 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 为通政使。 宣德三年,都御史刘观以贪被黜,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荐佐公廉有威,历官并著风采, 为京尹,政清弊革。帝喜,立擢右都御史,赐敕奖勉。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 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曰:“中朝官俸薄,仆马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 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曰: “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士奇对曰:“细事不 足干上怒。”帝乃以吏状付佐曰:“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 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曰:“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 会鞫,果千户臧清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曰:“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 正统初考察御史不称者十五人,降黜之。邵宗九载满,吏部已考称,亦与焉。宗奏辨, 尚书郭琏亦言宗不应与在任者同考。帝遂责佐。而御史张鹏等复劾宗微过。帝以鹏朋欺,并 切责佐。佐上章致仕去。赐敕奖慰,赉钞五十贯,命户部复其家。十一年九月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佐预焉 预:参与 B.细事不足干上怒 干:触犯 C.吾当贷汝 贷:原谅 D.并切责佐。 切:恳切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帝赏识顾佐的一组是( ①从北征,巡视关隘②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③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 使④帝以鹏朋欺,并切责佐⑤帝日:“不诛清,则佐法不行。”⑥帝乃以吏状付佐曰 汝自治之。 A.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佐文武双全。建文二年的端阳节,守将召集官员一起比赛射箭,身为文官的顾佐 感到很为难,结果顾佐一箭射中,守将非常佩服 B.顾佐奉命招降蛮人,督采树木,巡视关隘。在担任应天府尹时,刚直不阿,官吏百 姓都对他感到害怕和佩服。改任顺天府尹后,权贵多感到不便。 C.顾佐被杨士奇举荐担任京兆尹。后来,有人到皇帝那里告发顾佐,杨土奇向皇帝申 明原委,替顾佐解释 D.顾佐严格考查御史,将不称职者降职或罢免,这里包括吏部考核称职的邵宗也被考 核为不称职。顾佐因为此事被皇上责备,自请辞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日:“尔不尝举佐廉乎?” 译文 (2)因怒诉者日:“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5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帝赏识顾佐的一组是( ) ①从北征,巡视关隘 ②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③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 使 ④帝以鹏朋欺,并切责佐 ⑤帝曰:“不诛清,则佐法不行。” ⑥帝乃以吏状付佐曰: “汝自治之。” A.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佐文武双全。建文二年的端阳节,守将召集官员一起比赛射箭,身为文官的顾佐 感到很为难,结果顾佐一箭射中,守将非常佩服。 B.顾佐奉命招降蛮人,督采树木,巡视关隘。在担任应天府尹时,刚直不阿,官吏百 姓都对他感到害怕和佩服。改任顺天府尹后,权贵多感到不便。 C.顾佐被杨士奇举荐担任京兆尹。后来,有人到皇帝那里告发顾佐,杨土奇向皇帝申 明原委,替顾佐解释。 D.顾佐严格考查御史,将不称职者降职或罢免,这里包括吏部考核称职的邵宗也被考 核为不称职。顾佐因为此事被皇上责备,自请辞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