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了。从这些古代典籍对 “法”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我国从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提到法,即与 “刑”“罚”相关,注重的就是法的约束和惩治作用,而并非侧重于它的保障和 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这样的“法”的认识,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法 治”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终究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这样的“法治” 虽也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同功者,同赏;同罪者, 同罚”(管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的公平与正义,但仍不入人 向推崇忠恕与仁爱的中华民族,对法治是心存避讳的。百姓在内心深处仍然寄 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赖于统治阶层所颁布的法律。“青天 大老爷”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正是贤人政治的典型体现。也正因如此,我 国的“法治”常被“人治”所代替,也因此多受诟病 中国当前守法现状,仍处在源于功利主义和恐惧惩戒的阶段,还远未达到更高层 级的法治信仰。提到“法”,多的是内心的畏惧,少的是信仰上的遵从。很多人 面对规则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在中国这样一个由“礼不下庶 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国度,能够实现由“人治”向 “法治”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杈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 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 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 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这是直接从中国民众思想最深处切入,是对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精准号脉之后 开出的药方。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从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径。这一美好愿景 的实现,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体系化运行,更需要每个公民思想深处对法治进行 深度思索。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换了人间” 的新气象。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 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其本意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富贫不是一成不变 的。如果奉行法治,国家就会富强;如果背弃法治,国家就会贫弱。坚持法治, 是我们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光明网”)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法家很早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却一直难入人心 B.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的作用应该是对种种恶行进行约束和惩治 C.中华文化讲究忠恕与仁爱,相比“法治”,中国人更崇尚贤人政治。 D.中国古代的法治并非为保证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河南省洛阳市 2015 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了。从这些古代典籍对 “法”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我国从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提到法,即与 “刑”“罚”相关,注重的就是法的约束和惩治作用,而并非侧重于它的保障和 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这样的“法”的认识,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法 治”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终究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这样的“法治”, 虽也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同功者,同赏;同罪者, 同罚”(管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的公平与正义,但仍不入人 心。 一向推崇忠恕与仁爱的中华民族,对法治是心存避讳的。百姓在内心深处仍然寄 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赖于统治阶层所颁布的法律。“青天 大老爷”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正是贤人政治的典型体现。也正因如此,我 国的“法治”常被“人治”所代替,也因此多受诟病。 中国当前守法现状,仍处在源于功利主义和恐惧惩戒的阶段,还远未达到更高层 级的法治信仰。提到“法”,多的是内心的畏惧,少的是信仰上的遵从。很多人 面对规则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在中国这样一个由“礼不下庶 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国度,能够实现由“人治”向 “法治”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 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 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 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这是直接从中国民众思想最深处切入,是对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精准号脉之后 开出的药方。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从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径。这一美好愿景 的实现,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体系化运行,更需要每个公民思想深处对法治进行 深度思索。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换了人间” 的新气象。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 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其本意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富贫不是一成不变 的。如果奉行法治,国家就会富强;如果背弃法治,国家就会贫弱。坚持法治, 是我们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光明网”)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法家很早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却一直难入人心。 B.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的作用应该是对种种恶行进行约束和惩治。 C.中华文化讲究忠恕与仁爱,相比“法治”,中国人更崇尚贤人政治。 D.中国古代的法治并非为保证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的权威不是体现在让民众感到畏惧上,更不应让民众总想去突破它。 B.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须使“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 C.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中,这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 D.中国现阶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义,法律的作用仍重在震慑和惩戒 3.下列表述,能反映对“法治”追求的一项是 A.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在上访的道路上奔波,希望能够为自己陈述冤屈或求 得帮助 B.儒家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统治者要以身 作则,严于律己 C.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 家常用的法律 D.《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抗议判决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 己的清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琛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琛少而 朗悟,有纵横才辩。起家齐太学博士。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 才气,欲候俭。时俭宴于乐游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俭坐,俭与语, 大悦。俭为丹阳尹,辟为主簿,举为南徐州秀才,累迁司徒记室。永明九年,魏 始通好。时魏遣李道固来使,齐帝宴之。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曰: “公庭无私礼,不容受劝。”琛徐答曰:“《诗》所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东昏初嗣立,时议以无庙见之典,琛议据《周颂·烈 文》、《闵予》皆为即位朝庙之典,于是从之。梁台建,为御史中丞。始琛在宣 城,有北僧南度,惟赉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 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 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迁吴兴太守。郡有项羽庙, 甚有灵验,遂于郡厅事安施床幕为神座,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祠 而避居他室。琛至,徙神还庙,处之不疑。又禁杀牛解祀,以脯代肉。琛频莅大 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 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而琛性通脱,常自解灶,事毕饺°余,必陶 然致醉。中大通元年,为晋陵太守。以疾自解,改授金紫光禄大夫。卒,年五十 二。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乘舆临哭 甚哀。诏赠本官,加云麾将军。谥曰平子。 (节选自《梁书·萧琛传》) 【注】①东昏:南朝齐第六位皇帝萧宝卷,后被近臣所害,年仅十九岁,被贬为 东昏侯。②两千石:指郡守,当时郡守的俸禄为两千石,因有此称。③饺(jn) 在此意为吃祭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朗悟:颖悟聪敏。 B.策桃枝杖,直造俭坐直造:径直走向。 C.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频莅:频繁掌管。 D.乘舆临哭甚哀乘舆:乘车之人。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律的权威不是体现在让民众感到畏惧上,更不应让民众总想去突破它。 B.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须使“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 C.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中,这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 D.中国现阶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义,法律的作用仍重在震慑和惩戒。 3.下列表述,能反映对“法治”追求的一项是 A.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在上访的道路上奔波,希望能够为自己陈述冤屈或求 得帮助。 B.儒家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统治者要以身 作则,严于律己。 C.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 家常用的法律。 D.《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抗议判决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 己的清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琛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琛少而 朗悟,有纵横才辩。起家齐太学博士。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 才气,欲候俭。时俭宴于乐游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俭坐,俭与语, 大悦。俭为丹阳尹,辟为主簿,举为南徐州秀才,累迁司徒记室。永明九年,魏 始通好。时魏遣李道固来使,齐帝宴之。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曰: “公庭无私礼,不容受劝。”琛徐答曰:“《诗》所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东昏①初嗣立,时议以无庙见之典,琛议据《周颂·烈 文》、《闵予》皆为即位朝庙之典,于是从之。梁台建,为御史中丞。始琛在宣 城,有北僧南度,惟赉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 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 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迁吴兴太守。郡有项羽庙, 甚有灵验,遂于郡厅事安施床幕为神座,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②皆于厅拜祠, 而避居他室。琛至,徙神还庙,处之不疑。又禁杀牛解祀,以脯代肉。琛频莅大 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 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而琛性通脱,常自解灶,事毕馂③余,必陶 然致醉。中大通元年,为晋陵太守。以疾自解,改授金紫光禄大夫。卒,年五十 二。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乘舆临哭 甚哀。诏赠本官,加云麾将军。谥曰平子。 (节选自《梁书·萧琛传》) 【注】①东昏:南朝齐第六位皇帝萧宝卷,后被近臣所害,年仅十九岁,被贬为 东昏侯。②两千石:指郡守,当时郡守的俸禄为两千石,因有此称。③馂(jùn) 在此意为吃祭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 朗悟:颖悟聪敏。 B.策桃枝杖,直造俭坐 直造:径直走向。 C.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 频莅:频繁掌管。 D.乘舆临哭甚哀 乘舆:乘车之人。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 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B.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 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C.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 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D.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 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琛少年聪慧,择机展现才华。他很小时就被看好必定能振兴家族,少年时 就有奔放的辩才;与时任丹阳尹王俭谈话后,获得赏识,这才被授予了官职。 B.萧琛知识渊博,遇事从容应对。他巧妙地引用《诗经》的话语,使得北魏使 者李道固不得不喝下他敬的酒:他也能根据古人的典章制度,解决现实问题。 C.萧琛兴趣广泛,爱书终生下辍。他喜欢音乐,爱好喝酒,到老只剩下喜欢书 籍了;以前曾执意要求得到那本和尚带来的据说是班固真本的《汉书序传》。 D.萧琛性情洒脱,祟尚清廉简朴,他不为自己置购家产;还常常亲自祭祀灶王 爷,高高兴兴地吃祭祀后剩下的饭菜;遗言中嘱咐后人将其丧葬礼仪从简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 (2)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惜别 严仁 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拖ˆ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 lie duo):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 樯 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 9.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两句是“,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 的江面上。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 乙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何老师 曾宪涛 何老师是我中学时的数学老师,已退休几年,现在和我住一个小区
A.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 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B.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 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C.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 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D.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 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萧琛少年聪慧,择机展现才华。他很小时就被看好必定能振兴家族,少年时 就有奔放的辩才;与时任丹阳尹王俭谈话后,获得赏识,这才被授予了官职。 B.萧琛知识渊博,遇事从容应对。他巧妙地引用《诗经》的话语,使得北魏使 者李道固不得不喝下他敬的酒;他也能根据古人的典章制度,解决现实问题。 C.萧琛兴趣广泛,爱书终生下辍。他喜欢音乐,爱好喝酒,到老只剩下喜欢书 籍了;以前曾执意要求得到那本和尚带来的据说是班固真本的《汉书序传》。 D.萧琛性情洒脱,祟尚清廉简朴,他不为自己置购家产;还常常亲自祭祀灶王 爷,高高兴兴地吃祭祀后剩下的饭菜;遗言中嘱咐后人将其丧葬礼仪从简。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 (2)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拖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 樯。 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5 分) 9.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两句是“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 的江面上。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 “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何老师 曾宪涛 何老师是我中学时的数学老师,已退休几年,现在和我住一个小区
每每遇到他,总见他挎个布包,包里凸显出酒瓶的形状。问他干吗去,回答买啤 酒,要么回答卖酒瓶。尽管不好意思,还是如实回答。他告诉我他酒瘾很大,现 在病重,医生不准喝酒,便改喝啤酒,每天两瓶 何老师有两个孩子,小的在外地工作,大的是个女儿,好像有点毛病,个子长不 高,学习也不行,只上到初中毕业,就在我单位食堂找了份工作,三十六七了还 没成家。何老师最操心她。他女儿我认识,她也知道我是她父亲的学生,我去食 堂买饭,她会对我笑笑。何老师说,医生说她不能结婚。何老师还说自己是活不 长久的,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 那天下班回来,妻对我说,何老师老是在咱家窗前转来转去,好像有什么事。我 忙站到窗前,果然见何老师又转回来了,他肩上没有挎布包。 我朝窗外说,何老师,有事吗? 我打开门,何老师进来,就在茶几旁的小凳上坐下。我叫他坐沙发,他摆摆手, 我拿烟给他,他也摆摆手说,只喝酒不抽烟,接下来问我,结果出来了吗? 他一问,我才想起最近单位要裁员。 裁谁不裁谁,先由基层各部门员工投票,最后再领导确定。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 投票选下岗的。 几天来,他们家一直在坐卧不宁的煎熬中等待着今天的结果。 雯雯太老实,也不会为人,投票肯定会被投下来。何老师满面忧愁,不知结果出 来了没有? 还没听说。我安慰老师,雯雯那么能干,领导会掌握的,她不会下来。 何老师摇摇头。我忽然想起问,你没找过启华吗?启华是我们单位老总,也是何 老师的学生。 何老师说没有 为啥不跟启华打个招呼 他叹了口气,那怎么好意思… 有啥不好意思?他再是老总,你也是他老师 何老师表情极为难堪。看得出他心里的矛盾,既不愿做这种事,又怕对不住女儿。 他摇摇头说,当老师的怎么能找学生走后门,她妈这两天一直跟我吵,骂我没用 我说,你该早提醒我一下,我来跟启华说。 何老师摆摆手,站起身要走,又说,不知结果啥时候能出来? 我说,你等等,我问问启华。 我立刻拨通了启华的电话,问他裁员名单出来了吗。启华问我,问这干啥。我直 接问,何老师的女儿雯雯怎么样?那边低声道,没有她。我这里还有人,回头再 说。电话挂了。 何老师一直眼巴巴地看着我打电话,当我放下电话告诉他裁员名单没有雯雯时 他脸上两行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妻递给何老师一条毛巾,何老师擦了把脸说, 这下放心了,雯雯要是下岗了,我也没法活了。 何老师连声说着谢谢走了。 后来我见到启华时,他告诉我,要是按票数,何雯雯真要下岗了,我给动了一下 我说,何老师说他不好意思找你 启华说,不找好,不找好,我心里有数。你不要告诉老师,千万别叫老师谢我 我拿不准该不该把启华动手脚的事告诉老师,在路上遇见老师,犹豫了很久,最 后还是说了。老师听后突然站住,看着我道,我该怎么办?我说,启华说千万别 谢他,免得传出去叫他被动。老师怔了怔,说,不是这个意思
每每遇到他,总见他挎个布包,包里凸显出酒瓶的形状。问他干吗去,回答买啤 酒,要么回答卖酒瓶。尽管不好意思,还是如实回答。他告诉我他酒瘾很大,现 在病重,医生不准喝酒,便改喝啤酒,每天两瓶。 何老师有两个孩子,小的在外地工作,大的是个女儿,好像有点毛病,个子长不 高,学习也不行,只上到初中毕业,就在我单位食堂找了份工作,三十六七了还 没成家。何老师最操心她。他女儿我认识,她也知道我是她父亲的学生,我去食 堂买饭,她会对我笑笑。何老师说,医生说她不能结婚。何老师还说自己是活不 长久的,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 那天下班回来,妻对我说,何老师老是在咱家窗前转来转去,好像有什么事。我 忙站到窗前,果然见何老师又转回来了,他肩上没有挎布包。 我朝窗外说,何老师,有事吗? 我打开门,何老师进来,就在茶几旁的小凳上坐下。我叫他坐沙发,他摆摆手, 我拿烟给他,他也摆摆手说,只喝酒不抽烟,接下来问我,结果出来了吗? 他一问,我才想起最近单位要裁员。 裁谁不裁谁,先由基层各部门员工投票,最后再领导确定。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 投票选下岗的。 几天来,他们家一直在坐卧不宁的煎熬中等待着今天的结果。 雯雯太老实,也不会为人,投票肯定会被投下来。何老师满面忧愁,不知结果出 来了没有? 还没听说。我安慰老师,雯雯那么能干,领导会掌握的,她不会下来。 何老师摇摇头。我忽然想起问,你没找过启华吗?启华是我们单位老总,也是何 老师的学生。 何老师说没有。 为啥不跟启华打个招呼? 他叹了口气,那怎么好意思…… 有啥不好意思?他再是老总,你也是他老师。 何老师表情极为难堪。看得出他心里的矛盾,既不愿做这种事,又怕对不住女儿。 他摇摇头说,当老师的怎么能找学生走后门,她妈这两天一直跟我吵,骂我没用。 我说,你该早提醒我一下,我来跟启华说。 何老师摆摆手,站起身要走,又说,不知结果啥时候能出来? 我说,你等等,我问问启华。 我立刻拨通了启华的电话,问他裁员名单出来了吗。启华问我,问这干啥。我直 接问,何老师的女儿雯雯怎么样?那边低声道,没有她。我这里还有人,回头再 说。电话挂了。 何老师一直眼巴巴地看着我打电话,当我放下电话告诉他裁员名单没有雯雯时, 他脸上两行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妻递给何老师一条毛巾,何老师擦了把脸说, 这下放心了,雯雯要是下岗了,我也没法活了。 何老师连声说着谢谢走了。 后来我见到启华时,他告诉我,要是按票数,何雯雯真要下岗了,我给动了一下。 我说,何老师说他不好意思找你。 启华说,不找好,不找好,我心里有数。你不要告诉老师,千万别叫老师谢我。 我拿不准该不该把启华动手脚的事告诉老师,在路上遇见老师,犹豫了很久,最 后还是说了。老师听后突然站住,看着我道,我该怎么办?我说,启华说千万别 谢他,免得传出去叫他被动。老师怔了怔,说,不是这个意思……
第二天,何老师就找我来了,说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说着从布包里拿出两瓶酒, 竟然是两瓶茅台,很老很老的包装。何老师告诉我,这还是你们上学那时候一个 学生家长送到我家的,感谢我对他孩子的辅导。当时我没在家,他放下酒就走了 我到底也不知道是谁送的。何老师又说,多少年来,这酒我一直没舍得喝,你拿 去送给启华,问问他是把谁换下了雯雯,求求他,叫人家上岗,不然……不然我 这往后的日子都不会安心的 这是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的,看着老师那无法拒绝的眼神,只好同意了。 我把酒放在启华桌上,把老师的话对他说了。启华看着酒,看了良久,我本以为 他要责怪我,没想到启华对我道,你叫老师安心吧,没人换下雯雯,完全是按票 数来的,我根本没动手脚。 我愣住了,转身要走的时候,启华又叫住了我,知道当年这酒是谁送给老师的吗? 我转过头,惊奇地看着启华 半晌,启华对我摆摆手说,你先回吧,等有时间我和你一块儿去看老师。 (选自《北方文学》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何老师碍于面子,不肯以老师的身份去找管事的学生启华走后门解决女儿面 临的下岗问题,所以老伴跟他吵,甚至骂他没用。 B.何老师觉得女儿太老实,也不会为人,投票肯定会被投下来,而“我”认为 其实她能干,领导会掌握情况,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C.“我”把启华动手脚的事告诉何老师后,何老师想到的是,启华帮助他让雯 雯留了下来,他一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感谢启 前文写何老师当年收到不明家长送的两瓶茅台酒,下文通过启华的问话补充 交代了送酒的正是他的家长,前后照应,行文严谨。 E.小说围绕着何老师关心女儿下不下岗的中心事件,表现了人的多种矛盾处境, 这种矛盾压在何老师、“我”和启华身上都有体现。 (2)小说中的何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启华先是说为雯雯的留下动了手脚,后来又说没有动手脚,你认为哪一种 说法是真实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窥见上帝秘密的人 【美】约翰·洛克菲勒 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或许都会愿意重拾记忆的片段,讲述那些大大小小的 耕耘与欢愉。我正在变成这样一个絮絮叨叨的老人,在本书中,我将记录下一些 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人和事。在某种程度上,我所交往的是这个国家里最优秀的 人。我所要记录的事件对我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们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永不磨 灭的印记 如何把握公开个人隐私的尺度,或者说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攻击,是一个颇具争议 的问题。过度地暴露自己的经历会有自大的嫌疑;而保持缄默有时更会招致误解 因为人们会认为你没有辩驳的理由。 我并不习惯将我的个人生活公之于众;但家人和朋友认为我有必要对一些被炒得 沸沸扬扬的事情做一些澄清,我觉得我应该听从他们的建议,同时也重拾生命中 的一些珍贵记忆
第二天,何老师就找我来了,说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说着从布包里拿出两瓶酒, 竟然是两瓶茅台,很老很老的包装。何老师告诉我,这还是你们上学那时候一个 学生家长送到我家的,感谢我对他孩子的辅导。当时我没在家,他放下酒就走了。 我到底也不知道是谁送的。何老师又说,多少年来,这酒我一直没舍得喝,你拿 去送给启华,问问他是把谁换下了雯雯,求求他,叫人家上岗,不然……不然我 这往后的日子都不会安心的。 这是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的,看着老师那无法拒绝的眼神,只好同意了。 我把酒放在启华桌上,把老师的话对他说了。启华看着酒,看了良久,我本以为 他要责怪我,没想到启华对我道,你叫老师安心吧,没人换下雯雯,完全是按票 数来的,我根本没动手脚。 我愣住了,转身要走的时候,启华又叫住了我,知道当年这酒是谁送给老师的吗? 我转过头,惊奇地看着启华…… 半晌,启华对我摆摆手说,你先回吧,等有时间我和你一块儿去看老师。 (选自《北方文学》2013 年第 2 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何老师碍于面子,不肯以老师的身份去找管事的学生启华走后门解决女儿面 临的下岗问题,所以老伴跟他吵,甚至骂他没用。 B.何老师觉得女儿太老实,也不会为人,投票肯定会被投下来,而“我”认为 其实她能干,领导会掌握情况,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C.“我”把启华动手脚的事告诉何老师后,何老师想到的是,启华帮助他让雯 雯留了下来,他一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感谢启华。 D.前文写何老师当年收到不明家长送的两瓶茅台酒,下文通过启华的问话补充 交代了送酒的正是他的家长,前后照应,行文严谨。 E.小说围绕着何老师关心女儿下不下岗的中心事件,表现了人的多种矛盾处境, 这种矛盾压在何老师、“我”和启华身上都有体现。 (2)小说中的何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启华先是说为雯雯的留下动了手脚,后来又说没有动手脚,你认为哪一种 说法是真实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窥见上帝秘密的人 【美】约翰·洛克菲勒 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或许都会愿意重拾记忆的片段,讲述那些大大小小的 耕耘与欢愉。我正在变成这样一个絮絮叨叨的老人,在本书中,我将记录下一些 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人和事。在某种程度上,我所交往的是这个国家里最优秀的 人。我所要记录的事件对我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们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永不磨 灭的印记。 如何把握公开个人隐私的尺度,或者说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攻击,是一个颇具争议 的问题。过度地暴露自己的经历会有自大的嫌疑;而保持缄默有时更会招致误解, 因为人们会认为你没有辩驳的理由。 我并不习惯将我的个人生活公之于众;但家人和朋友认为我有必要对一些被炒得 沸沸扬扬的事情做一些澄清,我觉得我应该听从他们的建议,同时也重拾生命中 的一些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