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 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 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球筵羽筋, 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 楓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 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 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 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 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 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 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 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 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 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 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 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 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 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 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 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 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 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 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 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 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 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 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 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 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其情境不能体现原文所说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 分) A.《一剪梅》中,独居的李淸照看到荷花渐渐凋谢,感觉竹席凉意袭人,于是强 打精神驾舟出游,却无心赏景,只是遥望远空,期待鸿雁飞过
河南省洛阳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 I 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 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 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球筵羽筋, 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 楓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 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 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 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 ? 大影响的 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 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 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 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 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 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 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 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 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 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 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 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 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时,写“泪飞顿作 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 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 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 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 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 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 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 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其情境不能体现原文所说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 分) A.《一剪梅》中,独居的李淸照看到荷花渐渐凋谢,感觉竹席凉意袭人,于是强 打精神驾舟出游,却无心赏景,只是遥望远空,期待鸿雁飞过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接管草料场的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 纷纷扬扬,感觉身上寒冷,冬夜难挨,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C.《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辞官归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 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D.《长恨歌》中,唐明皇从蜀地回到长安,看到宫苑内荒草遍生,落叶满阶,夜 晚萤火明灭,白露凝霜,曾经春宵苦短不早朝的他,彻夜无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 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峰恋如舉,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 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C.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但是时间久了,这 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天生固有的属性了。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 物本身也必须具有熊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 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B.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 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C.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 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D.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 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一一梁漱溟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 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 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 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矽古书, 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 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髙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慷慨解囊, 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 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敗 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 激动的。”“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 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祿的‘自了汉’生 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 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接管草料场的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 纷纷扬扬,感觉身上寒冷,冬夜难挨,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C.《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辞官归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 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D.《长恨歌》中,唐明皇从蜀地回到长安,看到宫苑内荒草遍生,落叶满阶,夜 晚萤火明灭,白露凝霜,曾经春宵苦短不早朝的他,彻夜无眠。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 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峰恋如舉,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 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C.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但是时间久了,这 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天生固有的属性了。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 物本身也必须具有熊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 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B.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 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C.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 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D.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 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梁漱溟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 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 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 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矽古书, 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 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慷慨解囊, 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 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敗 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 激动的。”“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 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 俗谋衣食求利祿的‘自了汉’生 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 年夏天,13 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 实的 5 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幸,不肯落入 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 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 “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 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 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 中,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 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 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软验,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 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 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 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 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 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 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一个寻常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溪先生的旧居遗址。 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 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 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 子漱溪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 里去的 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国性 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 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嗓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 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袢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 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书。如果说今曰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 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 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 是也! 相关链接: 梁漱溟(1893-1988),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 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 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梁漱溟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有着重 要的地位,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之称。(维基百科)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漱溟的父亲在家庭教育方面,否定中国传统教育,践行西方教育方法,不让 孩子们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 B.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 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一代大师的成长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幸,不肯落入 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 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 “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 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 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 中,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 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 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软验,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 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 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 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 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 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 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一个寻常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西海西沿 2 号,梁漱溪先生的旧居遗址。 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 的智慧,并不刺 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 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 1918 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 25 岁的儿 子漱溪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 里去的。” 父亲梁济在 60 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国性 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 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嗓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 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袢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 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一书。如果说今曰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 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 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 是也! 相关链接: 梁漱溟(1893—1988),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 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 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梁漱溟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有着重 要的地位,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之称。(维基百科)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梁漱溟的父亲在家庭教育方面,否定中国传统教育,践行西方教育方法,不让 孩子们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 B.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 2 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 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一代大师的成长
C.梁漱漠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 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和唤醒新世界的理想投积水潭自尽。D.父亲 梁济以身殉国,舍生取义,其言传身教使儿子懂得国家命运重于个人命运的道理 他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5.梁漱滨先生的人生成长中,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 6.梁漱滨先生能终成一代大师、“中国的脊梁”,与他自身的哪些因素密切相 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几大包书 捆上了自行车,自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 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 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 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 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 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 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 “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 说嗯。”小伙子铗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 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 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 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 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 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 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 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 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蜂 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 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 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 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 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汘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 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 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 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 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 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 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
C.梁漱漠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 60 岁生日前写下《敬 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和唤醒新世界的理想投积水潭自尽。D.父亲 梁济以身殉国,舍生取义,其言传身教使儿子懂得国家命运重于个人命运的道理, 他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5.梁漱滨先生的人生成长中,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4 分) 6.梁漱滨先生能终成一代大师、“中国的脊梁”,与他自身的哪些因素密切相 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几大包书 捆上了自行车,自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 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 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 ”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 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 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 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 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 ”他说:“是。小伙子又问: “你家有浴缸吗? ”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 说嗯。”小伙子铗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 缸吗? ”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 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 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 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 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 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 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 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 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 “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蜂 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 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 一下,望了一眼那人 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 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 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 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 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 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 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 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 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 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
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 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 一般洗热水揉,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永澡洗的时候舒服, 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皇一跳,心想这人 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 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 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 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 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几,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 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 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 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如此犹豫 C.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 出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情感 E.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 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8.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 明。(4分) 9.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迸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 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 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 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 举季弟纹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纹代为监察御史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 始于蔡急而魏应也,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 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锒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 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韩弘为都统,又诏乌重胤、李光颜合兵以进。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锐进取,今若置都统,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 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云。 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左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 率、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 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 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
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 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 一般洗热水揉,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永澡洗的时候舒服, 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皇一跳,心想这人 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 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 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 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 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几,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 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 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 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如此犹豫: C.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 出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情感。 E.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 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8.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 明。(4 分) 9.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迸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 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 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 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 举季弟纹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纹代为监察御史。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 始于蔡急而魏应也,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 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锒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 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韩弘为都统,又诏乌重胤、李光颜合兵以进。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锐进取,今若置都统,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 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云。 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左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 率、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 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 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