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2016届高三假期练习卷(二)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的、是礼教森严的,乃至使人们认为, 缺乏 自由,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而在个性解放的今天,每一个人对自由的渴望 都显得尤为 迫切,于是对中国这一古老传统心便怀不满。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 弋,是 士人重压时的释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 在国学里 也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 意思是 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 状态,顺其 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 也更为 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 《逍遥游》 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 上能飞天, 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 只鸟的行为 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 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 遗憾的, 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一 他不改其 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 身过程,也 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 的生存
河南省林州市 2016 届高三假期练习卷(二)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的、是礼教森严的,乃至使人们认为, 缺乏 自由,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而在个性解放的今天,每一个人对自由的渴望 都显得尤为 迫切,于是对中国这一古老传统心便怀不满。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 弋,是 士人重压时的释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 在国学里 也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 意思是 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 状态,顺其 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 也更为 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 《逍遥游》 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 上能飞天, 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 只鸟的行为 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 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 遗憾的, 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 他不改其 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 身过程,也 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 的生存
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 无论是脚踏 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 而对生命 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 都可以也都 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 在 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 之外就是行 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 以,法家的 明法度”其实是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 样的灵魂才 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 中隐隐于 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 海之沉浮 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 缚的时候 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 难而躲避退 缩一一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 而道远”,在 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 任何困境里 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 这些构成了 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 弋,是 士人重压时的释放。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 由,从来不 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 灵的自由强 大有力。 (选自曹雅欣《国学中的自由》 1.下列关于国学中的自由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国学里是随处可见“自由”的,比如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 法家理性 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等等
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 无论是脚踏 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 而对生命 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 都可以也都 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 在 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 之外就是行 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 以,法家的 “明法度”其实是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 样的灵魂才 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 中隐隐于 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 海之沉浮、 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 缚的时候, 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 难而躲避退 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 而道远”,在 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 任何困境里 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 这些构成了 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 弋,是 士人重压时的释放。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 由,从来不 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 灵的自由强 大有力。 (选自曹雅欣《国学中的自由》) 1.下列关于国学中的自由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国学里是随处可见“自由”的,比如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 法家理性 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等等
B.国学里的自由在道家的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 越现实局限, 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C.国学里的自由在儒家那里的表现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身在平 凡、志在高 远的修身过程,儒家的生活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 D.国学里的自由在法家那里的“明法度”就是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 所有的自由 都有其边界,只有在法度之外才是行动自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 法事物本身 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 致的,都 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 C.法家虽然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矛盾,而有秩序的自由 才是有保障 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D.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 赏花、雅 聚、清谈中才能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中的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是在当下的轻安自在,是自我的 获得,在儒 家、道家、法家那里都能体现这一点。 B.中国古代士人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降世退缩,而 是在负重前 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心 的自由,心 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而 自由不只是西 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平齐 之役, 颇有力焉,授仪同三司。以平尉迟迥,赐爵平寇县公。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复 以行军总管 从杨素击之,还授鄘州刺史。十七年,辽东之役,为马军总管。及还,配事汉王。 高祖奇其
B.国学里的自由在道家的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 越现实局限, 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C.国学里的自由在儒家那里的表现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身在平 凡、志在高 远的修身过程,儒家的生活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 D.国学里的自由在法家那里的“明法度”就是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 所有的自由 都有其边界,只有在法度之外才是行动自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 法事物本身 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 一致的,都 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 C.法家虽然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矛盾,而有秩序的自由 才是有保障 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D.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 赏花、雅 聚、清谈中才能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国学中的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是在当下的轻安自在,是自我的 获得,在儒 家、道家、法家那里都能体现这一点。 B.中国古代士人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降世退缩,而 是在负重前 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心 的自由,心 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而 自由不只是西 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平齐 之役, 颇有力焉,授仪同三司。以平尉迟迥,赐爵平寇县公。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复 以行军总管 从杨素击之,还授鄜州刺史。十七年,辽东之役,为马军总管。及还,配事汉王。 高祖奇其
壮武,使袒而观之,曰:“卿相表当位极人臣。”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 大破之。后与 上明公扬纪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 败,景率所领 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赐物三千段,授韩州刺史。以事王故,不之 官 仁寿中,检验代州总管。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 东。升 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 千,加以城 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司马冯 孝慈、司法 参军吕玉并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工.拒守之术。月余,朔州总 管杨义臣以兵 来援,合击大破之。 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五年,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 于帝, 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 景独无关涉。 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会 幽州贼杨仲绪 率万余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 募,以备不 虞.。武贲郎将罗艺与景有隙,遂诬景将反。帝遣其子慰谕之曰:“纵人言公窥 天阙,据京师 吾无疑也。”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 十将六七, 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 及帝崩于江 都,辽西太守邓暠率兵救之,遂归柳城。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 靺轲素感其 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选自《隋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恒安,遇突厥来寇.寇:进犯 B.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工.拒守之术工:从事 C.景遂召募,以备不虞.虞:预料 D.景抚循.之,一无离叛循:安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景“骁勇”的一组是(3分)( ①以平尉迟迥,赐爵平寇县公 ②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 ③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 ④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⑤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
壮武,使袒而观之,曰:“卿相表当位极人臣。”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 大破之。后与 上明公扬纪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 败,景率所领 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赐物三千段,授韩州刺史。以事王故,不之 官。 仁寿中,检验代州总管。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 东。升 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 千,加以城 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司马冯 孝慈、司法 参军吕玉并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工.拒守之术。月余,朔州总 管杨义臣以兵 来援,合击大破之。 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五年,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 于帝, 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 景独无关涉。 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会 幽州贼杨仲绪 率万余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 募,以备不 虞.。武贲郎将罗艺与景有隙,遂诬景将反。帝遣其子慰谕之曰:“纵人言公窥 天阙,据京师, 吾无疑也。”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 十将六七, 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 及帝崩于江 都,辽西太守邓暠率兵救之,遂归柳城。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 靺轲素感其 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选自《隋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至恒安,遇突厥来寇.寇:进犯 B.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工.拒守之术工:从事 C.景遂召募,以备不虞.虞:预料 D.景抚循.之,一无离叛循:安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景“骁勇”的一组是(3 分)( ) ①以平尉迟迥,赐爵平寇县公 ②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 ③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 ④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⑤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
⑥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 A.③④⑥B.②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景屡立战功,曾率部下救援代州总管韩洪,杀死了很多贼人,被仼命为韩 州刺史, 但最终没有上任 B.李景在与汉王杨谅部下乔钟葵作战时,虽然以寡敌众,但因上下同心,最终 与援军两 军合击,大败敌军。 C.李景容貌奇异不凡,骁勇善战,他虽然没有什么才智谋略,但是却凭借忠诚 正直为当 时的人所赞许。 D.武贲郎将罗艺因为和李景有矛盾,于是诬陷李景将要谋反,但皇上向来信任 李景,并 没有因此而怀疑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奇其壮武,使袒而观之,曰:“卿相表当位极人臣。”(5分) (2)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 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关山月① 李咸用 离离天际云,皎皎关山月。 羌笛一声来,白尽征人发。 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 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 当胡无人,荷戈朝风阙②。 [注]①“关山月”是乐府旧题。②原为汉代宫阙名,这里借代皇宫,朝廷 8.“嘹唳孤鸿髙,萧索悲风发。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四句选取了哪些典型 意象?营造 了怎样的氛围?(5分) 9.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试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 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3)有的诗开篇就奠定感情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雨 初歇” 白居易《琵琶行》“ 皆为以景衬情 乙选考题
⑥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 A.③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李景屡立战功,曾率部下救援代州总管韩洪,杀死了很多贼人,被任命为韩 州刺史, 但最终没有上任。 B.李景在与汉王杨谅部下乔钟葵作战时,虽然以寡敌众,但因上下同心,最终 与援军两 军合击,大败敌军。 C.李景容貌奇异不凡,骁勇善战,他虽然没有什么才智谋略,但是却凭借忠诚 正直为当 时的人所赞许。 D.武贲郎将罗艺因为和李景有矛盾,于是诬陷李景将要谋反,但皇上向来信任 李景,并 没有因此而怀疑他。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高祖奇其壮武,使袒而观之,曰:“卿相表当位极人臣。”(5 分) (2)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 此。(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11 分) 关山月① 李咸用 离离天际云,皎皎关山月。 羌笛一声来,白尽征人发。 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 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 当胡无人,荷戈朝凤阙②。 [注]①“关山月”是乐府旧题。②原为汉代宫阙名,这里借代皇宫,朝廷。 8.“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四句选取了哪些典型 意象?营造 了怎样的氛围?(5 分) 9.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试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陃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⑵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 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⑶有的诗开篇就奠定感情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白居易《琵琶行》“______ ___ _____ ,___ ______ ______”,皆为以景衬情。 乙 选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