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 2010届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淇水汤汤 (《氓》)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3)过蒙拔擢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4) 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6)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赵盾、士季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 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 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终。′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岂惟群臣赖之。″犹不改。赵盾骤湅,公恶之,使鉏麂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伞, 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臣侍君宴, 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灵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日:“弃人用獒,虽猛何为! 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赵盾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日:“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福建省厦门市 2010 届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淇水汤汤, 。 (《氓》)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3)过蒙拔擢,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4)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6)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赵盾、士季①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 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 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岂惟群臣赖之。”犹不改。赵盾骤谏,公恶之,使鉏麂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伞, 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 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灵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獒,虽猛何为!” 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赵盾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问之,日:“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 诸橐以与之。既而为公甲③,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 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赵盾未出境而反。大史董狐书日:“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赵盾日:“不然。”对日:“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 境乃免。”(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赵盾,晋国正卿。士季,名会,晋国大夫。下文中的鉏麂.提弥明.灵辄.赵 穿均为人名。②三进:向前走了二次。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③为公甲:做了晋灵公 的武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鲜克有终 克:能够 B.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 趋:奔向 提弥明死之 死:为……死 D.书法不隐 隐:隐讳 3.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的一组是(3分)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②犹不改,赵盾骤谏 ③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⑤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⑥赵盾未出境而反 A.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季等人对晋灵公不行君道感到忧虑,决定进谏。士季进谏时,引用经典,希望晋 灵公能改过向善,以对国家有利 B.提弥明发现晋灵公的阴谋后,以遵守君臣之礼为由让赵盾离开。晋灵公唤出猛犬去 咬赵盾,企图置赵盾于死地 C.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救济了灵辄。后来,在晋灵公谋害赵盾时,灵辄知恩图报,倒戟 抵御晋灵公的士兵,使赵盾得以脱险。 D.孔子欣赏董狐,肯定他是一个良史:但又认为赵盾不应该蒙受弑君的恶名,对他的 遭遇寄予同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4分) (2)食之,舍其半。(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 诸橐以与之。既而为公甲③,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 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赵盾未出境而反。大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赵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 境乃免。”(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赵盾,晋国正卿。士季,名会,晋国大夫。下文中的鉏麂.提弥明.灵辄.赵 穿均为人名。②三进:向前走了二次。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③为公甲:做了晋灵公 的武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鲜克.有终 克:能够 B.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 趋:奔向 C.提弥明死.之 死:为……死 D.书法不隐. 隐:隐讳 3.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的一组是(3 分) ( )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②犹不改,赵盾骤谏 ③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⑤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⑥赵盾未出境而反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士季等人对晋灵公不行君道感到忧虑,决定进谏。士季进谏时,引用经典,希望晋 灵公能改过向善,以对国家有利。 B.提弥明发现晋灵公的阴谋后,以遵守君臣之礼为由让赵盾离开。晋灵公唤出猛犬去 咬赵盾,企图置赵盾于死地。 C.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救济了灵辄。后来,在晋灵公谋害赵盾时,灵辄知恩图报,倒戟 抵御晋灵公的士兵,使赵盾得以脱险。 D.孔子欣赏董狐,肯定他是一个良史;但又认为赵盾不应该蒙受弑君的恶名,对他的 遭遇寄予同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4 分) (2)食之,舍其半。(2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苏幕遮·曲栏干 (清)吴藻 曲栏干,深院宇,依旧舂来,依旧春又去;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絮飞,萍叶聚,梅孑黄时,梅子黄时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 (1)这首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词运用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词的音乐性,请简要赏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填空题。(5分 (1)琴想报考觉民和觉慧就读的外国语专门学校,但母亲没有同意她的要求。在失望中, 琴随手翻动了《 》这本杂志,被其中《娜拉》的台词所鼓舞。(《家》) (2)“大事却坏在他手里那么,昨晚上对他开诚布公那番话,把市场上虚虚实实的内情 都告诉了他的那番话,岂不是成了开门揖盗么?”这是吴荪甫最后惨败时的一段心 理描写。文中的“他”指的是 (《子夜》) (3)“咱们这场决斗该有个条件:输家得听候贏家发落:只要不辱没游炔骑士的身份, 他全得服从。”与堂吉诃德讲定这个条件并决斗的是假扮成的参孙学士。 (《堂·吉诃德》) (4)“几年以前,当本书作者去参观,或者不如说去探索圣母院的时候,在那两座钟塔 之一的暗角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单词: ANArKH。”这个希腊文的意思 是“命运”,它是 (人名)刻下的。(《巴黎圣母院》) (5)涅赫柳多夫去彼得堡之前,交给马斯洛娃一个信封,里边装着他从姑妈庄园带回来 的 马斯洛娃见到它很开心。后来,马斯洛娃意识到自己一切的痛苦都是 涅赫柳多夫造成的,对他的旧恨又涌上心头。(《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三国演义》中曹操离间马超.韩遂的故事 (2)请简述《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故事 选第()题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 分) 苏幕遮·曲栏干 (清)吴藻 曲栏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絮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 (1)这首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3 分) (2)这首词运用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词的音乐性,请简要赏析。(3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填空题。(5 分) (1)琴想报考觉民和觉慧就读的外国语专门学校,但母亲没有同意她的要求。在失望中, 琴随手翻动了《 》这本杂志,被其中《娜拉》的台词所鼓舞。(《家》) (2)“大事却坏在他手里[那么,昨晚上对他开诚布公那番话,把市场上虚虚实实的内情 都告诉了他的那番话,岂不是成了开门揖盗么?”这是吴荪甫最后惨败时的一段心 理描写。文中的“他”指的是 。(《子夜》) (3)“咱们这场决斗该有个条件:输家得听候赢家发落;只要不辱没游炔骑士的身份, 他全得服从。”与堂吉诃德讲定这个条件并决斗的是假扮成 的参孙学士。 (《堂·吉诃德》) (4)“几年以前,当本书作者去参观,或者不如说去探索圣母院的时候,在那两座钟塔 之一的暗角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单词:ANArKH。”这个希腊文的意思 是“命运”,它是 (人名)刻下的。(《巴黎圣母院》) (5)涅赫柳多夫去彼得堡之前,交给马斯洛娃一个信封,里边装着他从姑妈庄园带回来 的 ,马斯洛娃见到它很开心。后来,马斯洛娃意识到自己一切的痛苦都是 涅赫柳多夫造成的,对他的旧恨又涌上心头。(《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请简述《三国演义》中曹操离间马超.韩遂的故事。 (2)请简述《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故事。 选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 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 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 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 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 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教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 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价值的普世意义 当代思想市场里存在着许多价值观,人们会选择一些自己的特殊价值观,比如属于某个 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同时,人总要与他人合作,所以还需要普世价值观 当一种价值观落实为事实后,如果它能使人们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对任何人的伤害又是 最小化的话,那么,它就可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就能够成为普世价值。以汶川震灾为例, 汶川救灾的事实证明了患难与共的大家庭精神这一中国价值就是一种普世价值。理由很明 显:人人都有可能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人人都需要他人的救助。有人把汶川救灾的成就说 成是显示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可以想象,救灾英雄 们恐怕很少读过奥古斯丁.康德.哈耶克等人的理论,恐怕也很少读过《圣经》《独立宣言》 和《人权宣言》之类的书,英雄们胸腔中跳动的是中国心,而不是西方心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 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 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 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 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 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教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 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中国价值的普世意义 当代思想市场里存在着许多价值观,人们会选择一些自己的特殊价值观,比如属于某个 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同时,人总要与他人合作,所以还需要普世价值观。 当一种价值观落实为事实后,如果它能使人们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对任何人的伤害又是 最小化的话,那么,它就可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就能够成为普世价值。以汶川震灾为例, 汶川救灾的事实证明了患难与共的大家庭精神这一中国价值就是一种普世价值。理由很明 显:人人都有可能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人人都需要他人的救助。有人把汶川救灾的成就说 成是显示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可以想象,救灾英雄 们恐怕很少读过奥古斯丁.康德.哈耶克等人的理论,恐怕也很少读过《圣经》《独立宣言》 和《人权宣言》之类的书,英雄们胸腔中跳动的是中国心,而不是西方心
目前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体系不过是一个单调的价值体系,它仅仅体现了“权利为本 的西方现代价值。这个体系是非常片面的,它缺乏全面应对复杂生活问题的能力,而且过分 突出了“个人”——个人无条件地优先于他人。这种价值现在理论上意味着没有一个他人 是能够完全信任的,没有一个他人是绝对可以指望的,这会形成种可怕的孤独。 个人权利绝对优先于责任.美德和情感的现代西方价值观对人类生活与心灵是一种误 导。这种“权利为本”的价值现聚焦于捍卫个人自由。毫无疑问,捍卫个人权利是正当的, 但是夸大个人权利的“为本”地位,就会导致漠视他人。这不仅导致他人的痛苦,更主要是 导致自己的痛苦。 中国人较少变成孤独的存在就是因为中国哲学相信他人就是生活意义他人就是目标, 他人就是方向。在他人那里有亲情.爱情.恩情.友谊.帮助.交流.同心同德.成功.光 荣.怀念.快乐和幸福,也可能有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迫害和陷害.失败和耻辱。从他人 那里得到什么,完全取决于准备与他人共享什么,这是中国的传统智慧。如果说,西方现代 价值观试图要解决的是“我的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扩”的问题,那么,中国价值观则试图解 决“我将与他人共享什么”的问题。如前所述,西方价值不是错误的,而是远远不够用的。 对于人类良好生活来说,个人自由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好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 充分条件,好生活还需要其他—些同样重要的条件,比如那些被现代价值观所边缘化的传统 价值,诸如美德.责任和情义等。忽视.贬低甚至排斥这些传统价值是现代人的灾难。 哪些中国价值能够成为普世价值,这需要事实的检验。最有可能成为普世价值的中国精 神就是与他人共享幸福的原则,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典型的中国观念。一,天下意识。天下 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为公,所以天下有难,匹夫有责。这是责任为奉”价值观。二,仁 义意识。所谓仁,就是把他人看作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同时把自己看作是有担当的人 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我和他人都被塑造成可以依靠的人。这是“美德为本”价值观。三,家
目前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体系不过是一个单调的价值体系,它仅仅体现了“权利为本” 的西方现代价值。这个体系是非常片面的,它缺乏全面应对复杂生活问题的能力,而且过分 突出了“个人”——个人无条件地优先于他人。这种价值现在理论上意味着没有一个他人 是能够完全信任的,没有一个他人是绝对可以指望的,这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孤独。 个人权利绝对优先于责任.美德和情感的现代西方价值观对人类生活与心灵是一种误 导。这种“权利为本”的价值现聚焦于捍卫个人自由。毫无疑问,捍卫个人权利是正当的, 但是夸大个人权利的“为本”地位,就会导致漠视他人。这不仅导致他人的痛苦,更主要是 导致自己的痛苦。 中国人较少变成孤独的存在,就是因为中国哲学相信他人就是生活意义,他人就是目标, 他人就是方向。在他人那里有亲情.爱情.恩情.友谊.帮助.交流.同心同德.成功.光 荣.怀念.快乐和幸福,也可能有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迫害和陷害.失败和耻辱。从他人 那里得到什么,完全取决于准备与他人共享什么,这是中国的传统智慧。如果说,西方现代 价值观试图要解决的是“我的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扩”的问题,那么,中国价值观则试图解 决“我将与他人共享什么”的问题。如前所述,西方价值不是错误的,而是远远不够用的。 对于人类良好生活来说,个人自由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好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 充分条件,好生活还需要其他一些同样重要的条件,比如那些被现代价值观所边缘化的传统 价值,诸如美德.责任和情义等。忽视.贬低甚至排斥这些传统价值是现代人的灾难。 哪些中国价值能够成为普世价值,这需要事实的检验。最有可能成为普世价值的中国精 神就是与他人共享幸福的原则,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典型的中国观念。一,天下意识。天下 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为公,所以天下有难,匹夫有责。这是“责任为奉”价值观。二,仁 义意识。所谓仁,就是把他人看作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同时把自己看作是有担当的人, 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我和他人都被塑造成可以依靠的人。这是“美德为本”价值观。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