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位移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位移法是超静定结构计算的基本方法之一,许多工程中使用的实用计算方法都是 由位移法演变出来的,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章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的确定、位移法典型方程 的建立及其物力意义、位移法方程中的系数和自由项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 最终弯矩图的绘制。 2.熟记一些常用的形常数和载常数。 3.熟练掌握由弯矩图绘制剪力图和轴力图的方法 4.掌握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 5.重点掌握荷载荷载作用下的计算,了解其它因素下的计算。 位移法方程有两种建立方法,写典型方程法和写平衡方程法。要 求熟练掌握一种,另一种了解即可 学习內容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载常数和转角位移方程 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和位移法基本结构的确定, 用位移法计算刚架和排架 利用对称性简化位移法计算。 直接用结点、截面平衡方程建立位移法方程
第11章 位移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位移法是超静定结构计算的基本方法之一,许多工程中使用的实用计算方法都是 由位移法演变出来的,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章的基本要求: 1. 熟练掌握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的确定、位移法典型方程 的建立及其物力意义、位移法方程中的系数和自由项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 最终弯矩图的绘制。 2. 熟记一些常用的形常数和载常数。 3. 熟练掌握由弯矩图绘制剪力图和轴力图的方法。 4. 掌握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 5. 重点掌握荷载荷载作用下的计算,了解其它因素下的计算。 6. 位移法方程有两种建立方法,写典型方程法和写平衡方程法。要 求熟练掌握一种,另一种了解即可。 学习内容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载常数和转角位移方程。 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和位移法基本结构的确定。 用位移法计算刚架和排架。 利用对称性简化位移法计算。 直接用结点、截面平衡方程建立位移法方程
§11.1位移法基本概念 1、位移法的特点: 欲求超静定结构先取一个基本体系,然后让基本体系在受力方面和变形方面与 原结构完全一样。 超静定结构计算的两大基本方法是力法和位移法。 力法的特点:基本未知量一一多余未知力 基本体系一一静定结构 基本方程一一位移条件(变形协调条件)。 位移法的特点:基本未知量—独立结点位移:(例子86) 基本体系——一组单跨超静定梁;(例子87) 基本方程—平衡条件 (例子88) 因此,位移法分析中应解决的问题是: ①确定单跨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杆端力 ②确定结构独立的结点位移。 ③建立求解结点位移的位移法方程。 下面先看第一个问题:确定单跨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杆端力。 2、杆端力和杆端位移的正负规定: 杆端转角θ、θ。,弦转角B /都以顺时针为正 杆端弯矩对杆端以顺时针为正,对 结点或支座以逆时针为正。 RA 剪力使分离体有顺时针转动趋势 M,>0 时为正,否则为负。(与材料力学 M.<0 相同) 3、等截面直杆的形常数:
§11.1 位移法基本概念 1、位移法的特点: 欲求超静定结构先取一个基本体系,然后让基本体系在受力方面和变形方面与 原结构完全一样。 超静定结构计算的两大基本方法是力法和位移法。 力法的特点:基本未知量——多余未知力; 基本体系——静定结构; 基本方程——位移条件(变形协调条件)。 位移法的特点:基本未知量——独立结点位移;(例子 86) 基本体系——一组单跨超静定梁;(例子 87) 基本方程——平衡条件。 (例子 88) 因此,位移法分析中应解决的问题是: ①确定单跨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杆端力。 ②确定结构独立的结点位移。 ③建立求解结点位移的位移法方程。 下面先看第一个问题:确定单跨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杆端力。 2、杆端力和杆端位移的正负规定: 杆端转角θA、θB ,弦转角β=Δ /l都以顺时针为正。 杆端弯矩对杆端以顺时针为正,对 结点或支座以逆时针为正。 剪力使分离体有顺时针转动趋势 时为正,否则为负。(与材料力学 相同) 3、等截面直杆的形常数:
由单位杆端位移引起的单跨超静定梁的杆 端力。 如右图两端固定梁,由右端单位转角作用下 产生的杆端力,可用力法求解,并令 2 得到杆端弯矩(即形常数 M 为: Mn=43 Ma4=2 各种情形的形常数都可有力法求出如下表 单跨超静定梁简图 OaB= OBA 2i 6i 0 4、等截面直杆的载常数 仅由跨中荷载引起单跨超静定梁的杄端力称为载常熟,也叫固端力。载常数可按力法计算岀来 单跨超静定梁简图 mAB h↓↓↓ A B 8 8 A A 16 2
单跨超静定梁简图 MAB MBA QAB= QBA θ 4i 2i =1 A B A B 1 2 12 l i l −6i l −6i l −6i A B 1 0 l A −3i θ=1 B 3i 0 2 3 l i A θ=1 B i -i 0 l −3i 单跨超静定梁简图 单跨超静定梁简图 MAB MBA QAB= QBA θ 4i 2i =1 A B A B 1 2 12 l i l −6i l −6i l −6i A B 1 0 l A −3i θ=1 B 3i 0 2 3 l i A θ=1 B i -i 0 l −3i 单跨超静定梁简图 mAB mBA A B A B ↓↓↓↓↓↓ ↓↓↓↓↓↓ ↓↓ q 2 12 ql − 2 12 ql P 8 Pl − 8 Pl A ↓↓↓↓↓↓ ↓↓↓↓↓↓ ↓↓ B q 2 8 ql − A B l/2 l/2 P 3 16 Pl − 0 0 单跨超静定梁简图 mAB mBA A B A B ↓↓↓↓↓↓ ↓↓↓↓↓↓ ↓↓ q A B ↓↓↓↓↓↓ ↓↓↓↓↓↓ ↓↓ q 2 12 ql − 2 12 ql P 8 Pl − 8 Pl A ↓↓↓↓↓↓ ↓↓↓↓↓↓ ↓↓ B q A ↓↓↓↓↓↓ ↓↓↓↓↓↓ ↓↓ B q 2 8 ql − A B l/2 l/2 P A B l/2 l/2 P 3 16 Pl − 0 0 由单位杆端位移引起的单跨超静定梁的杆 端力。 如右图两端固定梁,由右端单位转角作用下 产生的杆端力,可用力法求解,并令: 得到杆端弯矩(即形常数) 为: 各种情形的形常数都可有力法求出如下表: 4、等截面直杆的载常数: 仅由跨中荷载引起单跨超静定梁的杆端力称为载常熟,也叫固端力。 载常数可按力法计算出来
5、剪力计 算 4=-4+l 已知杆端弯矩,可由杆件的矩平衡方程求出剪力 其中是相应的简支梁在荷载作用下的杆端剪力,MB,Mb的正负按位移法规定, §11.2位移法计算——典型方程法 位移法可按两种思路求解结点位移和杆端弯矩:典型方程法和平衡方程法。下面给出典型方 程法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1、位移法典型方程的建立:(例子89) 欲用位移法求解图a所示结构,先选图b为基本体系。然后,使基本体系发生与原结构相同 的结点位移,受相同的荷载,又因原结构中无附加约束,故基本体系的附加约束中的约束反力(矩) 必须为零,即:R1=0,R2=0 而R1是基本体系在结点位移Z1,Z2和荷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第i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按 叠加原理R;也等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如图c,d,e所示)产生的第i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 (矩)之和。于是得到位移法典型方程: 足1=n121+122+R1P=0R2=n121+122+R2P= 注 R=0 R=0 R2 位移法 意: 原结构 基本体系 XZ 十 X Z 1.位移法方程的物理意义:基本体系在荷载等外因和各结点位移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附加约束中 的反力(矩)等于零。实质上是原结构应满足的平衡条件。 2.位移法典型方程中每一项都是基本体系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其中:Ri表示基本体系在 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第i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称为自由项。riZ;表示基本体系在Z作用下 产生的第i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
Z1 Z1 Z2 Z1 Z1 R1 Z2 R2 R1=0 R2=0 R1P R2P r Z 21 1=1 Z1 × Z1 × Z2 r11 Z2=1 r22 r12 位移法 基本体系 原结构 Z1 Z1 Z2 Z1 Z1 Z2 Z1 Z1 Z2 Z1 Z1 Z2 Z1 Z1 R1 Z2 R2 R1=0 R2=0 R1P R2P r Z 21 1=1 Z1 × Z1 × Z2 r11 Z2=1 r22 r12 位移法 基本体系 原结构 5、剪力计 算: 已知杆端弯矩,可由杆件的矩平衡方程求出剪力: 。 其中 是相应的简支梁在荷载作用下的杆端剪力;MAB,MBA 的正负按位移法规定。 §11.2 位移法计算——典型方程法 位移法可按两种思路求解结点位移和杆端弯矩:典型方程法和平衡方程法。下面给出典型方 程法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1、位移法典型方程的建立:(例子 89) 欲用位移法求解图 a 所示结构,先选图 b 为基本体系。然后,使基本体系发生与原结构相同 的结点位移,受相同的荷载,又因原结构中无附加约束,故基本体系的附加约束中的约束反力(矩) 必须为零,即:R1=0,R2=0。 而 Ri 是基本体系在结点位移 Z1,Z2 和荷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第 i 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按 叠加原理 Ri 也等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如图 c,d,e 所示)产生的第 i 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 (矩)之和。于是得到位移法典型方程: 注 意: 1.位移法方程的物理意义:基本体系在荷载等外因和各结点位移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附加约束中 的反力(矩)等于零。实质上是原结构应满足的平衡条件。 2.位移法典型方程中每一项都是基本体系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其中:RiP 表示基本体系在 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第 i 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称为自由项。rijZj 表示基本体系在 Zj 作用下 产生的第 i 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
3.主系数r表示基本体系在Z=1作用下产生的第i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r恒大于零; 4.付系数r表示基本体系在Z=1作用下产生的第i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根据反力互 等定理有r1=r1,付系数可大于零、等于零或小于零。 5.由于位移法的主要计算过程是建立方程求解方程,而位移法方程是平衡条件,所以位移法校 核的重点是平衡条件(刚结点的力矩平衡和截面的投影平衡)。 2、求解步骤 ①确定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加入附加约束,取位移法基本体系。 ②令附加约束发生与原结构相同的结点位移,根据基本结构在荷载等外因和结点位移共同作 用下产生的附加约束中的总反力(矩)=0,列位移法典型方程 ③绘出单位弯矩图、荷载弯矩图,利用平衡条件求系数和自由项。 ④解方程,求出结点位移。 ⑤用公式M=∑21+M,叠加最后弯矩图。并校核平衡条件 ⑥根据M图由杆件平衡求Q,绘Q图,再根据Q图由结点投影平衡求N,绘N图 3、求解举例:(例子90,91,92) §11.3位移法计算——直接平衡法 位移法可按两种思路求解结点位移和杆端弯矩:典型方程法和平衡方程法。下面给出典型方程法 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1、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_ 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杆端弯矩的表达式称为转角位移方程 ①两端固定梁转角位移方程: ↓↓↓↓↓↓ M=46,+26-6+ maB MABl MB4=264+46。-61+m Q Q MBA BA ②一端固定一端铰支梁转角位移方程 B MAB=364-37+mA3 M 4=0 6
3.主系数 rii 表示基本体系在 Zi=1 作用下产生的第 i 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rii 恒大于零; 4.付系数 rij 表示基本体系在 Zj=1 作用下产生的第 i 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根据反力互 等定理有 rij=rji,付系数可大于零、等于零或小于零。 5.由于位移法的主要计算过程是建立方程求解方程,而位移法方程是平衡条件,所以位移法校 核的重点是平衡条件(刚结点的力矩平衡和截面的投影平衡)。 2、求解步骤: ①确定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加入附加约束,取位移法基本体系。 ②令附加约束发生与原结构相同的结点位移,根据基本结构在荷载等外因和结点位移共同作 用下产生的附加约束中的总反力(矩)=0,列位移法典型方程。 ③绘出单位弯矩图、荷载弯矩图,利用平衡条件求系数和自由项。 ④解方程,求出结点位移。 ⑤用公式 叠加最后弯矩图。并校核平衡条件。 ⑥根据 M 图由杆件平衡求 Q,绘 Q 图,再根据 Q 图由结点投影平衡求 N,绘 N 图。 3、求解举例:(例子 90,91,92) §11.3 位移法计算——直接平衡法 位移法可按两种思路求解结点位移和杆端弯矩:典型方程法和平衡方程法。下面给出典型方程法 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1、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杆端弯矩的表达式称为转角位移方程。 ①两端固定梁转角位移方程: θA θ Δ B MAB QAB QBA MBA β ↓↓↓↓↓↓↓↓ MAB θA A Δ ↓↓↓↓↓↓↓↓ B MAB A B θA θB MBA ↓↓↓↓↓↓↓↓ θA θ Δ B MAB QAB QBA MBA β ↓↓↓↓↓↓↓↓ θA θ Δ B θA θB MAB QAB QBA MBA MAB QAB QBA MBA β ↓↓↓↓↓↓↓↓ MAB θA A Δ ↓↓↓↓↓↓↓↓ B MAB θA A Δ ↓↓↓↓↓↓↓↓ B MAB A B θA θB MBA ↓↓↓↓↓↓↓↓ MAB A B θA θB MBA ↓↓↓↓↓↓↓↓ ②一端固定一端铰支梁转角位移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