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超静定结构总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对超静定结构问题加以综述,从计算方法和结构性能两个方面,进 行融会贯通的总结和适当的引申和提高 本章的基本要求 1.能对超静定结构的一些计算方法进行分类和比较,针对具体的问 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以减少计算工作量。 2.熟练掌握超静定结构的一些特性,领会这些特性产生的原因及相 应带来的影响。 3.领会如何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和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 学习内容 超静定结构计算方法的分类、比较及其联合应用 用联合法和近似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超静定结构的特性
第14章 超静定结构总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对超静定结构问题加以综述,从计算方法和结构性能两个方面,进 行融会贯通的总结和适当的引申和提高。 本章的基本要求: 1. 能对超静定结构的一些计算方法进行分类和比较,针对具体的问 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以减少计算工作量。 2. 熟练掌握超静定结构的一些特性,领会这些特性产生的原因及相 应带来的影响。 3. 领会如何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和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 学习内容 超静定结构计算方法的分类、比较及其联合应用。 用联合法和近似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超静定结构的特性
§14.1超静定结构基本解法的分类和比较 1、计算方法分类: 对超静定结构的几种计算方法分类如下表。 力法类型 位移法类型 手基本形式 力法 位移法 算能量形式余能法 势能法 渐近形式(渐近力法) 力矩分酤法、无剪力分配法 电算」矩阵形式(矩阵力法)矩阵位移法 表中内容说明如下 1)从所需取的基本未知量的性质来看,计算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型: ①以力法为代表的力法类型一一以多余未知力作为基本未知量 ②以位移法为代表的位移法类型一一以结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 2)从基本方程表达的形式来看,计算方法可分为静力法和能量法两类: ①静力法:所列的方程都表示成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等形式,如 通常的力法和位移法 ②能量法:所列的方程都表示成能量方程的形式,如余能法(与力法等价) 和势能法(与位移法等价) 静力法和能量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求精确解时两者解答 完全相同。但在求近似解时能量法优于静 力法,这是因为在能量法中把问题归结为极小值问题或驻值问题,最便于求 近似解。在结构的稳定和动力计算中,将会看 到能量法的这一优点。 3)从所采用的计算手段来看,计算方法可分为手算和电算两类 ①手算:手算怕繁只能解决小型问题,但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是靠手算来理解和掌握的 ②电算:电算怕乱,要求计算过程的程序化和自动化,并采用矩阵的形式。 解算大型的问题 2、最适宜的解法选用
§14.1 超静定结构基本解法的分类和比较 1、计算方法分类: 对超静定结构的几种计算方法分类如下表。 表中内容说明如下: 1)从所需取的基本未知量的性质来看,计算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型: ①以力法为代表的力法类型——以多余未知力作为基本未知量。 ②以位移法为代表的位移法类型——以结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 2)从基本方程表达的形式来看,计算方法可分为静力法和能量法两类: ①静力法:所列的方程都表示成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等形式,如 通常的力法和位移法。 ②能量法:所列的方程都表示成能量方程的形式,如余能法(与力法等价) 和势能法(与位移法等价)。 静力法和能量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求精确解时两者解答 完全相同。但在求近似解时能量法优于静 力法,这是因为在能量法中把问题归结为极小值问题或驻值问题,最便于求 近似解。在结构的稳定和动力计算中,将会看 到能量法的这一优点。 3)从所采用的计算手段来看,计算方法可分为手算和电算两类: ①手算:手算怕繁只能解决小型问题,但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是靠手算来理解和掌握的。 ②电算:电算怕乱,要求计算过程的程序化和自动化,并采用矩阵的形式。 解算大型的问题。 2、最适宜的解法选用
手算时,凡是多余约束多结点位移少的结构用位移法:反之用力法。一般情况下,对于 不同的结构,可按下表选用最适宜的方法。 结构形式 适宜的方法 超静定桁架、超静定拱 力法 连续梁、无侧移刚架 力矩分配法 有侧移刚架 位移法无剪力分配法、联合法 14.2超静定结构计算一一联合法 对于一个超静定结构的求结问题,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对每个子问题采用最适宜的方法计算,这种联合 各取所长的效果。 由许多形式的联合应用,如力法与力矩分配法的联合应用,力矩分配法与位移法的联合应用,位移法与剪力分配 法的联合应用等。对于不同的问题,可采用不同的联合应用。这里举几种联合应用情况例子。 1、力法与力矩分配法的联合应用:(例子121) 取无侧移的结构为力法基本体系,可 取超静定的基本亻 用力矩分配法画单位弯矩图、荷载弯矩 图, 图乘求11、41p X=1 由61x1+△1=0,求出 由M=M+MP叠加最后弯矩图 可用力矩分配法画M求61由 2、位移法与力矩分配法的联合应用:(例子122) 取无侧移的结构为位移法基本体系, 用力矩分配法画单位弯矩图、荷载弯矩 图 取无侧移的结 由平衡条件求出求k1、FP 由k1△1+F1P=0,求出△1, 由M=M1Δ1+M叠加最后弯矩图。 由力矩分配法画M求Rp由 3、力法与位移法的联合应用:(例子123) 对称问题
手算时,凡是多余约束多结点位移少的结构用位移法;反之用力法。一般情况下,对于 不同的结构,可按下表选用最适宜的方法。 §14.2 超静定结构计算——联合法 对于一个超静定结构的求结问题,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对每个子问题采用最适宜的方法计算,这种联合求结问题的方法,常可收到 各取所长的效果。 由许多形式的联合应用,如力法与力矩分配法的联合应用,力矩分配法与位移法的联合应用,位移法与剪力分配法的联合应用,力法与位移 法的联合应用等。对于不同的问题,可采用不同的联合应用。这里举几种联合应用情况例子。 1、力法与力矩分配法的联合应用: (例子 121) ↓↓↓↓↓↓↓↓↓↓↓↓↓↓ q X1 可用力矩分配法画M求δ11 ↓↓↓↓↓↓↓↓↓↓↓↓↓↓↓ q a a a 由载常数表画MP求Δ1P X1=1 ↓↓↓↓↓↓↓↓↓↓↓↓↓↓ q MP M 取超静定的基本体系 ↓↓↓↓↓↓↓↓↓↓↓↓↓↓ q X1 可用力矩分配法画M求δ11 ↓↓↓↓↓↓↓↓↓↓↓↓↓↓↓ q a a a 由载常数表画MP求Δ1P X1=1 ↓↓↓↓↓↓↓↓↓↓↓↓↓↓ q MP M 取超静定的基本体系 取无侧移的结构为力法基本体系,可 用力矩分配法画单位弯矩图、荷载弯矩 图, 图乘求 δ11、Δ1P。 由δ11X1+Δ1P=0,求出 X1, 由 M=M1X1+ MP叠加最后弯矩图。 2、位移法与力矩分配法的联合应用 :(例子 122) ↓↓↓↓↓↓↓↓↓↓↓↓↓ 20kN/m ↓↓↓↓↓↓↓↓↓↓↓↓↓ F1P Δ 20kN/m ↓↓↓↓↓↓↓↓↓↓↓↓↓ F1P 20kN/m ↓↓↓↓↓↓↓↓↓↓↓↓↓ 20kN/m Δ=1 k11 由力矩分配法画MP求F1P 取无侧移的结构为位移法基本体系 由力矩分配法画MP求k11 ↓↓↓↓↓↓↓↓↓↓↓↓↓ 20kN/m ↓↓↓↓↓↓↓↓↓↓↓↓↓ F1P Δ 20kN/m ↓↓↓↓↓↓↓↓↓↓↓↓↓ F1P 20kN/m ↓↓↓↓↓↓↓↓↓↓↓↓↓ 20kN/m Δ=1 k11 由力矩分配法画MP求F1P 取无侧移的结构为位移法基本体系 由力矩分配法画MP求k11 取无侧移的结构为位移法基本体系, 用力矩分配法画单位弯矩图、荷载弯矩 图。 由平衡条件求出求 k11、F1P。 由 k11Δ1+F1P=0,求出Δ1, 由 M=M1Δ1+ MP叠加最后弯矩图。 3、力法与位移法的联合应用 :(例子 123) P P/2 P/2 P/2 P/2 对称问题 反对称问题 P/2 P/2 对称问题 按位移法 或力矩分 配法计算 反对称问 题按力法 或无剪切 分配法求 P P/2 P/2 P/2 P/2 对称问题 反对称问题 P/2 P/2 对称问题 按位移法 或力矩分 配法计算 反对称问 题按力法 或无剪切 分配法求
将荷载分为对称和反对称两组。对称 问题按位移法或力矩分配法计算:反对称 问题按力法或无剪切分配法求。再将两者 结果叠加。 4、位移法与剪力分配法联合(例子124) 30kN EI∞ 80EI=∞ 用剪力分 + M图 位移法求 配法计算29 ≈ (kN. M) C 3ql/8=30kN R-30kN
i i 8m EI=∞ A B C D ↓↓↓↓↓↓↓↓↓ 10kN/m i i EI=∞ A B C D ↓↓↓↓↓↓↓↓↓ 10kN/m R 3ql/8=30kN R=30kN 4m 4m 30kNR 80 6 48 24 96 96 M图 (kN.M) 128 80 96 96 位移法求R 用剪力分 i i 配法计算 8m EI=∞ A B C D ↓↓↓↓↓↓↓↓↓ 10kN/m i i 8m EI=∞ A B C D i i 8m EI=∞ i i 8m EI=∞ A B C D ↓↓↓↓↓↓↓↓↓ 10kN/m i i EI=∞ A B C D ↓↓↓↓↓↓↓↓↓ 10kN/m i i EI=∞ A B C D i i EI=∞ A B C D ↓↓↓↓↓↓↓↓↓ 10kN/m R 3ql/8=30kN R=30kN 4m 4m 30kNR 80 6 48 24 96 96 M图 (kN.M) 128 80 96 96 位移法求R 用剪力分 配法计算 将荷载分为对称和反对称两组。对称 问题按位移法或力矩分配法计算;反对称 问题按力法或无剪切分配法求。再将两者 结果叠加。 4、位移法与剪力分配法联合 (例子 124)
用精确法计算多跨多层刚加,常有大量的计算工作,如不借助于计算机往往无法计算。如果 在计算中忽略一些次要影响,则可得到各种近似法。近似法以较小的工作量,取得铰为粗略的解 答,可用于结构的初步设计,也可用于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1、分层法 分层法适用于多跨多层刚架在竖向荷载作用时的情况,其中采用两个近似假 1)忽略侧移的影响,用力矩分配法计算 2)忽略每层梁的竖向荷载对其它各层的影响,把多层刚架分解成一层一层 地单独计算 反弯点法的要点可归纳如下: 1)适用于水平结点荷载作用下的强梁弱柱结构(ib≥3i)。 2)假设:横梁为刚性梁,结点无转角,只有侧移。 3)刚架同层各柱有相同的侧移时,每层柱的总剪力等于该层以上的水平荷 载之和。各层的总剪力按各柱侧移刚度成比例地分配到各柱。所以,反弯点法又 可称为剪力分配法。 4)柱的弯矩是由侧移引起的,所以,反弯点在柱中点处。在多层刚架中 底层柱的反弯点常设在柱的2/3高度处 5)柱端弯矩由柱的剪力和反弯点的位置确定。边跨结点梁端弯矩由平衡条 件确定,中间结点两侧梁端弯矩,按梁的转动刚度分配不平衡力矩得到
用精确法计算多跨多层刚加,常有大量的计算工作,如不借助于计算机往往无法计算。如果 在计算中忽略一些次要影响,则可得到各种近似法。近似法以较小的工作量,取得铰为粗略的解 答,可用于结构的初步设计,也可用于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1、分层法: 分层法适用于多跨多层刚架在竖向荷载作用时的情况,其中采用两个近似假 定: 1)忽略侧移的影响,用力矩分配法计算。 2)忽略每层梁的竖向荷载对其它各层的影响,把多层刚架分解成一层一层 地单独计算。 反弯点法的要点可归纳如下: 1)适用于水平结点荷载作用下的强梁弱柱结构(ib≥3ic)。 2)假设:横梁为刚性梁,结点无转角,只有侧移。 3)刚架同层各柱有相同的侧移时,每层柱的总剪力等于该层以上的水平荷 载之和。各层的总剪力按各柱侧移刚度成比例地分配到各柱。所以,反弯点法又 可称为剪力分配法。 4)柱的弯矩是由侧移引起的,所以,反弯点在柱中点处。在多层刚架中, 底层柱的反弯点常设在柱的 2/3 高度处。 5)柱端弯矩由柱的剪力和反弯点的位置确定。边跨结点梁端弯矩由平衡条 件确定,中间结点两侧梁端弯矩,按梁的转动刚度分配不平衡力矩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