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 祖。“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会 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 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 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道德经》认为,礼仪 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庄 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 三号而出”。有人不理解,问他。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 可谓顺命而行。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ξ 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 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 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一一《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春秋 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 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 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 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 “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 有效途径。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 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在孔子看来,在各种 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 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 本心的自然流露。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又 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 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 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 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 思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 础。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 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 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2011年8月6日,有删改)
河南省周口 2015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 祖。“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会 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 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 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道德经》认为,礼仪 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庄 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 “三号而出”。有人不理解,问他。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 可谓顺命而行。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 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 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 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春秋 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 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 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 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 “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 有效途径。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 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在孔子看来,在各种 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 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 本心的自然流露。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又 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 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 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 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 思。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 础。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 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 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2011 年 8 月 6 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B.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 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 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 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 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 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这样,中国古代 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 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 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 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 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 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 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 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曼卿少 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 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 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 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 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 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 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 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 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
1.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B.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 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 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 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 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 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这样,中国古代 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 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 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 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 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 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 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 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曼卿少 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 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 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 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 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 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 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 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 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
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 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 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 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忧:指父母丧事 B.稍用其说稍:稍微 C.若不可绳以法度绳:约束 D.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否:贬斥、议论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硏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 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自认为不合于时,常大饮而醉 B.石曼卿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书进谏,一为太后干预朝政,一为朝廷的边防 担忧,他主张太平时期练兵,防患未然 作者刻画石曼卿,先交代其性格特征和结局,再回头叙写他一生的几件重要 事情,这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文武双全,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遒劲刚健, 他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可惜已病重,只活了48岁。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1)(1)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5 分) 译文 (2)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 已。(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l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 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
“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 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 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 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 忧:指父母丧事 B.稍用其说 稍:稍微 C.若不可绳以法度 绳:约束 D.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 否:贬斥、议论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 )(3 分)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 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 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 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自认为不合于时,常大饮而醉。 B.石曼卿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书进谏,一为太后干预朝政,一为朝廷的边防 担忧,他主张太平时期练兵,防患未然。 C.作者刻画石曼卿,先交代其性格特征和结局,再回头叙写他一生的几件重要 事情,这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文武双全,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遒劲刚健, 他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可惜已病重,只活了 48 岁。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 分) (1)(1)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5 分) 译文: (2)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 已。(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 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 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但见悲鸟号古木, (2)高余冠之岌岌兮,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3)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寄蜉蝣于天地,。 (5)吾师道也,? (6)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死鸟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 道台这个格色的雅号一一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 成。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 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 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 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 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 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 就能又蹦又跳。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 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 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 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 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 心里欢喜说:“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 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不过,到您 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贺道台也笑了。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 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 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 清楚楚。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晩,太太 怕把它闷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太太起痱子了吧? 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 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 一遍,八哥自己又说:“太太起痱子了吧!” 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 安”、“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 。 (2)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3)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寄蜉蝣于天地, 。 (5)吾师道也, ? (6)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25 分) 死 鸟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 道台这个格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 成。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 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 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 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 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 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 就能又蹦又跳。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 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 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 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 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 心里欢喜说:“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 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不过,到您 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贺道台也笑了。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 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 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 清楚楚。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晚,太太 怕把它闷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太太起痱子了吧?” 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 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 一遍,八哥自己又说:“太太起痱子了吧!” 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 安”、“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
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 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髙。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 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 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说些提兴致的话 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 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但今日兴 致高,竟答应了。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给大人请安。” 声音嘹亮,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 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 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 名全记住了!” 裕禄笑道:“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 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 满厅的人全怔往。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 “裕禄那王八蛋!”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 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这不是我教给它的—一”话到这里, 不觉卡住了。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 说的。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 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 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死鸟!”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 还不住地叫:“死鸟!死鸟!死鸟!”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 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B.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以此来突出并赞誉他 的“绝活”,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
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 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 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 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说些提兴致的话, 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 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但今日兴 致高,竟答应了。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给大人请安。” 声音嘹亮,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 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 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 名全记住了!” 裕禄笑道:“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 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 满厅的人全怔往。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 “裕禄那王八蛋!”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 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这不是我教给它的——”话到这里, 不觉卡住了。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 说的。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 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 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死鸟!”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 还不住地叫:“死鸟!死鸟!死鸟!”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 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B.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以此来突出并赞誉他 的“绝活 ”,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