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草 产克的代复她锐的文化乙 19 儒学为正宗、三教并重的文化政策被定为国策。太宗以后,不同 的君主由于不同的原因,而在三教之中各有所侧重,但这一政策 基本上得以贯彻执行。 在对待三教的关系上,唐代统治者也大多持调和融合态度。 自从唐高祖提出:“三教虽异,善归-揆”,@以后的君主大多循 此思维趋势。唐高宗曾说:“释、道二教,同归一善:”②即使是 从政治需要出发佞佛的武则天也提倡:“佛、道二教,同归于善, 无为究竞,皆是一宗”,®因而主张佛道齐重:唐睿宗、玄宗父 子是以好道而闻名的,但他们也主张佛道并重,睿宗说:“释典 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④玄宗也说:“道教释 教,其归一体”:®即使是到安史之乱以后,这一态度也基本上 没有改变。唐德宗就称赞:“释、道二教,福利群生”。®正是这 种三教并重、兼而用之的文化政策,使得唐王朝在意识形态领域 内,没有搞一家一说的独尊。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儒、佛、道三 家的相互吸收和融合,而且还造成一一种开放的文化氛围:各种思 想学术和外来宗教都得到自由发展,景教、祆教、摩尼教、伊斯 兰教等等外来宗教,纷纷涌入。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 而不必屈从于一尊意志。这样就在以儒学为正宗、三教并重的情 形下,又形成了多教共存的格局。 二、从钳制异端学说到唐武宗、周世宗的灭佛 隋唐五代时期的统治者,虽然确立了三教并存、优容诸说的 ①《册府元龟·帝王部》。 ②《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唐大诏今集·条流佛、道二教制》。 ④《唐大诏令集·僧道齐行并集制》。 ⑥《唐大诏令集·僧尼拜父母救》。 ⑧《册府元龟·帝王部》
20 精蕾五代馨 文化政策,但对于构成动摇封建统治的异端邪说仍然毫不手软, 采取了严万禁止和镇压的政策:尤其是这一时期,随着佛教势力 的膨张,和封建统治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终于爆发了自北魏 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之后的另外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唐武宗和 周世宗的灭佛,史称“二武一宗”灭佛。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两 件大年。 隋干朝统一中国以后,即着手清理威胁封建统治的异端邪 说。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明令“私家不得隐纬侯图 谶,”©炀帝即位以后,更是“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畿纬相 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竿死”。®之所以对谶纬图说采取如 此严厉的禁止措施,是因为谶纬之学自汉代兴起以来,一直成为 野心家和政客觐觎皇位的思想工具。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就得 益于符命图说,所以隋朝统治者深知谶纬符命对于动摇王朝统治 的致命性。 唐王朝的建立,也曾得到过谶纬符命的装点,所以唐代统 治者对“左道巫谶”的防范和禁止措施,也很严厉。唐律规定: “诸造妖书及妖言者,纹”。这里的造是指“自造休咎及鬼神之 言,妄说吉凶,涉于不顺者”。因为这些言行对国家的统治和 长治久安构成了威胁,所谓“构成怪力之书,诈为鬼神之语,” “妄说他人及己身有休征,”“妄言国家有咎恶。观天画地,诡 说灾祥,妄陈吉凶”,“传用惑众者”,@都在严厉禁止之列。如 贞观二十年(646年),有人从道士手中得到·份《五岳真仙 图》及《三皇经》,“受持州官,将为图谶”,上云:“凡诸侯有 此文若,必为国王:大夫有此文者,为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 钱财自聚:妇人有此文者,必为皇后”。唐王朝获悉后,立即 ①《隋书·高祖纪》。 ②《隋书·经稽志》。 ⑤《唐律疏议》卷18
21 下令“诸道观及百姓人间有此文者,并勒迭省除毁”。①唐王朝 还多次下令禁断图纬,如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下诏指 贵:“殲纬不经,益深于疑众。盖有国之禁,非私家所宜藏”。 但“自四方多故,·纪于兹,或有安庸,辄陈休咎,假造符命, 私习星历,共肆穷乡之辩,相传委巷之谭,作伪多端,顺非饶 泽。荧惑州县,诖误闾阎,坏纪挟邪,莫逾于此”。所以,从“去 左道之乱政”的目的出发,“其玄象器局、天文图书、《七曜历》、 《太一雷公式》等,私家不合辄有。今后天下诸州府,切宜禁 断”。③政策虽然严疠,但这些“异端邪说”仍在以公开的或秘 密的形式,在民间流传。由出此可见,对于思想上的钳制和监挖, 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尽管如此,隋唐王朝对于流传了几百 年,甚至一度还居于官学统治地位的谶纬神学,宣布为“异端邪 说”而加以禁断,在文化史上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对于佛、道二教中的某些思想,统治者只要认为不利巩固封 建统治,那么也会视为“异端”而加以禁断。如道教《化胡经》, 在历史上多次引起佛、道二教之间的激烈对抗,而不利于佛、道 二教“共佐王化”的政治功效,所以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 经僧道百官论证定夺,宣布《化胡经》为伪经,并下令“搜集天 下《化胡经》焚弃,不在道经之数”®。又如佛教宗派三阶敦, 宜扬末世理论,不符合隋唐封建盛世的社会心理,所以三阶教虽 然出现于以佞佛著称的隋代,但统治者担心这种思想会动摇国 政,而一直将三阶教视为异端。隋文帝、武则天、唐玄宗曾一再 下令,将其禁断,因此,三阶教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不大。统治 者通过剔除佛、道二教中的“异端”,一方面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使它们对于巩固封建统治的功效更加明显。 ①《法苑珠林卷69。 @《旧唐书·代宗纪》。 ③《佛祖粗历代通载》卷】4
22 南唐五代誉 隋唐五代时期,是佛教宗派全面繁荣并臻于鼎盛的时期,同 时也是佛教由盛转衰,开始起下坡路的转折期。针对佛教势力的 膨张,隋唐统治者曾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如隋王朝在提俏佛 教的同时,又改革佛教的管理制度,强中央对佛教机构的控 制:唐高祖、太宗、玄宗,都曾限制和沙汰伪滥僧尼。但对佛教 发展产生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唐武宗灭佛和周世宗抑佛。从这两次 事件的本身来看,经济问题是造成灭佛行动的主要原因。唐武宗 火佛,卜令拆毁寺庙四万五千余所,勒令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 解放奴婢十五万余人,没收寺庙良田数千万顷:周世宗抑佛措施 有勒令僧尼还俗和限制刹度出家,拆毁佛寺,并以铜佛像铸钱等。 寺院经济遭受致命性打击。但这两次灭佛行动,除了经济方面的 原因外,在文化发展,尤其是佛教发展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响。 唐武宗火佛后,唐代生动活泼的佛教宗派全面繁盛的局面被窒息, 之后除禅宗外,其他宗派大都一蹶不振或中断流传,而众多的外 来宗教也遭到毁灭性打击。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周世 宗抑佛后,原来仪得以勉强维持的北方佛教,更趋衰微。隋唐统 治者所奉行的三教并行、多教共存的政策,发生了倾斜。这就为 儒学的复兴和宋明理学的崛起,并被定为一尊,开启了先河。 三、科举制度的创立与素文重才政策的形成 科举制度创制于隋而健全于唐,废止于晚清,影响中国封建 社会后期的选士拔官制度达一千多年之久。它是针对魏晋时期 “九品中正制”的流弊而建立健全的。在这种制度下,学校及社 会教育、官员的升耀任免,都服从或属于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与 培育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不仅促进了唐代教育的发展, 而且使隋唐政权具有相当的开放性。 隋文帝建立隋朝和统·中国以后,封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发展,庶族寒门地主和自耕农阶层的力茧迅速壮大。他们要求
一童 毫迈忽慰住点地烂总文焦 23 打破门阀世族把持政权的局面。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隋文帝宣 布废除九品中正制,采取考试取土的办法。开皇十八年(598年), 隋文帝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 干济二科举人,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隋炀帝定十科举人, 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立,使科举 制度趋于完善。 唐代科举制度延续隋制,而义有所创新。唐代科举制度分常 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土、明法、明算、明书、 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最为重要。制举是由皇帝亲 自主持的考试,科月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以应试, 不常举行,每次录取人数不过一二人或五六人,不占重要地位。 此外,武则天时还创立了武举。 科举制的创立,使地主阶级全体成员,甚至还包括一些富裕 的自耕农,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机会均等地通过考试来进人统治 集团,从而有利于汇聚天下精英。每当开科取士之时,四方学了 云集京师,赶考应试以博取功名。唐太宗曾欣喜地说:“天下英 雄,尽入吾轂中矣”。赵瑕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 尽白头”。①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 书人,由科举入仕,突破了门阀世胄对政治的垄断,造成了隋唐 政权的开放性与流动性。 科举制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促进了隋唐文化的全面繁荣。科 举要求士子具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诗、文、书、法得样样精 通,才有可能中第。唐诗的全面繁荣,文体方面的革新,书法上 的巨大成就以及传奇小说创作的风行,无不得益于科举的椎动。 一些专科性质的文化部门,如天文历算、法律、道教等,也受益 于科举发展。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尤大,因为科举与学 校关系十分密切。在科举制的推动下,教育向宫学、私学以及书 ①《唐摭言》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