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五代善 用李训、郑注等进行改革, 鹭 酿成“甘露之变”的惨局, 越書芽 田 軍 目 使人有“出师未捷身先死, 令使 招 丁 苹 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唐武宗更是采取了激烈的 使 湖討 未 欢 措施,力图挽救江河日下 特 府 手 浙 皇 年 的唐王朝,他大力灭佛、 沙汰冗吏、镇压藩镇、革 使 江 帝 威 除科举弊端,使唐王朝几 岩 至中兴:直到唐宣宗,还 继续抑制宦官势力,致力 两 西 日 于文教建设,他曾亲自谱 國 务 司 浙 等 咨E 曲排练、打马球、倡导进 彭热 道 士科等,使大中年间文风 尔、 蔚然,人称“小太宗”。正 成凿校莹潮镇 月 是唐后期统治集团不断进 軍太荆察汝甲 取的创新精神,才使得唐 文化在盛唐气象之后,继 事尉置屬鎮 辰 续迸发出一连串耀眼的光 芒。 共安發置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 国历史上又一个著名的乱 线谬铁券(唐) 世。政治上的混乱,并不 意味着文化发展上的中 断。尤其是在政治上相对稳定的南方各国,如南唐、吴越、前、 后蜀等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文风更炽,取得了许多文化发展 土的重大成就。即使是在政治上极端混乱的北方五代,也出现过 后唐明宗和后周太祖、世宗时期的改革,特别是后老者,在中国文 化史上还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后周太祖、世宗在政治上进行过一
第一童 意迈腔慰优点物共的文化 15 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尤其是世宗 抑制佛教的政策,影响很大。后 周的改革,使当时政治的发展出 现了转机,也为北方文化的振兴 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就为北宋 重新统一南北奠定了基础。 三、繁盛的社会 隋唐五代时期的统治者,在 进行政治改革的同时,还对经济 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 婆金铜铺首(前甄) 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 1942一1943年四川成都王建婆出土 展,造成了全面繁盛的社会环 境,这就为高度发达的文化新时 代的到来,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隋王朝建立以后,在经济上的改革成就颇大。隋文帝和炀帝 父子,在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上,多所改革,采取 输籍定样和大索貌阅的办法,与世家大族和篆强地主争夺劳动人 手和封建剥削,另外又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 的发展,出现了“人多殷富”的短暂繁荣景象。这主要表现在人 口的激增、垦田面积的扩大、国库的殷实和手工业、商业以及对 外贸易的发展上.。史载当时“府藏皆满”,④“天下储积,得供五 六十年”。号称“盛世”。这种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推动了隋 代文化在短期内创造出一连串惊人的奇迹。 但隋王朝历时短暂,很快就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崩溃 ①《资治通鉴》卷177。 ②《贞观政要·贡赋篇》
16 中 情意五代善 了。在隋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唐王朝,吸取了隋亡的经验教训, 及时调整了封建剥削制度,对均田 制和租庸调制多所改革,促进了自 耕农和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贞观 年间,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得 到迅速恢复,史载:“天下大稔,流 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 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 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赉 粮,取给于道路焉”①,号称“治 赵怀满租田契(唐) 世”。经过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发 1959年新疆吐。番出土 展,终于推出了开元盛世的宏大局 面,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诗人杜甫情不自禁地唱出:“忆昔开元 全盛日,小邑犹藏 万家室。稻米流脂 粟米白,公私仓禀 俱丰实”。③与这种 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的局面相同步,唐 文化也形成了“盛 唐气象”这样空前 隆盛的格局。 到唐后期,封 南磨、陶限、陶难和陶井栏 建经济发展到一个 (唐)1954年山西长治王豫婴出士 新阶段,其标志是 《资治通鉴》卷193。 ②《杜工部集·忆苷》
第一 17 地主土地所有制排挤了均田制,两税法代替了租庸调。唐政府通 过一系列经济上的整顿和改革,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 展,唐末五代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随着南方经济的发 展和逐渐超过北力,南方文化的发展也日趋发达,中国文化的重 心也开始发生了南向转移的趋势。 总之,大一统的新时代,为朝气蓬勃的地主阶级进行文化上 的创造,提供了壮阔的历史舞台。在这样一个充满了进取精 神的有为时代里,通过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不但创造出 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且锻铸成光辉灿烂的隋唐五代文化。 第二节 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隋唐五代时期文化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还得益于统治者文 化政策的推动。这一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重要转折阶 段,文化的发展呈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多元整合格局。顺应 这一文化发展的潮流,统治者及时调整和须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文 化政策,促进了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发展。 一、以儒学为正宗,三教并重、多教共存的政策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斗争激烈,统治者或灭佛兴 道,或舍道崇佛,或佛道同时受到抑制,宗教政策波动不定。到 隋唐时期,终于形成三教鼎立的局面。统治集团为适应政治上的 大一统局面,及时调整了思想文化上的政策,改变了以往独尊一 教的格局,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虽然在个别问题和个别时期有 所偏重,但从总体而言,利用三教、调和三教的总政策和总趋势 基本上没有变。 以儒学为正宗、三教并用的政策始于隋文帝。隋王朝建立以
18 痛唐五代馨 后,隋文帝杨坚从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大业的着眼点出发,恢复 了传统的以“儒学为本”的宗旨,加强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 主导地位。他曾说过:“《孝经》-·卷,足以立身治国”。⑧将儒 家的“孝道”,视为治国之本。他还令人立《五教》,即父义、母 爱、兄友、弟恭、子孝等一系列儒家关于伦理关系的道德说教, 使·度式微于魏背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开始复苏。他还总结了北魏 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的经验教训,实行了兼容佛、道二教的宗 教政策。他还在辅政时,即下令“复行佛、道二教”;®等到他 代周建隋以后,立即下诏说:“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 殊途共致。联伏膺道化,念存清静,慕释氏不二之门,贵老生· 得之义”。®进一步表明了他佛、道二教并重的态度。但隋王朝 在奉行三教并重的文化政策时,其侧重点在于扶持和振兴佛教, 统治者也由崇佛逐渐发展到佞佛,其文化政策出现了倾斜,佞佛 浪潮很快席卷全国。尽管如此,这种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还是对 唐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王朝建以后,围绕着儒、释、道三教曾经展开过一一场激 烈的论争,傅奕先后7次上疏,坚决主张兴儒、道而排佛。统治 集团经过慎重的抉择和考虑,决定继续奉行以儒学为正宗、三教 并重的文化政策。唐太宗曾说:“联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 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④ 从而明确了儒学作为治国之根本的国策。同时,唐太宗还提倡 佛、道二教,他又说道:“老君垂范,义在清虚:释迦贻训,则 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途: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 致”。指出佛道对于安定社会、纯厚风俗的教化作用。至此,以 ①《资治通鉴》卷175。 ②《周书·静帝纪》。 ⑤《全隋文·五岳各置僧寺诏》, ④唐·吴兢《贞观政要》卷6。 ⑤《广弘明集》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