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竹画的源流析尹石 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 己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己: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己极形似” 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 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 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 有墨竹”。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 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文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两人均为 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因文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文 湖州”,被誉为“竹圣”。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苏东坡称其画竹 “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 鹃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 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文、苏二人是为挚友,“文竹苏题” 皆得益彰。文与可的墨竹理论文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文与可 画竹的诗文却透露出一些“堂奥”来。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 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 减料”。于是虽然有“文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 竹法占为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文人画 家。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尤其李衍(息斋),效法文冋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卷)传世。为 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 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而赵孟頫因兼书、画家于一身,故在他的墨竹 中明显地体现出书法的运笔法,而赵妻管道昇翰墨词章均擅长,墨竹未必不如其 夫 ④明代的墨竹画基本承袭前贤,画风稍有突破。代表人物有宋克、王绂、 文徽明、夏昶、唐寅、徐渭和项元汴、项德新、项圣谟祖孙三代等。其中王绂和 夏昶均为墨竹名天下,“萧散自在”为王绂面目,而夏昶则竹师王绂,后变其法, 时推第一,拥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绽金”之誉。 ⑤墨竹画到了清代,高峰叠起,意境大开。前朝遗民“靖江后人”朱若 极(石涛)和其同代“八大山人”朱耷均为书画旷世奇才,所作墨竹,气势磅礴 淋漓洒脱,不拘一格,别开天地。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几乎每人都擅墨竹,且 各具特色,如汪士慎的清平淡雅、金冬心的古拙平和、李复堂的繁浓简秀、李晴 江的狂放恣肆、罗两峰的坚挺傲岸,郑板桥的清瘦劲健……“八怪”之中,独板 桥“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其“六分半书”和“震电惊雷之学”与“掀天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 2014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墨竹画的源流析 尹石 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 己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己: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己极形似”;二 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 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 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 有墨竹”。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 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文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两人均为 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因文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文 湖州”,被誉为“竹圣”。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苏东坡称其画竹 “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 鹃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 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文、苏二人是为挚友,“文竹苏题”, 皆得益彰。文与可的墨竹理论文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文与可 画竹的诗文却透露出一些“堂奥”来。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 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 减料”。于是虽然有“文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 竹法占为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文人画 家。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尤其李衍(息斋),效法文同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 卷)传世。为 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 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而赵孟頫因兼书、画家于一身,故在他的墨竹 中明显地体现出书法的运笔法,而赵妻管道昇翰墨词章均擅长,墨竹未必不如其 夫。 ④明代的墨竹画基本承袭前贤,画风稍有突破。代表人物有宋克、王绂、 文徽明、夏昶、唐寅、徐渭和项元汴、项德新、项圣谟祖孙三代等。其中王绂和 夏昶均为墨竹名天下,“萧散自在”为王绂面目,而夏昶则竹师王绂,后变其法, 时推第一,拥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绽金”之誉。 ⑤墨竹画到了清代,高峰叠起,意境大开。前朝遗民“靖江后人”朱若 极(石涛)和其同代“八大山人”朱耷均为书画旷世奇才,所作墨竹,气势磅礴, 淋漓洒脱,不拘一格,别开天地。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几乎每人都擅墨竹,且 各具特色,如汪士慎的清平淡雅、金冬心的古拙平和、李复堂的繁浓简秀、李晴 江的狂放恣肆、罗两峰的坚挺傲岸,郑板桥的清瘦劲健……“八怪”之中,独板 桥“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其“六分半书”和“震电惊雷之学”与“掀天
揭地”之文、之诗以“三绝诗书画”著称。有相悖于“胸有成竹”为“胸无成 竹”之论,把“意在笔先”升华为“趣在法外”之道,集李夫人之影、文与可之 墨、石涛之笔为大成,并以专事墨竹而独树一帜于画坛。 ⑥近现代画竹高手也不乏其人,各时期各地域都产生一些代表人物,对 墨竹传统的继承、创新、光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⑦墨竹一科为中国画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地球上凡有华人处,皆能意 会墨竹之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吾辈画家要有“君自故 乡来,应知故乡事”之理,又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责,创新与发展,使 中国墨竹画再度拔峰而起。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文同和苏轼的共同努力,使墨竹画发展到一个高峰,占据了竹画的主流 地位。 B.因文同任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墨竹画艺髙超,所以被誉为“竹圣” C.文同画竹必定成竹在胸之后一气呵成,技法上首创竹叶法,讲究意在笔先。 D.文同创立“湖州竹派”,形成了完整的墨竹画理论体系,后学者甚多。 2.根据原文内容,对墨竹画发展过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初年已有墨竹画问世,但无传世作品,直到晚唐五代才有作品流传。 B.宋代文同及其影响下的“湖州竹派”为墨竹画的第一座高峰,此时有了初步 的技法。 C.元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竹谱,其中赵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影响最大,他们的技 法为后世蓝本。 D.明代墨竹画风并无大的突破,到了清代才有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以专事墨竹 的画家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探寻墨竹画的源流,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美德的一种展现,更是华人意会墨竹 精神的必然结果。 B.宋代的宫廷画师为了迎合皇帝,不会效仿文同“竹叶法”这种“偷工减料” 的画法。 C.元代李衍为了让学生便于模仿而画竹,所以和苏轼相比,他的竹画虽然真实, 但缺少灵气 D.近现代画家要明晓墨竹精神,肩负起创新与发展的责任,墨竹画就能再次走 向高峰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 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①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 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魏 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 受禅,迁舍人上士。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开皇二年,上幸岐州, 悦其能,乃下诏曰:“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
揭地”之文、之诗以“三绝诗书画”著称。有相悖于“胸有成竹”为“胸无成 竹”之论,把“意在笔先”升华为“趣在法外”之道,集李夫人之影、文与可之 墨、石涛之笔为大成,并以专事墨竹而独树一帜于画坛。 ⑥近现代画竹高手也不乏其人,各时期各地域都产生一些代表人物,对 墨竹传统的继承、创新、光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⑦墨竹一科为中国画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地球上凡有华人处,皆能意 会墨竹之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吾辈画家要有“君自故 乡来,应知故乡事”之理,又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责,创新与发展,使 中国墨竹画再度拔峰而起。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由于文同和苏轼的共同努力,使墨竹画发展到一个高峰,占据了竹画的主流 地位。 B. 因文同任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墨竹画艺高超,所以被誉为“竹圣”。 C. 文同画竹必定成竹在胸之后一气呵成,技法上首创竹叶法,讲究意在笔先。 D. 文同创立“湖州竹派”,形成了完整的墨竹画理论体系,后学者甚多。 2.根据原文内容,对墨竹画发展过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唐代初年已有墨竹画问世,但无传世作品,直到晚唐五代才有作品流传。 B. 宋代文同及其影响下的“湖州竹派”为墨竹画的第一座高峰,此时有了初步 的技法。 C. 元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竹谱,其中赵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影响最大,他们的技 法为后世蓝本。 D. 明代墨竹画风并无大的突破,到了清代才有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以专事墨竹 的画家。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探寻墨竹画的源流,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美德的一种展现,更是华人意会墨竹 精神的必然结果。 B. 宋代的宫廷画师为了迎合皇帝,不会效仿文同“竹叶法”这种“偷工减料” 的画法。 C. 元代李衍为了让学生便于模仿而画竹,所以和苏轼相比,他的竹画虽然真实, 但缺少灵气。 D. 近现代画家要明晓墨竹精神,肩负起创新与发展的责任,墨竹画就能再次走 向高峰。 二、古代诗文阅读(31 分) (一)文言文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 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①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 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魏 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 受禅,迁舍人上士。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开皇二年,上幸岐州, 悦其能,乃下诏曰:“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
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 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 风而自励。”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 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②杂俗,人多变诈, 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 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 恩复垂收釆。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 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 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 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居州郭。由是人情险被,妄起风谣,万端千变。彦光 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 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 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 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 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 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 类也。后数岁,卒官,时年六 十 (节选自 《隋书》卷七十三,有删节) ①五石:道教炼丹的五种石料。紫石英是其中一种。②邺都:北齐都城,即相州。 4.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彦光少岐嶷,有至性 岐嶷:幼 年聪慧 B.彦光下车,发摘奸隐 下车:走 下公车 C.由是人情险被,妄起风谣 险被:阴险狡 诈 D.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 招致:招纳 5.下列各句中,全能展现梁彦光“以德化人”举措的一项 是 )(3分) ①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以静镇之 合境大化 ③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 ④常以季月召集之, 亲临策试 ⑤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梁彦光小时候就显露出卓越的品性,父亲认为他能够使家族兴旺。进入太学 之后更注意遵循规矩法度,十七岁就开始当官 B.梁彦光在担任岐州刺史的时候,治理地方很得法,皇上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希望他坚持这种品性,成为天下效仿的楷模
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 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 风而自励。”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 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②杂俗,人多变诈, 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 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 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 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 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 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居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万端千变。彦光 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 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 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 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 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 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 类也。后数岁,卒官,时年六 十。 (节选自 《隋书》卷七十三,有删节) ①五石:道教炼丹的五种石料。紫石英是其中一种。②邺都:北齐都城,即相州。 4.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3 分) A.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 岐嶷:幼 年聪慧 B. 彦光下车,发摘奸隐 下车:走 下公车 C. 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 险诐:阴险狡 诈 D. 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 招致:招纳 5.下列各句中,全能展现梁彦光“以德化人”举措的一项 是 ( )(3 分) ①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以静镇之, 合境大化 ③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 ④常以季月召集之, 亲临策试 ⑤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3 分) A. 梁彦光小时候就显露出卓越的品性,父亲认为他能够使家族兴旺。进入太学 之后更注意遵循规矩法度,十七岁就开始当官。 B. 梁彦光在担任岐州刺史的时候,治理地方很得法,皇上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希望他坚持这种品性,成为天下效仿的楷模
C.梁彦光第一次担任相州刺史,仍然采用在岐州的方法治理当地,没有收到成 效,最终被皇帝免职 D.梁彦光第二次担任相州刺史期间,根据当地风俗,不再采取强硬方式,着力 推行以德化人的政策,开办学校,以儒家思想教化当地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 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4分) (2)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8~9题。(9分) 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9.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 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3)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 康赏心亭》)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 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廉颇蔺 相如列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 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 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 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 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 《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C. 梁彦光第一次担任相州刺史,仍然采用在岐州的方法治理当地,没有收到成 效,最终被皇帝免职。 D. 梁彦光第二次担任相州刺史期间,根据当地风俗,不再采取强硬方式,着力 推行以德化人的政策,开办学校,以儒家思想教化当地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1)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 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4 分) (2)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 8~9 题。(9 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 分) 9.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 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 分) (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2)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3)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 康赏心亭》)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 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廉颇蔺 相如列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16 分)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 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 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 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 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 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 《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可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 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 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 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 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 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 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 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 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 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 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 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 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 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 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 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最终得到己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 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 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 《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 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 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 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 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 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但 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 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一一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 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 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 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 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 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 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 优秀的教授行列 (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年9月下)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邵可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 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 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 年,18 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 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 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 年,金克木去 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 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 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 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 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 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 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 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 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 年到 1946 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 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 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 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 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 《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 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 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 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 1946 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 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 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但 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 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 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 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 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 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 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 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 优秀的教授行列。 (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 年 9 月下)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