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元代文学作品选读在了解元代文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诗、词、散文、戏曲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在元代时期的基本特征,对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教学目标地位进行进一步考察。另一方面,着重体会戏曲、散曲等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诗、词、散文、戏曲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在元代时期的基本特征与难点难点:考察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地位学时分配4课时教学方法传统讲授方式加多媒体教学与手段散曲讲析:教学手记定义: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兴起:词的衰微促进了曲的产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的胡曲番乐和北方地区慷概悲歌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乐曲。词和曲的区别:一、形式上的区别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关汉卿的《不伏老》【黄钟尾】教学内容我却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怎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所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二、音韵上的区别词韵属于平、上、去、入四声系统曲韵则以当时北方语音为基础,平声分上平、下平两类,没有入声,入声派入三声词可以换韵,而曲不可换韵。三、风格上的区别词宜于悲而不宜于喜,曲则悲喜兼可:词可以雅而不可以俗,曲则雅俗共赏:词宜于庄而不宜于谐,曲则庄谐杂出。潇酒、豪辣、尖新、刻露、调侃、谈谐、俗是曲不同于诗词的特有风格。散曲类型:
第二章 元代文学作品选读 教学目标 在了解元代文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诗、词、散文、戏曲等不同 体裁的文学形式在元代时期的基本特征,对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 地位进行进一步考察。另一方面,着重体会戏曲、散曲等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掌握诗、词、散文、戏曲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在元代时期的基本特征 难点:考察各种文体在文学史中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地位 学时分配 4 课时 教学方法 与手段 传统讲授方式加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散曲讲析: 定义: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兴起: 词的衰微促进了曲的产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的胡曲番乐和北方地区慷慨悲歌的民间曲 调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乐曲。 词和曲的区别: 一、形式上的区别 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则可 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 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 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 关汉卿的《不伏老》[黄钟尾] 我却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 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 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二、音韵上的区别 词韵属于平、上、去、入四声系统 曲韵则以当时北方语音为基础,平声分上平、下平两类,没 有入声,入声派入三声 词可以换韵,而曲不可换韵。 三、风格上的区别 词宜于悲而不宜于喜,曲则悲喜兼可;词可以雅而不可以俗, 曲则雅俗共赏;词宜于庄而不宜于谐,曲则庄谐杂出。 潇洒、豪辣、尖新、刻露、调侃、诙谐、俚俗是曲不同于诗 词的特有风格。 散曲类型: 教学手记
小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套曲: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支以上的曲子连缀而成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凉悲苦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日:“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晴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已调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
小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套曲: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 支以上的曲子连缀而成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 肠人在天涯。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 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 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 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 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 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 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 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 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 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 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 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 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 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 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 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 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 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 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 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 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 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 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 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 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 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 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