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绳池怀旧苏轼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解题:O和:应和,酬和の子由:苏辙,字子由。苏,字子瞻の池怀日:池,今河南池县,在洛阳之西,嵋山之东。苏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概起来
解题: 和:应和,酬和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字子瞻。 渑池怀旧: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 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 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 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 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 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 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
和子由混池怀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呕还记否,路长人困塞驴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关于雪泥鸿爪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臂喻”「的例证之一
关于“雪泥鸿爪” 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 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 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 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 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 “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
苏辙不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惰西曾为县更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雅马但鸣嘶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