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苏轼
游金山寺 苏轼
作者简介苏轼(1037一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蒂、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 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 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 坡乐府》
苏轼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为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推奖。六年,召试秘阁,复殿试,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英宗治平二年除直史馆。次年,父淘逝,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服除还朝。因不赞成王安石新法的激烈主张,自感在朝处境艰危,请求外放,先后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移知湖州。李定、舒膏等人摘取其诗句,四次上章弹劾,诬苏轼“谤训朝廷”,被捕入御史台狱,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元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反对尽废新法,被“旧党”人物目为“安石第二”,文因与洛党程颐等发生矛盾,再度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掌权,被贬至惠州,四年,再贬詹州。徽宗即位,遇救,提举玉局观。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语)
• 苏轼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为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推奖。 六年,召试秘阁,复殿试,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英宗 治平二年除直史馆。次年,父洵逝,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服除 还朝。因不赞成王安石新法的激烈主张,自感在朝处境艰危,请求外 放,先后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移知湖州。李定、舒亶 等人摘取其诗句,四次上章弹劾,诬苏轼“谤讪朝廷”,被捕入御史 台狱,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 祐元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反对尽废 新法,被“旧党”人物目为“安石第二”,又因与洛党程颐等发生矛 盾,再度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哲宗亲 政,新党掌权,被贬至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遇赦,提 举玉局观。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 • “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语)
在地方官任上,多有德政,受到百姓深深爱戴。他思想博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特点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既积极从政,始终关心国事,又能超脱于个人的沉浮、得失之外,历尽磨难而不改其乐观精神与旺盛的创作生命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人物,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其中最重要韩柳、欧、苏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貌。其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政治诗、抒情写景诗、咏物诗、哲理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方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叶燮《原诗》)
• 在地方官任上,多有德政,受到百姓深深爱戴。他思想博杂, 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特点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既积极从政, 始终关心国事,又能超脱于个人的沉浮、得失之外,历尽磨难而 不改其乐观精神与旺盛的创作生命。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人物,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其中最重要韩、 柳、欧、苏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 新貌。其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政治诗、抒情写景诗、咏物诗、 哲理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 无不鼓舞于笔端”(叶燮《原诗》)
金山寺·金山寺,原名龙游寺,文名泽心寺、江天寺。天禧初,宋真宗梦游此寺,乃赐名金山寺“为诸禅刹之冠”。·唐人张祜“树影中流见,钟声隔岸闻”颇得神韵。·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金山寺 • 金山寺,原名龙游寺,又名泽心寺、江天寺。 天禧初,宋真宗梦游此寺,乃赐名金山寺“为 诸禅刹之冠”。 • 唐人张祜“树影中流见,钟声隔岸闻”颇得 神韵。 •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