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古代文学1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文学1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先秦文学的基础知识,研读先秦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了解先秦文学史发展的基本线素,比较全面地认识先秦文学的基本面貌;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先秦文学作品的能力,为独立分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先秦文学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目的1.知识积累:掌握有关先秦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脉络、概况及重要作家、作品;熟读并背诵有关名篇或片段。2.技能训练:通过对先秦文学现象的分析和文学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文学的能力和分析评论文学现象的能力。3.人文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先秦文学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作品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伦理智慧、审美情趣、爱国精神、民族情感等有一定的感悟和领会,对学生道德人格、理性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学时数(45)序号内容课堂学时数实践学时数11先秦文学概述22古代歌谣和神话932《诗经》491《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925《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961屈原与楚辞396合计(四)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讲授、课外讨论、熟读背诵等方式进行教学。(五)考核要求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未考核成绩两部分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为50%,期末考核成绩占50%。2.考题设计重点考查文学作品的学习以及文学史知识,试题形式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其中客观题占20%,主观题占80%二、本文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述教学要点: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古 代 文 学1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文学1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先秦文 学的基础知识,研读先秦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了解先秦文学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较全面地 认识先秦文学的基本面貌;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先秦文学作品的能力,为独立分析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先秦文学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积累:掌握有关先秦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脉络、概况及重要作家、作 品;熟读并背诵有关名篇或片段。 2.技能训练:通过对先秦文学现象的分析和文学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文学 的能力和分析评论文学现象的能力。 3.人文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先秦文学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作品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哲 学思想、伦理智慧、审美情趣、爱国精神、民族情感等有一定的感悟和领会,对学生道德人格、理 性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序号 内容 学时数( 45 ) 课堂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 1 先秦文学概述 1 2 古代歌谣和神话 2 3 《诗经》 9 2 4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9 1 5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9 2 6 屈原与楚辞 9 1 合计 39 6 (四)教学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课外讨论、熟读背诵等方式进行教学。 (五)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为 50%,期末考核成绩占50%。 2.考题设计 重点考查文学作品的学习以及文学史知识,试题形式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其中客观题占20%,主观题占80%。 二、本文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概 述 教学要点: 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先秦文学形态2.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3.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掌握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掌握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考核要求:1.领会:先秦文学形态特征。2.领会: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3.分析: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第一章古代歌谣和神话教学要点:中国歌谣和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和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2.记录中国神话的文献资料。3.《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二、中国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发明创造神话。三、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1.忧患意识。2.厚生爱民意识。3.反抗精神。四、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以已观物、以已感物。2.具体、形象的思维3.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五、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1.神话历史化。2.神话发展为仙话3.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先秦文学形态。 2.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3.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要求: 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掌握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掌握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考核要求: 1.领会:先秦文学形态特征。 2.领会: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3.分析: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古代歌谣和神话 教学要点: 中国歌谣和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和上 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2.记录中国神话的文献资料。 3.《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二、中国神话的分类 1.创世神话。 2.始祖神话。 3.洪水神话。 4.战争神话。 5.发明创造神话。 三、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1.忧患意识。 2.厚生爱民意识。 3.反抗精神。 四、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2.具体、形象的思维。 3.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 五、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1.神话历史化。 2.神话发展为仙话。 3.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
4.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歌谣和神话的产生和记录。掌握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了解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和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考核要求:1.识记:熟读、背诵选讲的古代神话2.领会:神话产生、消亡的原因。3.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第二章《诗经》教学要点:《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2学时)一、《诗经》的编定二、风、雅、颂三、用诗和传诗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作品分析)(5学时)结合《诗经》作品,分析《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二、农事诗三、 怨刺诗四、战争谣役诗五、婚姻爱情诗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学时)一、《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手法。2.句式和章法。二、《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抒情诗传统。2.风雅与文学革新。3.比兴的垂范。教学要求:了解《诗经》的编定和体制。掌握《诗经》的内容。掌握《诗经》的艺术特点。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考核要求:1.识记:熟读、背诵选讲的篇章。《诗经》的主要内容。2.领会:《诗经》的编集、运用和流传情况3.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4.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歌谣和神话的产生和记录。掌握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了解上古神话的 思维特征和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考核要求: 1.识记:熟读、背诵选讲的古代神话。 2.领会:神话产生、消亡的原因。 3.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第二章 《诗经》 教学要点: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 影响。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2学时) 一、《诗经》的编定 二、风、雅、颂 三、用诗和传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作品分析)(5学时) 结合《诗经》作品,分析《诗经》的内容: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二、农事诗 三、怨刺诗 四、战争徭役诗 五、婚姻爱情诗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学时) 一、《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的手法。 2.句式和章法。 二、《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抒情诗传统。 2.风雅与文学革新。 3.比兴的垂范。 教学要求: 了解《诗经》的编定和体制。掌握《诗经》的内容。掌握《诗经》的艺术特点。了解《诗经》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考核要求: 1.识记:熟读、背诵选讲的篇章。《诗经》的主要内容。 2.领会:《诗经》的编集、运用和流传情况。 3.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教学要点:历史散文的形成、发展过程。《尚书》《春秋》《国语》的有关知识。《左传》的叙事和记言艺术。《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2学时)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1.甲骨文的结构。2.商周铜器铭文。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1.《尚书》的体例、文体及其特点。2.《春秋》的名称、作者和内容。3.《春秋》记事的特点:"春秋笔法"。第二节《左传》与《国语》(5学时)一、《左传》的叙事和记言1.《左传》的成书。2.《左传》的叙事特征。3.《左传》的记言文。二、《国语》的文学成就1.成书及体制。2.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第三节《战国策》(2学时)《战国策》的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二、《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2.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教学要求:了解历史散文的形成、发展过程。了解《尚书》《春秋》《国语》的有关知识。掌握《左传》叙事、写人、记言的特点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考核要求:1:识记:熟读或背诵选讲的篇章。"春秋笔法"。"春秋三传"。2.领会:我国古代书面文学的萌芽和发展状况。3.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兴盛的原因。《左传》记述战争和描写人物的特点。《战国策》的艺术成就。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奉说理散文教学要点:说理散文的发展过程。诸子的生平和思想。《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的文学特色与成就。教学时数:9学时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教学要点: 历史散文的形成、发展过程。《尚书》《春秋》《国语》的有关知识。《左传》的叙事和记言艺 术。《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2学时)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1.甲骨文的结构。 2.商周铜器铭文。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 1.《尚书》的体例、文体及其特点。 2.《春秋》的名称、作者和内容。 3.《春秋》记事的特点:"春秋笔法"。 第二节 《左传》与《国语》(5学时) 一、《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1.《左传》的成书。 2.《左传》的叙事特征。 3.《左传》的记言文。 二、《国语》的文学成就 1.成书及体制。 2.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第三节 《战国策》(2学时) 一、《战国策》的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 二、《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2.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教学要求: 了解历史散文的形成、发展过程。了解《尚书》《春秋》《国语》的有关知识。掌握《左传》叙 事、写人、记言的特点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考核要求: 1.识记:熟读或背诵选讲的篇章。"春秋笔法"。"春秋三传"。 2.领会:我国古代书面文学的萌芽和发展状况。 3.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兴盛的原因。《左传》记述战争和描写人物的特点。《战国策》的艺 术成就。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教学要点: 说理散文的发展过程。诸子的生平和思想。《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的文学特色与 成就。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说理散文概说(1学时)说理散文产生的背景店二、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2.对话体和寓言体,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第二节《孟子》(3学时)一、孟子和《孟子》一书二、《孟子》的文学特征1.密纯熟的论辩技巧。2.气势浩然的文风。第三节《庄子》(3学时)一、庄子和《庄子》一书《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3.形象恢诡的论辩。4.富有诗意的语言。第四节《荀子》与《韩非子》(2学时)、荀子和韩非子的生平与思想《荀子》和《韩非子》的写作特点1.严谨详密的论证。2.犀利峭刻的议论。3.植根现实的寓言。教学要求:了解说理散文的发展过程。掌握诸子的生平和思想。掌握《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的文学特色与成就。考核要求:1.识记:熟读或背诵选讲的篇章。2.领会:说理散文的特点及发展三阶段。理解诸子的生平和思想。3.分析:《论语》的文学性。《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的艺术成就。《荀子》《韩非子》的写作特点。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教学要点: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楚辞的文体特征。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结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九歌》的内容和文体特点。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楚辞和屈原(1学时)一、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1.多种文化的交融2.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说理散文概说(1学时) 一、说理散文产生的背景 二、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 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2.对话体和寓言体。 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第二节 《孟子》(3学时) 一、孟子和《孟子》一书 二、《孟子》的文学特征 1.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2.气势浩然的文风。 第三节 《庄子》(3学时) 一、庄子和《庄子》一书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3.形象恢诡的论辩。 4.富有诗意的语言。 第四节 《荀子》与《韩非子》(2学时) 一、荀子和韩非子的生平与思想 二、《荀子》和《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1.严谨详密的论证。 2.犀利峭刻的议论。 3.植根现实的寓言。 教学要求: 了解说理散文的发展过程。掌握诸子的生平和思想。掌握《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 的文学特色与成就。 考核要求: 1.识记:熟读或背诵选讲的篇章。 2.领会:说理散文的特点及发展三阶段。理解诸子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论语》的文学性。《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的艺术成就。《荀子》《韩非 子》的写作特点。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教学要点: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楚辞的文体特征。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结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 就。《九歌》的内容和文体特点。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楚辞和屈原(1学时) 一、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1.多种文化的交融。 2.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