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先秦文学讲义(45课时)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先秦时期诗歌和散文等文学样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重点和难点:《诗经》、《左传》等作品、屈原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孟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文学成就。难点是《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庄子怪生笔端的想象与虚构、楚辞巫祭文化与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章节目录与课时分配:学时数(45 )序号内容课堂学时数实践学时数11先秦文学概述22古代歌谣和神话93《诗经》2491《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592《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691屈原与楚辞合计396参考教材:1.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版:2.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一二三四),中华书局,2007年。3.郭豫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上中下),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1版。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的起源;2、先秦文学的形态: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4、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教学重点和难点:1、早期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2、了解先秦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教学方法:讲授,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介绍先秦了解文学的起源、形态以及先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一、先秦社会的历史发展1
1 第一编 先秦文学讲义(45 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 对先秦时期诗歌和散文等文学样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 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诗经》、《左传》等作品、屈原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成就;孟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文学成就。难点是《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庄 子怪生笔端的想象与虚构、楚辞巫祭文化与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 章节目录与课时分配: 序号 内容 学时数( 45 ) 课堂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 1 先秦文学概述 1 2 古代歌谣和神话 2 3 《诗经》 9 2 4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9 1 5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9 2 6 屈原与楚辞 9 1 合计 39 6 参考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 3 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一二三四),中华书局,2007 年。 3.郭豫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4.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上中下),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新 1 版。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的起源; 2、先秦文学的形态;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4、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早期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 2、了解先秦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 教学方法: 讲授,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介绍先秦了解文学的起源、形态以及先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一、先秦社会的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在先秦时期,这是从远古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统一(前221年)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据1996-2000年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断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是夏代文化的遗址。据说夏禹传位于启,“公天下”成为“家天下”国家组织逐渐形成。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第20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附近),史称商。商代农业、畜牧业、商业都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商代祭祀文化盛行,主祀者为巫。尊神祭祀的祝颂实即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以及祈求和愿望,也形成了融合歌舞乐绘画、表演、原始宗教等一体的文化形式。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周统治者鉴于般商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并确立以“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典章制度,以此作为统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西周至夷主、厉王时期,统治日趋腐败国力日衰,传至幽王,愈加暴房,内忧外患,幽王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愈衰。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合纵连横,二百年争战,最后由秦统一。先秦文学就是指秦统一之前的中华大地上的产生发展的文学。二、文学的起源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传说为尧舜时期的,但现在认为是后人伪托的《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等;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中国文字究竟产生于何时尚难确定,据今所见数量较大,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甲骨文是占卜所用,文辞虽少,但可见卜者的愿望和捉摸不定的心理。上古巫史不分,甲骨文卜箍结果的记录,以及铜器铭文的事件记录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和历史意识。甲骨文与金文是今天已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三、先秦文学形态第一、诗、乐、舞紧密结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葛天氏”的部落歌舞祭祀的活动: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达帝功”,七日“依2
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是 在先秦时期,这是从远古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统一(前 221 年)之前的漫长 的历史时期。 据 1996-2000 年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断 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 2070 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 1600 年,商、周分界 为公元前 1046 年。”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是夏代文化的遗址。据说夏禹传位于 启,“公天下”成为“家天下”国家组织逐渐形成。 公元前 1600 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第 20 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 安阳附近),史称殷商。商代农业、畜牧业、商业都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规模较 大的城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商代祭祀 文化盛行,主祀者为巫。尊神祭祀的祝颂实即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以及 祈求和愿望,也形成了融合歌舞乐绘画、表演、原始宗教等一体的文化形式。 公元前 1046 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周统治者 鉴于殷商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并确立以“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典章制度, 以此作为统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西周至夷王、厉王时期,统治日趋腐败, 国力日衰,传至幽王,愈加暴戾,内忧外患,幽王终于在公元前 771 年被犬戎杀 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 770,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分为春 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愈衰。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合 纵连横,二百年争战,最后由秦统一。 先秦文学就是指秦统一之前的中华大地上的产生发展的文学。 二、文学的起源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 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 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原始歌谣现在 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传说为尧舜时期的,但现在认 为是后人伪托的《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等;载于《吴越春秋》的《弹 歌》;《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远古时期 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 保存下来。 中国文字究竟产生于何时尚难确定,据今所见数量较大,最古的文字是甲骨 文和铜器铭文。甲骨文是占卜所用,文辞虽少,但可见卜者的愿望和捉摸不定的 心理。上古巫史不分,甲骨文卜筮结果的记录,以及铜器铭文的事件记录体现统 治者的意志和历史意识。甲骨文与金文是今天已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 学的产生。 三、先秦文学形态 第一、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葛天 氏”的部落歌舞祭祀的活动: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
地德”,八日“总万物之极”。这八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三人手持牛尾一边投足一边歌唱。有歌有舞。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第二、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学著作,如《左传》、《战国策》;或哲学著作,如《孟子》、《庄子》。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第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确指。先秦文学的本来面目,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四、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第一、由巫到史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嬉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现(xi)“在男日现,在女日巫”(《国语·楚策》),他们也是文学的创造者。今存甲骨下辞、《易》卦交辞,就是因占下行为而作。巫现都善于歌舞音乐,在夏商或周初,处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应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巫作为文学的作者,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亡。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一般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解脱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他们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今。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第二、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了知识文化,才能进行文学创作,所以召公云:“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曲,史献书,师畿,嗖赋,曦诵。”(《国语·周语》)其中的公卿、列士都是贵族。他们所献、所、所赋、所诵之诗,即《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的一部分,用以美、刺王政。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周朝同时也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据说这些诗歌经过专人采集后,由掌管音律的乐官、太师修正、加工,再演奏给天子听,以观风俗,知得失,这就是《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文学价值很高。第三、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和庶民地位的上升。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他们聚众讲学,影响渐大,成为统治阶级招徕的对象,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3
3 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这八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三人手持牛尾一边投足一边歌 唱。有歌有舞。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 第二、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 学著作,如《左传》、《战国策》;或哲学著作,如《孟子》、《庄子》。这些史学和 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第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 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确指。先秦文学的本来面目,使之存在许 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四、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第一、由巫到史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 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xí)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国语·楚策》),他们也是文学的创造者。今存甲骨 卜辞、《易》卦爻辞,就是因占卜行为而作。巫觋都善于歌舞音乐,在夏商或周 初,处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应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巫觋作为 文学的作者,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亡。 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一般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外, 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 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解脱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他们成为史家散文的最 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 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今。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 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第二、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贵族掌握了知识文化,才能进行文学创作,所以召公云:“为民者宣之使言,故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 赋,矇诵。”(《国 语·周语》)其中的公卿、列士都是贵族。他们所献、所箴、所赋、所诵之诗, 即《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的一部分, 用以美、刺王政。贵 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周朝同时也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据说这些诗歌 经过专人采集后,由掌管 音律的乐官、太师修正、加工,再演奏给天子听,以 观风俗,知得失,这就是《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 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 事”(《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文学 价值很高。 第三、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和庶民地位的上 升。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 他们聚众讲学,影响渐大,成为统治阶级招徕的对象,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 场,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五、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第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和夏孔甲的《破斧歌》可看出夏商时代已有完整的诗歌出现。商代诗歌《诗经·商颂》五篇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周易》中的某些卦交辞也与巫文化有关。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列有九州岛,这种地理观念夏人是不可能有的,可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甘誓》亦是后人追记。第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殷商时期的浓厚的巫术色彩渐减,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的肩负起对现实的责任,所谓的史官文化也因此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因此取得了长足发展。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第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反映到为文学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第四、楚地文化与楚辞楚国的屈原身遭贬滴,满腔愤,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思考与练习】1、中国古代文学如何分期?2、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有何特别的意义?【阅读书目】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2、《中国文学史疑案录》,朱恒夫、王基伦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章原始歌谣与神话教学目标:1、上古神话的产生与记录2、神话的分类3、上古神话的散失教学重点和难点:1、神话分类及其内容2、上古神话体现出来的思维特征3、神话的历史化4
4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 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 异彩纷呈的特性。 五、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 始宗教关系密切,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和夏孔甲的《破斧歌》可看出夏商时 代已有完整的诗歌出现。商代诗歌《诗经·商颂》五篇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 是用于祭祀。《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也与巫文化有关。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 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 列有九州岛,这种地理观念夏人是不可能有的,可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甘 誓》亦是后人追记。 第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殷商时期的浓厚的 巫术色彩渐减,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 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的 肩负起对现实的责任,所谓的史官文化也因此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因此取 得了长足发展。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 婉而多讽的特征。 第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批评时政,互相辩 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反映到为文学 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第四、楚地文化与楚辞 楚国的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 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 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思考与练习】 1、中国古代文学如何分期? 2、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有何特别的意义? 【阅读书目】 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中国文学史疑案录》,朱恒夫、王基伦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版 第二章 原始歌谣与神话 教学目标: 1、上古神话的产生与记录 2、神话的分类 3、上古神话的散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神话分类及其内容 2、上古神话体现出来的思维特征 3、神话的历史化
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我们主要讲授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分类及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一、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初始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人类发展成为能通过语言交流表达思想的人以后,自身的生产水平和认识能力仍处于低级阶段,对于威力强大的自然力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某些发明创造等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只能以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把自然物、自然力和社会力加以神化和人格化,幻想出一些超自然的神和神的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产生了神话。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二)神话的保存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诗经》、《楚辞》是两部诗歌总集,其中多有取材于神话的诗篇,如《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就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神奇经历。《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尤其是《天问》这一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作为素材,其中有些材料较他书所载更接近于神话的原始面貌,因此很有价值。但由于作者采用了问句的形式,提及某个神话时往往只是只言片语,过于零碎,有些难以理解。还有一些神话保留在一些史书之中,比如《左传》、《国语》、《逸周书》等。由于神话本身具有深刻而简明的寓意,它也受到先秦诸子的重视。诸子中以《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庄子》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另一些则往往是古神话的改造,如鲲鹏之变、黄帝失玄珠、忽凿浑沌等。《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书中也保留了一些神话材料。《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分别成书于秦汉两代,由众人编纂而成,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神话。尤其是《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如《地形训》就有关于海外三十六国、昆仑5
5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我们主要讲授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分类及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 神。 一、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初始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神话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人类发展成为能通过语言交流表达思想的人以后,自 身的生产水平和认识能力仍处于低级阶段,对于威力强大的自然力和纷繁复杂的 社会现象以及某些发明创造等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只能以自身的经历和体 验把自然物、自然力和社会力加以神化和人格化,幻想出一些超自然的神和神的 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产生了神话。 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 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 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 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 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再次, 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二)神话的保存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 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 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诗经》、《楚辞》是两部诗歌总集,其中多有取材于神话的诗篇,如《诗 经》 中的《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就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 后稷 诞生的神奇经历。《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尤其是《天问》这一篇, 作 者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作为素材,其中有些材料较他书所载更接近于神话的原始 面貌,因此很有价值。但由于作者采用了问句的形式,提及某个神话时往往只是 只言片语,过于零碎,有些难以理解。还有一些神话保留在一些史书之中,比如 《左传》、《国语》、《逸周书》等。 由于神话本身具有深刻而简明的寓意,它也受到先秦诸子的重视。诸子中以 《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庄子》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另 一 些则往往是古神话的改造,如鲲鹏之变、黄帝失玄珠、倏忽凿浑沌等。《孟子》、 《墨子》、《韩非子》等书中也保留了一些神话材料。《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分 别成书于秦汉两代,由众人编纂而成,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神话。尤其是《淮南 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如《地形训》就有关于海外三十六国、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