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普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2、“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背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为支持范仲的政治改革以及对守旧派的斗争,写信痛斥谏官高若讷,因而被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其时为峡州军事判官)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此诗作答,诗题一作《花时久雨之什》,所以诗以“花”起结,但主要是写诗人被后的寂寞抑郁和自我排遣情怀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 官。 2、“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曾任 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 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背景: 宋仁宗景佑三年 (1036)五月,欧阳修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以及对守旧派 的斗争,写信痛斥谏官高若讷,因而被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 市)县令。 次年,朋友丁宝臣(其时为峡州军事判官)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 欧阳修便写了此诗作答,诗题一作《花时久雨之什》,所以诗以“花”起结,但 主要是抒写诗人被贬后的寂寞抑郁和自我排遣情怀
题解:欧阳修的好友名叫丁宝臣,字戏答元珍→元珍。戏:“随便”的意思。古人常常故意把反映其真实思想的严肃作品称为“戏作”。“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欧阳修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戏答元珍 ↓ 戏:“随便”的意思。古人常 常故意把反映其真实思想的严肃 作品称为“戏作” 。 “戏”字, 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 实正是欧阳修受贬后政治上失意 的掩饰之辞。 → 欧阳修的好友, 名叫丁宝臣,字 元珍。 题解:
层次部析首联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山城偏远而寒冷,春天来得比较迟。看似写初春二月夷陵山城景况,实则寓情于景,表现出被贬夷陵后的凄凉心境。“春风”亦隐喻皇上。领联山城早春景象。选择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橘笋)铺开描写,承首联“早春”之意。明写实景,实际上亦托情于景。“残雪压枝”寓意了作者被压抑的失意,“橘”在唐宋诗中通常被视为“自有岁寒心”的清雅君子。“冻雷惊笋欲抽芽”则寄托了作者东山再起的欲望和心愿
层次剖析 首联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山城偏远而寒冷,春天来得比较 迟。看似写初春二月夷陵山城景况,实则寓情于景,表现出被贬夷 陵后的凄凉心境。“春风”亦隐喻皇上。 颔联山城早春景象。选择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 (橘、 笋)铺开描写,承首联“早春”之意。明写实景,实际上亦托情于 景。“残雪压枝”寓意了作者被压抑的失意,“橘”在唐宋诗中通 常被视为“自有岁寒心”的清雅君子。“冻雷惊笋欲抽芽”则寄托 了作者东山再起的欲望和心愿
层次部析颈联由写景转人感概。借夜晚听到归雁的叫声,萌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恋和戚戚的病中索居的感概,令人心旌摇电。由山城荒凉写出了游子之悲。未联写自我宽解,不须嵯叹。以自己早年客居洛阳时的春风得意反衬现在,表现身处逆境时的自我安慰与对前途的信心。由景物的生机活力引发乐观向上的情怀
层次剖析 颈联由写景转人感慨。借夜晚听到归雁的叫声,萌生出浓浓的 思乡之恋和戚戚的病中索居的感慨,令人心旌摇曳。由山城荒凉写 出了游子之悲。 末联写自我宽解,不须嗟叹。以自己早年客居洛阳时的春风得 意反衬现在,表现身处逆境时的自我安慰与对前途的信心。由景物 的生机活力引发乐观向上的情怀
特色品味以小孕大,怨而不怒诗人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以“戏赠”“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而不怒”的风雅传统。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构思精巧,章法独特。诗人用倒装手法,先写疑的主观感受,再写造成疑的原因,先情后景,新颖别致首联两句之间一疑一答,首联与领联之间又成转折关系。后两联主要抒情,由眼前景想到昔日之景,由眼前的无花想到昔日洛阳的有花,今昔对比,有从到无,表达了自已政治失意后乐观与旷达的情怀。写景抒情,颇有特色。写景,紧扣“春寒”,描绘出料峭春寒中的益然生机:抒情,在写出诗人贬官后沉重郁闷的心情的同时,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和酒脱的性格
特色品味 以小孕大,怨而不怒。 诗人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以“戏赠”“戏答”的 方式表达他的怨刺,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 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 构思精巧,章法独特。 诗人用倒装手法,先写疑的主观感受,再写造成疑的原因,先情后景,新颖别致。 首联两句之间一疑一答,首联与颔联之间又成转折关系。 后两联主要抒情,由眼前景想到昔日之景,由眼前的无花想到昔日洛阳的有花, 今昔对比,有从到无,表达了自已政治失意后乐观与旷达的情怀。 写景抒情,颇有特色。 写景,紧扣“春寒”,描绘出料峭春寒中的盎然生机;抒情,在写出诗人贬官后 沉重郁闷的心情的同时,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洒脱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