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3月) 考试时间:2018年3月 谷题时长(分钟):150 分值:150 分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 郭军平 时下散文领域有一些学人喜欢把那些精短类的散文称为“快餐化散文”,我 实在认为不妥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在散文前面冠以“快餐化”总感觉是对精短类 散文的蔑视。持这种观点的学人无非就是喜好那些长篇大论的三五千字以上或者 洋洋万言的散文,总认为这样的散文就是大散文,就是厚重、有分量、有历史责 任感、有生命感悟力的好散文,就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流传百世万世千古流 芳的好散文;甚至有些学人还极力指责批评各类报纸副刊的散文,称为其大都是 些快餐型散文。这种狭隘散文观的错误认识,其实是严重缺乏文学常识的,是对 散文创作领域的错误指导 散文创作和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一样,都要反映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 指导生活,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作为散文素材的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包罗万象的,大到天文地理,小到 家长里短,中到国家大事,人物春秋,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在所有的 文学体裁里,最有表现力的最能够表现生活真实的恐怕还是散文家族,散文其实 就是所有文学体裁里的一个泱泱大国。自古及今,从中到外,几乎所有在文学上 有所建树的文学大师们都有散文著作,更不用说许许多多的无名之辈的散文作者 了 散文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还不是因为其表现形式灵活,不像诗歌那样受 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散文,名为散,顾名思义,放开之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所可写你自然可以洋洋万言,甚至几万言自由挥洒,无人嫌你长;无所可写你 自然也可以几百字或者千把字来表现,也无人嫌你短。散文的质量高低好坏不能 以长短来评定,评定散文质量的高低好坏最终还是以其是否有思想内涵和优美的 表现形式为准的。 有些散文看起来短,但是却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打动着千 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以中国古代散文来看,无论是《论语》的简短的对话体,还 是孟子的论辩体,或者是《老子》的格言体,以至于到《荀子》《韩非子》《庄 子》的学者体,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是因为其内容的长和短来确定的,而是 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唐宋八大家,明清散文,甚至包 括影响较大的《古文观止》里所收录的所有散文,哪一个不是依照这样的标准。 如果要按照有些学人的标准以字数来论短长,这些岂不都成了快餐散文,如果给 它们加上快餐二字,岂不是对他们的亵渎和不尊吗? 古代散文是这样,那么现代散文呢?像鲁迅、郭沫若、巴金、胡适、周作人、 冰心、郁达夫等他们的精美散文何尝是以长篇大论独领风骚的,恰恰相反,他们 的散文大都很精短,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因此才成为后人们不断学习和借鉴的范
黑龙江省大庆 2018 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3 月) 考试时间:2018 年 3 月 答题时长(分钟):150 分值: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 郭军平 时下散文领域有一些学人喜欢把那些精短类的散文称为“快餐化散文”,我 实在认为不妥。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在散文前面冠以“快餐化”总感觉是对精短类 散文的蔑视。持这种观点的学人无非就是喜好那些长篇大论的三五千字以上或者 洋洋万言的散文,总认为这样的散文就是大散文,就是厚重、有分量、有历史责 任感、有生命感悟力的好散文,就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流传百世万世千古流 芳的好散文;甚至有些学人还极力指责批评各类报纸副刊的散文,称为其大都是 些快餐型散文。这种狭隘散文观的错误认识,其实是严重缺乏文学常识的,是对 散文创作领域的错误指导。 散文创作和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一样,都要反映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 指导生活,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作为散文素材的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包罗万象的,大到天文地理,小到 家长里短,中到国家大事,人物春秋,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在所有的 文学体裁里,最有表现力的最能够表现生活真实的恐怕还是散文家族,散文其实 就是所有文学体裁里的一个泱泱大国。自古及今,从中到外,几乎所有在文学上 有所建树的文学大师们都有散文著作,更不用说许许多多的无名之辈的散文作者 了。 散文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还不是因为其表现形式灵活,不像诗歌那样受 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散文,名为散,顾名思义,放开之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所可写你自然可以洋洋万言,甚至几万言自由挥洒,无人嫌你长;无所可写你 自然也可以几百字或者千把字来表现,也无人嫌你短。散文的质量高低好坏不能 以长短来评定,评定散文质量的高低好坏最终还是以其是否有思想内涵和优美的 表现形式为准的。 有些散文看起来短,但是却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打动着千 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以中国古代散文来看,无论是《论语》的简短的对话体,还 是孟子的论辩体,或者是《老子》的格言体,以至于到《荀子》《韩非子》《庄 子》的学者体,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是因为其内容的长和短来确定的,而是 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唐宋八大家,明清散文,甚至包 括影响较大的《古文观止》里所收录的所有散文,哪一个不是依照这样的标准。 如果要按照有些学人的标准以字数来论短长,这些岂不都成了快餐散文,如果给 它们加上快餐二字,岂不是对他们的亵渎和不尊吗? 古代散文是这样,那么现代散文呢?像鲁迅、郭沫若、巴金、胡适、周作人、 冰心、郁达夫等他们的精美散文何尝是以长篇大论独领风骚的,恰恰相反,他们 的散文大都很精短,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因此才成为后人们不断学习和借鉴的范
本。特别一提的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有一个观点就是“力求散文精和短”, 并且他也是追求“散文精和短”艺术的实践者。那么外国散文家呢?像培根的哲 理散文、蒙田的随笔哪一个是因为长篇大论而驰名中外的呢?因此,散文的长并 不标志着思想容量大,艺术性强;散文的短也不标志着思想内容贫乏,艺术性弱。 有些散文的长反而让人感到啰嗦、乏味、无聊;而有些短,反而让人感到余音绕 梁、回味无穷 因此,散文的写作尽可以依照真情真性真识来写,没有必要以文字的长短来 确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朱自清的《背影》既不华丽,内容也不长,但是却登上 了散文的高峰,指引着散文的创作。如果以字数长短来评价,岂不是连朱自清这 样的大家的文章也成了快餐化散文,这真是对散文的亵渎,对大师的污蔑 散文本来就是不拘形式、自由灵活的一种文体,大师们可以写,无名作者就 是老百姓也可以写,“以吾手写吾心”,自由倾吐,自由抒发,何来那么多的规 矩,何必规定这样写、那样写。东指点,西指点,好像他就是散文大师一样,其 实让他自己来写,也不见得就比谁高明。所以,要让散文创作繁荣,还是应以 种包容宽宏的视野来看,不要随便框定形式,框定名词,随意贬低报纸副刊上发 表的各类散文;毕竟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其实都是很不错 的,去掉“快餐化”的贬称,恢复散文就是散文的称呼。(选自《新华副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快餐化散文”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其判断标准是错误的 B.散文素材广泛,因此,根据不同素材进行写作,就会出现形式长短的不同 C.散文只关思想内涵和艺术性,与长短无关;散文的质量是以真情真性真识来决 定的。 D.散文创作的繁荣容不得一些批评,要多包容,多鼓励,才会出现精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2段用充分的事例说明有些学人提出“快餐化散文”观点的基础,为下 文批驳打下基础。 B.文章第3段作者宕开一笔,阐述了散文文体的本质特点,在第4段提出自己的 观点,为下文展开论证做好铺垫。 C.文章第5、6段分别分别从古今中外著名散文家的写作实践来谈论这个道理, 显得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D.文章第7段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依据,这与作者最后一段的论述某些方面有些矛 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散文前面加一个“快餐化”是对散文的贬称,文章呼吁去掉,不要乱扣帽子, 如果这样,不利于散文的繁荣。 B.散文的长与短无关质量的高低,所以我们不能以散文的长和短来评价散文的高 低 C.如果依照作者提出的观点,那么长文章里可能也有劣品,短文章里可能也有精 D.文章呼吁去掉“快餐化散文”名称,其实是为短文章张目,不利于散文向深度 厚重开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本。特别一提的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有一个观点就是“力求散文精和短”, 并且他也是追求“散文精和短”艺术的实践者。那么外国散文家呢?像培根的哲 理散文、蒙田的随笔哪一个是因为长篇大论而驰名中外的呢?因此,散文的长并 不标志着思想容量大,艺术性强;散文的短也不标志着思想内容贫乏,艺术性弱。 有些散文的长反而让人感到啰嗦、乏味、无聊;而有些短,反而让人感到余音绕 梁、回味无穷。 因此,散文的写作尽可以依照真情真性真识来写,没有必要以文字的长短来 确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朱自清的《背影》既不华丽,内容也不长,但是却登上 了散文的高峰,指引着散文的创作。如果以字数长短来评价,岂不是连朱自清这 样的大家的文章也成了快餐化散文,这真是对散文的亵渎,对大师的污蔑。 散文本来就是不拘形式、自由灵活的一种文体,大师们可以写,无名作者就 是老百姓也可以写,“以吾手写吾心”,自由倾吐,自由抒发,何来那么多的规 矩,何必规定这样写、那样写。东指点,西指点,好像他就是散文大师一样,其 实让他自己来写,也不见得就比谁高明。所以,要让散文创作繁荣,还是应以一 种包容宽宏的视野来看,不要随便框定形式,框定名词,随意贬低报纸副刊上发 表的各类散文;毕竟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其实都是很不错 的,去掉“快餐化”的贬称,恢复散文就是散文的称呼。(选自《新华副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快餐化散文”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其判断标准是错误的。 B.散文素材广泛,因此,根据不同素材进行写作,就会出现形式长短的不同。 C.散文只关思想内涵和艺术性,与长短无关;散文的质量是以真情真性真识来决 定的。 D.散文创作的繁荣容不得一些批评,要多包容,多鼓励,才会出现精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 2 段用充分的事例说明有些学人提出“快餐化散文”观点的基础,为下 文批驳打下基础。 B.文章第 3 段作者宕开一笔,阐述了散文文体的本质特点,在第 4 段提出自己的 观点,为下文展开论证做好铺垫。 C.文章第 5、6 段分别分别从古今中外著名散文家的写作实践来谈论这个道理, 显得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D.文章第 7 段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依据,这与作者最后一段的论述某些方面有些矛 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散文前面加一个“快餐化”是对散文的贬称,文章呼吁去掉,不要乱扣帽子, 如果这样,不利于散文的繁荣。 B.散文的长与短无关质量的高低,所以我们不能以散文的长和短来评价散文的高 低。 C.如果依照作者提出的观点,那么长文章里可能也有劣品,短文章里可能也有精 品。 D.文章呼吁去掉“快餐化散文”名称,其实是为短文章张目,不利于散文向深度 厚重开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渐渐 朱以撒 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 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 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 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 常运用两个字一一渐渐。 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 说的。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 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 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 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 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 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 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 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 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 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 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一一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 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 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 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 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 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 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 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 了 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 到大,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 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 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 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 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 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 们的手脚呢 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 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 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 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 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渐 渐 朱以撒 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 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 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 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 常运用两个字——渐渐。 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 说的。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 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 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 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 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 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 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 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 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 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 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 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 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 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 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 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 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 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 了。 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 到大,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 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 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 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 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 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 们的手脚呢。 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 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 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 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 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 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两种截然不同生长走向写起,显示出作 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 B.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 “渐渐”的感悟与思考。 C.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 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老练娴熟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 “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 D.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少年书法,既表现 出对少年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5.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5分) 6.“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作者在文中主要描 写了“渐渐”的哪些场景?请分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 起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7-9小题。 材料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秦汉 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出现了“通语”“凡语”,就 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 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由于政治、经济的 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 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 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 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 通话的标准。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 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推广普通话,并不 意味着消灭北京土音,但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 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 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 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 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 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
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 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两种截然不同生长走向写起,显示出作 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 B. 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 “渐渐”的感悟与思考。 C.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 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老练娴熟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 “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 D. 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少年书法,既表现 出对少年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5.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5 分) 6.“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作者在文中主要描 写了“渐渐”的哪些场景?请分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 起的?(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 7-9 小题。 材料一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秦汉 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出现了“通语”“凡语”,就 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 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由于政治、经济的 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 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1956 年 2 月 6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 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 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 通话的标准。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 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推广普通话,并不 意味着消灭北京土音,但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 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 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 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 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 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 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 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 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
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 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 现:语言的使用,“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摘编自陈光磊《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材料三 长期以来,有人把推广普通话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政治意志,这是片面的。我国是 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沟通各族人民的共通语, 以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 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更加 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 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 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 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助于开 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 学会了普通话不仅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 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带 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世界也面临新的变局。新形势下,提升国家语 言能力也有了新需求和新任务。有哲人说:“语言永远与实力相伴!”古代拉丁 语、法语、汉语的辉煌,今天英语的强势,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以推广普通 话为抓手来全面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更具有助力国家“强起来” 的重大意义。 (摘编自赵世举《推广普通话是发展的需求》) 材料四 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进 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社会用字进一步 规范;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语言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关注和赞誉;世界语言大会成 功举办,中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语言,全球学习人数迅速增长。中华优秀语 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语言文字又 次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辉,中国人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这些 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 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占元《普通话助力建设语言文化强国》)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同语的形成与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宋以后,北京被金、元、明、清作为都 城,因此,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成为共同语。 B.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不等于就是北京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 础方言,语音和语法规范并没有完全照搬北京话 C.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我国的一贯政策,从1955年起, 普及普通话一直是推广工作的重要目标。 D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 但随着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 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 现:语言的使用,“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摘编自陈光磊《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材料三 长期以来,有人把推广普通话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政治意志,这是片面的。我国是 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沟通各族人民的共通语, 以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 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更加 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 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 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 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助于开 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 学会了普通话不仅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 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带 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世界也面临新的变局。新形势下,提升国家语 言能力也有了新需求和新任务。有哲人说:“语言永远与实力相伴!”古代拉丁 语、法语、汉语的辉煌,今天英语的强势,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以推广普通 话为抓手来全面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更具有助力国家“强起来” 的重大意义。 (摘编自赵世举《推广普通话是发展的需求》) 材料四 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进一 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达到 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社会用字进一步 规范;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语言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关注和赞誉;世界语言大会成 功举办,中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语言,全球学习人数迅速增长。中华优秀语 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语言文字又一 次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辉,中国人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这些 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 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占元《普通话助力建设语言文化强国》)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共同语的形成与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宋以后,北京被金、元、明、清作为都 城,因此,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成为共同语。 B.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不等于 就是北京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 础方言,语音和语法规范并没有完全照搬北京话。 C.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我国的一贯政策,从 1955 年起, 普及普通话一直是推广工作的重要目标。 D.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 但随着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