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二中 2011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王玉全审校人:刘亚楠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 题为选答题,其它题为必答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单项和双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黑色笔工整书写 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宣称“历史的终结”或许有些太早,但在我们的世界中,全球化—商品、服务、资本、 技术、想法、信息、司法体系和人员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很多人看来,全球化是一个合理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它意味着全球生活水准的整体提 升。全球化并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到很大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 从表面上看,富国每年都向穷国提供一定数额的援助资金。但实际上,西方国家每向穷国提 供1美元援助资金,就能偷偷拿回10美元的非法收益。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 达国家大多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 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如今巴西、中国和印度正在开始改变这种局面。 日益加深的贫穷和不平等——少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剩下的则越来越边缘 化、被孤立在外——给国内外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冲击。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 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入越来越集中。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 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资本和财产权相比,劳动者 权益没有获得足够的保护。不平等的全球贸易和金融规则对富国和穷国产生了不对等的效 果。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就担心全球化会对它们的经济独立、文化 完整和社会稳定带来有害影响。不平等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发展到最后就会演变成 些国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而后者处于另一些国家的掌控之下。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全球化还释放出“非民间社会”势力,加速恐怖主义、人口贩卖、毒品走私、有组织犯罪、剽 窃盗版和流行病的跨境传播。 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趋利避害?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 政策显然是不切实际且不合理的做法:谁愿意当下一个缅甸或朝鲜呢?同样地,谁想成为下 个冰岛、希腊或爱尔兰呢?事实证明,无止境的自由化、解除管制和放宽资本控制无法为 一国带来永久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要求我们警惕在 国内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这些非法交易涉及金额高达1万亿至3万亿美元,占全 球经济产物的10%。在全球50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中,有36个国家位于非洲大陆。在那里 国家力量的欠缺常常为跨国犯罪活动和恐怖主义提供契机。在整个非洲大陆上,各种犯罪活 动尤其猖獗。反政府武装构成了另一种不同的挑战。因为全球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反政府
辽宁沈阳二中 2011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王玉全 审校人: 刘亚楠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 题为选答题,其它题为必答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单项和双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黑色笔工整书写 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宣称“历史的终结”或许有些太早,但在我们的世界中,全球化———商品、服务、资本、 技术、想法、信息、司法体系和人员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很多人看来,全球化是一个合理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它意味着全球生活水准的整体提 升。全球化并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到很大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 从表面上看,富国每年都向穷国提供一定数额的援助资金。但实际上,西方国家每向穷国提 供 1 美元援助资金,就能偷偷拿回 10 美元的非法收益。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 达国家大多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 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如今巴西、中国和印度正在开始改变这种局面。 日益加深的贫穷和不平等——少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剩下的则越来越边缘 化、被孤立在外——给国内外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冲击。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 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入越来越集中。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 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资本和财产权相比,劳动者 权益没有获得足够的保护。不平等的全球贸易和金融规则对富国和穷国产生了不对等的效 果。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就担心全球化会对它们的经济独立、文化 完整和社会稳定带来有害影响。不平等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发展到最后就会演变成一 些国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而后者处于另一些国家的掌控之下。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全球化还释放出“非民间社会”势力,加速恐怖主义、人口贩卖、毒品走私、有组织犯罪、剽 窃盗版和流行病的跨境传播。 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趋利避害?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 政策显然是不切实际且不合理的做法:谁愿意当下一个缅甸或朝鲜呢?同样地,谁想成为下 一个冰岛、希腊或爱尔兰呢?事实证明,无止境的自由化、解除管制和放宽资本控制无法为 一国带来永久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要求我们警惕在 国内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这些非法交易涉及金额高达 1 万亿至 3 万亿美元,占全 球经济产物的 10%。在全球 50 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中,有 36 个国家位于非洲大陆。在那里, 国家力量的欠缺常常为跨国犯罪活动和恐怖主义提供契机。在整个非洲大陆上,各种犯罪活 动尤其猖獗。反政府武装构成了另一种不同的挑战。因为全球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反政府
武装常常随之而生 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来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然而随着“非民 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国家统治机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来遏制这些势力。要缩小 两者之间的差距,一个办法是实行地区和跨地区管理,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 享专业知识、机构制度、政策工具、人员及其他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抑制跨地区犯罪 活动的兴起 总之,要消除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彻底抹去全球化的阴暗面,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 包括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进行精诚合作 (摘自2011年1月31日《环球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全球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全球化并非只会带来利益而没有危害,全球化也并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 很大的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 B.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达国家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处 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 C.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入越来越集中。少 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 D.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 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正是全球化危害的体现 2.下列关于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的措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问题上不可以走极端。不应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也不 能完全自由化 B.全球化要求我们警惕在国内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 一个度很重要 C.打破区域的限制,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享有关的资源可以帮助抑制 跨地区犯罪活动的兴起。 D.全球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合作,而且是在各个层面上 包括地方、国家、地区 和全球 进行精诚合作。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全球化体现在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 B.在作者看来,全球化并不完美,并不是一个完全合理的过程,也并不意味着全球生 活水准的整体提升,是一把双刃剑。 C.作者认为,缅甸和朝鲜是全盘拒绝全球化的实例;冰岛和爱尔兰则是无止境自由化 的代表,他们在对待全球化问题上都是不当的 D.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的。而随着“非民 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的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发展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 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 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 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
武装常常随之而生。 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来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然而随着“非民 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国家统治机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来遏制这些势力。要缩小 两者之间的差距,一个办法是实行地区和跨地区管理,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 享专业知识、机构制度、政策工具、人员及其他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抑制跨地区犯罪 活动的兴起。 总之,要消除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彻底抹去全球化的阴暗面,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 包括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进行精诚合作。 (摘自 2011 年 1 月 31 日《环球时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全球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全球化并非只会带来利益而没有危害,全球化也并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 很大的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 B.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达国家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处 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 C.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入越来越集中。少 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 D.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 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正是全球化危害的体现。 2.下列关于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的措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问题上不可以走极端。不应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也不 能完全自由化。 B.全球化要求我们警惕在国内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 一个度很重要。 C.打破区域的限制,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享有关的资源可以帮助抑制 跨地区犯罪活动的兴起。 D.全球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合作,而且是在各个层面上———包括地方、国家、地区 和全球———进行精诚合作。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全球化体现在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 B.在作者看来,全球化并不完美,并不是一个完全合理的过程,也并不意味着全球生 活水准的整体提升,是一把双刃剑。 C.作者认为,缅甸和朝鲜是全盘拒绝全球化的实例;冰岛和爱尔兰则是无止境自由化 的代表,他们在对待全球化问题上都是不当的。 D.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的。而随着“非民 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的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 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 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 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
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砢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 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緬攒杙数百,转战百 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 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 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 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増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 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 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緬破 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 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 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 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 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 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祢葬顺冢,立双庙祀之。(选自《宋史》)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 稍:稍微 B.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祀:祭拜 C.乘夜顺流断緬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辟:通“避”,躲避 D.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 意,料想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顺张贵英勇无畏的一组是(3分 ①贵先登,顺殿之 ②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 ③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④众乘锐凡断铁緬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 ⑤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⑥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朝将领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 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 B.张贵率军突围时,元军“皆辟易”,只是由于叛兵的出卖,使得元军占据龙尾洲以逸 待劳,才导致突围失败,自己被擒,被杀 C.张贵突围前派遣两名士兵赴新郢求援。这两名士兵,在重围中置生死于度外,成功 突围,最后竞然到达了郢,两名士兵表现得无比英勇 D.在各船中装备各种作战工具,入夜过了三刻后才启航出江,并用红灯作为信号,能 看出张顺张贵在率军解救襄阳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4分) (2)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东溪梅尧臣
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 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 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 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 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 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 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 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 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 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 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 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 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 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选自《宋史》)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 稍:稍微 B.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祀:祭拜 C.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辟:通“避”,躲避 D.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 意,料想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顺张贵英勇无畏的一组是(3 分) ①贵先登,顺殿之 ②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 ③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④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 ⑤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 ⑥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朝将领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 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 B.张贵率军突围时,元军“皆辟易”,只是由于叛兵的出卖,使得元军占据龙尾洲以逸 待劳,才导致突围失败,自己被擒,被杀。 C.张贵突围前派遣两名士兵赴新郢求援。这两名士兵,在重围中置生死于度外,成功 突围,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两名士兵表现得无比英勇。 D.在各船中装备各种作战工具,入夜过了三刻后才启航出江,并用红灯作为信号,能 看出张顺张贵在率军解救襄阳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4 分) (2)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8.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9.尾联“情虽不厌”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 诗》) (2) 。飞湍瀑流争喧豗,碔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 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 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 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 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 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 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 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 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 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 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 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 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 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 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8.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 分) 9.尾联“情虽不厌”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 (龚自珍《己亥杂 诗》) (2) ,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 李白《蜀道难》)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 (白 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 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 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 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 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 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 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 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 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 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 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 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 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 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 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
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 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 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 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 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丛来没有这 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 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 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 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 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 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 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 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 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 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 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 监督下练琴的;长久的压抑,使他在毕业考试中的最后一次拉琴前,始终无法将演奏与情感 很好地融合。 在痛苦磨炼屮“他ˆ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 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 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 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 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 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6分) (3).请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6分) (4)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 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 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 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 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 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 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 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 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 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 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 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 ——“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 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 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 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 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 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 监督下练琴的;长久的压抑,使他在毕业考试中的最后一次拉琴前,始终无法将演奏与情感 很好地融合。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 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 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 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 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 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6 分) (3). 请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6 分) (4).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 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