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市2014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被抽空的空间 在城市里,生活的空间正在被抽空,曾经具有地方特性的空间正在通过 复制和标准化而成为空洞的空间。已经20多年的城市扩展过程就是一个时没有 本源的、抽象的和标准的“现代城市”的复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凡是不符合它 抽象化、标准化这一原则的地方建筑语汇及其民族风格都被抽空了。 比如这个夏天,进入乌鲁木齐,或者你也可以说,进入任何一个地方, 尤其是城市,这种感受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使人失望的经验:只有城市的名称是异 质的。一切都曾经在别处见过。面对这种情境,人所体验的首先是“失去现实 感”。它随着失去陌生感一同到来。你看到的是没有本源的复制品,不只是一座 建筑物,而是全部城市空间都成了移植过来的二手货。在乌鲁木齐,除了二道桥 但它现在已经远不如小南门的一座数百年前的清真寺 个勉强有民族 特色的“国际大巴扎”,勉为其难地支撑着人们到这里来寻求异质性的事物与空 间的意愿。然而这个空间己经不是异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空间,它是按照商业和 旅游需求建筑起来的,它的存在主要是针对外地游客,为了购物和观光。它只不 过是模仿了宗教建筑风格,然而却是一个十足的商业场所。它不再是原先的二道 桥,不再是一个原住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虽然以商业方式复制了其自身的空间为 他们提供了物质利益,人们失去的会更多,而且无以补偿。世界随着城市的空洞 化而空洞化。随之丧失的不只是我们关于地方的知识,还有记忆、信念、感知力 与想象力。 本雅明曾经分析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怎样使艺术作品失去了唯一性和围 绕着的“灵韵”,而今天,机械复制时代的城市也正在使城市失去它自身的独特 空间,失去其地方所特有的“灵韵”与“氛围”。它正在成为我们文明空洞化的 见证,成为我们自身空洞化的一种形式。在日常世界里,几乎没有人去想我们在 获得了舒适的居住条件之外,失去了什么东西。也许人们只想有一个居住的地方 个“旅馆”,而不再期望拥有家园感。 卡尔维诺曾经借马可·波罗之口说:“你到过的地方越多,你所知道的就越少。” 这似乎是对今天世界的一个预言。你没有到过的地方至少还有你的想象,可当你 到达之后,连想象力也会丧失。当所有的地方成为一个地方,当一个地方成为所 有的地方,世界就在极度缩小,变轻,非实体化,变成影子:世界在虚无化
辽宁沈阳市 2014 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被抽空的空间 在城市里,生活的空间正在被抽空,曾经具有地方特性的空间正在通过 复制和标准化而成为空洞的空间。已经 20 多年的城市扩展过程就是一个时没有 本源的、抽象的和标准的“现代城市”的复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凡是不符合它 抽象化、标准化这一原则的地方建筑语汇及其民族风格都被抽空了。 比如这个夏天,进入乌鲁木齐,或者你也可以说,进入任何一个地方, 尤其是城市,这种感受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使人失望的经验:只有城市的名称是异 质的。一切都曾经在别处见过。面对这种情境,人所体验的首先是“失去现实 感”。它随着失去陌生感一同到来。你看到的是没有本源的复制品,不只是一座 建筑物,而是全部城市空间都成了移植过来的二手货。在乌鲁木齐,除了二道桥 一一但它现在已经远不如小南门的一座数百年前的清真寺——一个勉强有民族 特色的“国际大巴扎”,勉为其难地支撑着人们到这里来寻求异质性的事物与空 间的意愿。然而这个空间已经不是异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空间,它是按照商业和 旅游需求建筑起来的,它的存在主要是针对外地游客,为了购物和观光。它只不 过是模仿了宗教建筑风格,然而却是一个十足的商业场所。它不再是原先的二道 桥,不再是一个原住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虽然以商业方式复制了其自身的空间为 他们提供了物质利益,人们失去的会更多,而且无以补偿。世界随着城市的空洞 化而空洞化。随之丧失的不只是我们关于地方的知识,还有记忆、信念、感知力 与想象力。 本雅明曾经分析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怎样使艺术作品失去了唯一性和围 绕着的“灵韵”,而今天,机械复制时代的城市也正在使城市失去它自身的独特 空间,失去其地方所特有的“灵韵”与“氛围”。它正在成为我们文明空洞化的 见证,成为我们自身空洞化的一种形式。在日常世界里,几乎没有人去想我们在 获得了舒适的居住条件之外,失去了什么东西。也许人们只想有一个居住的地方, 一个“旅馆”,而不再期望拥有家园感。 卡尔维诺曾经借马可·波罗之口说:“你到过的地方越多,你所知道的就越少。” 这似乎是对今天世界的一个预言。你没有到过的地方至少还有你的想象,可当你 到达之后,连想象力也会丧失。当所有的地方成为一个地方,当一个地方成为所 有的地方,世界就在极度缩小,变轻,非实体化,变成影子:世界在虚无化
虚无主义决不是因为什么上帝的死亡或诸神的消失而一步到来的。虚无 化或虚无主义也不只是书本和观念里的事情,一切都在虚无化其自身。城市的空 洞化与虚无化甚至比现念中曲虚无主义影响更特久、具体、深远 (选自耿占春《被抽空的时间与空间》,有删改)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城市空洞化”现象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在扩展过程中被抽空了一切不符合它抽象化、标准化原则的地方建筑 语汇及其民族风格,沦为一种复制品。 B.进入任何一座城市,人们会普遍感到:只有地名这个词语是异质的,而全 部城市空间都成了移植过来的二手货 C.城市的空洞化导致了世界的空洞化,我们关于地方的知识,还有记忆、信 念、感知力与想象力都在随之丧失。 D.城市进入机械复制时代,渐渐失去了它自身的独特空间,失去其特有的“灵 韵”与“氛围”,越来越空洞和虚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进入城市,如果看到的只是一个没有本源的复制品,就会失去陌生感, 并产生“失去现实感”的体验,感到失望。 B.二道桥模仿的只是宗教建筑的风格,实际上是一个商业场所,人们来这里 很难寻求到异质性事物与异质性空间 C.“家园感”与舒适的居住条件关系不大,与所居城市的独特空间以及这 空间的“灵韵”与“氛围”密切相关 D.对没有到过的地方,人们会保有一定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丧失会使不同 的城市成为人们眼中的同一个地方。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空间的复制和标准化是抽空城市生活空间地方特性的两种形式,能使任何 座城市对人们来说都像同一座城市。 B.对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二道桥与小南门的那座数百年前的 清真寺相比,意义和价值都要小得多。 C.“机械复制”使艺术作品失去唯一性和围绕着它的“灵韵”,这一分析可同 样用来解读城市空洞化这一问题
虚无主义决不是因为什么上帝的死亡或诸神的消失而一步到来的。虚无 化或虚无主义也不只是书本和观念里的事情,一切都在虚无化其自身。城市的空 洞化与虚无化甚至比现念中曲虚无主义影响更特久、具体、深远。 (选自耿占春《被抽空的时间与空间》,有删改)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城市空洞化”现象的一项是(3 分) A.城市在扩展过程中被抽空了一切不符合它抽象化、标准化原则的地方建筑 语汇及其民族风格,沦为一种复制品。 B.进入任何一座城市,人们会普遍感到:只有地名这个词语是异质的,而全 部城市空间都成了移植过来的二手货。 C.城市的空洞化导致了世界的空洞化,我们关于地方的知识,还有记忆、信 念、感知力与想象力都在随之丧失。 D.城市进入机械复制时代,渐渐失去了它自身的独特空间,失去其特有的“灵 韵”与“氛围”,越来越空洞和虚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人们进入城市,如果看到的只是一个没有本源的复制品,就会失去陌生感, 并产生“失去现实感”的体验,感到失望。 B.二道桥模仿的只是宗教建筑的风格,实际上是一个商业场所,人们来这里 很难寻求到异质性事物与异质性空间。 C.“家园感”与舒适的居住条件关系不大,与所居城市的独特空间以及这一 空间的“灵韵”与“氛围”密切相关。 D.对没有到过的地方,人们会保有一定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丧失会使不同 的城市成为人们眼中的同一个地方。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空间的复制和标准化是抽空城市生活空间地方特性的两种形式,能使任何 一座城市对人们来说都像同一座城市。 B.对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二道桥与小南门的那座数百年前的 清真寺相比,意义和价值都要小得多。 C.“机械复制”使艺术作品失去唯一性和围绕着它的“灵韵”,这一分析可同 样用来解读城市空洞化这一问题
D.虚无化正真实地体现在城市空间中,城市的空洞化与虚无化对我们的影响要 大于观念中虚无主义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 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盜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 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 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 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 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 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 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 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 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 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 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 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 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 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 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委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 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 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 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D.虚无化正真实地体现在城市空间中,城市的空洞化与虚无化对我们的影响要 大于观念中虚无主义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 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 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 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 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 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 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 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 “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 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 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 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 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 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 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 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委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 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 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 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节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①庳车:车轮小、车厢很低的车。②捆:门槛。③理:大理,司法之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冬则劝民山采 劝:鼓励 B.君子不能数下车 屡次 C.子产去我死乎去:离开 D.坚直廉正,无所阿避阿:阿 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符合循吏行为标准的一组是(3分) ①此不教而民从其化②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③客有遗相鱼者,相 不受 ④追而不及,不当伏罪⑤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⑥遂不受令,伏剑 而死 A.①③⑤B.②③⑤C.③⑤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治国有方。当楚庄王想把矮车改高时,他利用君子不愿多次下车的心 理,巧妙地推行了楚王的命令 B.子产深受百姓爱戴。他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他去世时, 青年和老人都失声痛哭。 C.公仪休为官谨小慎微。他认为一旦接受了别人的馈赠,就会失去相位,也就 没有人会给自己送礼物了。 D.石奢为相刚正廉洁。他既不能严守法律惩处自己的父亲,也不愿因做孝子而 徇私枉法,最后选择了自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2)今过听杀人,委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节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①庳车:车轮小、车厢很低的车。②捆:门槛。③理:大理,司法之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冬则劝民山采 劝:鼓励 B.君子不能数下车 数: 屡次 C.子产去我死乎 去:离开 D.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阿:阿 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符合循吏行为标准的一组是(3 分) ①此不教而民从其化 ②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③客有遗相鱼者,相 不受 ④追而不及,不当伏罪 ⑤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⑥遂不受令,伏剑 而死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叔敖治国有方。当楚庄王想把矮车改高时,他利用君子不愿多次下车的心 理,巧妙地推行了楚王的命令。 B.子产深受百姓爱戴。他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他去世时, 青年和老人都失声痛哭。 C.公仪休为官谨小慎微。他认为一旦接受了别人的馈赠,就会失去相位,也就 没有人会给自己送礼物了。 D.石奢为相刚正廉洁。他既不能严守法律惩处自己的父亲,也不愿因做孝子而 徇私枉法,最后选择了自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2)今过听杀人,委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去官隐居之后。②桡:船桨。③赊:语助词。 8.诗歌前六句捕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小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又中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怀旧空吟闻笛赋, ,病树前头 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古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 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去官隐居之后。②桡:船桨。③赊:语助词。 8.诗歌前六句捕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5 分) 9.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小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又中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怀旧空吟闻笛赋, 。 ,病树前头 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古 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 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