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1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 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 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 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 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 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 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 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 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 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 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 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 而喻。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 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 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 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 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 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 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 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 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 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 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 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 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 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 众。”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 艺生产就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 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 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选自201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辽宁省沈阳二中 10-1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说明:1.测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一 3 题。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 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 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 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 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 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 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 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 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 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 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 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 而喻。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 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 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 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 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 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 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 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 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 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 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 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 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 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 众。”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 艺生产就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 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 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选自 2010 年 10 月 28 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艺大众化”的一项是 A.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 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 大众的文艺,对大众无益。 C.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 趣,而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 体性和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 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概念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 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 术作品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D.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 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就是,文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没有承担起生活所应有 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背离了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B.文艺之所以不能照搬生活,是因为文艺创作体现着文艺家的主体性、价值立 场和审美态度,体现着艺术家对反映对象的发现和选择。 C.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顾及社会效益,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文艺低俗化的状况 D.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所以健康或不健 康的文艺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文艺大众。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 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 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 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 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 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 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 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 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 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遺。帝趣愈急,目戒毋渎扰执拗。廷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艺大众化”的一项是 A.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 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 大众的文艺,对大众无益。 C.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 趣,而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 体性和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 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概念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 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 术作品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D.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 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就是,文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没有承担起生活所应有 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背离了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B.文艺之所以不能照搬生活,是因为文艺创作体现着文艺家的主体性、价值立 场和审美态度,体现着艺术家对反映对象的发现和选择。 C.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顾及社会效益,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文艺低俗化的状况。 D.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所以健康或不健 康的文艺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文艺大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 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 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 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 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 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 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 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 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 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
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 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 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 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 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 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为文简畅有法 为:写作 C.劝帝早朝晏罢 晏:晚 D.还边兵,革宫市 革: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 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 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 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 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5分)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 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 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 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 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为文简畅有法 为:写作 C.劝帝早朝晏罢 晏:晚 D.还边兵,革宫市 革: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 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 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 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 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 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5 分)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9.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陛下亦宜自谋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出师表》) (2)水何澹澹 (《观沧海》) (3)、金樽清酒斗十千, 。(《行路难》 (4)、屈心而抑志兮, (《离骚》 ,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6)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太炎先生二三事 刘诚龙 太炎先生因为革命意志曾经十分坚定,与其老师也断绝了师生关系。他从师俞曲 园先生七年有余,师生情谊甚是深厚。此后太炎先生出乡梓,流日本,与其师不 见者十又余年。一日归省恩师,被俞老师臭骂了一顿,话语难堪死了:“不忠不 孝,非人类也。”且十分绝情,要永断师生关系,说“曲园无是弟子”。惹得太 炎先生生了点毛毛火,做了一篇《谢本师》,“谢”者,非谢谢也,乃谢绝也, 意思是:你不认我这个弟子,那我也不认你这个老师。在太炎先生那里:师情, 我所欲也;革命,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师情而取革命也。太炎先生的弟 子周作人也写过一篇《谢本师》,因为太炎先生后来思想渐趋保守,将“汉奸 曾国藩尊为“人伦模范”,引起了其时革命性很髙的周作人强烈不满:“先生现 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我相信我的师不当这样 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先生昔日曾作《谢本师》一文,对于俞曲园先生表示脱 离,不意我现今亦不得不谢先生 敢自嘲者真名士。太炎先生因反满,而国家国家,国已非家。国这个家,已不 容他了,所以,他出走日本。到了日本,生活曾经极度困窘,常常是一连好几天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 分) 9.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陛下亦宜自谋,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出师表》) (2)水何澹澹, 。 (《观沧海》) (3)、金樽清酒斗十千, 。 (《行路难》) (4)、屈心而抑志兮, 。 (《离骚》) (5)、 ,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太炎先生二三事 刘诚龙 太炎先生因为革命意志曾经十分坚定,与其老师也断绝了师生关系。他从师俞曲 园先生七年有余,师生情谊甚是深厚。此后太炎先生出乡梓,流日本,与其师不 见者十又余年。一日归省恩师,被俞老师臭骂了一顿,话语难堪死了:“不忠不 孝,非人类也。”且十分绝情,要永断师生关系,说“曲园无是弟子”。惹得太 炎先生生了点毛毛火,做了一篇《谢本师》,“谢”者,非谢谢也,乃谢绝也, 意思是:你不认我这个弟子,那我也不认你这个老师。在太炎先生那里:师情, 我所欲也;革命,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师情而取革命也。太炎先生的弟 子周作人也写过一篇《谢本师》,因为太炎先生后来思想渐趋保守,将“汉奸” 曾国藩尊为“人伦模范”,引起了其时革命性很高的周作人强烈不满:“先生现 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我相信我的师不当这样, 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先生昔日曾作《谢本师》一文,对于俞曲园先生表示脱 离,不意我现今亦不得不谢先生……” 敢自嘲者真名士。太炎先生因反满,而国家国家,国已非家。国这个家,已不 容他了,所以,他出走日本。到了日本,生活曾经极度困窘,常常是一连好几天
都冷火冷灶,举不了火,每天买一块小麦饼过日子,穿在身上的衣服,盖在肚皮 上的被子,也有三年而未洗的,“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依然不思悔改, 性情也不曾稍改,他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 武斗,互挥老拳。又常常上街,高呼“反革命”口号,多次差点进局子。一日 日本警察来査户口,叫填写调査表,太炎先生一挥而就,填的是:职业:圣人 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太炎先生并非私生子,本来是私生子者都极力 遮掩,非私生子而敢以私生子给自己头上扣粪,太炎先生可能是千古一人吧。 鲁迅先生曾经在《章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 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其实,在革命家与学问家的中间,太炎先生还 做过小段时间的宦家。他与袁世凯恩怨两难忘却。袁欲复辟帝制,太炎先生曾于 1914年元月七日,手持羽扇,扇柄上挂着袁世凯授予的二级大勋章,大摇大摆 地来到总统府,袁明知来者不善,拒不接见。让章太炎在传达室久等,好不耐烦! 章太炎此时暴跳如雷,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椅,打碎门窗的玻璃 这就是当时京城家喻户晓的章太炎大闹总统府。此后袁下令对章太炎监禁,两人 因大义而交恶。 其实,在此之前,太炎先生与袁世凯曾有过一段“蜜月”,他曾致书袁世凯, 力陈人才之重要。袁世凯看了,高兴答道:“至理名言,亲切有味。”还把太炎 先生招致麾下,于1912年,委任东北筹边使。太炎先生曾自供:“兄弟看来, 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现前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要不得 呢!”在东北筹边使“现目前的时候”,太炎先生的神经病是不是立刻好过?不 太清楚。我们只知道,太炎先生获得了这一任命,高兴地往长春走马上任了。太 炎先生本色是书生,哪知道这所谓筹边使其实是个光杆司令,装相罢了。可是 他不太懂,上任之时,想象场面一定隆重欢迎、热烈欢迎的:机场有官员列队拍 手掌,路边有小学生列队打腰鼓,晚上有文艺明星弄歌舞晩会。结果呢,什么都 没有,惹得太炎先生大发雷霆:“本使为民国政府所任命,吉林地区官员竟敢目 无本使,就是目无国民政府。”太炎先生还真把这帽子当回事了,可是呢,吉林 都督陈昭常也不抗辩,只是微微一哂。这不是自找难堪?这是王蒙先生所谓的 “尴尬风流”吧?却是没了风流,只剩尴尬 是真名士自风流,可是,一入官场还会是真名士吗?一入官场谁也名士不起来, 哪怕是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后来脱了蟒袍,又当名士去了,敢掀袁世凯桌子了, 敢砸袁世凯家的玻璃了,好!好!好!这才是真名士。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章太炎先生与其师俞曲园先生断绝师生关系来看,章太炎确实最初革命意 志比较坚定。 B.章太炎先生曾写过一篇《谢本师》,来表达他对恩师的谢意和敬意。 C.章太炎先生敢于自嘲,敢于说自己是私生子,这恐怕应该是真名士的表现吧 D.从章太炎先生与袁世凯的恩怨来看,章太炎不会逢场作戏,不能适应官场的 套,不适合做官,给自己弄得好尴尬 文章选取章太炎先生的几件事情来展现他的个性,从文章的选材来看,详略 得当,处理很好 (2)文章标题是“太炎先生二三事”,从文中所记叙的几件事情来看,章太炎 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6分)
都冷火冷灶,举不了火,每天买一块小麦饼过日子,穿在身上的衣服,盖在肚皮 上的被子,也有三年而未洗的,“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依然不思悔改, 性情也不曾稍改,他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 武斗,互挥老拳。又常常上街,高呼“反革命”口号,多次差点进局子。一日, 日本警察来查户口,叫填写调查表,太炎先生一挥而就,填的是:职业:圣人; 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太炎先生并非私生子,本来是私生子者都极力 遮掩,非私生子而敢以私生子给自己头上扣粪,太炎先生可能是千古一人吧。 鲁迅先生曾经在《章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 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其实,在革命家与学问家的中间,太炎先生还 做过小段时间的宦家。他与袁世凯恩怨两难忘却。袁欲复辟帝制,太炎先生曾于 1914 年元月七日,手持羽扇,扇柄上挂着袁世凯授予的二级大勋章,大摇大摆 地来到总统府,袁明知来者不善,拒不接见。让章太炎在传达室久等,好不耐烦! 章太炎此时暴跳如雷,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椅,打碎门窗的玻璃, 这就是当时京城家喻户晓的章太炎大闹总统府。此后袁下令对章太炎监禁,两人 因大义而交恶。 其实,在此之前,太炎先生与袁世凯曾有过一段“蜜月”,他曾致书袁世凯, 力陈人才之重要。袁世凯看了,高兴答道:“至理名言,亲切有味。”还把太炎 先生招致麾下,于 1912 年,委任东北筹边使。太炎先生曾自供:“兄弟看来, 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现前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要不得 呢!”在东北筹边使“现目前的时候”,太炎先生的神经病是不是立刻好过?不 太清楚。我们只知道,太炎先生获得了这一任命,高兴地往长春走马上任了。太 炎先生本色是书生,哪知道这所谓筹边使其实是个光杆司令,装相罢了。可是, 他不太懂,上任之时,想象场面一定隆重欢迎、热烈欢迎的:机场有官员列队拍 手掌,路边有小学生列队打腰鼓,晚上有文艺明星弄歌舞晚会。结果呢,什么都 没有,惹得太炎先生大发雷霆:“本使为民国政府所任命,吉林地区官员竟敢目 无本使,就是目无国民政府。”太炎先生还真把这帽子当回事了,可是呢,吉林 都督陈昭常也不抗辩,只是微微一哂。这不是自找难堪?这是王蒙先生所谓的 “尴尬风流”吧?却是没了风流,只剩尴尬。 是真名士自风流,可是,一入官场还会是真名士吗?一入官场谁也名士不起来, 哪怕是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后来脱了蟒袍,又当名士去了,敢掀袁世凯桌子了, 敢砸袁世凯家的玻璃了,好!好!好!这才是真名士。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从章太炎先生与其师俞曲园先生断绝师生关系来看,章太炎确实最初革命意 志比较坚定。 B.章太炎先生曾写过一篇《谢本师》,来表达他对恩师的谢意和敬意。 C.章太炎先生敢于自嘲,敢于说自己是私生子,这恐怕应该是真名士的表现吧。 D.从章太炎先生与袁世凯的恩怨来看,章太炎不会逢场作戏,不能适应官场的 一套,不适合做官,给自己弄得好尴尬。 E.文章选取章太炎先生的几件事情来展现他的个性,从文章的选材来看,详略 得当,处理很好。 (2)文章标题是“太炎先生二三事”,从文中所记叙的几件事情来看,章太炎 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