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柳城高级中学 2013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丨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分值150 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 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 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 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 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 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 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 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 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 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 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 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 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 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 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 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 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 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 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 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 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 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 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 德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3分)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 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 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分值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 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 7 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 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 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 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 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 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 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 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 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 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 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 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 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 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 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 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 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 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 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 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 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 德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3 分)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 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 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 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
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竞要纠结、躲避 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 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 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 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 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 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 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小 悦悦”便是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 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D.“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着道 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 边,公卿议者咸同。诩闻之,乃说李脩曰:“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 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 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 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 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①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 御。弃之非计。”脩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诩曰:“今 凉土扰动,人情不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诚宜令四府九卿②,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 长子弟皆除为冗官③,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脩善其言,更集四府 皆从诩议。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及到官 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 事家业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 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鋋④缝其裾为帜,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 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 后羌寇武都,诩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 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 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
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D.一方面,18 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 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 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 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 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 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 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小 悦悦”便是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 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D.“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着道 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 边,公卿议者咸同。诩闻之,乃说李脩曰:“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 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 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 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 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①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 御。弃之非计。”脩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诩曰:“今 凉土扰动,人情不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诚宜令四府九卿②,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 长子弟皆除为冗官③,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脩善其言,更集四府, 皆从诩议。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及到官, 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 事家业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 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綖④缝其裾为帜,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 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 后羌寇武都,诩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 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 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
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 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 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己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 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 (节选自《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注:①贲、育:贲,孟贲;育,夏育。二人都是秦武王时的壮士 ②四府,四大官府:九卿:九类官员 ③冗官:无固定职事的散官。 ④采鋋:通“彩线”。 4.下面各句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壁太尉李脩府辟:征召 B.微子之言,几败国事微:如果没有 C.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卒:突然 D.诩为飨会,悉贳其罪贳:惩治 5.下列各句能具体表现出虞诩的“将才”的一组是 ①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②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 ③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④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 ⑤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鋋缝其裾为帜 ⑥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④⑤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因为怕耗费军饷想要放弃凉州,虞诩知道后,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放弃凉 州后三辅将要成为边塞,一则皇室园陵也将暴露在外了,二则尚有守城之勇的凉州百姓被弃 置不用,将使局势发生动荡 B.虞诩到朝歌县做长官,能够因势利导,招募游手好闲之人做壮士,并派遣会缝纫的贫民 为反贼作标有记号的衣裳,反贼出入市里的时候便捕捉。反贼害怕,认为有神灵相助。 C.羌人入侵,虞诩以武都太守的身份率兵抵挡,因敌众我寡,于是审时度势,采用增灶法 成功地抑制住了敌人的追兵。 D.虞诩一生刚正不屈,忠心于国,所以在朝歌长任上杀掉数百名叛贼,也是忠于职守的行 为,问心无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5分) (2)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 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 临终,谓其子恭曰 :“吾事君直道,行己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 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 。” (节选自《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注:①贲、育:贲,孟贲;育,夏育。二人都是秦武王时的壮士。 ②四府,四大官府;九卿:九类官员。 ③冗官:无固定职事的散官。 ④采綖:通“彩线”。 4.下面各句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辟太尉李脩府 辟:征召 B.微子之言,几败国事 微:如果没有 C.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 卒:突然 D.诩为飨会,悉贳其罪 贳:惩治 5.下列各句能具体表现出虞诩的“将才”的一组是 ①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②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 ③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④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 ⑤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綖缝其裾为帜 ⑥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因为怕耗费军饷想要放弃凉州,虞诩知道后,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放弃凉 州后三辅将要成为边塞,一则皇室园陵也将暴露在外了,二则尚有守城之勇的凉州百姓被弃 置不用,将使局势发生动荡。 B.虞诩到朝歌县做长官,能够因势利导,招募游手好闲之人做壮士,并派遣会缝纫的贫民 为反贼作标有记号的衣裳,反贼出入市里的时候便捕捉。反贼害怕,认为有神灵相助。 C.羌人入侵,虞诩以武都太守的身份率兵抵挡,因敌众我寡,于是审时度势,采用增灶法 成功地抑制住了敌人的追兵。 D.虞诩一生刚正不屈,忠心于国,所以在朝歌长任上杀掉数百名叛贼,也是忠于职守的行 为,问心无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5 分) (2)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5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2)策之不以其道 。(韩愈《马说》)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5)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梯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 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 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 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哪里知 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 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 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 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 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也不 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 ,喊到 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 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5 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马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 9 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 “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 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 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哪里知 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 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 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 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 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也不 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 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